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辽是五子良将中的排面担当,是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大将之才,那于禁呢?这个早年以军纪严明,严以律己的将领,最后在荆州城外投降了关羽,最终导致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大将,为何会这么做呢?作为曹操的肱骨之臣,从曹操平叛黄巾开始就跟随曹操,一路攻打徐州,破袁术,败吕布,征讨张绣之时稳固军心,将叛军镇压,更是在旧友投效之时以曹操命令为由将其斩杀,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人,最后为什么会晚节不保,选择了投降?最后落得个被曹丕羞辱而死的下场,谥号厉侯。
于禁,字文则,原本是鲍信的部属,曾于184年征讨黄巾军,因此和曹操相识,之后跟随鲍信会泰山招募兵马准备讨伐董卓,可惜袁绍让其失望,最终回到衮州,后来迎接曹操到当地平定庞大的青州匪患,这时候的于禁在鲍信麾下当都伯,之后一次战场交锋,为保护曹操鲍信战死,其上司王朗向曹操推荐了于禁,至此于禁步入了曹操的眼中,召见后拜他为军司马,继续扫平黄巾,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安定衮州,得30万青州军,曹操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衮州。193年,曹操命于禁南下伐徐州,于禁攻破广陵,因此得陷陈都尉之职,之后后院起火,曹操挥师和董卓大战,先败后胜,而于禁能够破吕布两座军营,又在须昌击破高雅,跟随曹操包围了张超,占领的四座城池,可以说是功劳不小,因此更加得曹操器重。196年讨伐刘辟等黄巾,黄巾本不善夜战,刘辟就专门训练出了一支夜战部队想出其不意突袭曹营,结果被于禁预料到,率领部下迎战,大破刘辟,斩杀其副将,迫降其众,随后和袁术麾下将领交战而将其击溃,英勇善战,料敌于先,不愧于名将,不过,于禁的亮点在于其令行禁止,严明军纪。197年曹操征伐张绣,张绣先投降,后来因为感觉被侮辱而叛乱,夜袭曹军大破曹操,但是曹军实力强大,张绣也只能见好就收,而于禁能够一路收容败军,整顿军纪,路上见到有青州军打家劫舍就制止他们,不听的当场诛杀,因为青州军原本是黄巾军,没什么军纪,因此双方交战,引起了一些混乱,当时曹操也收容败军,就听到了消息说于禁叛乱正在和青州军交战,大家都很惊恐,毕竟刚刚吃了败仗就有人造反,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儿,而这边的于禁也不派人解释,而是先修建壕沟,以抵抗敌军即将到来的进攻,事后向曹操禀告,说明缘由,曹操很赞赏他,认为临危不惧,能够安置败军,整顿军纪不愧是将军之才,而后又问他为何不报告自己,于禁说相信明公自然会明察秋毫,这一计马屁,让曹操也不好说什么,再说于禁确实没错,于是这位将领被封为益昌亭侯,再次表扬。198年,于禁跟随曹操再次讨伐张绣,破张绣于穰城,生擒吕布于下邳,至此徐州被平定,之后就是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和曹操交锋,初时曹军不如袁军势众,而于禁敢于请命担任先登,带领两千兵马驻守延津,曹操得以回到官渡,之后刘备在徐州造反,曹操火速挥师平叛,田丰建议袁绍突袭许都,袁绍不去。但是当时河北的军队不都是掌握在袁绍手中,主力不去的情况下,有一些小股部队进攻延津,而于禁驻守在此将他们击退。之后,曹操抵达,于禁和乐进二将带兵入侵袁军,斩杀敌军数千,还招降了不少袁军,后撤军而归。之后于禁又单独带兵进攻原武,破之,随后官渡对峙,面对袁军的弓弩压制,初期是于禁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和袁军对抗,后来有了霹雳车才好转,之后就是乌巢一战,战局扭转,于禁因功迁偏将军。之后的继续北伐袁氏于禁声明不显,可能是驻守在防备孙权或者刘表的前线吧,毕竟主力北伐也是要有人防守的。202年,刘表派出刘备带兵北伐,一路想许都进发,曹操调动李典,于禁,夏侯惇和刘备交锋,刘备采用诱敌之计,烧点自己的营地撤军,夏侯惇和于禁就要追击,李典劝阻不听最终李典作为后援,后来二人被伏击幸亏李典带兵救援方才解脱,最终守住了许都。之后是江淮的陈兰等人联合昌豨等地方匪寇叛乱,张辽和于禁等奉命平叛,一开始于禁攻打昌豨久攻不下,后来夏侯渊奉命支援,大破之,昌豨就想向于禁投降,因为二人有旧,于禁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以曹操的命令将其斩杀,曹操因此更加重视于禁,上表向天子表彰张辽,于禁,乐进三人,于禁被拜为虎威将军。之后赤壁之战,和张辽一样,于禁也得以统帅一军。209年讨伐陈兰,于禁负责后勤补给,中了陈兰的诈降计划而放过了他,结果导致两支匪军合二为一,占据天柱山的地利而抵抗曹军,想以此逼退曹军,张辽也因后勤问题而动摇,之后于禁带军粮赶到,张辽遂继续作战,最终攻破天柱山,斩杀敌首,于禁因协助有功增加食邑二百户。当时已经有了五子良将的称呼,曹操作战总喜欢用这无人或前锋,或后拒,但是于禁治军严苛,因此不得部下爱戴,215年征伐张鲁的战役中朱灵立下大功,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曹操想剥夺其兵权,又害怕其造反,思来想去让于禁去做这事儿,最终朱灵畏惧而听命,从此归于禁统帅。216年,曹操当了魏王,于禁被晋升为左将军,之后就是一生的污点,刘备自封汉中王之后出师北伐,荆州的关羽一路北上,最终围困曹仁于樊城,曹仁求援曹操最终挑选精锐的北军救援,以于禁,庞德等统军,当时他们驻扎在樊城附近的低洼处,还不熟悉水战,不熟悉地形,最终被关羽利用秋雨,汉水暴涨而水淹七军,大破之,庞德宁死不降被斩杀,而一向严格要求部下,要求别人的于禁,贪生怕死的投降了,因此令人诟病,让曹操也很疑惑,这位肱骨再也没见过曹操。之后是关羽威震华夏,引得曹操联手孙权,吕蒙白衣渡江救了于禁,他在孙权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来孙权归降曹丕,于禁回到魏国曹操已经去世,曹丕对于他非常的看不起,一再羞辱,甚至把关羽水淹七军后庞德宁死不屈,而于禁屈辱投降刻为壁画,因此于禁羞愧而死,谥号厉侯。
可以说,于禁最后的晚节不保令人难以接受,毕竟当年老友昌豨的投降他都不接受直接斩杀,而如今自己却投降了,可能是人老了就变了,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吧,曹操理解他,所以只是叹息他晚节不保,而生性薄凉的曹丕就不这么想了,虽然明面上安抚他,晋升他为安远将军,实际上却逼迫了他的死亡,不过,这也是于禁自己的选择,他投降的那一刻,应该就明白自己的下场了吧,武将都怕死了,还是一名合格的武将吗?再加上早期一些战场不明,战败,导致五子良将中,他远远无法和张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