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谁策划的?鲁肃才是主角,关羽只是配角

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谁策划的?鲁肃才是主角,关羽只是配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395 更新时间:2024/1/6 6:36:26

史上真实的 “单刀会”,发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导人物是江东鲁肃,而并非“孤胆英雄”关羽;其经过、结局及意义,也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辞截然不同。“单刀会”之举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智慧和胆略,也体现出作为统帅的他顾全大局及深谋远虑的大视野、大胸怀,而且在战略、战术上对整个荆州战场乃至天下大势均起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荆州战场之态势

彼时孙权刘备为荆州归属权而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215年, 孙权在刘备入主荆州后,向刘索还当初“借予” 的荆州;刘备先是推三阻四,后来干脆予以婉拒,而且粗暴地将孙权派去接管荆州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的官员驱逐出境。孙权大为震怒,感到自己一再被刘备忽悠,于是决心诉诸武力,遂派大将吕蒙率军强夺荆南三郡。

吕蒙出军后,势如破竹,很快攻取(招降)了长沙、桂阳二郡,唯独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坚守,决不出降。见孙权态度强硬,且动起真格,刘备方从成功的喜悦中猛然惊醒,于是亲赴公安坐镇,急令荆州守将、荡寇将军关羽率3万精锐进驻益阳,准备进援零陵并收复已经失去的长沙、桂阳二郡。孙权也不示弱,急调横江将军鲁肃率军急驰益阳,以阻截正欲南下的关羽军。于是,鲁肃和关羽两军在益阳一带形成对峙之势。

彼时,从表面看,孙权先发制人,吕蒙连取两郡,形势十分有利。孙权看似占得先机,但实际上荆州却暗流汹涌,甚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使孙权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战线拉长,力量分散;吕蒙所率的主力不过2万,却要分散于3处使用,长沙、桂阳须分兵驻守,尤其是围攻零陵需用重兵;而来援的鲁肃也仅有1万人马,实在难敌关羽3万精锐。何况坐镇公安的刘备也在虎视眈眈。其次,由于战线最南端的零陵久攻不克,吴军实际上处于南有守敌、北有强援、首尾皆受敌方钳制的不利状态中。而屯兵益阳的关羽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既可以东攻长沙,又可以南援零陵,无论怎样都能使孙权捉襟见肘。孙权很快察觉到了危机,开始沉不住气了,甚至“飞书”急令吕蒙放弃零陵,火速撤军北上到益阳一线与吕蒙会合共同阻抗关羽。由此可见,此时荆州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出人意料地起了微妙变化,只要刘备麾下的前敌将军关羽能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采取果断行动,则很可能反败为胜。而孙权方面,这场战争成败之关键,主要就看鲁肃是否能阻挡关羽东进或南下,为恢复战场主动权而争取更多的时间。

“单刀赴会”的策划人及具体经过

然而,当此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鲁肃想以区区一万人马(吕蒙的兵马还没来得及撤围北上与其会合)遏制关羽3万气势汹汹的复仇之师,谈何容易!著名的“单刀会”,就是 “忠厚长者”鲁肃在这样进退两难的窘境中采取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时虽有些孤注一掷的对赌性质,但从事后看又是彼时唯一可行的有效行动。

《三国志》记载了“单刀会”之具体经过: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全。肃因责数羽曰:‘国家(指孙吴)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有之’!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之’!目使之去”。

《三国志》注引《吴书》说: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恐疑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救羽,......羽无以答”。

从上述两段文字可知,鲁肃发起“单刀会”既冒着很大风险,然而又成竹在胸,有一定把握的。彼时两军已经各自列阵,摆开欲厮杀的阵势,相距仅“百步” ,而且史料中隐隐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种种迹象表明,关羽及部将们事先也做过某种准备,随时准备发难。在这场反客为主的“ 鸿门宴”上,鲁肃虽处于劣势但并无怯意,表现得颇为出彩,既理直气壮,又义正辞严地驳斥对方的强词夺理,又尽量不激怒对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理服人,终于使关羽自觉理亏,无言以对,不敢发难。古人云:“师直为壮,曲为老”。鲁肃理直气壮,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使关羽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又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举妄动。

“单刀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首先,“单刀会”对荆州战场上的态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不仅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拖延战术;更重要的是鲁肃在谈判桌上力挫关羽,使其决心动摇,坐失良机,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与此同时,吕蒙用欺诈手段诱降了零陵太守郝普;随即率潘璋、孙皎等诸将迅速北上,与鲁肃的兵马会合,至此,吴军与关羽的军队旗鼓相当,势均力敌,重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因为“单刀会” 争取了时间,吕蒙得以迅速北上,荆州战场的形势又一次出现转折,而且是朝着有利于孙吴的方向转折。几乎在同一时刻,曹操又乘虚率军讨伐汉中张鲁,刘备大有后顾之忧,逼不得已主动与孙权议和 :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刘备将江夏、长沙、桂阳诸郡划给孙吴,然后罢兵西返。于是荆州之役告一段落。孙权实际上兵不血刃、如愿以偿就讨回了大半个荆州,并顺利跨出了全取荆州的第一步。

其实,“单刀会”还有更大意义。更可贵的是,鲁肃煞费苦心,并冒着生命危险,终于使一个对双方来说都将是致命恶果的结局得以避免出现,那就是会导致孙刘联盟的过早破裂。 倘若没有鲁肃的努力,双方定会撕破脸大打出手,其结局必是两败俱伤,其联盟注定无法维系下去。如此,本已稳固的力量平衡将被打破,从而出现有利于曹魏的不利变化。孙刘交恶,曹操就是得利的渔翁。而各个击破,正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果真如此的话,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是另一番气象了。总之,分割荆州后,孙权之所以能与刘备继续结盟,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携手抗曹,各谋发展,以致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都与这知名度不广、甚至不太引人注意、乃至被罗贯中在小说中“张冠李戴”了的“单刀会” 有密切的关联。

只身赴险固然需要过人的胆勇,然而更值得赞赏的是鲁肃的大局观及远见卓识。毫无疑问,鲁肃也是一位谋勇兼具的杰出战略家,是当之无愧的江东人杰,这一点,早在他一开始就与诸葛亮不谋而合,竭力促成孙刘联盟对抗曹魏之时,就已向世人证明了这点。

【插图源自网络】

【 严禁剽窃 违者必究】

标签: 鲁肃关羽孙权刘备吕蒙曹操

更多文章

  • 鲁肃为什么劝孙权抗曹?揭秘赤壁之战,孙权决心联合刘备抗曹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鲁肃,孙权,刘备,曹操,周瑜,三国,东吴,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然不想投降,但却一直无法下决心抵抗曹操。可是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

  • 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鲁肃,关羽,单刀会,孙权,刘备,吕蒙

    公元215年赤壁之战后,蜀、吴因为荆州问题闹不合,孙权对于刘备强占荆州行为感到不满,气得派吕蒙强取长沙三郡,这让刘备吓得派关羽镇守荆州,孙权又派鲁肃在益阳屯兵,企图夹击关羽,这才促成之后“单刀会”。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在单刀会中靠气势赢得这场谈判,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反而是文官出身的鲁肃

  • “老实人”鲁肃的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不忘信仰标签:鲁肃,孙权,刘备,曹操,周瑜,诸葛亮

    “老实人”鲁肃的大智慧小韭菜说史2022-09-2823:29陕西关注三国历史上,鲁肃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仅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形象,没有任何作为。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为了提升诸葛亮的高大形象,特意贬低了鲁肃的人物性格。把鲁肃刻画成了一个毫无主见,任人驱使的一个书呆子。那么历史上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

  • 鲁肃这次谈判让东吴所有人捏一把汗,也让吴蜀全面开战推后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锦小昀标签:鲁肃,吴蜀,刘备,关羽,孙权,曹操

    关云长孤身一人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章节,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然而历史上鲁肃也是一样,甚至比关羽更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刘备已得到益州,孙权要刘备还荆州,刘备却并不归还,导致吴蜀关系紧张,孙刘同盟濒临崩溃,鲁肃要保孙、刘同盟,不让曹操趁虚而入,于是与关羽见面。215年,刘备攻占了益州,巩固了自

  •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与张昭,赤壁之战前真正的角力者

    历史解密编辑:嗑普吉尼标签:鲁肃,张昭,孙权,周瑜,曹操,刘备

    大家都知道,尽管《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改编的,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例如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被活活气死。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客,他是一个邪恶的骗子;将周瑜的意气英发,雅量高致,塑造为一个狭隘嫉贤妒能的恶棍;将孙和刘同盟的策划者鲁肃描写为一个忠厚而又没

  •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与张昭——赤壁之战前真正的角力者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鲁肃,张昭,孙权,曹操,周瑜,刘备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但却有大量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存在,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吐血而亡。它把大政治家诸葛亮写成妖里妖气的神棍;把意气英发、雅量高致的周瑜写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人;把孙、刘联盟的主谋和组织者鲁肃写成老实而无用的老好人;把孙吴

  •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与张昭-赤壁之战前真正的角力者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肃,张昭,孙权,曹操,周瑜,刘备,赤壁之战,三国,汉朝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但却有大量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存在,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吐血而亡。它把大政治家诸葛亮写成妖里妖气的神棍;把意气英发、雅量高致的周瑜写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人;把孙、刘联盟的主谋和组织者鲁肃写成老实而无用的老好人;把孙吴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菜就关起来标签:曹操,鲁肃,诸葛亮,刘备,孙权,赤壁之战

    导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当时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南征,本想着一场战争吞并荆州和江东后一统天下,但却遭到了刘备孙权的顽强抵抗。赤壁之战初期,刘孙联盟缺少弓箭,诸葛亮草船借箭由此而来。后来孙刘联军凭借着大量的战备物资和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一举打败了曹操并成就了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

  • 鲁肃一介书生,何德何能,为何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鲁肃,周瑜,刘备,孙权,吕蒙,陆逊

    在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是最受质疑的一个。与周瑜、吕蒙、陆逊不同,在担当大任前,鲁肃并没有特别的军功。为何周瑜死后,东吴会选择以鲁肃代周瑜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后人并称为东吴的“四大都督”。其实,真正获得大都督名分的,只有陆逊一人。而且,后来的陆逊以上大将军的名分,统领六军,摄行王事,算是

  •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三分天下,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秋叶侃史标签:鲁肃,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曹操

    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隆中对并不陌生,三顾茅庐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也正是在这一次会面当中,诸葛亮为刘备进行了清晰地格局分析,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夺取荆州是极其重要的一步,由于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关系到未来战局的走向,能否实现三分天下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