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毛迪说教育 访问量:4620 更新时间:2024/1/19 13:17:19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

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了。

这条路,司马懿走了41年。然而,与以往司马懿"快稳狠"的风格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司马懿,其实颇为"弄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问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你觉得曹爽跟诸葛亮比,怎么样?"司马昭回答:"蝼蚁尔!"

其实,在历史上,曹爽可不是什么蝼蚁之辈。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一开始,曹爽事事询问司马懿的意见。不久后,曹爽采用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成为太傅,荣其位,虚其权,渐渐将司马懿权力架空。就这样,曹爽生生压制了司马懿长达9年,而司马懿唯有装病,拿出当年拒绝成为曹操幕僚一样的老套路,才能够勉强保命。

高平陵事变前夕,曹爽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权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将,比如当年的"四聪八达"。他绝对想不到,已经"濒死"状态的司马懿会绝地反击,发动这样一场明目张胆的叛变。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谧前去司马府探病,司马懿装出眼快瞎耳快聋的衰弱状态,骗过了丁谧。这让曹爽一党大为放心,他们一心盼着司马懿适时的寿终正寝。如果真是这样,四朝老臣就功德圆满了,司马懿将作为大魏的名臣良将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这只"冢虎"似乎注定要成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无疑问,当司马懿暴起发难时,曹爽的状态是彻底懵逼的。

"爽得宣王(司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三国志》)

曹爽虽"不知所为",但也并非毫无能为。他的部下,当时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就给他提供了两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带着天子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以谋逆罪讨伐司马懿。如果真是这样,司马懿很可能身败名裂,落得一乱臣贼子的下场。

看到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又去劝曹曦,提出暂用阙南别营和他典农校尉的军队来抵抗司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亲自去为他们筹措粮草,而且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司马懿公然叛变,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却仍然听不进去,他们在犹豫什么?

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三国志》)

司马懿听说桓范逃出去了,说了一句"曹爽肯定听不进桓范的话",他怎么这么有把握呢?难道真的是神算?比诸葛亮还神了?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是司马懿安慰自己的话。因为随后,司马懿就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轮番前去说降曹爽,甚至对着洛水赌天发誓,可见司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

而在曹爽那一方面,却在关键时刻怂了。这一怂,葬送了曹魏的江山。我们试着解读曹爽当时的心态,有天子和兵权在手,并非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何会毫无抵抗就投降了呢?

一方面,自然是惮于司马懿的威望,四朝老臣,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且用兵如神,几无败迹。跟司马懿打,胜算不高。就眼前情况,司马懿先发制人,恐怕也是早有准备,就算用天子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也许到时也没几个人响应,大家都观望,这就很尴尬了。

另一方面,曹爽贵为曹氏宗亲,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马懿再大胆,也不敢废天子吧?只要天子犹在,便基本能保富贵,何必去跟司马懿去争个你死我活呢?将来天子亲政,权力自然又会回转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争这一时。

而且司马懿也屡次派朝中大臣来说明,甚至对天发誓,似乎出于至诚,不妨信他一次。由此也可见,曹爽以前也很可能确实只是想专权,非但没有要杀司马懿的意思,而且也允许他长保富贵,所以才会将心比心,天真地以为司马懿也会跟他一样。殊不知,箭以离弦,刀已悬颈,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叛乱的行径,哪还有和你共生的余地。

更多文章

  • 一个看似草包的曹爽为什么能够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曹爽,曹魏,曹丕,袁绍,汉朝,三国,司马懿,曹操手下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变。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将军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首都洛阳,又逼曹爽交出了兵权,最后控制了曹魏朝廷。曹爽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各自的特点。曹爽曹爽的父亲叫曹真

  • 如果曹爽有曹操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还能够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曹爽,曹操,司马懿,魏国,汪精卫,高平

    曹爽怂了,关键时候未虑胜先虑败,只想到万一败了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天子在手,敌军尚远,大可以挟天子急行军至许都抑或更远的邺城,到时候大军在手,天子我有。号令勤王,谁敢不从,这个时候能打仗且支持曹氏的将领不是没有,有了大义的名分,甚至左右摇摆的墙头草都会倾向于曹爽的。曹操是什么开局?散家财,合义兵起事

  • 高平陵之变时,此人劝说曹爽挟持天子,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司马昭,魏明帝,高平陵,蜀汉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式爆发。彼时,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时候,发动了兵变。在关闭洛阳城门后,司马懿以太后的诏书来命令桓范。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来到高平陵。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但桓范不听,并成功出城。司马懿得知

  • 曹氏经营魏国多年,为何高平陵之战曹爽投降被杀,得不到一人维护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丕,曹魏,曹芳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个乱世。这个时期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后三分天下,可谓是精彩纷呈。而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要数魏国。曹氏在夺取了汉室政权以后,建立了曹魏。但是他的曹魏又被以相同的方式被司马懿夺走,可谓天道轮回,造化弄人。司马懿夺取政权最关键的一战便是高平陵之变。这一战,司马懿将他的

  • 兴势之战曹爽率10万大军败于3万蜀军,他或想实施魏版子午谷奇谋

    历史解密编辑:肤浅世觅标签:曹爽,谷奇谋,蜀汉,曹魏,费祎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五年(244年),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为了树立威信,发动了征讨蜀汉,夺取汉中的战争,这次曹爽集结的兵力,有6、7万人之说,也有十余万人的说法,不过驻守汉中的王平,所统辖兵力大致在3万人左右,面对强势来袭的魏军,王平指挥得当,最终配合费祎所率援军,在兴势之战中实现对曹爽所部的合围,重创了

  • 曹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肆意妄为,而是曹魏皇权面对士族的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士族,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时之间,众多朝中重臣选择支持司马懿,曹爽在尚可抵抗的前提之下,选择了投降,一句“我不失作富家翁”被后世嘲讽至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曹爽的确投降得太快了,但凡对峙一下,看看局势发展如何也可以啊,南下许都,整合兵力和司马懿再战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他还

  • 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不惜杀害曹操,但到底有多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夏的诗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魏,曹丕

    司马懿“世家”之后的司马懿,曹操封他为前将军、兖州刺史,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一方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族。曹丕对他也是赞赏有加,认为司马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甚至还写信劝曹爽“放弃司马懿”。其实,虽说司马懿在曹魏官位斐然,但要说他能和曹爽的“雄才大略”相提并论,肯定还是有一些差距。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

  • 曹爽:没牙的虎也是虎,悔不该轻信诺言

    历史解密编辑:最后的骑兵20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魏国,蜀汉,曹操

    三国时代始于汉献帝禅让帝位(建安二十五年),曹魏王朝正式建立,终于孙皓投降晋朝(咸宁五年),共六十年。而像曹操、袁绍等仍属于汉朝时期,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才涌现出这么多英雄豪杰,也因为有他们,汉末三国才会被津津乐道。大江东去浪淘尽,群雄逐鹿后汉王朝分裂为汉魏吴三国。建安二十五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三

  • 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主动投降,如果他对战司马懿,会鹿死谁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曹爽,许都,曹丕,三国,汉朝,司马懿,司马师,曹操手下,高平陵之变

    在三国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事件。它们直接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发生在曹魏的高平陵事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事变,将曹魏的政权转移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从此曹氏越来越式微。最终,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替代了曹魏政权,并统一了全国。我们看这段历史,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曹爽兄弟懦弱无能

  • 曹爽为什么要伐蜀,为什么会伐蜀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爽,蜀汉,曹魏,司马懿,资治通鉴,曹睿

    公元244年,曹魏方面曹爽一意孤行,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想要夺取汉中。当时蜀汉方面恰好也是费祎和蒋琬交接,当时蒋琬将汉中的主力退回到了涪县,从局势上来看曹爽似乎有了机会。但是这次伐蜀作战最终还是以曹爽失败而告终。那么曹爽为什么要执意伐蜀,为什么伐蜀又遭遇失败了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