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老实人鲁肃,为什么说他是不输诸葛亮的军事家?

三国:老实人鲁肃,为什么说他是不输诸葛亮的军事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266 更新时间:2024/3/14 22:25:31

提到鲁肃,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屡次被周瑜诸葛亮忽悠。事实上鲁肃是推动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是谋略不输诸葛亮的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鲁肃的祖上是世家大族,家境富裕。鲁肃为人豪爽仗义,喜欢交朋友。天下大乱之后,鲁肃变卖田地,用来救济穷人和结交有志之士,在当地口碑很好。

周瑜还是袁术手下的居巢长时,听说了鲁肃的为人处世,就带着几百人去找鲁肃,并请求鲁肃捐赠物资。当时鲁肃家有两个圆形的米仓各存有三千斛米,鲁肃就用手指着其中一个赠给周瑜。当时周瑜就被震撼到了,于是两人成为了好友。

后来连刘抗曹的时候,鲁肃也是先凭借跟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是好友,迅速跟诸葛亮结交。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鲁肃结交朋友,让他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他以后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也奠定了基础。

鲁肃跟周瑜成了好友后,袁术听说了他的事迹,就任命其为东城长。但他很快发现袁术治理的地方没有纲纪,管理混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鲁肃觉得袁术这个管理水平,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所以不久之后,他就带着他的小伙伴们,去投靠了周瑜。

鲁肃的战略眼光逐渐彰显,他对下属们说:如今国家大乱,我听说江东沃野万里,百姓富足,兵力强盛。可以避祸,大家跟我一起去吗?

大家都愿意追随他,他就安排老弱的在前面,强壮的在后面,大家缓慢迁移。他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

追兵上来的时候,他劝说追兵:你们都是大丈夫,要干大事的人。现在天下大乱,有功也没地方领赏,有错也没有惩罚,何必苦苦相逼呢。

为了震慑追兵,他把盾牌放到身前,搭弓引射,箭头射穿了盾牌。追兵一方面慑于其强悍的实力,一方面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追杀。

到达江东,鲁肃就跟随周瑜一起投奔孙策。但在孙策那,鲁肃很长时间都没得到重用,而此时他的好友来信邀他一起去别人那投靠。

正在此时孙策去世了。鲁肃就告诉了周瑜他的打算,周瑜告诉他,不但君主可以选择臣子,臣子也可以选择君主。主公孙权亲贤重才,并且听说他是可以取代刘氏的人,来都来了,不如去投靠孙权吧。

孙权跟鲁肃见了面,两人相谈甚欢。等众人都走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合榻对饮,边喝边聊,问策鲁肃,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孙权向鲁肃求教,我如何在保住父兄基业的基础上,建立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业。此时,孙权的政治中心还是在北方,暂时还没有称帝之心。鲁肃与孙权彻谈一番后,将他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鲁肃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不能再得到汉献帝了。所以孙权成不了齐桓公。而曹操势力强大,无法一下子就将他击败。但曹操只要借汉献帝之名对孙权下旨,孙权就会很难受。

所以,为今之计,不如抛开汉室,自己立一个新的政权,自己当皇帝。

同时,他还和孙权一起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当时孙权占据着长江,有长江之险可依,在保住现在基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占领长江以南的区域,避免同北方发生冲突。

同时,江东兵力单薄,对抗曹操有难度,鲁肃就提出了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的建议。

鲁肃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孙权。他无法光复汉室,若一直以汉室为尊,必为其掣肘,无法施展抱负。孙权当即改变自己的思路,由北上改为南下,从此开始天下三分。

鲁肃作为代表,去联刘抗曹谈判的时候,因为去人家的地盘谈合作,自己还不是那么强大,所以做了很多妥协。也因此就有了一个懦弱的老好人的形象。

实际并非如此,一旦涉及东南利益的时候,鲁肃就据理力争,变得强势激进起来。

比如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单刀赴会,胆识过人,甚至敢呵斥关羽的从属。由此看来鲁肃不仅不懦弱,反而很理性,为了达成合作的目的,表现了高超的外交技能,既能避免争端,又实现了统一南方的布局。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出现早八年。隆中对是让刘备占领荆州,争夺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这两个策略的核心部分几乎相同。

鲁肃高屋建瓴,用高超的口才劝服了孙权听从自己的建议,这个战略在当时极有眼光。

不过他高估了孙权,孙权那时刚刚二十出头,阅历和心智都是硬伤。这才使“榻上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标签: 鲁肃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袁术

更多文章

  • 对鲁肃四次选择主公的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孙策,张昭,太守,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鲁肃最终选择孙权的过程很曲折,充分显示了人才对自身利益权衡的心理,以及与主公理想一致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孙权对人才的重视。第一次选择鲁肃九江郡东城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跟着奶奶长大,家里很有钱。他天性仗义疏财,长大后天下大乱,就不好好经营家业了,卖田卖地,一门心思投资接济落

  • 鲁淑:鲁肃唯一的儿子,在东吴有什么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鲁肃,鲁淑,孙权,东吴,周瑜,关羽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一带)人。对于鲁肃来说,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不少部下主张归降曹操,而鲁肃与周

  • 周瑜与鲁肃的智慧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周瑜,鲁肃,刘备,孙权,曹操,关羽

    从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全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平民流离失所,一度出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场面。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三方势力网罗天下豪杰为己所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今天我们透过历史长河,重点比较辅吴重臣周瑜、鲁肃的才智,

  • 鲁肃真的只是个敦厚老实的长者吗?其实他是杰出的战略与外交家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刘备,曹操,诸葛亮

    《演义》里面的鲁子敬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位敦厚的长者,是个老好人,几次跟刘备要荆州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的双簧给忽悠了,每次都空手而回。从来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但是绝对是个老好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史书上的鲁肃没有这么简单,他像一位长者没错,他不仅喜欢读书还会骑马射箭。他是家财万贯的豪族子弟,他慷慨大方,极有

  • “忠厚无用”的鲁肃,为何能代周瑜镇守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鲁肃,周瑜,孙权,荆州,刘备,诸葛亮

    文|小河对岸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

  • 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谁策划的?鲁肃才是主角,关羽只是配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鲁肃,关羽,孙权,刘备,吕蒙,曹操

    史上真实的 “单刀会”,发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导人物是江东鲁肃,而并非“孤胆英雄”关羽;其经过、结局及意义,也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辞截然不同。“单刀会”之举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智慧和胆略,也体现出作为统帅的他顾全大局及深谋远虑的大视野、大胸怀,而且在战略、战术上对整个荆州战场乃至天下大势均起了决定

  • 鲁肃为什么劝孙权抗曹?揭秘赤壁之战,孙权决心联合刘备抗曹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鲁肃,孙权,刘备,曹操,周瑜,三国,东吴,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然不想投降,但却一直无法下决心抵抗曹操。可是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

  • 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鲁肃,关羽,单刀会,孙权,刘备,吕蒙

    公元215年赤壁之战后,蜀、吴因为荆州问题闹不合,孙权对于刘备强占荆州行为感到不满,气得派吕蒙强取长沙三郡,这让刘备吓得派关羽镇守荆州,孙权又派鲁肃在益阳屯兵,企图夹击关羽,这才促成之后“单刀会”。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在单刀会中靠气势赢得这场谈判,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反而是文官出身的鲁肃

  • “老实人”鲁肃的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不忘信仰标签:鲁肃,孙权,刘备,曹操,周瑜,诸葛亮

    “老实人”鲁肃的大智慧小韭菜说史2022-09-2823:29陕西关注三国历史上,鲁肃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仅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形象,没有任何作为。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为了提升诸葛亮的高大形象,特意贬低了鲁肃的人物性格。把鲁肃刻画成了一个毫无主见,任人驱使的一个书呆子。那么历史上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

  • 鲁肃这次谈判让东吴所有人捏一把汗,也让吴蜀全面开战推后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锦小昀标签:鲁肃,吴蜀,刘备,关羽,孙权,曹操

    关云长孤身一人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章节,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然而历史上鲁肃也是一样,甚至比关羽更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刘备已得到益州,孙权要刘备还荆州,刘备却并不归还,导致吴蜀关系紧张,孙刘同盟濒临崩溃,鲁肃要保孙、刘同盟,不让曹操趁虚而入,于是与关羽见面。215年,刘备攻占了益州,巩固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