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统:红豆树下编写昭明文选的好太子

萧统:红豆树下编写昭明文选的好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3784 更新时间:2023/12/6 1:59:22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旧时有“文选烂,秀才半”一说,这文选指的是《昭明文选》,是由南北朝时的萧统编撰的文选,可见其在旧时文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但由于离我们现在的时间实在是太远久,其实并不太适合现代人阅读。

我读这《昭明文选》那还是刚改革开放不久得到的一个选本,光那他写的那一个序就把我读得来头大,里面生僻字好多,我是左《辞海》右《辞源》,外加字典地弄了整整一个上午方将其读通顺,不过,当能够摇头晃脑地完整阅读下来后就会感觉到,那骈文辞藻地铺陈,那朗朗上口地华美,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这文选的主编是萧统,知道的人应该不是太多,但说起昭明太子,可能知道的人便多了起来,但终究局限于爱好文史之人,这电脑的词组输入中可以有王宝强,但不可能有这萧统,这就说明现在的人们对这昭明太子的认识还是很小众的。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兰陵人,即现在的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母亲为丁贵嫔。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但未及即位便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他曾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或《昭明太子文选》。

南北朝是我国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北方的“五胡乱华”把整个中原大地弄得来是生灵涂炭,赤地千里;而这局于一隅的南朝,自东晋后,那宋齐梁陈地也是没个清静之时,城头频换大王旗,为争皇位骨肉相残,血流成河。

算来还就是这萧统在世之时是个相对安定的时光,他至少没经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侯景之乱,没看到老爹萧衍被活活饿死,没看到三弟简文帝萧纲被乱兵所杀,没看到七弟元帝萧绎被俘后让人用土给闷死,没看到侄子敬帝萧方智被先废后杀,没看到萧梁王朝在他死后仅仅20多年就灰飞烟灭……

唐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时期的萧梁王朝崇尚佛教,大建寺庙,人心向佛,文学氛围很是深厚。而萧统正好是处于这一段难得的大好明光中。

我觉得萧统可能并不适合当皇帝,因为在那个战乱和凄惨交织的时代,一个文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他生长在皇宫,从未外出统过兵,心地善良,如同一朵君子莲一样灼灼其华,不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在那群雄争霸的时代斗过那些枭雄。

他老爸萧衍倒是个狠角色,原来只是一个区区雍州刺史,靠着机遇和个人心机将自己的势力不断地壮大,最终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了南梁,而萧统正是萧衍的长子,南梁刚刚建立一年之后,萧统就已经被立为了皇太子,这也是顺势而为,是他的机遇,并不存在什么贤德一说。

但这萧统却天生是块读书的料,三岁就已经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还没有等到六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将五经读了个遍,等到了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当着别人的面熟练地讲解经书,最为重要的是经书中所讲的那些大道理,他竟然都明白,是个真真儿地神童一枚。

他身为太子,也可以说是历史难得一见的好太子,身上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自大狂妄的戾气。史书记载他读书过目不忘,为人好书信教,门下名才并集,他不是与名才讨论文籍,就是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

他是个大孝子,母亲病重,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并且经常救济难民,当时世多战乱,人民生活多艰,他多次上书请旨解困,并亲自安置送粮赈灾。

但是可惜的是他最终也没有能继位当上皇帝,在一次游湖之时,姬人荡舟致其落水受伤,既惊且惧,竟然得了如破伤风一类的疾病,尽管老爸请了很多名医来为萧统治疗,但均无效果,以致溘然长逝!

当太子逝去的消息传来,立刻惊骇国人,“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衰痛”!

萧统宅心仁厚,很多人认为如果他能当皇帝肯定是一位好皇帝,这个我是严重怀疑的,就如同后世李白成天闹着说怀才不遇,真要是给他个官来治理一方,肯定是弄得一塌糊涂。这萧统其实同李白一样的文人,于治国可以说毫无经验可谈,观那些成功者,哪个不是阴险狠毒,狡诈异常,所以,我相信即使他能当皇帝怕也是当不好的。

再说了,他虽然是嫡长子,无人能撼动其地位,但史书载老爸萧衍对他已有不满,原因是没由头的巫蛊之祸,虽然不能肯定他是否会被废,但也是很有潜在威胁的。而且他死后,老爸应该如那朱元璋,将他的儿子立为皇储吧,可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作为历史人物或政治人物,萧统实在是没有多少可以记述的,他是作为一个文学人物而扬名后世的,大家都知道《昭明文选》,但对它在文学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应该了解得并不多。

中国历来是文史不分家的,更有那司马公将那历史以小说笔法娓娓道来,就文学而言,曹丕的《典论》给纯文学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正如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说一样:曹丕的论述“以带有艺术至上主义的倾向,对于纯文学的发展,是要给于重大影响的。”

而《昭明文选》就更进了一步,是第一次在选材上将文学和历史分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及至后来,文选是文人学习所必需的书籍,其中的很多文章都是要背诵的。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过,“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具从此出。”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也是一部辞藻的饕餮盛宴;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但是,对今人来说,此书毕竟过于庞大繁杂,很多文章也艰深难懂,读来很是诘屈聱牙,所以后人便将其中的一些好诗文摘了出来,另作文选集册,如后世的《古文观止》一般,这样一来更有益于普及。但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昭明文选》,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

萧统的另一大功绩在于他独具慧眼,挖掘出了文坛一颗耀眼的星星,那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陶渊明。在他之前的钟嵘所著《诗品》,仅将其作品列为中品,在时人眼中,陶渊明只不过是一个性格怪异、不合时宜、牢骚满腹的穷酸文人而已。

而萧统却是陶渊明的死粉,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地评价,不仅给他写了传记,还整理了他的文集并做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萧统虽然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作为一枚文人,还是故事多多,最为有名的便是那“顾山红豆”了,不过此事不见于正史,是后人笔记小说中记载的,真实性怕是要大打折扣。说的是当年杏花烟雨的江南,腻了宫娥翠袖,厌了丝竹箜篌的萧统去顾山体察民情,路遇一个叫慧娘的秀丽女子,云鬓乌角,生得面若桃花,虽着布衣也难掩盖其美丽。

二人一见钟情,慧娘那轻轻一笑,不禁让萧统觉得心旌摇曳,吴侬软语,清歌一曲,他似已耗尽了一生的等待,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似曾早相思。不禁长叹道:“有此清歌作伴,何必丝竹污耳?有慧如相伴,何用妻妾成群?”

临别时,他依然豪情不减,手指远方道:“慧如,来日我定当风笙龙管,紫盖香车来迎娶你”。而她却无语凝噎,凄凄望着他。半响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他手心,道:“今以一双红豆付与君,若君早归,”。

果然,因为两人的身份差别太大终难成眷属,慧娘怀着凄伤,望着漫漫路,采思无觅处,相思成疾而终。当萧统再来时已是红颜零落青草稀。他并无哀哭嚎叫,只是亲手种下两颗红豆,满怀相思悲苦黯然回京。

多年以后,萧统亲手种下的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徐然合抱,树干并为一体。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据说当年诗人王维路过这相传是他亲手植下的红豆树时,百感交集,才写下了那千古名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千古江山,斯人已逝,声名极好的昭明太子萧统引后世多少挥泪,扼腕叹息。穿过那悠悠千年的雾霭,一个端坐案前捧卷沉吟的儒雅青年,慢慢把自己的身体用薄薄春衫紧裹住,最后幻化成《文选》的点点墨迹……

标签: 萧统昭明文选红豆文选陶渊明萧衍

更多文章

  • “昭明太子”萧统:君是人间惆怅客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人工厂标签:萧统,明太子,萧绎,陶渊明,昭明文选,李白

    1、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把《古诗十九首》翻出来读一遍,犹如在暮春或晚秋,与落叶飞花说说话,虽然矫情,但多少可得一点安慰。这《古诗十九首》,兀自横在《诗经》和唐诗之间,作者全部佚名,多亏了昭明太子萧统,以大敏感和大慈悲搜罗了它们,像把最伤心的叶子扫在了一处,相互有了依傍。作为虔诚的佛教徒,萧统

  • 萧统:比李煜还要悲情的皇室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萧统,李煜,梁武帝,昭明文选,萧衍,文选

    502年12月23日,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正式册立2岁长子萧统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提起昭明太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主编的一部奇书《昭明文选》。这部书最早打破了先秦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是后来唐宋科举士子们的必读书目和必考内容。李白就是在通读此书基础上,逐步修炼成“诗仙”的;大诗人杜甫也告诫自

  • 《琅琊榜》太子萧景宣和南朝梁太子:史官无限怜惜的南梁太子萧统

    历史解密编辑:庞九林律师标签:萧景,萧统,萧景宣,高祖,东宫,南朝梁

    《琅琊榜》太子萧景宣和南朝梁太子:史官无限怜惜的梁太子萧统《琅琊榜》里的太子,和史书里的太子,完全是两个人。《琅琊榜》里的太子萧景宣,为保储位不择手段,贪图享乐追求奢华,国丧期间竟然声色犬马,太子被废。南朝梁朝,总共只有56年,且只有武帝萧衍一人为帝,其他的几个时间很短,且都是傀儡。梁没有出现过萧景

  • 萧统:南朝繁华和萧条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萧统,陶渊明,梁武帝,李煜,文选,宋徽宗

    公元531年5月31日,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去世。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因主持编纂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而知名当时和后世,他以一己之力为南梁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文墨风流的一笔。和李煜、宋徽宗相似,萧统也是皇族人物,但和李煜、宋徽宗不同的是,他在三十一岁时英年早逝,

  • 内心深处的独白——宋宗爱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杂烩标签:画家,美术,艺术,双年展,宋宗爱,湖南水彩画邀请展

    宋宗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水彩画学会理事、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主要从事水彩画专业教学与创作研究,2016年水彩画城中村系列主题创作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立项,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立项,水彩画作品入选“第十二

  • 一番话让丐帮帮主龙心大悦,北齐皇族杀手刘桃枝因此被封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桃枝,高纬,皇族,后主,宫女,胡皇后

    按照《北史》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北齐永安王高浚、简平王高涣、平秦王高归彦、琅琊王高俨,都是死在同一个杀手的刀矛之下,北齐太尉、长乐郡公斛律光应该是死于此人投手格斗中的“裸绞”:“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因为杀了太多王公贵族,这个刘桃枝获得了“北齐第一杀手”、“北齐皇族克星”的称号。其实刘桃枝在北齐未

  • 名将斛律光:58岁进宫朝拜,被刘桃枝刺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斛律光,刘桃枝,宇文邕,高纬,韦孝宽,斛律

    572年,58岁的斛律光进宫朝拜,刘桃枝手持大刀,从背后杀来,砍伤了斛律光手臂。作为百战名将,斛律光没有被吓到,他转身与刘桃枝战斗,一手接过对方刀柄,将其摁在地上。此时,三位壮士冲出来,用利器敲击斛律光头部,然后将其勒死。斛律光被杀,北齐皇帝高纬自毁长城,4年后被周武帝宇文邕处死。斛律光,高车族人,

  • 陶弘景,道士被好佛的皇帝尊为山中宰相,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陶弘景,皇帝,萧衍,隐士,沈约,梁武帝,书法家,艺术家,南北朝,医学家

    陶弘景: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据《南史·陶弘景传 》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也是“山中宰相”典故的出处。一直为陶弘景的身份感到困惑,官方给出的定义有一堆,但都没有给出政治家一项,但这个典故太有名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隐于深山的高士或权臣,以至于

  •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

    历史解密编辑:起司奶香猫PLUS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民间故事,白云深处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陶弘景隐居在茅山修身养性,同时钻研炼丹术,对天文地理、阴阳历算等都有深刻的研究,撰写《真诰》、《登真隐诀》等著作共200余卷,还时刻关心社会的发展,积极了解社会的现实状况。一天爱徒桓清远对齐朝廷动态感到迷惑不解。他直言不讳地说:“连年来,南齐皇室骨肉相残,据说最

  • 南渝先生:陶弘景 山中宰相 自逍遥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沈约,道士,萧道成

    陶弘景为官的时候仕途并不顺畅,但是辞官修道之后,虽然身在山中,却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每有军国大事皇帝都必须派人询问他,“山中宰相”的奥妙何在?在崇尚道教的朝代,很多道士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甚至参与朝政,左右时局,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山中宰相”的南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