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梁武帝为何要耗费大量民力建造的浮山堰?用意是什么

梁武帝为何要耗费大量民力建造的浮山堰?用意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4 更新时间:2024/1/3 10:15:54

你们知道梁武帝为何要耗费大量民力建造的浮山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在南北朝时期,除了刘宋建国初期之外,南朝的国力长期处于相对劣势之中,因此其一直采取相对保守的防守策略。而到了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其很好地整合了南朝各地的力量,并击溃了北魏的多次进犯,使南朝的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而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去世,宣武帝元恪即位,由于其年纪尚轻,不具备独自执政的能力。这让北魏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动荡,尤其是元禧的叛乱,更是让北魏的中央政局出现了强烈的震荡。在这样的情况下,萧衍便有了主动进攻北魏的打算,而其寿春定为了最重要的进攻目标。

由于当时北魏镇守寿春的将领李崇能力出色,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威望,南梁是很难通过强攻的方式将其击败的。在北魏降将王足的建议下,梁武帝决定在城外修建浮山堰,来阻塞淮河的水流,达到灌城的效果。

最终在南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浮山堰终于竣工,但是其却没有发挥其预期的作用,并且很快就坍塌了,这对南梁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更损害了其刚刚稳定的朝局。

淮河边的浮山堰遗址南梁北魏争夺寿阳1. 北魏寿阳守将李崇能力出众

寿阳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寿春,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其在南朝建立之后一直是南朝的领地。但是在梁武帝在位时期,其却被北魏夺取,由于其在淮河防线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是南梁和北魏的争夺焦点。萧衍一直希望夺回寿阳来完善自己在淮河南岸的防线,而北魏则将其视作进攻和威慑南梁的桥头堡,也派出了重兵进行把守。

在当时北魏安排在寿阳的守将是李崇,其治军严谨,得到了麾下士兵的拥护和爱戴。其在当地还募集了一批心腹死士为自己所用,这让其有了十分出色的战斗力。而且李崇对于自己的职责十分重视,一次寿阳城中连续降下暴雨,到这淮河水位暴涨,水面甚至距离城墙顶端只有极短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不少守城的士兵都劝李崇放弃寿阳城,退到北山防守,而李崇则说:吾忝守藩岳,德薄致灾。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足,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岂爱一身,取愧王尊,但怜此士民无辜同死。可结筏随高,人规自脱,吾必与此城俱没,幸诸君勿言。

当时李崇下令允许百姓们出城,而且则和自己身边的死士们一道守卫寿阳城,在他们的坚守下,南梁不敢在这个时候发动主动进攻,而寿阳城也得以保全。而在此之后,南梁多次派出士兵进攻寿阳城,李崇每次都将他们击溃。

由于其深沉宽厚,作战时十分谨慎,其又被南梁的士兵们称为"卧虎"。为了击败李崇,萧衍多次使用反间计,诬陷李崇与南梁通好,并且还将其和其儿子封为公侯,但是宣武帝对于李崇的忠心深信不疑,萧衍的计策并没有得逞。2.

王足献计建造浮山堰

在萧衍面对寿阳城束手无策的时候,北魏降将王足献上了自己的计谋。他提议在寿阳城外建立堤坝,以便拦截淮河的水流,以此来达到淹城的目的。梁武帝萧衍认为这样的计策可行,便派遣水工陈承伯,祖暅前去考察。在两人观察之后,纷纷表示淮河附近的沙土质地过于松软,不能建立起如此规模的工事。但是梁武帝不听劝告,依然征发了大量的南朝百姓前往淮河流域建立浮山堰。

王足在投降南梁之前,长期在汉中以及巴蜀一带作战。那里水系丰富且山体陡峭险峻,利用河水淹城是一种常见的战法,因此其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不出人意料。

但是淮河流域的土壤质地和川蜀地区差距极大,梁武帝在得到了专业建议之后依然一意孤行,这只能说明当时其对于攻取寿阳的迫切需求,这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并不成熟的决定。浮山堰的建造过程及其作用1.

浮山堰的艰难建造

在梁武帝决定建造浮山堰之后,其便要求扬州和徐州的百姓在每二十户中选出五名壮丁,投入到浮山堰的建设之中。其还派遣太子右卫康绚带人都督,专门监视筑堰工程,当时参与到这一工程中军民共有二十万人,他们在南起浮山,北到巉石的广大疆域中沿岸筑土,并打算在河中心进行合龙。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淮河沙土松软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每当他们打算合龙的时候,堤坝都会被淮河水冲垮。当时有人提出,这是因为淮河中的蛟龙在作怪,而蛟龙生性害怕铁器。于是南梁军队从全国调集了几千斤冶炼好的铁器投入水中,打算镇住蛟龙,但这显然是没有作用的,浮山堰依旧难以建筑完成。

在这个方法失败之后,南梁的水利工人们又对浮山堰的建设方法进行了改良,他们看到周边的树木制成井栏,然后用大的石头填充在其中的空洞里,再用沙土进行填实。然后将其作为地基沉入江中,再在其上修建堤坝。

这样的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堤坝能够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过这也让附近的树木和石头被采用殆尽,这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是浮山堰在建成之后不久就宣告崩溃的重要原因。

由于浮山堰的建造遭遇了许多问题,因此其建设工期也变得十分长,到了冬天的时候,依然有不少人在浮山堰服徭役。而当年的冬天气温十分低,百姓们又缺少必要的御寒衣物,这让筑堰的士兵大量冻伤冻死,折损了十之七八。3.

南梁依靠浮山堰水淹寿阳。

当时建立好的河堰长九里,下宽一百四十余丈,上端宽约四十五丈,更有二十丈之高。为了稳固堤坝,南梁军队在其顶上种植杞柳,防止出现水土流失。之后南梁开始在其上安置兵营,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对于北魏军队的威慑,另一方面也便于监视其城内的军事行动。

在浮山堰建立好之后,淮河的水位一天天涨了起来,李崇担心寿阳城被冲毁,便在各军营之间建立浮桥,加强联系,并将城中百姓迁移到附近的土丘高岗之上,自己则带领亲兵留守寿阳城。

这个时候南梁方面也担心河堰被冲垮,于是其命人在北魏军中散布谣言,称:梁人所惧开湬,不畏野战。

欺骗北魏军队开凿了向东的河渠,引流了一部分淮河水流,减轻了堤坝的压力。但是由于李崇依然坚守城池,康绚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两军陷入了僵持状态。浮山堰被毁南梁罢兵

在浮山堰建立的时候,南梁的徐州刺史张豹子曾经声称自己一定会成为这件事的总管,但是后来康绚承担了这一责任,让其十分难堪。张豹子之后便乘机诬告康绚不进攻是因为和北魏有来往,梁武帝虽然依然相信康绚的忠诚,但是还是将其征召回朝,而将浮山堰的相关事宜交给张豹子掌管。

在康绚离开之后,张豹子成为了河堰上的最高统领,其对于河堰的建设以及维护都不是十分在行,而且其对于政务也并不是十分积极,并没有积极处理浮山堰上的问题,这让河堰的状态变得十分糟糕。恰逢河堰修成的第二年夏天降水极多,淮河水位暴涨,对浮山堰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缺乏维护的河堰在河水的冲击下突然崩溃,其声音响若雷鸣。

突然倾泻而出的水流让淮河附近的村庄城镇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河堰上的驻军,共有十几万人口都被洪水冲入了大海,不知所踪。这样的灾难让南梁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梁武帝也放弃了进攻寿阳城的念头,从前线撤军。

经历了千辛万苦,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成的浮山堰,最终因为官员的渎职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这对于南梁军队的士气以及民心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让他们很难再发动主动进攻,两国也因此进入了僵持状态。

南梁梁武帝在位期间,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实力最为均衡的时候,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南朝才有能力对北朝发动主动进攻。而南朝的政治中心在建康,对于他们来说江淮防御体系是国家门户所在,因此夺取军事重镇寿阳也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不过寿阳守将李崇能力超群,南梁难以在正面战场上取胜,梁武帝便听取了王足的意见在淮河上修建浮山堰。在耗费了大量的民力之后,浮山堰终于修建完成,而在开始阶段其确实对北魏造成了极强的威慑作用。

不过由于官员的渎职,浮山堰在建成两年之后就轰然倒塌,还引发了严重的洪水,导致南梁国力受损。加上在修建过程中丧生的军民,南梁的徐州和扬州实力遭受了极大的削弱,这让他们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而且深受其扰的百姓对于南梁政府的态度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这让南梁的统治基础变得不再稳定。

但在浮山堰的修建过程中,南梁的水利工人开发的井栏法以及用杞柳稳固沙土的方法都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进步,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标签: 梁武帝南北朝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死后 丞相李斯为什么会选择秘不发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李斯

    对秦始皇秘不发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在掌握秦国大权后,秦始皇嬴政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建立了

  • 武则天想过把女儿传给女儿吗?她最终还给了李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唐朝

    武媚娘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唐太宗生前担心武媚娘会把持朝政,所以把她送到了寺庙里面,但是这些都没有束缚住武媚娘。后来在高宗皇帝来寺庙的时候,一下子就让高宗皇帝坚定了接武媚娘回去的心。回到皇宫后,武媚娘用自己的智慧和宠爱消灭了各种嫔妃,成给了皇后,在和皇帝在一起的时候,还帮他处理政务,长期时间下来

  • 曹魏五谋臣当中 荀攸为什么是小透明般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魏,谋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魏五谋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君主势力,身边自然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其中最主要的谋士则被称为曹魏五谋臣,这五人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这五人能在这一干能人智士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其不凡之处。下面为

  • 痛恨阉党,又逼死魏忠贤的崇祯,临死前为何只有太监相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崇祯,清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崇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亡国之君跟历朝历代的那些不一样,同是亡国之君,可评价却有差别。一般亡国之君的评价是负面的,可是后世人对崇祯的崇祯出现两极分化,有好

  • 伍尚志与岳飞是什么关系?令岳家军遭遇空前惨败,只能含恨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伍尚志,宋朝

    大家好,说起伍尚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说岳全传》中,伍尚志是位一闪即逝的猛将。他原本在洞庭湖为寇,手持一杆方天戟,武勇兼备。岳家军奉命前往洞庭湖剿寇期间,伍尚志曾与岳飞大战一天未能分出胜负,随后使用火牛阵使岳家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迫使岳飞高挂免战牌。后来,伍尚志在机缘巧合下迎娶了岳飞

  • 苏轼的儿子在靖康之变中有什么表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苏轼

    “人皆养子要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诗。苏东坡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历尽劫波。所以他才会有感而发,写出这样一首愤愤不平的诗,希望他的后辈子孙不要像他一样才情绝代,只要做一个愚鲁平庸之辈就好。那么问题来了,苏东坡有几个儿

  • 刘备专门培养来替换诸葛亮的人是谁?为何会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诸葛亮

    如果说起刘备的重臣,那么诸葛亮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在蜀汉建立之前,刘备对他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不过等到刘备登上帝位以后就渐渐对诸葛亮有了戒备,后来出兵给关羽报仇一事就没有听从他的意见。那时候诸葛先生曾经就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好了,先主一定不会轻易出兵的,也不会动摇了后面的格局。就连卧龙先生都

  • 明朝降臣吴三桂和洪承畴的官职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洪承畴,明朝

    你们知道都是明朝降臣 吴三桂封平西王 洪承畴为何才封都尉?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清朝以后,被清朝册封为王爵。尤其是吴三桂,被册封为平西王,坐镇清朝的西南地区。洪承畴也是明朝降臣,而且地位比吴三桂、孔有德高得多。但是

  • 李隆基: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隆基,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垂拱

  • 功劳大死得惨,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魏延,三国

    一说到三国,蜀汉的赵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三国演义》之中堪称是常胜将军,未曾一败,在军中更是号称“虎威将军”,连刘备都赞叹其“子龙一身是胆也!” 是蜀汉上将之中,唯独善终的。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然而,今日小编要说的一大将,功劳比赵云大,死得比张飞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