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菜根谭》
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到“无欲则刚”,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没有欲望" 的——因为没有 "欲望",所以オ不会患得患失,自在自若。人如果能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自制与满足,自然也就不会论落为任内心无边的欲望“宰割”的羔羊。
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尚、不染尘泥。无欲无求,心神安静,就会不受外界诱惑、干扰,把握住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人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他家所在的村子叫上京里,家中的房舍庭院,取名“归园田居”。陶渊明自幼随母亲住在园田居,青少年时候的陶渊明,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田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刻苦读书。
公元371年,陶渊明19岁,他的叔父陶夔给他一笔钱,叫他到京城里去游学求官,见见世面。陶渊明游学京城,确实增长了见识,但是也看到了朝廷的无能,社会的黑暗,京城里的名门望族天天纵酒豪饮,放荡形骸,醉生梦死。
陶渊明游学三年,回到上京里村园田居,过了三年亦耕亦读的生活。公元376年,他移居浔阳县城,当了教书先生。教了几年书后,陶渊明的文学天赋才显露出来,他的成名作《闲情赋》,被友人传抄开来。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看了陶渊明的《闲情赋》后,非常欣赏,决定聘任陶渊明为别驾祭酒。陶渊明担任的别驾祭酒,要管一个州的武器督造,地方治安,钱粮储调,户口田赋,农田水利,军服供应等等。他什么都要管,又什么都管不了。王凝之一心痴迷炼丹念咒,修炼“五斗米道”,天天修炼,拜神拜鬼,无意过问民间疾苦,当然听不进陶渊明的建议。陶渊明读的是儒家书籍,知道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道理,现实使他非常失望。他告退了王凝之,回到住处,摘掉官帽,脱下官服,卷起行李就回家了。
回家后,他又当起了教书先生。
陶渊明觉得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在家闲居的时候,陶渊明逗逗孩子,自饮自酌,把名利之心都忘到九霄云外。
东晋时,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多少王公贵族,三四十岁就已完命。陶渊明45岁的时候,他想到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倒下,但是他不信命,觉得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一年,他为自己写下了《自挽歌辞三首》。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
陶渊明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已经填满了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他也就失去了人生目标。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ー切、使自己真正 "空" 起来,才能拥有自在悠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