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战争是当时的主旋律。虽然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和固化,但是大规模的战争也是时常发生,也有死伤数万的激烈的战役,只不过没有将这种胜利化为疆域的变化或者战略上的优势。其实三个政权还有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大手笔,只不过或者停留于计划之上,或许在执行的过程打了折扣。那么这三个政权的各自的未完成的大手笔都是什么呢?
蜀汉:蒋琬东征襄阳的计划
提到蜀汉的奇谋险计,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算蜀汉的风险最高的计划,首先他是符合蜀汉北伐的大体方向的,都是从山路往北打,只不过是陇右和关中的区别;其次魏延要求率领一万人与诸葛亮分兵行动,虽然风险很高,了不起损失这一万人,对蜀汉的国力确实是伤筋动骨,但是还是能够勉强承受的。
而蜀汉还有一个计划,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加凶险,就是蒋琬策划的东征襄阳的计划。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成为蜀汉的大司马录尚书事,就相当于蜀汉的丞相了。蒋琬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坚定的北伐的支持者,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后,蜀汉就进行了一次容易被忽略的由马岱领导的北伐。蒋琬看到蜀汉北伐只能从秦岭出兵,后勤运输太过困难,于是蒋琬打算从汉中向东进攻上庸、襄阳。
蒋琬东征的计划,算是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进攻陇右或者关中的路线,也算是试图还原诸葛亮最先提出的《隆中对》。因为《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就是同时拥有汉中与襄阳,然后两路出兵进攻曹魏。结果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就是完成这个条件,结果''襄樊之战''失败,荆州也丢失,《隆中对》无法完成,所以诸葛亮才改变计划,将目标放在陇右地区。
蒋琬东征的计划,可以利用汉水的运输便利;而攻取襄阳之后,也可以重新恢复《隆中对》,为蜀汉再争取一个北伐的方向。然而就像本文说的,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从汉水进军到上庸确实占据水利,但是蜀汉在上游,曹魏在下游。一旦蜀汉军队进攻失利,撤退就需要逆流而上,会造成很大的不便,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夷陵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诸葛亮去世已经给蜀汉的人心造成比较大的震动,蒋琬的计划又太过冒险,于是刘禅以及蜀汉群臣叫停了这个计划,没有实施的机会。
东吴:殷礼举国北伐的建议
提到东吴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计划,可能也有人想到''石亭之战''中,朱桓提出的以万人封锁曹休归路的建议。这个建议也被视为东吴版本的''子午谷奇谋'',如果非要命名的话,大概应该叫做''夹石、挂车奇谋''。不过和''子午谷奇谋''一样,这个建议也不算东吴最大风险的建议。东吴最高风险、高回报的大手笔,出自一个叫做殷礼的人。
关于殷礼这个人物就不多说了,主要说一说他的北伐计划。在曹魏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一个小皇帝叫曹芳,还有两个心怀鬼胎的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在这种主少国疑、权臣当道的时候,殷礼认为这是一个北伐的好机会,于是向孙权提出一个北伐的计划。
殷礼的计划是这样的:在西线与蜀汉配合,让蜀汉出兵进攻陇右地区;在中线让诸葛瑾、朱然率领主力部队进攻襄阳;在淮南战场上陆逊、朱桓进攻寿春,就是直抵淮水南岸;最后孙权亲自带兵进攻徐州、青州。四个方向同时出兵,除了蜀汉的配合以外,东吴强者当战、弱者当运,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北伐,四个方向都投入规模巨大的军队。曹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仓促之间也未必能够完全阻挡蜀汉、东吴的拼命一击。一旦有一个方向吃瘪,曹魏的防线就容易被撕开一条大口子,取得北伐事业上的巨大突破。
殷礼的计划完全是赌博,如果胜利确实能够给曹魏重创,如果失败的代价也太大了,不是孙权能够承受得住的。这个时候孙权有家有业,没必要这样疯狂。孙权当然没有完全采用殷礼的建议,不过也不是没有采用,而是打了一个折扣。在东吴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孙权对曹魏发动北伐,全琮、诸葛恪进攻淮南地区的寿春、六安;诸葛瑾、朱然、步骘等人进攻襄阳、樊城。由于交战的主要地点在芍陂和樊城,被称为''芍陂樊城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就和殷礼所说那样''轻举则不足大用'',但是至少风险是可控的。
曹魏:曹真四路大军伐蜀
相对于蜀汉、东吴来说,曹魏的动作还是比较稳重的。反正我家大业大,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其他两国。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曹魏君臣没有开疆拓土、建立奇勋的野心。在曹丕时期,曹丕就使劲想对蜀汉和东吴发动战争。蜀汉的地势太过险峻,易守难攻,于是曹丕在位七年就专门找东吴的麻烦。等到曹叡时期,曹魏和蜀汉的战争爆发起来。主要是蜀汉主动进攻曹魏,曹魏也有反击的行为,就是曹真四路大军伐蜀。
曹真是曹魏西线主将,是诸葛亮前期北伐的对手。诸葛亮对曹魏进行三次北伐,一伐陇右震动;二伐无功而返;三伐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这让曹真魏感到十分不爽。于是曹真打算主动对蜀汉发动战争。曹魏对蜀汉大体分为四路:从关中到汉中的子午道、褒斜道;从凉州武威,具体路线和目的不清楚;从荆州沿汉水到汉中,这是由司马懿负责。蜀汉对曹魏的进攻也做出了相当慎重的准备,诸葛亮在汉中镇守;把李严从江州调到汉中;并且令魏延、吴懿分兵主动入侵曹魏的凉州。
从双方动员的规模来看,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可能不亚于''汉中之战''这样的著名战役,曹真和诸葛亮这两个政权各自的最高将领也是唯一一次有可能发生的直接较量。无论哪一方胜利或者失败,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小编看来,曹魏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蜀汉的地理环境确实相当封闭,艰难险阻不容易进攻。我们看后面的''兴势之战'',王平以三万人就能抵挡远超过自己兵力的曹魏大军,给曹爽造成巨大损失;''魏灭蜀之战''中也是姜维削减汉中守军兵力,加上蒋舒投降才让钟会成功穿过汉中。
何况这个时候诸葛亮还在世,就镇守在汉中。曹真进攻汉中很有可能收获与曹爽一样的结局,甚至损失更大,还要牵连司马懿率领的荆、豫军队。当然一旦曹真成功,汉中丢失,蜀汉就会完全被封锁在四川盆地境内,无法威胁关中或者陇右。结果除了魏延、吴懿取胜的''阳溪之战'',以及作为前锋的夏侯霸遭遇的进攻,诸葛亮和曹真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是遇到三十多天的霪雨天气,加上曹魏君臣也觉得这次伐蜀的计划太过冒险,于是就诏令曹真撤军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