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吾爱陶渊明!司马光、文天祥等宋元诗人为啥都这么喜欢陶渊明?

吾爱陶渊明!司马光、文天祥等宋元诗人为啥都这么喜欢陶渊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以史为鉴 访问量:1543 更新时间:2024/1/16 2:06:30

中国的古代诗词都是遣词造句,千辛万苦“推敲”得来,因此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名句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名句。

但是你可见过,古代诗人一首诗开篇就直呼“我爱陶渊明”这样的大白话诗句?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是很多次。

本期 @以史为鉴 就跟大家聊聊宋元时期的诗人为啥都这么喜欢陶渊明!

宋代曾经写出千古名篇《资治通鉴》的大文豪司马光,曾经写过一首《独乐园七题·见山台》的五言诗,其中第一句就是“吾爱陶渊明”。

吾爱陶渊明,拂衣遂长往。

手辞梁主命,犧牛惮金鞅。

爱君心岂忘,居山神可养。

轻举向千龄,高风犹尚想。

宋代诗人郭祥正在读了陶渊明的传记后,也忍不住写下两首关于陶渊明的诗词,其中一首在开篇第一句也直接写道:“我爱陶渊明,超然遗世想”

《读陶渊明传二首其一》

我爱陶渊明,超然遗世想。

一奏无弦琴,妙曲寄玄响。

翛然听以气,万籁应诸掌。

舟车就所便,丘壑信孤往。

泉涓木欣欣,酌酒助俯仰。

酣醉颓云烟,舒啸逸罗网。

斯人孰可见,梦寐期彿彷。

兀如南山松,亭亭植千丈。

元末明初的诗人周致也写过一首《怀古》诗,里面也直接说:“我爱陶渊明,所居惟种柳。”

我爱陶渊明,所居惟种柳。

与世实寡谐,委怀在杯酒。

不有千古心,谁识千载后。

意欲从之游,斯人复何有。

那么宋元时期的诗人为啥都这么喜欢陶渊明,还喜欢直接在诗词开篇高呼“我爱陶渊明”呢?

其实陶渊明在他所处的时代一直是被忽视的存在,陶渊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出仕或者不愿出仕,干脆把自己投身入田园山水之间,开创了田园派的诗词。

但是陶渊明的诗在南朝时期一直备受冷遇,当时文人、官方都瞧不上这种作品,甚至连《世说新语》这样记录当时名人故事的小品文中都没有陶渊明的故事。

当时著名的诗词评论作品集《诗品》,评论古今无数诗人优劣,但是只给了陶渊明一个中品的评价,就这有人还说是拔高了。

只有南朝时期的昭明太子萧统在编纂《文选》时,才对陶渊明进行了推崇,这也开了唐宋时期陶渊明的热潮。

到了宋元时期,当时的局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强盛的唐朝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中原文人面临的是割据一隅不思进取的中原王朝和虎视眈眈的异族入侵。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许多人有心杀贼可惜进不了政治中枢,于是走上了隐居的道路。而陶渊明正是隐居文人的代表。

所以在宋元时期,许多文人都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词,喜欢上了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说他们真的喜欢隐居山林不去出仕,而是时代大势逼迫这些人,如果不想投靠异族,还想保持气节,那么就不得不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不得不喜欢陶渊明,以他为精神寄托。

比如在元代诗词中,陶渊明和诸葛亮是经常并列出现的一对名人。其实在我们看来,陶渊明隐世,诸葛亮出世,而且诸葛亮从各个方面都要比陶渊明有名有成绩,为啥元代文人会把这两人并列为固定搭配呢?

图注:明末画家陈洪绶所绘的诸葛亮和陶渊明相对弹琴

其实这就是元代文人心中的矛盾所在,他们想像诸葛亮一样寻找明主出仕救国,但是时局无奈,又只能选择像陶渊明一样隐居避世。

宋元之交时期的诗人谢枋得的诗词就是典型,他的诗中有很多:“渊明岂但隐逸人,渊明素怀诸葛志”,“靖节少陵能自解,孔明王猛使人悲。”这样把诸葛亮和陶渊明并列相提的名句。

谢枋得等人认为孔明在隆中高卧的时候,和陶渊明隐居田园是一回事,只不过诸葛亮后来得了天命,有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三顾茅庐,这才创下了赫赫大名。

而陶渊明则是虽然有卧龙的才华,也有平定天下的想法,但可惜终归没有天命明主,最后只能老终于田园。

但是无论怎样,陶渊明和诸葛亮都是“不事二主”、“不仕二朝”的忠义典范,是宋元时期文人心目中的一杆旗帜。

甚至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宰相文天祥都多次表达过效仿陶渊明隐居的思想。“世无徐庶不如卧,见到渊明便合归。”

只不过历史没有给文天祥、谢枋得们效仿陶渊明,隐居田园的机会。

谢枋得曾经亲自举兵抗元,失败后拒绝蒙元朝廷征召最后绝食而死,也体现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更是宁死不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典范。

标签: 陶渊明司马光文天祥宋元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精神归依

    历史解密编辑:诗刊标签:杜甫,诗人,晋朝,陶渊明,谢灵运,南北朝,千古名句

    作者 II 蔡世连在《谈艺录》中,陶渊明似是一座精神坐标,寓示着某种艺术价值取向,故着墨较多。除《陶渊明诗显晦》一文详细介绍了陶诗传播史之外,《随园论诗中理趣》一文中,对陶渊明的评论也可独立成文,题目可拟为《陶渊明的精神取向》。此文作为一个统一的大文本的次文本或二级文本,本是为论证儒家也以怡情山水为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全诗写饮酒却无一酒字,第三句乃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陶渊明,饮酒其五,饮酒诗,苏轼,采菊,诗人

    陶渊明一生一共创作了二十首《饮酒诗》,其中最出名的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一首诗名为“饮酒”,全诗却没有一字提到酒。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首诗中的“酒”,就隐藏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见”字的中间。传说陶渊明的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在那一版中“悠然见南山”中的

  • 陶渊明:这么多人喜欢我 还不是因为我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桓玄,陶侃,晋朝,诗人,陶渊明,王羲之,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你有过制订好计划,苦苦追求,却无法达到的目标吗?有的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有的人说自己一定要考上北大。有的人立志在三十岁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等到年近三十,回头看看,谁还不是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没有走到最初的目的地,怎么办?摆烂摸鱼?其实在《桃花源记》里,渔人的遭遇就和我们的经历很像。▲ 明

  • 岳云鹏饰演陶渊明,起初觉得很荒唐,看完《斯文江南》才明白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马庆云的影音娱标签:诗歌,诗人,晋朝,岳云鹏,陶渊明,曹可凡,斯文江南,中国传统音乐

    4月14日晚间,《斯文江南》第二季首期的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斯文江南》首季播出的时候,观众们的口碑反馈非常不错,很多人对这档文化类的节目给出了五星好评。不过,第二季尚未播出,便有海报放出,岳云鹏竟然要在《斯文江南》第二季当中饰演陶渊明。陶渊明是观众们心目当中最为重要的田园诗人,显然是耕读文化的重

  • 陶渊明:辞官归农,抚琴畅饮,潦倒汉为何坚持回归田园?名士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木棉小故事标签:李白,名士,魏晋,风骨,抚琴,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辞官归农,抚琴畅饮,潦倒汉为何坚持回归田园?名士风流春秋是出圣贤的时代,而魏晋是出君子的时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魏晋时代的名士榜单熠熠生辉,但无论这些团体多么璀璨,都掩盖不了一个人的光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

  • 陶渊明的书法,真正的魏晋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陶渊明,书法,沈约,诗文,跋文

    该内容为陶渊明《拟古九首帖》拓本。纵观整件作品,通篇用笔精熟,使转流畅,笔势呼应相通,一气呵成。字迹疏朗飘逸,灵动秀美,有文人之风韵,足可以窥到晋代的“尚韵”书风。武则天在跋文中这样写道:“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

  • 此花开尽更无花,重阳节中的陶渊明情结

    历史解密编辑:奇轮文化标签:陶渊明,菊花,赏菊,四君子,高洁

    “苇间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红叶出,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这句极具秋意的诗句,出自清代扬州八怪边寿民的作品《忆江南·苇间好》。从诗词之中,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恬静美好的家乡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此外,也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九九重阳的晚秋物候之美。重阳节,最是撩人情思之时,西风萧瑟

  • 陶渊明最有名的10首诗,闲适美好,藏着你要的诗和远方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陶渊明,停云,诗人,隐逸,田园诗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是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陶渊明。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此处总结了陶渊明最经典的10首诗,一起体味陶

  •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合群,读一读陶渊明,就活得通透了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桓玄,刘裕,庄子,晋朝,诗人,陶渊明,王羲之,南北朝,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人活着,难免会矛盾。为了生活,不得不合群;尊重本性,讨厌合群。在各种圈子里周旋,酒局饭局、微信群,都会凑个数,却总是说言不由衷的话,非常难受。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开始拒绝任何的群体,懒得理会各种局面。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成熟起来了。就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经历了几次辞官,终于活成了自己。想来,我们没有

  • 王安石翻新《桃花源诗》,写下独具匠心的《桃源行》,更胜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杜牧,宋朝,晋朝,王安石,陶渊明,桃源行,李清照,桃花源诗,商山四皓,唐宋八大家

    前言:对于项羽乌江战败自刎,古人多有凭吊,“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赞其宁折不弯的悲壮,“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对于他不能放下面子重振旗鼓,杜牧哀其不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李清照赞的是精神,杜牧引申的是理想,王安石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际情况出发,天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