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司马懿还有胜算吗?

高平陵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司马懿还有胜算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4005 更新时间:2024/1/7 14:18:24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历经三世,曹睿死前将曹爽司马懿共同封为辅政大臣。而后曹爽专权,意图谋害司马懿。司马懿为求自保,找准机会,发动了“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趁曹爽带兵出去打猎之际,带着三千死侍控制了朝局。尽管占领了首都洛阳,却仍然无法拿下曹爽,于是使用计谋欺骗曹爽回城。曹爽胆小无能,不敢放手一搏,不听桓范的建议,选择投降,最后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曹家的后人几乎被杀光了。

桓范在曹爽犹豫不决的时候,多次给出建议,和司马懿抗衡到底,但是曹爽没有听取。

桓范死谏

如果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分析一下局势:

司马懿手上的兵马只有三千死侍,和数量有限的文臣武将,战斗力不过如此。

而曹爽手里有着强兵悍将,还有天子随行,实力和声望都领先,优势很大。

如果曹爽接受了桓范的建议,他至少有三处胜算:

一、地方支援

高平陵事变之后,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都陆续反抗司马氏的统治,说明他们是忠于曹氏的。虽然曹爽当时位于邺城之外,但是地方的武装力量都会听天子的号令,只要一声令下,地方部队马上就会来兵支援,到那时候,大军压境,司马懿不可能有胜算。

二、给机会站队

高平陵事变其实是一次政治上的变革,矛盾不断被激化,”高平陵事变“把百官的态度摆出阵型来了。这个时候的局势就是,成王败寇,赢家通吃。这个时候要认清楚的事实是,城内的人不都是司马懿的人,曹爽自己手上也不都是自己的人。曹爽需要做的是,尽力争取到这些人的支持。表示如果秋后算账,站在我这边的赏,站在对面的杀,有这样杀伐果决的态度表示出来,一定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毕竟天子在身边,权力在手里。

三、曹氏宗亲的势力

曹爽在朝中把持朝政,在外更是把军权都交给自家人,比如长安的夏侯玄,而司马家族并没有军事权。

夏侯玄

夏侯玄

所以曹爽只要带着皇帝远离洛阳,司马懿一点机会都没有,反而会落得一个扰乱朝纲的罪名,被整个魏国讨伐。司马空有一座城池,又能坚持多久。

以上应该就是桓范的思路,但是曹爽贪生怕死,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进城投降,将曹家的江山社稷拱手送给了司马家。

曹爽

另外一方面,从司马懿的角度来思考,这次”高平陵事变“本就是无奈之举,控制都城简单,但是真的要搞内斗,军队相残,即使哪一方获胜,最后也是虎视眈眈的蜀吴两国得利。所以司马懿的胜算只有一点,那就是劝降曹爽。于是司马懿派老臣蒋济去劝降,竟然真的成功了。如果真的打起来,司马懿自己纵使用兵如神,也没有胜算。但是架不住自己的对手是个懦夫,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下赢了这盘棋!

高平陵事变

假如“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没有获胜,魏国继续掌权,相信最后统一三国的很有可能是吴国或者蜀国,因为曹爽这个草包撑不起魏国的江山,只会带领国家走向灭亡。

虽说司马氏夺权,权力来得不光彩,但是司马氏确实有实力,司马懿平王凌之乱,司马师平毋丘俭、诸葛诞之乱,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灭吴,最后统一三国,结束乱世,完成统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

标签: 司马懿曹爽魏国高平事变曹睿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为何曹魏老臣都没有支持曹家?不止是因为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芳,曹操,老臣,曹家,三国,汉朝

    公元249年正月,曹芳到洛阳城外八十里的高平陵去祭拜自己的父亲曹叡,而曹爽兄弟与其亲信也一同前往。在这些人出城之后,司马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放出了被软禁的郭太后,并以郭太后的名义关闭了各个城门,同时率领三千死士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切断了曹爽等人的退路。与此同时,司马懿让司徒高柔

  • 魏蜀兴势之战,草包将军曹爽对阵蜀汉名将王平,曹魏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曹爽,曹魏,蜀汉,费祎,魏蜀,陆军,将官,司马懿,兴势之战,草包将军,中国军衔,王平(1907年)

    曹真和曹爽这一对儿父子做过同一件事,就是统率大军伐蜀,不过两次伐蜀都失败了,曹真是略有损失,无功而返,而曹爽则是惨败而归。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命数将尽,于是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让曹爽和司马懿一同辅佐年幼的曹芳。曹爽曹爽的个人能力和威望远远不如司马懿,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是很尊重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坐拥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司马懿,曹爽,兵权,曹操,曹睿,诸葛亮

    导语:三国的赢家是司马懿,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司马懿的寿命太长了,就算是曹操的孙子都没能死在他后面。自曹操开始,曹家人就不让他掌兵权,然而司马懿即使没有兵权,他也同样可以篡权成功。当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手握重兵那又如何,不也乖乖投降了,或许你会说曹爽无能,但历史上的他还是很有本事的,他投降的理由,

  • 曹爽一把好牌在手为何却被自己打烂?只因为他干了这六件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曹爽,司马懿,曹叡,曹魏,曹操,曹丕

    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族子,也是曹操的养子,和曹丕是同一辈,也就是说曹爽是曹家第三代,和魏明帝曹叡同辈。在曹丕和曹叡时代,曹爽谦恭谨慎,上下对他的评价都不错,那时也用不着他操心。如果曹魏一切顺利,曹丕曹叡不是死得太早的话,曹爽一辈子估计也就安安稳稳过他美美的小日子。要说曹魏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原因很多

  • 高平陵之变 曹爽如果没有投降, 而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曹爽,皇帝,曹魏,曹芳,三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如果在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变中,在高平陵陪同皇帝曹芳祭祖的曹爽听从了大司农桓范的建议,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退居许都,号召天下勤王讨伐司马懿,胜算很大。但是,考虑到曹爽的性格问题,以及家眷都在洛阳等因素,再给曹爽一百次机会,他还是大概率选择投降,没办法,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正始十年正月(

  • 邓飏夸夸其谈,成为曹爽党羽,高平陵事变后被夷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曹爽,邓飏,司马懿,党羽,曹叡,秦王

    邓飏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他最后被灭三族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他站在曹爽一边,结局也是注定了的。在《魏略》中记载:“邓飏字玄茂,邓禹后也。少得士名于京师。明帝时为尚书郎,除洛阳令,坐事免,拜中郎,又入兼中书郎。初,飏与李胜等为浮华友,及在中书,浮华事发,被斥出,遂不复用。”没想到的是,明帝驾崩后,

  • 司马懿杀掉曹爽,为何郭太后帮了大忙?因为郭太后恨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自衣温琼标标签:司马懿,曹爽,郭太后,曹叡,曹魏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2月5日),曹魏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兄弟三人,一同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此时,蛰伏多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与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京师洛阳突然发动政变,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关闭城门。随后,司马懿率兵进入永宁宫,找到曹叡的皇后,也就是郭太后,然后借郭太后的名

  • 王平几乎为文盲,但打败魏延、曹爽,为蜀汉政权延寿近二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王平,魏延,曹爽,蜀汉,诸葛亮

    疾风知劲草。有一种人,平时很不起眼,大字不识几个,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大老粗。但在紧要关头,这类人却总能担得起事。而王平就是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人。陈寿就说:“王平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

  • 司马懿被夺去兵权,为何还能干掉曹爽?因为他的儿子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曹爽,兵权,曹魏,汉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史说三国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政敌曹爽,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在此之前的数年,司马懿明明被曹爽夺取了兵权,禁军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一直在家休养的司马懿为何还有能力发动政变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不会,因为司马懿有个厉害的儿子!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

  • 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后来帮助司马懿、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曹操,司马懿,曹爽,曹魏,曹叡

    孙资(?-251年),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同郡人王允赏识其博学多才,举荐他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曾征辟孙资为官,恰巧孙资的兄长为人害,他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不能赴任。后来,孙资在友人贾逵的劝说下出仕,历任功曹、县令,丞相府参军等。因此,对于孙资来说,和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