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和曹爽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之变只是最后决战!

司马懿和曹爽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之变只是最后决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3871 更新时间:2023/12/8 19:30:02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等人一起前往。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同时,司马懿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于是,在司马懿等人的劝说下,曹爽放弃抵抗,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自此之后,司马懿成功篡夺了曹魏大权。虽然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遭遇了曹魏力量的抵抗,从而爆发了淮南三叛,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司马懿家族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较量,很多人往往只记得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但是,实际上,在之前的十年时间中,司马懿和曹爽已经展开了长期的明争暗斗,也即高平陵之变只是最后决战。

首先,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考虑到曹芳这位皇帝的年龄,魏明帝曹叡在临终之际,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司马懿和曹爽。作为托孤大臣,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曹芳。曹芳登基称帝之后,司马懿任侍中、持节、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从而共同执掌朝廷大权。虽然曹爽担任的大将军一职,但是,就司马懿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录尚书事来承担类似宰相的职责,还因为执掌了3000左右的精锐兵马(很可能就是禁军),从而拥有非常重要的兵权。

对此,在笔者看来,魏明帝曹叡的设想,自然是希望司马懿和曹爽之间互相制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不过,让魏明帝曹叡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促使两人没能保持平衡的格局,更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辅佐皇帝曹芳身上了。公元239年,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执掌大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同时,对于曹爽来说,还让司马懿的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司马懿韬光养晦,大力拒绝不让子弟为官。在古代历史上,太傅这一官职,是地位非常显赫的官职,也即只有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才能担任这一官职。不过,太傅的地位虽然非常高,却是一个虚职,也即无法像大将军、丞相等官职一样掌握实权。因此,曹爽让司马懿担任太傅,可以说是明升暗降了,从而达到了架空司马懿的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面对咄咄逼人的曹爽,司马懿选择了退让和隐忍。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虽然自己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但是,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也即来自于曹魏宗室,自己难以和曹爽直接正面较量。在没有获得反击机会的背景下,司马懿显然不会轻易出手。在架空司马懿之后,曹爽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曹魏都城洛阳的禁军。

值得注意的是,曹爽表弟夏侯玄起初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选拔诸将。而在充分执掌禁军之后,曹爽又将夏侯玄派到了雍凉一带,这促使曹爽可以染指曹魏各个都督的兵权。在兵权之外,曹爽在朝廷培养心腹力量,如任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全被曹爽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吏;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权柄;同时令尚书奏事时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其后渐渐连询问司马懿对的看法都不做了。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不管是禁军还是朝廷,在局面上都被曹爽控制了。

不过,对于司马懿来说,并非完全放弃了抵抗,而是继续保持低调,并等待曹爽犯错的机会。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望,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曹芳从之。结果,在这场战役中,曹爽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伤亡甚众。

最后,虽然在征讨蜀汉这一战役上,大将军曹爽彰显出自己对曹魏大权的掌控力度,而太傅司马懿只能在一旁劝谏,也即失去了话语权。但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惨败,导致曹爽在曹魏将士中失去了威望,更让曹爽对自己领兵作战的能力有所怀疑。而这,其实都为司马懿获得高平陵之变的胜利埋伏了伏笔。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由于司马懿已经被架空,很多朝廷事务司马懿都不能参与,于是称病回避曹爽,韬光养晦等待良机。曹爽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纵容他的亲信党羽胡作非为,从而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埋怨。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至此,到高平陵之变爆发前,曹爽一方看似占尽了上风,不过,他们树敌太多,比如得罪了郭太后、曹魏老臣等,而司马懿看似奄奄一息,实际上是在缜密布局。最终,在公元249年,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了致命一击,一举消灭了曹爽及其党羽,从而改变了曹魏内部的势力格局。

更多文章

  • 权臣曹爽缘何斗不过老狐狸司马懿?其实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曹爽,司马懿,费祎,曹操,曹睿,蜀汉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众所周知,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死于司马懿的屠刀下,最终导致曹魏政权的易主。笔者发现,曹爽但凡去反击司马懿,胜算翻盘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可是曹爽居然就没反击,他以为投降司马懿还能做个富家翁,却最终死于非命。笔者觉得,曹爽能死于非命,展现了他个性里老早就有的五个缺点。而这五个

  • 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昭,魏明帝,兵权,诸葛亮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

  • 一个看似草包的曹爽为什么能够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曹爽,曹魏,曹丕,袁绍,汉朝,三国,司马懿,曹操手下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变。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将军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首都洛阳,又逼曹爽交出了兵权,最后控制了曹魏朝廷。曹爽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各自的特点。曹爽曹爽的父亲叫曹真

  • 如果曹爽有曹操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还能够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曹爽,曹操,司马懿,魏国,汪精卫,高平

    曹爽怂了,关键时候未虑胜先虑败,只想到万一败了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天子在手,敌军尚远,大可以挟天子急行军至许都抑或更远的邺城,到时候大军在手,天子我有。号令勤王,谁敢不从,这个时候能打仗且支持曹氏的将领不是没有,有了大义的名分,甚至左右摇摆的墙头草都会倾向于曹爽的。曹操是什么开局?散家财,合义兵起事

  • 高平陵之变时,此人劝说曹爽挟持天子,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司马昭,魏明帝,高平陵,蜀汉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式爆发。彼时,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时候,发动了兵变。在关闭洛阳城门后,司马懿以太后的诏书来命令桓范。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来到高平陵。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但桓范不听,并成功出城。司马懿得知

  • 曹氏经营魏国多年,为何高平陵之战曹爽投降被杀,得不到一人维护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丕,曹魏,曹芳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个乱世。这个时期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后三分天下,可谓是精彩纷呈。而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要数魏国。曹氏在夺取了汉室政权以后,建立了曹魏。但是他的曹魏又被以相同的方式被司马懿夺走,可谓天道轮回,造化弄人。司马懿夺取政权最关键的一战便是高平陵之变。这一战,司马懿将他的

  • 兴势之战曹爽率10万大军败于3万蜀军,他或想实施魏版子午谷奇谋

    历史解密编辑:肤浅世觅标签:曹爽,谷奇谋,蜀汉,曹魏,费祎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五年(244年),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为了树立威信,发动了征讨蜀汉,夺取汉中的战争,这次曹爽集结的兵力,有6、7万人之说,也有十余万人的说法,不过驻守汉中的王平,所统辖兵力大致在3万人左右,面对强势来袭的魏军,王平指挥得当,最终配合费祎所率援军,在兴势之战中实现对曹爽所部的合围,重创了

  • 曹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肆意妄为,而是曹魏皇权面对士族的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士族,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时之间,众多朝中重臣选择支持司马懿,曹爽在尚可抵抗的前提之下,选择了投降,一句“我不失作富家翁”被后世嘲讽至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曹爽的确投降得太快了,但凡对峙一下,看看局势发展如何也可以啊,南下许都,整合兵力和司马懿再战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他还

  • 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不惜杀害曹操,但到底有多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夏的诗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魏,曹丕

    司马懿“世家”之后的司马懿,曹操封他为前将军、兖州刺史,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一方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族。曹丕对他也是赞赏有加,认为司马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甚至还写信劝曹爽“放弃司马懿”。其实,虽说司马懿在曹魏官位斐然,但要说他能和曹爽的“雄才大略”相提并论,肯定还是有一些差距。曹爽对司马懿是看重,甚至

  • 曹爽:没牙的虎也是虎,悔不该轻信诺言

    历史解密编辑:最后的骑兵20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魏国,蜀汉,曹操

    三国时代始于汉献帝禅让帝位(建安二十五年),曹魏王朝正式建立,终于孙皓投降晋朝(咸宁五年),共六十年。而像曹操、袁绍等仍属于汉朝时期,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才涌现出这么多英雄豪杰,也因为有他们,汉末三国才会被津津乐道。大江东去浪淘尽,群雄逐鹿后汉王朝分裂为汉魏吴三国。建安二十五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