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3200 更新时间:2024/1/9 3:02:36

有书君说

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

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

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

性本爱丘山

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

一棵,两棵,三棵……共是五棵柳树。

轻盈的燕子,迅捷地穿过柳枝,追着那风远去了。

不一会儿,风儿又回来了,这次却柔和得多,撩起柳梢之后,悄悄地穿过柳树下的窗棱。

窗前的几案上放着一卷书,那风便悠悠吹起其中的一页。

见此情景,几案前的男人不由地微笑起来。

他正打算看书,既然风把这一页吹起,那就从这一页开始看吧。

这个男人是陶渊明,当时已是四十多岁。

之前他的人生并不是这个样子。

至于到底有什么不同,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他出生在江州寻阳郡柴桑县,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西。

这里富庶繁华,商贾云集;水源充分,农业发达。

匡庐山巍巍而立,鄱阳湖烟波浩淼。

陶渊明的曾祖曾做过大官,家中有不少藏书。

到陶渊明父亲时,他家已经没落。而且不幸的是,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所以陶渊明并非住在华屋广厦之中,而是住在一处叫做“园田居”的农家院子里。

草屋八九间,树木环绕,房前不远处有一方水塘。

陶渊明生性沉默,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个枯坐书斋的书呆子。

相反,他更喜欢户外。岩石间,溪水边,菜园里,柳树下……无处不是他的身影。

他读书的时候,也不是苦读,常常是不求甚解乱读一气。

不过他会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多了,渐渐便能看懂了。

每次有突然看明白的地方,他都特别兴奋,然后无比期待地读下去,连饭也不想吃了。

读书之余,陶渊明学会了弹琴。琴声铮铮琮琮,流水一般围绕着那几间草屋。

时光流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陶渊明转眼长成了俊逸的青年,开始憧憬爱情了。

他曾写过一篇《闲情赋》,共122句,其中的“十愿十悲”最为人称道。

试看其中的两愿两悲: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

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我愿作她眉上的黛妆,随她顾盼而张扬。可悲只在初画时鲜亮,卸妆之时便踪影全藏!

我愿化身桐木做成古琴,安放在她的膝上。可悲她一旦惆怅,终将把我推到一旁!”

真是情思缱绻,一咏三叹。

古典辞赋中的爱情多是人神相恋,美则美矣,但终归让人有隔膜之感。

陶渊明却能大胆突破,直指尘世情缘,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和率真。

然而,陶渊明的自然和率真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

误落尘网中

陶渊明虽然诗书修养颇高,却不太愿意出仕做官,而是更喜欢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没结婚之前,家中只有母亲和妹妹需要供养,平时做些农活、零活尚可支撑。

但二十多岁时他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不幸的是,不久后妻子去世了。

他娶了一个继室,又添了三个孩子。

一大家子七八口人,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陶渊明不得不出仕。

年近三十时,他做了江州府的祭酒,掌管兵戎、治安、户口、田租、祭祀、农桑、水利等众多部门,虽然事务繁杂,但薪水并不多。

因为那个时代做官要看出身门第,所以家道中落的陶渊明只能做这样的工作。

他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什么读书、写诗、看风景,只得统统抛诸脑后。

作为一名小吏,若是办事不力,便会遭到上司的鞭打。

若想办事伶俐,往往又不得不鞭打百姓,对他们催逼辱骂。

天性自然的陶渊明深感官场对人性的扭曲,勉为其难地坚持了一段时间,赚了些薪水,便辞职了。

辞职后的他,虽然没有了稳定的薪水,但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写诗、喝酒、陪孩子,看花开花落。

期间他的上司邀请他去做主簿,他拒绝了。

一晃就是六年。

孩子渐渐长大了,但不像陶渊明当年那么爱读书,也不太懂算术,成天只知道在山林之间找野果子吃。

况且没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的生活状况也时好时坏。

这年夏天,木槿绽开了第一朵粉紫色的大花。

早上还鲜艳明媚,晚上就悄悄落在尘土中,第二天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

时光流逝得何其迅速,陶渊明已是中年人了。

晚风吹落的不只有木槿花,还有他不知何时冒出来的白发。

陶渊明心中起了波澜,想着趁着老之未至,或许应该再奋力一搏。

这一年,他前往江陵,做了东晋重臣桓玄的参军,职位比之前的祭酒高一些。

这项工作需要经常出差。

有一次,他乘船到了离寻阳不远的规林,在今天安徽省宿松县长江边。

突然间,狂风骤起,巨浪滔天,艄公拼命把船摇到了岸边。

惊魂未定的陶渊明突然无限怀念以前的田园生活,他多么盼望自己是在柳荫之下,而不是在骇浪之边。

这种情形之下,为了能短暂逃离官场,他几次请假回家。

然而,回家的日子越快乐,职场上的生活就越让人难以忍受。

守拙归田园

陶渊明仍在官场中无比煎熬时,他的母亲去世了。

他在泪眼朦胧中火速赶到家中,再也没有回到桓玄府上。

与此同时,桓玄篡位称帝,不足三年下野被杀。

陶渊明幸运地躲过一劫,心中对波谲云诡的官场更加排斥。

然而为母亲守丧三年后,陶渊明为了生计,不得不第三次出仕,担任另一位重臣刘裕的参军。

上任途中,陶渊明心情格外沉重。

林中飞鸟,水中游鱼,似乎都在嘲笑他的不自由。

不过他仍然勉力支撑,后来又做了另一位将军的参军。

恰巧这位将军的幕府解散,陶渊明也就顺水推舟地回家了。

回家之后,陶渊明思考再三,打算做个县令攒些薪水,好为归隐做准备。

两三年后,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

这一次,他竟然有些兴奋。

县令的薪水丰厚,在职期间还配有三顷肥沃的公田。

好喝酒的陶渊明,下令把这三顷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高粱,后来在妻子和孩子的坚持下,才匀出其中的50亩种粮食。

正当他想象着高粱收获后酿成美酒的景象时,督邮到县里来检查了。

督邮负责考察县令的政绩,官阶不高但职权不小。

所以,下属让陶渊明赶紧整冠束带去好生接待。

陶渊明深知督邮们趾高气昂,名义上考察政绩,实际上搜刮地皮。

他不由地火冒三丈:

“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点头哈腰去伺候那些小人?”

正好,他的妹妹病故了,他就借口辞职了。

不论别人怎么挽留,他毅然登上小船,朝家乡驶去,任凭身后那三顷公田谷穗沉沉,金浪翻滚。

快到家时,他发现孩子们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他了。

门前的小路边长满了野草,他挚爱的那几丛菊花依然在风中微笑。

他拉着孩子们的手走进屋里,只见笑意盈盈的妻子已为他斟满了一杯烈酒——好香!

乡邻们也过来了,告诉他现在该做什么农事了,好像他从未离开过。

从此以后,尽管官府几次征召,陶渊明再也没有出仕。

没有了官场的心灵羁绊,他的诗情喷薄而出。

他在草屋中、柳树下、池塘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组诗作品《归园田居》。

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他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在园田居里,陶渊明开创了读书人晴耕雨读的诗意生活。

种菜养花,做饭烹茶,读书写诗,喝酒弹琴。

和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和朋友小聚,不醉不归。

他的《归园田居》组诗,以及其它大量田园诗歌,经反复吟咏之后,融入了后世人的血液之中。

唐代的王维,在和陶渊明差不多的年纪,买了一座别墅,过起了上十天班,在别墅休息一天的日子。

这个自称和陶渊明对门的才子,成为一代诗佛,和杜甫李白并列为三圣。

宋代的苏轼,在经历了险些死于非命的牢狱之灾后,把陶渊明的诗改成了歌词,一边耕地一边欢唱。

这个自称前世是陶渊明的人,成为中国文化屹立不倒的丰碑。

人这一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不是为了物质的堆积,而是灵魂的修行。

我们往往不是孤身一人,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背负很多责任。

或许无法割舍红尘,但我们可以着意安抚心灵。

也许无法归隐田园,但我们可以用心享受诗意。

静一点,慢一点,从忙碌的生活中抬起头来,体悟生活的另一面:

一朵形状优美的云,一枚悠悠飘落的叶,一碗热气腾腾的饭,一句淡而有味的话,一本总也读不够的书......

标签: 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一首酬答诗,轻快明朗,写出了对生命的达观之乐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陶渊明,高洁,诗人,隐逸,穷居

    写在前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隐居庐山的刘程之前来探望归隐家乡的陶渊明,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五言古诗《酬刘柴桑》就是陶渊明写给刘程之的酬答之作。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做过柴桑令,故称刘柴桑,是陶渊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二人不仅志趣相投,还有着相似的人生

  •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修辞,散文,陶诗,格律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读《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很是出乎我的预料。总觉着陶诗平易,好读。买了这本赏析,挑挑拣拣地读了几篇,读不下去了,很寡淡,很迷茫。是的,迷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怎么就好呢?感觉不到哇!放下吧,放下了。一放就是若干年。忘了过了几年,一个暑假吧,突发闲情,又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从何处可以表现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牛锅巴小钒标签:陶侃,孟嘉,诗人,名士,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的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他的那种向往“桃花源”情结的生活,给后世文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安慰。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成了很多文人不媚权贵的勇气,那高洁的菊和那爱饮酒的五柳先生都是后世文人的精神栖居地。但除了这些,陶渊明还有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伦亲情非常看重,就

  • 陶渊明是如何弹古琴的?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古琴,诗人,琴艺,琴书,晋朝,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名潜,东晋杰出的 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 有《 陶渊明集 》。他出身于落魄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去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为人真诚率意、潇洒旷达,爱好读书、喝酒,而且痴迷于弹

  • 陶渊明最高境界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哪首?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陶渊明,庄子,诗人,此诗,读山海经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实而又繁华,瘦弱却又丰腴。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陶诗的风格。一、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形影神·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

  • 回望陶渊明一生经历,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烛下青史标签:陶渊明,陶侃,桃花源记,宿命,桃花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宿命。陶渊明怒砸“铁饭碗”,这五斗米不要也罢405年前的早晨,陶渊明

  • 隐居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为何被称为“古今隐士”?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陶渊明,隐士,渊明,名士

    陶渊明,又名元亮,或作渊铭,出生于江西浔阳柴桑,是一代名士。他出身世家,他是名门之后,祖父陶侃以军功升为大司马,祖父、父亲曾任太守,至渊明,他的家族早就衰落了。渊明少年时博览群书,有一颗普天之下的心,但对世俗和名利,他并不感兴趣。29岁当官,41岁时,因不肯吃五斗米,甘心辞去彭泽县知县长八十余日

  • 陶渊明:诗酒相亲,世事挂心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白居易,王绩,阮籍,诗人

    图片中国文化与酒、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具体到陶渊明及其所处的时代,尤其显得特殊和富有意味。陶渊明饮酒、写酒本意并不在于酒,而是“寄酒为迹”,通过酒来显示自己孤高不群和独立卓绝的人格追求。01陶然自乐 物我两忘陶渊明好酒好饮,这在他的诗文中有丰富的描写。耕耘、收获、花竹掩映、琴酒自娱,是陶渊明所期待的

  • 陶渊明:忘怀得失,清淡度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庄稼,圣贤,诗人,田园诗,桑麻

    41岁那年,陶渊明辞官还乡。路上,他反思自己多年的生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船行水上,清风吹衣,他一面眺望家乡,一面感叹天亮得太慢,延误赶路。终于回到家乡,家僮迎接,孩子环绕,桌上有酒,窗外有菊。一切自然清淡。走到村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天地间的景象与心中感受竟如此默契,于

  • 岳云鹏饰演陶渊明,形象学识遭吐槽,谁说岳云鹏不能做个演员

    历史解密编辑:西楼知趣杂谈标签:演员,相声,大雅,诗人,晋朝,岳云鹏,陶渊明,郭德纲,南北朝,春晚主持人阵容

    最近一档节目,被网友吐槽选角失败,太过于牵强。原来是节目里选中岳云鹏饰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乃是文人墨客,大雅之家。岳云鹏虽然在相声界很优秀,但是和大雅还是又一定距离。很多网友认为岳云鹏并不适合演,主要还是岳云鹏不是专业演员,更不是学者,要是饰演陶渊明肯定会难以塑造出一个大家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