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恬之祸,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自己认为是修长城挖断了地脉

蒙恬之祸,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自己认为是修长城挖断了地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746 更新时间:2024/1/24 13:08:35

你说你惹了不该惹的人,让他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让他祸及子孙。

蒙恬之祸就是老爹惹着了贼子赵高。后来被赵高陷害,秦二世假传圣旨,让其自尽从而使秦朝自毁长城。

蒙恬,他的祖上是齐国人。

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官做到了上卿。

树挪死,人挪活。在家乡遇到困境的时候就应该出去闯闯,说不定好运自然降临。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将领,领兵攻打韩国,夺取了成皋(又称虎牢,今河南荥阳)、荥阳等地,设置了三川郡。

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蒙骜率兵进攻赵国,夺取了三十七个城邑。

秦始皇三年,蒙骜率军攻打魏,攻占了二十个城邑,设置了东郡。

秦始皇五年,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时候,蒙骜去世。

可以看得出,蒙骜是战功赫赫。

蒙恬的父亲是蒙武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跟着王翦一同去进攻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

第二年,蒙武又率军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蒙恬曾经学习过刑法,担任狱官,掌管狱讼的文书工作。

作为将军的儿子,随便上个班历练一下,为将来担任更高职位打基础。

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血统还是很重要的。

果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时候,蒙恬由于出身将门的缘故,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秦军将领。

当时,秦国已经灭了几个国家,威势正盛。

蒙恬被派去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由此被任命为内史。

随着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

蒙恬在北驻军,开始修筑长城,利用地势来控制险要的关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多里。

蒙恬率兵宿营在野外十多年,驻守在上郡(陕西北部,治郡在陕西绥德)。

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使之不敢来犯,可以说蒙恬是秦朝的“活长城”。

因为蒙恬的原因,秦始皇也非常亲近蒙恬的兄弟蒙毅。任命蒙毅为上卿,外出时蒙毅就坐在副驾驶位置,与秦始皇同乘一车。

蒙氏兄弟一个在外掌握军权,替秦朝守护江山,蒙毅在朝中谋划国家大事,兄弟两人权倾朝野。

秦始皇非常敬重宠信兄弟两个,信任、赏识他们,称他们为“忠信大臣”。

因此朝中没有人谁敢和他们抗争。

其实,这不是好事,大红大紫之时,便是大悲大难的开始。

赵高本是赵国王族血统中比较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人,都生长在宦官家庭,他的母亲受过刑罚,一个女人受刑罚,可想而知是怎么样的人了。

因此赵高世世代代地位卑贱。

但是赵高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地位虽然卑微,可人家喜爱学习,充实自己,他精通刑狱法律。

要不是因为赵高的人品不行,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那么赵高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励志”的典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超人”。

就因为赵高精通法律,被秦始皇任命为中车府令(大概是掌管宫廷车马的官员)。

因为这个便利条件,赵高不忘记努力,不忘记为以后做铺垫,他曾经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他学习审判案件。

也正是这层关系,才使得赵高后来私下篡改圣旨,杀害长子扶苏扶胡亥上位。

赵高曾经犯下大罪,秦始皇命令蒙毅依法处置。

蒙毅不敢违背法律,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开除他的宦官籍。

秦始皇认为赵高平时办事认真,就赦免了他,并且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

秦始皇真有意思,既然你认为他有罪,就应该依法论处;你既然因为他办事认真,就不应该让蒙毅审判他。

你这是在闹玩吗?

这样做,让蒙毅情何以堪,就是这次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谋划拥立胡亥继位,又怨恨蒙毅当初依法惩办他,因此怀着极其阴暗的心理,以秦始皇的名义让公子扶苏(此时在边境)和蒙恬自尽。

扶苏拆开信一看,就哭起来,他走进内室就要自杀。

信的内容是责备扶苏和蒙恬没有开疆扩土,还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的到处巡视的行为。

蒙恬怀疑,说道:“陛下在外巡视,没有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叫公子任监军,这是天下重任。

怎么能凭一个使者,就要自杀,您怎么知道这不是诡计呢?,请您再请示一下,再请示之后自杀也不迟!”

作为多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蒙恬分析得不错。

要是没有点智慧,怎么能震慑匈奴。

史料所说,扶苏为人忠厚。

其实这根本不是忠厚,这应该是没有智商的傻子。

一个父亲赐儿子死,怎么会不召回问罪呢?明明就是假的吗!这点都看不出来,怎么做皇帝的?白痴!

扶苏对蒙恬说道:“父亲既令儿子自杀,那还请示什么呢!”

说完就自杀了。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就把他交给狱官,囚禁在阳周(今陕西榆林市靖边县)。

胡亥听说老大扶苏死了,心中石头落地,他就想释放蒙恬。毕竟蒙恬是秦朝的活长城,替自己保家卫国。

可有人不同意,谁?当然是赵高了。古人说宁得罪君子,千万别得罪小人,从这里就看出来赵高的阴暗面是多么爆棚了。

赵高唯恐蒙氏兄弟再次掌权,对自己不利,就对二世说:“我听说先帝想选用贤才确立太子,蒙毅却劝谏说‘不可以’明知道您贤能而拖延不让立为太子,这是对您的不忠而欺骗先帝。我觉得不如杀了他。”

胡亥听完赵高的话,就把蒙毅囚禁在了代地。

杀伐果敢、聪明英达的秦始皇,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难道都是酒后乱性而怀孕的?

明明被奸人所误,还不自省。

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如果君子给小人相斗占了上风,那也是上天在帮忙。

看来,此时上天不想帮这个忙,为什么?稍后再做分析。

给秦始皇出完殡,胡亥正式登位,赵高凭着拥立的功劳最得秦二世的信任。

赵高就不停地毁谤中伤蒙氏兄弟,搜罗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于是二世派人去代地杀死了蒙毅。

接着又派使者到阳周,赐死蒙恬。

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到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名誉已经三代了。

如今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但是我的实力足够反叛。然而我之所以自知死定了还遵守节义,是因为不敢玷污祖先的教诲,而且不忘先帝……”

啥也别说了,你要是能领兵造反,查个水落石出,哪里会有这样的灾祸呢?

使者可不听你的唠叨,他就是来要你的命的。

当初你掌兵权的时候不反叛,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使者说道:“我受命来对将军执行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给皇上。”

蒙恬深深叹息一声,深有感触地说道:

“我对上天有什么罪,无罪却得死吗?”

过了很久,他又慢慢地说:

我蒙恬的罪过,本来就该死了!从临洮连接到江东,筑城墙,挖沟,长达一万多里,这中间不能没有切断地脉啊!

这就是我的罪过。

于是,吞毒自杀了。

蒙恬竟然认为自己的祸端是因为挖断地脉导致的。

而司马迁对蒙恬之祸却这样认为:

蒙恬为秦朝构筑长城、堡垒,劈山填谷,当时天下人心未定,战争的创伤还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极力进谏,拯救人民的危难,奉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维护百姓的安定,反而曲意逢迎,大兴土木。

这样,他们兄弟被杀,不也应该吗?

司马迁认为蒙恬被杀是因为劳民伤财,不懂休养生息,有违天心,导致的。

这样看来,赵高杀蒙氏兄弟,只不过是冥冥之中执行了天意而已,蒙恬之祸是因为自己种下的“因”造成的。

那么会不会还有其他原因呢?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去平起义军时,有人认为名将之孙带领强大的秦军去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应该很快拿下。

有门客去这样说道:

三代连任的将军一定会失败。一定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定是在于他们杀死的人太多了,他们的后代就遭受不祥之灾。现在王离已经是第三代了担任将军了。

而蒙氏兄弟从蒙骜、蒙武到蒙恬也是第三代。

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历史的魔咒!

蒙恬之祸三个答案,一个是:蒙恬认为自己挖断了地脉;一个是:司马迁认为的劳民伤财,有违天心;一个是:三代为将杀人太多,有违天合。

你认为哪一个正确?另外你对蒙恬之祸还有其他答案吗?

欢迎交流。

标签: 蒙恬蒙毅赵高嬴政秦国秦二世

更多文章

  • 秦朝大将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什么曹操读一次就哭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蒙恬,曹操,嬴政,赵高,秦二世,秦国

    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叫蒙恬,被誉为中华的第一勇士。这个人就是我们课文中贾谊笔下率领十万大军的常胜将军,《过秦论》中描述到:“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把匈奴吓退了足足有七百公里。蒙恬从小就生活在将相之家,自然而然地就对兵器武功耳濡目染,所以他从小就下定决心立志报国。可是到了后来

  • 蒙恬与韩信,哪一个死的更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蒙恬,韩信,嬴政,项羽,赵高,汉朝,秦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24个字,几乎写尽了上下五千年诸多能臣名将的结局,鲜有善终。(一)蒙恬:守着忠勇恩义,直到身死,从未叛国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秦朝时期秦始皇身边有名的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被秦始皇委以重任,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是中国西北最早的

  • 历史上,真实的蒙恬到底是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蒙恬,嬴政,秦国,始皇,秦人,秦朝,匈奴人,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在汉人对秦政诸多指摘中,秦始皇修筑长城与攻逐匈奴,无疑是秦诸多暴政中最为浓烈的一笔。值得注意的,秦廷这两项失政,均与秦之名将蒙恬有着直接关系,更是评价蒙恬是非功过的关键所在。蒙恬,先世战国齐人,祖父蒙骜自秦昭王时由齐至秦,后代世为秦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国的重要将领,曾攻略韩、赵、魏、楚诸国,

  • 蒙恬被赐死前说了两句话, 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 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莉的快乐生活标签:蒙恬,曹操,嬴政,赵高,李斯,蒙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到沙丘已身体不支,最终死在行宫。在临终前,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从北方边境回咸阳主持葬礼,而这封遗诏被解读为立扶苏为新君。此时,跟随车队的李斯、赵高心生恐惧,对死对头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谋重新写出诏书,让幼子胡亥继位,并发假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秦国一统六国后,蒙恬

  • 秦国名将世家蒙家,出了蒙骜、蒙恬、蒙毅等名将,却因一人而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蒙恬,蒙毅,蒙骜,秦国,魏国,王翦,蒙家,秦朝,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可谓是名将辈出,既有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杀神白起,又有王翦王贲父子双名将。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蒙氏家族,三代出了三名大将,一名文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负责修建长城,北拒匈奴的名将蒙恬。那么名将辈出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蒙家作为秦国有名的名将世家,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最

  •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蒙恬,曹操,蒙毅,嬴政,赵高,刘协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蒙恬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但是名气丝毫不比他们小。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与蒙毅兄弟两个被世人称赞为“忠信”,最得秦始皇的的信任。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蒙恬更是北击匈奴,促进了北方的和平。蒙恬与蒙毅虽然受秦始皇宠信,但是并不恃宠而骄,贪

  • 秦国大将军“蒙恬和蒙毅”能斩敌首于万千之中,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蒙恬,蒙毅,赵高,秦国,嬴政,扶苏

    蒙恬是秦国的将领,齐国在他手中灭亡。后来,秦始皇命他率军防御匈奴等少数民族。在他的主持下,长城建成了。秦始皇对此很满意,经常在众多大臣面前夸赞蒙恬的才华。蒙恬还有一个弟弟,蒙义,也是大官。始皇出门总是带着他,让他坐车;待在宫中,他总是让孟毅在身边侍奉。此时的孟天和孟毅在秦国的地位无人能及。此外,赵高

  • 赵高伪造诏书,让蒙恬自杀,为何蒙恬既不反抗,却又不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私塾标签:赵高,蒙恬,扶苏,自杀,先秦,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不夸张的说,蒙恬是第一个彻底打垮游牧民族的人,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所以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西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大秦帝国建立,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并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随后,一直率领30万精锐大军驻守北方,镇守边陲,监军就是公子扶苏!可

  • 赵高称赞蒙恬天下无敌,秦始皇哈哈大笑:这三句话能让蒙恬死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赵高,蒙恬,嬴政,秦王,周朝,秦始皇,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赵高不是太监,但却比很多太监还狠毒。之所以这样说,没有贬低太监这个行业的意思,因为太监在古代并不是一个行业——不是所有的阉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也不全都是阉人。赵高不是阉人,一辈子也没当过太监,他的职务是中车府令和丞相。赵高在《史记》中没有列传,他的事迹多数见于《秦始皇本纪》和《李

  • 秦始皇命蒙恬挥军三十万北上,却做两手打算,成就了世界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嬴政,蒙恬,匈奴人,秦国,匈奴,齐国,秦始皇,春秋战国,先秦,周朝

    在秦国未统一天下之前的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进行骚扰、劫掠,当时地处中原最北面的燕赵两国,除了面对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争端麻烦之外,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来自另一边的“北方之狼”,这的确是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匈奴人的弓箭秦国统一之后,这件事情轮到秦始皇头疼了。那些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能骑善射、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