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1266 更新时间:2024/2/20 9:14:49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一战牵动着三方势力的神经。此一战,季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关羽的名号震惊中华时,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为麾下最为"毅重"的将领于禁竟然拱手而降。

反观昔日马超副将庞德,本可借此机会投降关羽。与马超一同效命季汉、再续前缘。意料之外的是,庞德竟手持弓弩力战蜀军。从清晨力战到中午,弓箭消耗殆尽便近战肉搏。只为杀出一条血路,夺得一艘小船回到曹仁身边。事与愿违,这位忠勇的将军还是被蜀军活活生擒。

关羽帐下,于禁、庞德被五花大绑,帐外三万将士被洪水阻隔了退路成为待宰羔羊。关羽本想顺水推舟劝降庞德、于禁,曹操麾下三十年的老将军于禁很快便拱手而降。本来最容易劝降的庞德却好像一心求死,大骂关羽鼠辈,不战而胜,徒有虚名;又道刘备庸才,必然败于曹操。

关羽是何等爱惜羽毛,又是何等敬爱兄长。败军之将于主帅帐前破口大骂,就算是马超的原部下,也终究难逃一死。

一声令下,人头落地。

事后曹操得到庞德宁死不降的消息,更是叹息道: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至此,于禁在人生的最后两年辗转季汉、东吴、曹魏三国,最后晚节不保,落得个厉侯的谥号。

鲜有败绩

胜败乃兵家常事,常胜将军世间少有。于禁本是曹操好友鲍信的部将,为何能成为五子良将,成为曹操麾下的招牌武将。这与他卓越的军事实力不无干系:

鲍信战死,于禁由王朗引荐给曹操。曹操派遣他率兵攻占徐州,于禁不负众望攻陷广戚,得胜,首战告捷;

官渡之战前夕,于禁率先请战,曹操拨给于禁两千兵马坚守曹军后方延津。恰逢刘备攻占徐州,曹操分兵东征徐州,袁绍军偷袭延津。于禁拒收,袁绍无可乘之机。

之后,于禁主动出击与乐进合兵五千余人,自延津西南方向杀出,阵斩上千人,俘虏千余人,其中还包括袁军将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官渡之战后,于禁累计升迁至偏将军,深受曹操信赖;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彼时梅成、陈兰叛乱。于禁引兵讨梅成、张辽引兵战陈兰。眼见于禁部与梅成三千兵马即将短兵相接,梅成自知不敌假意投降,当于禁中计班师回朝时,梅成率部与陈兰会合。一时间,张辽不能速克叛贼,粮草不济。于禁自知屈辱,亲自押运粮草,与张辽合力斩杀梅成、陈兰,平定叛乱。此战于禁亡羊补牢,被赏赐增加食邑二百户,此时的于禁已经坐拥一千二百户的食邑。

直至襄樊之战,曹仁拒守樊城。关羽勇冠三军,彼时襄樊之地已成困局。曹操遣七路大军来救,本来意在三子曹植挂帅。怎奈曹植饮酒误事,难当大任。于是,于禁督率七军,共三万兵马救援曹仁。时值秋季,阴雨不止,汉水暴涨。关羽借此天时之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兵败,迎来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

威严毅重

曹操器重于禁,不仅仅因为他有过硬的军事才能。曹操更看重的是于禁的为人,身为将帅之才的基本素质,稳重坚毅。

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本来顺势而降。奈何曹操不忍好人妻的性格,接纳张绣叔叔张济的遗孀邹夫人。

张绣对此感到不满,自知要被曹操除掉的张绣先下手为强,奇袭曹操大本营。此战曹操痛失悍将典韦、爱子曹昂

在张绣奇袭曹操时,于禁发现青州军(曹操收编的黄巾军)一路烧杀劫掠,给百姓留下了强盗的印象。于禁为了整顿军纪,没有向曹操汇报,便将这帮青州军军法处置。其中个别人侥幸逃脱,向曹操诬告于禁被张绣策反。于禁没有及时解释,只是率领自己的兵马修筑战壕,有序地撤退。

安全逃脱张绣追击后,于禁向曹操报告。曹操赏识于禁临危不乱、明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于禁大肆夸奖一番:"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册封于禁益寿亭侯。

自这件事可看出曹操对于禁的欣赏,与主仆二人之间的信任。

如果说整顿军纪这件事还不足以表明于禁的忠心,使得于禁成为曹操的心腹将领的话,那么于禁斩杀降将昌豨则足以表明自己对曹丞相的一番忠心。

昌豨本投降曹操,之后再次反叛。曹操使得夏侯渊与于禁征讨昌豨。夏侯渊勇猛,连下数城。昌豨因为和于禁有旧交,便向于禁请降,企图保全身家性命。众将领都认为昌豨的性命应该交给丞相定夺。怎料于禁爱惜羽毛,为证明自己清白将昌豨处死。曹操闻言:"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东海叛乱平定后,曹操借献帝之手,拜于禁为虎威将军。

于禁从严军纪,对曾经的老友不讲丝毫的情面,以验证自己的忠肝义胆。这样一来于禁在仕途上不断升迁,但是在将士们和朝中大臣们却没有什么好口碑。

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于禁极具威严,令三军将士无不胆寒。

张鲁部被曹操攻克,朱灵在此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的威望不断上涨。朱灵本是袁绍部将,后降于曹操。汉中之地曹操尚未完全掌控,昔日降将朱灵又威望大涨,屡立军功。这使得曹操不得不对朱灵有所忌惮。

此时于禁已成为曹操心腹,曹操派遣于禁收回朱灵兵权。朱灵刚立军功,现在打压朱灵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可是于禁毫不畏惧深陷"敌营",率领十几骑亲兵直奔朱灵大帐。开门见山逼迫朱灵交出兵权,碍于于禁的威严,朱灵大军竟鸦雀无声,无一人反抗。

不久后曹操加冕魏王,于禁深受器重,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此时的于禁可谓是风光无限,人生巅峰。

不久后襄樊之战,于禁跌入人生低谷,从此便再也没有爬起来。

猜测

诸多三国迷对于禁投降有种种猜测。

于禁刚投降曹操时,不惧青州军的谣言,为什么要在人生顶峰时放下一生的荣誉做了厚颜无耻的降将。

其中一种说法便是于禁放不下三万士卒,正是因为他爱惜身后三万名士卒才放弃了一生的荣誉。不投降,武将死沙场是最高的荣誉,他的家属会受到表彰,他自己也可名垂青史。可投降,他身居高位,深得多疑的曹操信任,如今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瞬间崩塌,难怪曹操说他不如庞德,留下的是羞辱和家眷们一生的低头度日。

更有一种阴谋论,于禁被曹丕给耍了。于禁投降关羽本来是事先跟曹操一起商定的预备方案。谁晓得愣头青庞德宁死不降使得于禁背上骂名。

本来三万士卒受降,关羽的粮草供给便是问题。关羽就真得私自动用了孙权在湘关的粮米,本来刘备的荆州就是孙刘两家的敏感地带。之前关羽自傲的回绝孙权的主动求亲,还用"虎女焉能配犬子"来侮辱孙权,就把两家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现在为了三万降卒开始私自动用孙权的粮米,这就引起了孙权的杀心。

关羽自傲,孙权一方豪强也是要面子的。关羽虽然纳降于禁和三万人马,但是一时间肯定不能消化,于是就要提防这股新编力量。需要更多的兵力,江陵防守自然削弱,吕蒙就能率领大批部队趁虚而入、白衣渡江,最后杀关羽一个措手不及。

关羽败走麦城,季汉由盛转衰。这一连串事件细细一品,导火索不应该算到于禁投降关羽,关羽私自调取粮草,激化孙刘两家矛盾,并且分散兵力,导致后方空虚,自取灭亡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曹操真是下了一盘大棋。而于禁则是被曹丕耍了。于禁投降关羽,关羽兵败后于禁又被押送江东。

于禁和孙权并驾齐驱,还险些被虞翻当场鞭挞。

最后孙权向曹丕称藩,头须花白的于禁被遣送回国。在拜谒曹操的高陵时,被壁画上自己受降的图画所侮辱,不久病逝。

如果真是曹操与于禁为铲除季汉势力的预谋,那么于禁的下场不可谓不悲凉。

如果没有这些阴谋论,也没有于禁为三万士兵生死着想的一片苦心,那么他为什么投降?

抛开种种因素,究其本源,应该就是人最本质的需求,活下去。生命大于一切,这是动物的本能,也是最基础的选择。但是除了生命外,还有什么是我们更为珍重的、不惜一切代价想要保护的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标签: 于禁曹操关羽孙权张辽曹仁

更多文章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

  • 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关羽,于禁,张飞,严颜,刘备,张辽

    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

  •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为啥于禁投降就遭人唾弃?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张郃

    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倒霉的人,那曹魏的于禁肯定是可以是上榜的!原本的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甚至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之人,但经过襄樊一战后,于禁却受到各方鄙视,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甚至被曹丕逼得无地自容,只能一死了断,可谓是非常的凄惨!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

  • 魏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张绣,孙权,吕布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于禁凭什么能“假节钺”?为何张辽没能“假节钺”呢?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张郃,曹魏,汉朝,三国,假节钺,曹操麾下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所以,这导致其在个人印象上严重受损。换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这位武将,往往会给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但是,综合于禁的一生来说,确实当得起名将的

  • 曹魏大将中,曹操真正欣赏的大将是谁?不是张辽于禁,而是这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曹操,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关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之后,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因为刺董之后的曹操大概只有两条路,一者除掉董卓,二者当乌龟永远逃亡于社会,做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从曹操当时的举动来看,他是选择了第一条路,回乡拉人马,组团队,识英雄,曹操趁热打铁的手段也真是用到炉火纯青。相比刘备来说,曹操的手段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