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昭明太子”萧统:君是人间惆怅客

“昭明太子”萧统:君是人间惆怅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人工厂 访问量:2844 更新时间:2023/12/6 4:42:17

1、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把《古诗十九首》翻出来读一遍,犹如在暮春或晚秋,与落叶飞花说说话,虽然矫情,但多少可得一点安慰。

这《古诗十九首》,兀自横在《诗经》和唐诗之间,作者全部佚名,多亏了昭明太子萧统,以大敏感和大慈悲搜罗了它们,像把最伤心的叶子扫在了一处,相互有了依傍。作为虔诚的佛教徒,萧统对人世的苦难和忧伤有同体大悲之心,由他来扫叶葬花最合适不过。

我以前不太感冒萧统的存在,虽然书柜有一本《 昭明文选》,也知道鲁迅将其与《古文观止》并称,很是看重。但对它的编纂者——萧统,没多大好奇心,只知道他是南朝梁国的太子,好佛,心善,喜欢文学,人很文艺。

南朝四代,因为短命,在中国历史上,没留下多少好名声。成王败寇,历来如此。至于文化建树,最多是锦上添的那朵“花”,戏子脸上扑的那层“粉”。我小时候读古诗,读到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哪顾得上审美,在老师的教导下,只顾心疼:建这么多寺庙,得多少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那时的我,不知道堆积在国库里的银两,必须得花出去,不是花在这,就是花在那,不然就是废铜烂铁一堆。这修寺庙,好歹是搞精神文明建设,是民生工程,比大吃大喝、奢靡浪费公款要强。

后来看到一个访谈,是蒋勋谈自己的新书——《南朝岁月》,耳目一新,不由对“南朝”产生了好奇心。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一代文人墨客,倒活出了高迈绝尘,活出了真情真性。这让人不由联想起渐渐走远的民国背影,青衫磊落,白衣飘飘。也许,最绝望的“生”,往往会催生出最意气风发的“活”,从古至今都是。

2、

打量南朝,有一个人足以吸引众人目光,就是贵为太子的萧统。

曾有后人悼李煜: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惜生在帝王家。这话用在萧统身上,也贴切。文学天生与权力是仇家,因为文学品味与权力等级是对立的。在权力等级中,处在低位不屑一顾的,往往是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品质,比如朴素、自然和深情。一个文人,只有自觉站在社会底层,由下往上去打探万物,才能把什么都看穿,看穿礼法制度,看穿宏谋远虑。毕竟,这些所谓“底裤”是高高在上没法看到的。

洞悉世界本来面目,当是读书人的本分吧?

南朝萧家,称得上屈指可数的诗书帝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身为帝王而爱好文学者不乏其人,但能以其创作影响一代文学者,则推汉魏三曹父子、梁代三萧兄弟以及南唐李氏二主。

诗书于一个帝王家,是好事情?不见得。这几个王朝的短命,似乎验证了这一点。

幸亏萧统死得早,死在太子之位,没有经历惨烈的朝代更迭之痛。但他的兄弟萧绎——梁朝最后一位帝王,同样嗜书如命,就没他这般幸运了。

史书上说,萧绎读书无数,藏书也无数。在西魏兵临城下之际,他自知不敌,却没有忙着逃跑,而是下令烧书,宫内珍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都付之一炬。做了俘虏之后,西魏将士有些好奇,问:为什么不去逃命,只顾烧书?萧绎惨然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读史,读到这一段,不由冷汗涔涔。这“亡国焚书”,比嬴政一统天下的的“焚书”,更让人绝望。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些夸张,被“读书误尽一生春”也不在少数,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当是真理。萧家的命运,就被真切改写。

萧家三代,酷读佛道经书,酷爱文学研究,却惟独不习帝王权谋之术,学而不以致用,奈何?据说当年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两人偶然在花园相遇,各自见对方手里拿着一卷书,细看之下,全是《资治通鉴》——这,有可能是杜撰,不过,萧家不读“专业书”也是事实。

萧统编《昭明文选》即是铁证。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他不选;凡“老庄之作,管孟之流”他不选;凡“谋夫之话,辩士之端”他不选;凡“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他不选,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他一律不选。

他选什么呢?他选“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的;他选“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他选“文章不群,词采精拔”的。他只看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他的,统统不入他的法眼。他尤为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生在东晋,但真正如网络大咖火起来,是南朝以后了。陶渊明的火,要搭帮萧统这杆“铁粉”。

在我看来,萧统有时维护起陶渊明,甚至一点原则都没有。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酒气熏天,我深以为然。这种风气真好吗?从陶渊明起,中国文脉就沾上了一份酒气,似乎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李白月下独酌还算姿态好看,但喝醉了酒,跳到江里去捞月亮,把命也搭上,就有些不划算了。

萧统看到有人拿酒来说陶潜,不乐意了,写了好长一段文字,进行驳斥。大意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只看到陶渊明诗中有酒,却看不到他的志向并不在酒,他只是在酒中寄寓形迹而已。他的词章文彩之精妙挺拔,气势之纵放不拘,文意之鲜明显著,文气之起伏爽朗,无人堪与匹敌:“如横舟白浪顺流而下,如高入云霄直上九天。”何况他安于圣道,坚守节操:不以亲身耕作为耻,不以没有钱财为辱。如果不是才德超群之人,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 余素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意思是我平素喜爱他的文章,以至不能须臾放手;仰慕他的德行,遗憾不能生于同时。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一个将“陶渊明”当作偶像的太子,注定是这个世界最惆怅的“太子”。

3、

萧统早慧,三岁学习《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九岁就主讲《孝经》,十二岁就能够判案讼狱。

十五岁时,梁武帝为他举行冠礼,从此他便帮助父亲处理国家大事,批阅文武百官奏疏,履行太子职责。每次奏报中有谬误与巧妄欺骗的,他都立即辨析,令其改过,却从没因此弹劾过一个人,天下人都称道太子仁德。

如此德才兼备的太子,仪容自然不俗,史书上说他“美姿貌,善举止”,宛若浮生乱世的一朵白莲。

历来好物不坚牢,萧统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他死于落水,跟李白一样,倒不是因为醉酒,而是政治斗争。作为一个太子,心性太纯良,是会短命的。

他当年在时光长河里,把《古诗十九首》打捞上来,会不会想到,他打捞上来的,全是生命的真相?而这打捞上来的真相,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而言,意味着悲伤。如果他知道,还会不会打捞?

我想他还会。仰望星空,天地、宿命、客我、无常、心思、世事……千年之前,这些字眼同样在他心头翻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惆怅之诗,反而对人起到抚慰的作用,读来,并非令人沉沦颓靡,而是分外有力道。就是这种力,在牵引着你,仿佛一只轻轻递过来的手,拉你一把,将你紧抱于怀,是无以名状的懂得与体恤,这一刻,曾经的所有困苦难言,终于都有人接纳过去。

据《梁书》所载,昭明太子曾泛舟采芙蓉,从人奏丝竹为乐。他制止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看到这里,真让人击节叹赏。这比《红楼梦》里的史老太君,不知高蹈多少。老太太湖心赏月,希望有丝竹凑兴,那是贵妇的品味和享乐。但能聆听天地之音的,是佛啊,是慈悲的佛。

如此慈悲的佛,怎能忍心看世间的杀伐和暴虐?惆怅生命美好和脆弱的萧统,他的早亡,未尝不是佛的慈悲。

作者:甘草子,不小资,不文艺,不妖娆,不风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

更多文章

  • 萧统:比李煜还要悲情的皇室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萧统,李煜,梁武帝,昭明文选,萧衍,文选

    502年12月23日,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正式册立2岁长子萧统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提起昭明太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主编的一部奇书《昭明文选》。这部书最早打破了先秦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是后来唐宋科举士子们的必读书目和必考内容。李白就是在通读此书基础上,逐步修炼成“诗仙”的;大诗人杜甫也告诫自

  • 《琅琊榜》太子萧景宣和南朝梁太子:史官无限怜惜的南梁太子萧统

    历史解密编辑:庞九林律师标签:萧景,萧统,萧景宣,高祖,东宫,南朝梁

    《琅琊榜》太子萧景宣和南朝梁太子:史官无限怜惜的梁太子萧统《琅琊榜》里的太子,和史书里的太子,完全是两个人。《琅琊榜》里的太子萧景宣,为保储位不择手段,贪图享乐追求奢华,国丧期间竟然声色犬马,太子被废。南朝梁朝,总共只有56年,且只有武帝萧衍一人为帝,其他的几个时间很短,且都是傀儡。梁没有出现过萧景

  • 萧统:南朝繁华和萧条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萧统,陶渊明,梁武帝,李煜,文选,宋徽宗

    公元531年5月31日,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去世。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因主持编纂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而知名当时和后世,他以一己之力为南梁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文墨风流的一笔。和李煜、宋徽宗相似,萧统也是皇族人物,但和李煜、宋徽宗不同的是,他在三十一岁时英年早逝,

  • 内心深处的独白——宋宗爱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杂烩标签:画家,美术,艺术,双年展,宋宗爱,湖南水彩画邀请展

    宋宗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水彩画学会理事、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主要从事水彩画专业教学与创作研究,2016年水彩画城中村系列主题创作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立项,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立项,水彩画作品入选“第十二

  • 一番话让丐帮帮主龙心大悦,北齐皇族杀手刘桃枝因此被封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桃枝,高纬,皇族,后主,宫女,胡皇后

    按照《北史》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北齐永安王高浚、简平王高涣、平秦王高归彦、琅琊王高俨,都是死在同一个杀手的刀矛之下,北齐太尉、长乐郡公斛律光应该是死于此人投手格斗中的“裸绞”:“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因为杀了太多王公贵族,这个刘桃枝获得了“北齐第一杀手”、“北齐皇族克星”的称号。其实刘桃枝在北齐未

  • 名将斛律光:58岁进宫朝拜,被刘桃枝刺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斛律光,刘桃枝,宇文邕,高纬,韦孝宽,斛律

    572年,58岁的斛律光进宫朝拜,刘桃枝手持大刀,从背后杀来,砍伤了斛律光手臂。作为百战名将,斛律光没有被吓到,他转身与刘桃枝战斗,一手接过对方刀柄,将其摁在地上。此时,三位壮士冲出来,用利器敲击斛律光头部,然后将其勒死。斛律光被杀,北齐皇帝高纬自毁长城,4年后被周武帝宇文邕处死。斛律光,高车族人,

  • 陶弘景,道士被好佛的皇帝尊为山中宰相,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陶弘景,皇帝,萧衍,隐士,沈约,梁武帝,书法家,艺术家,南北朝,医学家

    陶弘景: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据《南史·陶弘景传 》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也是“山中宰相”典故的出处。一直为陶弘景的身份感到困惑,官方给出的定义有一堆,但都没有给出政治家一项,但这个典故太有名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隐于深山的高士或权臣,以至于

  •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

    历史解密编辑:起司奶香猫PLUS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民间故事,白云深处

    句容民间故事之名人逸闻】陶弘景白云深处陶弘景隐居在茅山修身养性,同时钻研炼丹术,对天文地理、阴阳历算等都有深刻的研究,撰写《真诰》、《登真隐诀》等著作共200余卷,还时刻关心社会的发展,积极了解社会的现实状况。一天爱徒桓清远对齐朝廷动态感到迷惑不解。他直言不讳地说:“连年来,南齐皇室骨肉相残,据说最

  • 南渝先生:陶弘景 山中宰相 自逍遥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沈约,道士,萧道成

    陶弘景为官的时候仕途并不顺畅,但是辞官修道之后,虽然身在山中,却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每有军国大事皇帝都必须派人询问他,“山中宰相”的奥妙何在?在崇尚道教的朝代,很多道士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甚至参与朝政,左右时局,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山中宰相”的南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

  • 司马令姬:中国年龄最小的废后,一生经历三朝五帝,最终幸福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篮篮标签:司马令姬,宇文赟,杨坚,皇位,皇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坤道成形,厚德于焉载物;阴精迭运,重光所以丽天。在昔皇王,膺乾御历,内政为助,昭被图篆。惟尔门积庆灵,家韬休烈,徽音令范,无背一时。是用命尔,作俪皇极。尔其克励婉心,肃膺盛典,追皇、英之逸轨,庶任、姒之芳尘,祎翟有光,粢盛无怠,虽休勿休,以隆嘉祚。今册封柱国、荥阳公消难之女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