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它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符号,听上去就非常地令人神往。
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醉酒、阮籍傲歌、嵇康抚琴、王衍清谈等,绝对都是名士风流,人物俊爽!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如果我们掀开那一页页厚重的史书,真正可以看到的,更多的却是刀与火的杀伐,泪与血的呻吟,还有奸谋的肆行与忠义的沦丧……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俘虏了东吴集团的孙皓,三分归一统,自此结束了董卓作乱以来长达91年中华大地的分裂局面。
但是,晋朝的运气似乎不是那么的好,司马炎没有选对继承人,他的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袭位之后,简直就是一个土木偶人,任由自己的丑皇后贾南风乱政,最终导致了司马家族骨肉相残,朝局紊乱,随之而来的,就是血雨腥风的“八王之乱”。
由此,人民死伤无数,兵戈相继不歇,中原板荡,中华大地重新陷入了分裂之中,兵来马往、杀戮循环、生灵涂炭……
按理说,西晋统一,得来不易。那么,如此难得的大一统王朝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消亡了呢?
满朝上下纸醉金迷,侈汰之害甚于天灾
要知道,晋朝的司马家族得国和曹魏差不多,“欺他寡妇与孤儿”。但相比较,曹操、曹丕父子,绝对是妥妥的英雄,芟夷群雄,一统北方,使当时的东汉得以苟延残喘。因此,曹丕能够逼得汉献帝刘协禅让,坐上帝位,就如同摘下了自家果树的果实一样,基本还可令人信服。
反观司马懿,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两代帝王的把臂相托,隐忍奸险:装病、装傻、装痴呆。结果,却在“高平陵之变”中突然崛起,瞬间变脸,趁机灭掉了曹魏宗室的曹爽,从那时候开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祖孙三代,就一直把持着曹魏政权。
正所谓:奸雄生奸雄!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在其父亲司马昭死后不久,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曹魏末年,三国时期当时的老英雄们早已经凋零殆尽,病得病死,战得战死,而蜀国更是在丞相诸葛亮死后政事紊乱,被人们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后主刘禅,只能在邓艾奇兵压境的情况下,将自己五花大绑出城投降。
吴国皇帝孙皓,可谓是暴虐无度、群下离心,最终落得个“王濬楼船排江来,金陵王气黯然收”。
因此,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正式结束了汉末三国的分裂局面。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却不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也不是深谋远虑的雄才之主,他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就在于他的运气很好。
可凡事否极泰来,司马炎平灭吴国称帝之后,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就开始专事游宴、怠于政事了,每天和宫里的上万美女们恣意淫乐。
在古代,皇帝好色原本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要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就好。但是,在晋武帝中后期的时候,其皇宫内院的佳丽人数却多达上万人,如此好色的劲头怕是有些太过分了。
灭蜀平吴,天下一统,确实是个不一般的宏兴伟业,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无数种偶然性聚集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可以说,晋武帝司马炎的功业不可谓不大。但说来说去,司马炎也都是俗人一个,在他的身上所缺少的,还是真正帝王应有的那种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以及为自己万世帝基而考虑的远图。
因此,统一之时举国欢庆,但衰亡之征也已露端倪……
说句公道话,虽说司马炎曾逼迫曹奂禅位于他,但其对待降王降帝们还算比较仗义的,至少都是供养丰厚,好吃好喝好招待,并没有对他们加以残害。而对于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合的臣下们,司马炎也一样会宽容忍耐。
太康三年,司马炎在南郊行祭祀礼后,兴致不减,便问身边的司隶校尉刘毅:“朕与汉朝诸帝相比,可与谁齐名啊?”刘毅是个直臣,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陛下可与汉灵帝、汉桓帝齐名比肩!”
此时的司马炎吃惊大过生气,问道:“为何拿朕与这两个昏君相提并论?”刘毅答道:“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皆入私门,以此言之,还不如桓、灵二帝。”
司马炎听后想了想,随即大笑:“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意思是说,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的时候,都没有忠臣敢说这样的话,如今我在位之时,手下却有这样的忠臣直言,看来我比他们两个皇帝高明多了!
由此可见,晋武帝司马炎是个很大度、很厚道的人。
也正是因为司马炎统治中后期,晋朝国家无事,所以才造成了文恬武嬉、奢侈无度的后果……
作为西晋的开国元勋,大臣何曾生活豪奢,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意思是说,吃一天的饭就得花费万钱,而对着如此精美高消费的食物,何曾还觉得不够满意,没有下筷子的地方,而何曾之子何劭更是有样学样,每天的饭钱要比父亲多出一倍来。
由此可以推断,晋武帝时期的一朝大臣贵族们,他们的生活简直太奢侈淫逸了!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集《汰侈》,其中包含了十二个小故事,专门讲述晋武帝司马炎手下大臣们纸醉金迷与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比如:大臣石崇每次宴请客人之时,都命府上的美人劝酒,如果有客人不愿饮酒,石崇就会命令手下兵士将劝酒的美人斩杀。
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来到石崇的宴席上,由于王导不善酒力,很快就被美人灌醉了,而王敦却怎么也不肯喝,只是冷眼望着石崇,气得石崇连斩三位美人。此刻,王导便劝王敦,已有几位美人因此而死,不如就喝上一杯,王敦答道:“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意思是说,石崇杀的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与自己无关!
由此可见,王敦和石崇一样,两人都绝非善类。
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
晋武帝司马炎到其舅舅王武子(王济)家吃饭,觉得其中一道用琉璃器呈上的小乳猪十分可口,于是便问他的舅舅,这道菜为何会如此鲜美,王济告诉他,这道菜中使用的小乳猪都是用人奶喂养大的,所以才会如此美味可口,司马炎听后十分不悦,还没吃完就走了。
司马炎回去后,王武子受处分被贬,他便移居到了北邙山下,在那里建了一座大宅子。当时,在洛阳城周围那块地是很贵的,而王武子又喜欢骑马射箭,于是又买了一块地作为跑马场,场地界限则是用绳子穿着钱围了一圈,故此被称为“金沟”。
不难想象,石崇能连杀自己府上劝酒不成的美女,而王武子竟用人奶喂养乳猪,用钱作为跑马场分界线,如此荒唐的炫富行为,就如同用钞票点香烟,是一种毫无意义,只求扭曲快感的变态浪费。
原本,晋武帝司马炎本人就是一个顶级的好色之徒,加上当时纵欲的风气流行,因而使得整个西晋从上到下都处于一种狂糜放纵的氛围之中。
正如《晋书》中说的那样:侈汰之害,甚于天灾。
意思是说,如此奢侈的行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终带来的害处,是比天灾还要更严重的灾祸。
晋武帝欲换太子,杨皇后妇人之见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后期,选择谁当继承人就成为了他最大的问题……
当初,魏文帝曹丕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自此之后,士族门第多年来不仅在政治上成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联姻所考虑的关键性指标。
因此,门第清望,就成为了高级士族缔结姻亲的首选。
所谓“门第清望”,并不是指家族有多廉洁,而是指家族的名望有多高。
比如,当年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的外孙女羊氏为妻,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娶魏朝名儒王肃的长女为妻,而司马炎的皇后则是弘农华阴高族的杨氏。
可以说,司马炎此人绝对是人中龙虎,长相俊朗挺拔,而他的皇后杨艳不仅长得漂亮,并且从小就善于书法,聪慧异常。
就是这样一对强强联合的夫妻,生下了三子三女,其他的孩子都很不错,唯独太子司马衷生下来就傻乎乎的,也就比白痴好那么一点点而已。
当然,晋武帝司马炎还有一个长子,名叫司马轨,只不过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因此,司马衷就成为了司马炎的长子。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司马炎和皇后杨艳夫妻俩都很健康,而太子司马衷日后也生下了一儿四女,个个聪明伶俐,在这三代人里,唯独司马衷是个低智商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其出生的时候被磕到脑袋,使得真龙儿变成了傻龙子!
虽说,帝王之家不同于寻常人家,常在一起吃住,但司马炎心里还是很清楚,儿子司马衷的脑袋确实有些问题。毕竟,平日里总有父子见面的时候,司马衷就显得特别的憨傻愚钝,别说是司马炎,就连身边的侍从和大臣们也都看得出来,这位太子的脑袋肯定进过水。
按理说,晋武帝司马炎膝下共有26个儿子,在“八王之乱”中的“三王”: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允,成都王司马颖,包括后来的晋怀帝司马炽,个个都是相貌堂堂,且智商都超于常人,可他为什么偏偏要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呢?
其实,司马炎与皇后杨艳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因此,有一天回宫后,司马炎便向皇后表示,皇太子司马衷不堪继承大统,想要换个儿子当继承人。
杨皇后一听不禁大惊,立刻劝道:“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帝王选择继承人,都是以长幼顺序依次而立的,而不是按智慧高低而立,万不可违背古代礼法。
从封建宗法制度来看,杨皇后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她任由这个痴傻的儿子坐上皇太子之位,却是妇人之见,大错特错的!
经皇后这样一劝,晋武帝也就妥协了,他也不想再因为立太子之事弄出什么风波来,再加上太子司马衷的儿子司马燏生得十分乖巧聪慧,深得晋武帝欢心,常言道“看孙不看子”,因此晋武帝易换太子的想法也就慢慢淡薄了下来。
太子妃贾南风入宫后,善于心计,更是在关键时刻,帮了傻太子司马衷的大忙……
贾南风貌丑心险,善心计助司马衷
皇太子司马衷大婚前,晋武帝原本是想给儿子迎娶卫氏家族卫瓘之女的,这家人绝对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意思是说,卫家的女儿长得都白皙高挑,且生育能力很强。
但是,杨皇后与当时权臣贾充的妻子郭氏关系甚好,也得了郭氏的不少好处。因此,杨皇后便在司马炎面前盛赞贾充之女贾南风,说此女子贤淑大方,可以让她当太子妃。
晋武帝再次听从了杨皇后的建议,被其所误!
这位貌丑心险的太子妃贾南风,自此成为了日后断送西晋王朝最大的一颗定时炸弹……
原本,太子妃的人选是贾南风之妹贾午,可贾午当年却只有12岁,且生得“丑而短黑,短小未胜衣”。意思是说,长得又丑又矮,肤色很黑,而且身材还短小到连一般的衣服都穿不起来。
于是,杨皇后与郭氏一合计,便让15岁的贾南风进宫当了太子妃。
别看那时的贾南风才15岁,还是个小姑娘,但其嫉妒与权诈之心早已渐显。并且,太子还很怕她,对她言听计从,因此身边其他的妃子也没有机会受到临幸。
贾南风生性酷虐,做事残忍,因侍奉不满意而杀掉的侍女更是不计其数。
一次,贾南风发现一个宫女偷偷怀了太子司马衷的孩子,可谓是又妒又怒,当场就用锐戟将宫女刺死了。
晋武帝得知后,觉得太子妃太过恶毒,便决定将其废锢于金墉城(晋朝时期专门用来囚禁被废宫嫔后妃与皇族的地方)。
此时,杨皇后(杨艳堂妹杨芷)认为,贾南风是堂姐(前皇后杨艳)推荐的,再加上贾家和自己杨家关系不错,所以也对晋武帝好言相劝:“贾公闾有大勋于社稷,妃亲其女,正复妒忌,岂可遽忘其先德邪!”
意思是说,贾南风之父贾充曾有大功于社稷(助司马氏篡位),因此即便是贾家人有罪,也应该再三宽赦,更别说是他的亲生女儿了!再说,太子妃正值年轻,正处于喜欢嫉妒的年纪,我们不该用这种小过错来惩罚她,毕竟其父贾充对司马家族还是有恩的!
听了皇后的话,司马炎怒气渐消,也就不再追究了。
作为当朝皇后,虽说杨芷仅比贾南风大了十多岁左右,但经此一事之后,杨芷还是多次训诫这位“儿媳”,希望她收敛行迹,别总动不动就杀人。可是,贾南风并不知道杨皇后曾救过自己,反而还觉得皇后在晋武帝面前陷害自己,说自己的坏话,于是便对杨皇后充满了怨毒之情……
由于酒色过度,晋武帝司马炎在后期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差,大臣们也感到十分忧虑。
当时,尚书和峤便委婉进谏,对晋武帝说道:“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
实际上,和峤只是变相地表示,皇太子有些痴傻,如今又遭逢乱世,万一陛下您有个什么事情,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啊?
其实,对于和峤的话,司马炎是听在耳里、想在心里的,可他就是默不作声,没有回应。
晋武帝考太子政务能力,贾南风找太监执笔
在一次宴饮中,老臣卫瓘也趁着酒劲儿,抚摸着御座对晋武帝说道:“此座可惜!”见如此多的老臣忠臣劝自己,晋武帝的心里自然也不踏实。
一次,司马炎将太子东宫的大小官署全都召进了皇宫,宴饮赐酒。之后,便用信封密封了朝廷文件,并派人送给太子,要他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独自审阅、断决。
为防止造假,司马炎还派使臣在外坐等太子的文件批复,以免太子找人帮忙。
一看这些朝廷文件,太子妃贾南风心生恐惧,为了自己的皇后之位,她立刻瞒着使臣找来一位文人给太子当枪手,此人在文件中旁征博引,诸多典故与成语,以显示自己的文采。
此时,一个名叫张泓的太监看见了,便上前讨好太子妃:“太子不学,陛下所知,而答诏多引古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
意思是说,太子不好学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在御批文件上广引古文典故,肯定会被皇上和大臣们看穿,最终不但会被怪罪,还会追究其背后真正的主使人,倒不如就事论事,在文件上简单地写上判断意见。
贾南风一听,不禁心中大喜,便对张泓说道:“那就麻烦你来写吧,日后保你荣华富贵!”最终,张泓将写好的草稿交到了太子手上,让他照猫画虎地抄了一遍。
完事之后,贾南风就派一直等候在外的使臣,将批复好的文件交给了正在皇宫与大臣们饮宴的司马炎手中。
原本,司马炎对太子司马衷的期望值是很低的,可如今见到其亲笔写的判词,立意清楚,处事得当,可谓是大喜过望。随即,将文件交给了太子少傅卫瓘审阅,司马炎的意思很清楚:你不是常说太子不具备接班人的条件吗?现在又如何呢!
此情此景,当时在场的大臣们立刻会意:卫瓘之前对太子肯定是颇有微词的。因此,贾南风一家上下也在暗中给卫瓘记下了一笔,欲秋后算账。
当然,各种史书都将贾南风写得无比有心计,似乎完全是靠着欺上瞒下,才最终使得司马衷成为了晋惠帝。可仔细想想,真正在后面拿主意定大计的,把傻儿子司马衷定为继承人的,还是晋武帝司马炎本人。
因为,司马炎真正看重的,其实是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司马燏!
司马炎派才人侍寝太子,儿子孙子傻傻分不清楚
据史书记载,司马燏的母亲谢玖是个妥妥的美女,且性格清正,她是先被选入后宫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子(才人)。换言之,司马燏的母亲是被他的爷爷司马炎临幸过的。
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谴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
司马衷10岁被立为太子,一入东宫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太子妃。但是,司马衷年龄太小,司马炎又急切想抱孙子,于是便派遣自己的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侍寝,由此泄露出一个真相:晋武帝司马炎肯定是临幸过这位貌美,且温柔贤惠的谢才人,觉得她善解人意,因此派她去给太子司马衷作性启蒙,教他如何行床笫之事!
不多久,谢才人就怀孕了,在贾南风做了太子妃后,对于皇太子宫内别的嫔妃可以随意杀戮,唯独不敢招惹谢才人,因为她的心里很清楚,谢才人还是自己公公(晋武帝司马炎)的女人。而谢才人深知贾南风是个奇妒且不好惹的人,因此在怀孕之后也自求还归西宫,最后生下了孩子司马燏。
几年之后,傻乎乎的司马衷进宫朝见父皇司马炎,当他看见一个三四岁的白胖小孩儿正和其他小皇子在一起嬉闹,就觉得特别可爱,于是便走了过去牵着孩子的手傻笑。司马炎远远望见,赶紧走到跟前,拍着司马衷的肩膀说道:“是汝儿也!”
司马衷不明就里,以为是自己的爹帮自己养大的儿子,只能立刻跪地拜谢。
由此可以设想,司马燏这个漂亮的孩子,其实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骨肉,说白了就是司马衷的兄弟。虽说,谢才人也曾和司马衷春风几度,但当时的司马衷毕竟也才十二三岁,让人怀孕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很可能,晋武帝司马炎当时只想将这个嫡长地位的傻儿子(司马衷)当作一个过渡,其内心深处还是盼望自己真正的小儿子司马燏,日后能以皇太孙的身份来继承自己的地位。
只可惜,让司马炎始料不及的是,太子妃贾南风太过阴毒,朝中大臣也太无能,而司马家的子弟也太不争气,因此在自己撒手归西之后,不仅晋朝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包括他最喜欢的“皇太孙”司马燏,也最终死于贾南风的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