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中国抗日精锐被谁拐去了印度

解密中国抗日精锐被谁拐去了印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59 更新时间:2023/12/7 8:59:17

史迪威瞒着中国,将亟需用来防卫西南边境的远征军,撤到了印度

如上期所述,因被英军算计,且当地民心反英亲日,尤其是重庆的战略期望与美国指挥官史迪威的战略期望差距甚大,导致指挥体系紊乱,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4月-5月间,在缅甸遭逢莫大之惨败。然使人痛心者尚不止此,算计仍未结束。蒋介石曾对美国总统特使愤怒言道:

“当缅甸战役中,我军已至应总退却之时,彼(史迪威)并不予报告决令部队向方转进,反以二电告马格鲁德将军,谓部队业已冲散成小单位,不易集合,本人拟离缅入印。在战败之前,予令其将中国部队撤至密支那,彼不执行予之命令而向印度退却。在缅甸战役如此紧要关头,彼竟不直接向请示。(蒋夫人补充:予等与史将军约有密码,彼不用之,反以二电告马格鲁德将军。)”①

按重庆方面的战略规划,远征军在缅甸,若作战不利,应往中国边境退却,以便重新组织力量,防御日军对西南抗战大后方的攻势。10万远征军乃国军最精锐之师,蒋介石从未设想过该部队将被撤往印度,为英军作守门之用。事实上,在整个4月,蒋曾一再向史强调,远征军必须撤回中国,史亦未提出异议。但在5月6日,蒋却突然接到杜聿明报告称史已下令中国军队向印度撤退;大约同时,史写了一张便条,让马格鲁德将军转交给蒋夫人,声明自己已离开部队,前往印度。获此惊天霹雳,蒋在日记中愤然写道:

“史迪华擅自令我华军赴印度,而彼且离开队伍,先行赴印。并无一电请示。此种军人,殊非预想所及。然此乃余考察无能与信人太过之罪,而于人何咎!”②

按齐锡生钩沉美国档案所得之结论,当日,“虽然史迪威一直和蒋介石保持联系,但他决定把打算向印度方向撤退的意图,对蒋介石绝对保密。”③该结论,亦能得到《史迪威日记》的佐证:

至晚在4月16日,史迪威已意识到必须部署撤退事宜,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想,我们即将溃败。”同日,英国方面向史提议将中国军队撤到印度,“总督建议我们转移到印度,以空运的方式,6万至10万人将成为印度难民。”20日的日记里,史对英国人的心思洞若观火:“看来这里也有崩溃的迹象。天哪。……英国人是想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结局正日益明显。”④

27日,史接到蒋介石来电,“他说,无论如何要留在缅甸,我们将比英国人干得更出色。”29日,史“给蒋介石打电报,(控诉)关于28师的刘将军不服从命令的事。”同日,史已决定将中国军队撤往印度:“上帝,只要我们能使这10万名中国人到印度去,我们肯定将干出一番事业来。”但这个决定,并没有出现在给蒋的电报里。⑤

30日,史感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并耐人寻味地“请示(美国)陆军部去什么地方印度还是中国。”该请示的诡异之处在于:史指挥的是中国军队,史本人亦是蒋的参谋长,不向重庆发电,而寻求美国陆军部的命令,其用心之微妙,不难揣测。⑥

此后,直到5月4日,史才接到陆军部马歇尔的回电,但指示“不明确”。而在前一天,史还接到蒋介石的来电,“要我们随同第五军去密支那,不要延误时间。”史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向蒋报告自己已决定撤往印度。事实上,据罗卓英等中方将领事后与史迪威对证,正是在5月3日,史主持会议,公开决定将远征军撤入印度。5月6日,在发出最后一批电报后,史主动中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潜赴印度。⑦

1943年末,蒋介石夫妇与蒋纬国等赴姆伽视察中国驻印军

蒋顾忌中美关系息事宁人,终招致美国欲攘夺全部华军指挥权

简言之,从4月16日意识到“我们即将溃败”,到5月3日正式对中国将领宣布撤往印度,这近20天的时间,已足够让大部中国军队不必走后来的野人山,安全撤回国内。事实上,据日军战报,回国关键通道密支那,直到5月7日才被日军占领。其余缅北重要城市,除腊戍外,亦同样陷落于5月份之后。换言之,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史没有为远征军撤退归国做出任何安排。且一直拖到5月3日,才对外公布其筹划已久的撤往印度之决定。意即,一种很大的可能是:史实际上一直在等待战局变得更坏,等待北撤之路断绝。史非常清楚,蒋之所以让他指挥远征军,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为了防范远征军被英方当作炮灰使用,一旦远征军退回云南境内,与英军再无瓜葛,自己将很可能失去对远征军的控制;退往印度,情形则恰恰相反,蒋为确保远征军在印度不被英方拿去守大门,只能更强烈地依赖史迪威

故而,在这近20天时间里,史迪威一方面无视蒋介石命其率远征军撤回中国边境的命令;另一方面,不但与英方就远征军去印度有所磋商,甚至还冀图取得美国陆军部让远征军去印度的命令美国国务院曾质疑“他为什么要问美国而不问蒋介石呢?”马歇尔则谨慎地选择了不介入该是非,其“不明确”指示,令史失去了以美国陆军部压迫蒋介石就范的机会,故而,当木已成舟,史回重庆接受蒋的质问时,他的辩词是:自己“并未令任何华军入印”。

陈纳德曾批评史抛弃远征军大部队,仅与极少数亲信幕僚脱离战场潜往印度,乃是失职。对于这种批评,史显然早有“远见”,故曾提前留下“后招”5月3日,史致电马歇尔,声称:“罗卓英(远征军最高阶中国长官)已离开军队,自带军需幕僚,别寻出路”史的目的很明显:连罗卓英都弃军跑了,中国军队已完全失去控制,他带着幕僚离开部队潜往印度,更无可厚非。但事实是:按《史迪威日记》,他直到5月5日才与罗卓英分开;而直到5月16日,罗卓英还与留缅部队在一起。⑧

值得一提的是:5月10日,美国军方根据史的报告,就罗卓英事,向中方提出严厉指控。蒋随即请求美国军部一起协助调查真相。真相大白后,蒋在重庆当面向史询问此事,史的回应是:此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类似谎言,对照档案材料与史迪威日记,比比皆是。

史之所以如此精心策划,以迫使远征军前往印度,至少有两大原因:1、英国方面的积极煽动,且对美国而言,在缅印战场,美英关系的权重远远高于美中关系;2、史欲使这只部队尽可能脱离重庆的影响,由其个人掌控,以实现美国及其个人之战略利益。至于中国的战略利益,始终不在其考量范围之内。

而最可悲的是: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蒋介石虽然愤怒,但因顾及中美关系对中国抗战前途至关重要,遂又一次选择了息事宁人。6月18日,蒋密电在美的熊式辉与,指示道:虽然缅甸战役“其咎全在战略之失败,而彼(史迪威)乃完全归罪于我高级将领,且谎报罗卓英逃回保山”,但“我为保全友邦荣誉计,不愿多言,此时对马歇尔参谋长不必急于答复。”⑨蒋这种“顾全大局”式的“宽容”,换来的,却是史迪威对中国抗战形状的进一步蔑视,终于再度激化出攘夺所有中国军队指挥权之风波,且使中美关系濒临断交之绝境。⑩

史迪威与蒋介石夫妇合影

注释:

①蒋委员长在重庆接见居里先生讨论史迪威将军之地位与责任问题谈话记录,1942年7月25日。②蒋介石日记,1942年5月9日。③齐锡生:《剑拔驽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合作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P138-139。④⑤⑥⑦《史迪威日记》,1942年4月6日-5月3日。⑧Stilwell's Mission P137。转引自梁敬錞《史迪威事件》,P53。据史迪威1942年5月1日之日记:“昨晚罗(卓英)的火车与另一列火车相撞,不幸的是,罗竟没有死。”其针对罗卓英之言辞,竟刻薄至此。⑨大溪档案,卷24,史迪威将军任职经过,p56-62。转引自梁敬錞《史迪威事件》。⑩《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短史记第170期。

标签: 中国印度解密抗日

更多文章

  • 揭秘康熙帝为何不给祖母孝庄建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揭秘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的皇后,她死后本应与皇太极合葬到昭陵,却没有合葬;昭西陵本应建在昭陵旁边,却建在了1000多里远的关内遵化。这是怎么回事?建在风水墙外的昭西陵清东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5座妃寝都建在了风水墙内,惟独昭西陵建在了风水墙外,再加上几百年来“太后下嫁”的传说

  • 揭秘鲜为人知的海军抗战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海军,揭秘,抗战

    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军费是中国的115倍,吨位是中国的20倍国民政府的海军舰船主要继承自清朝、北洋政府,极为落后。海军“以地域言之,分为东北舰队、渤海舰队、粤海舰队、江阴电雷队;以学系分之,有青岛、福建马尾、广东黄埔、江阴电雷等海军学校,中国由于内战,故海军派系复

  • 揭秘哥伦布航海的真实目的:目标并不是发现新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新大陆,哥伦布,揭秘,真实,航海,目的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航海家之一,他发现新大陆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哥伦布节,用以纪念他到达美洲的历史之旅。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褒贬不一。若是将他死后编就的传奇,以及他出于个人目的的记录打些折扣,还是有可能重建哥伦布海上探险之旅的一

  • 通货膨胀是历史上朝代灭亡的经济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历史,经济,原因

    历史上每个朝代在行将灭亡时,都好像有个经济原因:那就是通货膨胀。其实,那不是一个朝代灭亡的经济原因,而是伴随着朝代灭亡的一种经济现象。真正能维持朝代长治久安的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在私有制的社会主体经济制度下,整个的经济活动更多的导致财富的高度集中。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最明显的利用

  • 揭秘二战期间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美国,中国,揭秘,二战

    1944年7月,罗斯福强迫蒋介石将中国军事指挥权全交给史迪威众所周知,二战期间,中美乃是盟国,美援对中国抗战之胜利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当日对中国战场的漫不经心,亦曾给中国抗战制造过相当多的麻烦。这些麻烦里,以两宗为最大。其一是“租借法案&rdquo

  • 揭秘王莽篡汉后如何实现权力不流血过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王莽

    上文我们扒了王莽成功篡汉之事, 那么,王莽是如何实现权力和平过渡的呢?这个还挺考验政治智商和情商的,他却做到了。话说王莽制造了“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古代太平盛世之后,公元 6 年才 14 岁的汉平帝又适时地死了(病死或被王莽毒死),当

  • 揭秘国共军队内战真实比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内战,军队,揭秘,真实

    内战爆发初期,国军约430万,中共军队约127万“国民党800万大军美式装备,军官皆是军校毕业,然而短短几年却被共产党小米加步枪打的灰飞烟灭”,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容易给人一种误导,即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与解放军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

  • 皇泽寺与武则天之谜:一代女皇是出生于四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女皇,四川,武则天

    四川广元市,多年来在人文旅游上宣传的是三国重镇和女皇故里两大标签。2017年,四川省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经过专家学者会议讨论,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名人中,武则天被列入其中,除一代女皇外,还有大禹、李白等同样争议较大的人物,甚至杜甫这样绝对不是四川出生的也列入“四川历史名

  • 探秘大清与日本陆军武器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陆军,日本,武器,探秘,大清

    单论武器,甲午清军装备与日军装备相差不大,甚至略有优势如前期所述,据日方统计资料,甲午陆战,日军人均只消耗了8发子弹,即击溃了清朝陆军。可资对比的是:甲午战争前,清军有大炮和机关炮1733门;日军有大炮294门。清军装备有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等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有85%

  • 揭秘《西游记》中白龙马为何不积极打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秘,西游记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玄奘还有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在86版《西游记》中,有一位没有名字的主演。不是扮演三太子的演员,而是取经路上,那匹驮了唐僧一路的白马。据说,为了找到合适的白马,导演花尽了心思。起初剧组只借到了一匹黑马,刷上白漆就冒充白马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