你说你惹了不该惹的人,让他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让他祸及子孙。
蒙恬之祸就是老爹惹着了贼子赵高。后来被赵高陷害,秦二世假传圣旨,让其自尽从而使秦朝自毁长城。
蒙恬,他的祖上是齐国人。
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官做到了上卿。
树挪死,人挪活。在家乡遇到困境的时候就应该出去闯闯,说不定好运自然降临。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将领,领兵攻打韩国,夺取了成皋(又称虎牢,今河南荥阳)、荥阳等地,设置了三川郡。
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蒙骜率兵进攻赵国,夺取了三十七个城邑。
秦始皇三年,蒙骜率军攻打魏,攻占了二十个城邑,设置了东郡。
秦始皇五年,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时候,蒙骜去世。
可以看得出,蒙骜是战功赫赫。
蒙恬的父亲是蒙武。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跟着王翦一同去进攻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
第二年,蒙武又率军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蒙恬曾经学习过刑法,担任狱官,掌管狱讼的文书工作。
作为将军的儿子,随便上个班历练一下,为将来担任更高职位打基础。
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血统还是很重要的。
果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时候,蒙恬由于出身将门的缘故,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秦军将领。
当时,秦国已经灭了几个国家,威势正盛。
蒙恬被派去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由此被任命为内史。
随着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
蒙恬在北驻军,开始修筑长城,利用地势来控制险要的关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多里。
蒙恬率兵宿营在野外十多年,驻守在上郡(陕西北部,治郡在陕西绥德)。
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使之不敢来犯,可以说蒙恬是秦朝的“活长城”。
因为蒙恬的原因,秦始皇也非常亲近蒙恬的兄弟蒙毅。任命蒙毅为上卿,外出时蒙毅就坐在副驾驶位置,与秦始皇同乘一车。
蒙氏兄弟一个在外掌握军权,替秦朝守护江山,蒙毅在朝中谋划国家大事,兄弟两人权倾朝野。
秦始皇非常敬重宠信兄弟两个,信任、赏识他们,称他们为“忠信大臣”。
因此朝中没有人谁敢和他们抗争。
其实,这不是好事,大红大紫之时,便是大悲大难的开始。
赵高本是赵国王族血统中比较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人,都生长在宦官家庭,他的母亲受过刑罚,一个女人受刑罚,可想而知是怎么样的人了。
因此赵高世世代代地位卑贱。
但是赵高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地位虽然卑微,可人家喜爱学习,充实自己,他精通刑狱法律。
要不是因为赵高的人品不行,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那么赵高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励志”的典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超人”。
就因为赵高精通法律,被秦始皇任命为中车府令(大概是掌管宫廷车马的官员)。
因为这个便利条件,赵高不忘记努力,不忘记为以后做铺垫,他曾经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他学习审判案件。
也正是这层关系,才使得赵高后来私下篡改圣旨,杀害长子扶苏扶胡亥上位。
赵高曾经犯下大罪,秦始皇命令蒙毅依法处置。
蒙毅不敢违背法律,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开除他的宦官籍。
秦始皇认为赵高平时办事认真,就赦免了他,并且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
秦始皇真有意思,既然你认为他有罪,就应该依法论处;你既然因为他办事认真,就不应该让蒙毅审判他。
你这是在闹玩吗?
这样做,让蒙毅情何以堪,就是这次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谋划拥立胡亥继位,又怨恨蒙毅当初依法惩办他,因此怀着极其阴暗的心理,以秦始皇的名义让公子扶苏(此时在边境)和蒙恬自尽。
扶苏拆开信一看,就哭起来,他走进内室就要自杀。
信的内容是责备扶苏和蒙恬没有开疆扩土,还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的到处巡视的行为。
蒙恬怀疑,说道:“陛下在外巡视,没有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叫公子任监军,这是天下重任。
怎么能凭一个使者,就要自杀,您怎么知道这不是诡计呢?,请您再请示一下,再请示之后自杀也不迟!”
作为多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蒙恬分析得不错。
要是没有点智慧,怎么能震慑匈奴。
史料所说,扶苏为人忠厚。
其实这根本不是忠厚,这应该是没有智商的傻子。
一个父亲赐儿子死,怎么会不召回问罪呢?明明就是假的吗!这点都看不出来,怎么做皇帝的?白痴!
扶苏对蒙恬说道:“父亲既令儿子自杀,那还请示什么呢!”
说完就自杀了。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就把他交给狱官,囚禁在阳周(今陕西榆林市靖边县)。
胡亥听说老大扶苏死了,心中石头落地,他就想释放蒙恬。毕竟蒙恬是秦朝的活长城,替自己保家卫国。
可有人不同意,谁?当然是赵高了。古人说宁得罪君子,千万别得罪小人,从这里就看出来赵高的阴暗面是多么爆棚了。
赵高唯恐蒙氏兄弟再次掌权,对自己不利,就对二世说:“我听说先帝想选用贤才确立太子,蒙毅却劝谏说‘不可以’明知道您贤能而拖延不让立为太子,这是对您的不忠而欺骗先帝。我觉得不如杀了他。”
胡亥听完赵高的话,就把蒙毅囚禁在了代地。
杀伐果敢、聪明英达的秦始皇,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难道都是酒后乱性而怀孕的?
明明被奸人所误,还不自省。
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如果君子给小人相斗占了上风,那也是上天在帮忙。
看来,此时上天不想帮这个忙,为什么?稍后再做分析。
给秦始皇出完殡,胡亥正式登位,赵高凭着拥立的功劳最得秦二世的信任。
赵高就不停地毁谤中伤蒙氏兄弟,搜罗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于是二世派人去代地杀死了蒙毅。
接着又派使者到阳周,赐死蒙恬。
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到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名誉已经三代了。
如今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但是我的实力足够反叛。然而我之所以自知死定了还遵守节义,是因为不敢玷污祖先的教诲,而且不忘先帝……”
啥也别说了,你要是能领兵造反,查个水落石出,哪里会有这样的灾祸呢?
使者可不听你的唠叨,他就是来要你的命的。
当初你掌兵权的时候不反叛,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使者说道:“我受命来对将军执行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给皇上。”
蒙恬深深叹息一声,深有感触地说道:
“我对上天有什么罪,无罪却得死吗?”
过了很久,他又慢慢地说:
我蒙恬的罪过,本来就该死了!从临洮连接到江东,筑城墙,挖沟,长达一万多里,这中间不能没有切断地脉啊!
这就是我的罪过。
于是,吞毒自杀了。
蒙恬竟然认为自己的祸端是因为挖断地脉导致的。
而司马迁对蒙恬之祸却这样认为:
蒙恬为秦朝构筑长城、堡垒,劈山填谷,当时天下人心未定,战争的创伤还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极力进谏,拯救人民的危难,奉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维护百姓的安定,反而曲意逢迎,大兴土木。
这样,他们兄弟被杀,不也应该吗?
司马迁认为蒙恬被杀是因为劳民伤财,不懂休养生息,有违天心,导致的。
这样看来,赵高杀蒙氏兄弟,只不过是冥冥之中执行了天意而已,蒙恬之祸是因为自己种下的“因”造成的。
那么会不会还有其他原因呢?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去平起义军时,有人认为名将之孙带领强大的秦军去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应该很快拿下。
有门客去这样说道:
三代连任的将军一定会失败。一定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定是在于他们杀死的人太多了,他们的后代就遭受不祥之灾。现在王离已经是第三代了担任将军了。
而蒙氏兄弟从蒙骜、蒙武到蒙恬也是第三代。
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历史的魔咒!
蒙恬之祸三个答案,一个是:蒙恬认为自己挖断了地脉;一个是:司马迁认为的劳民伤财,有违天心;一个是:三代为将杀人太多,有违天合。
你认为哪一个正确?另外你对蒙恬之祸还有其他答案吗?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