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尉迟迥之乱为何得不到支持?杨坚又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呢?

尉迟迥之乱为何得不到支持?杨坚又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1/20 13:15:16

前言

尉迟迥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公元前553年受封为宁蜀公;北周年初,拜柱国大将军;北周宣帝时,任命为相州总管。杨坚宇文赟的岳父,宇文赟继位后杨坚之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也因此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宇文赟死后其长子继位,因长子年幼,杨坚辅政。杨坚不满辅佐一个孩童,于是密谋篡位,尉迟迥对杨坚的想法早有预料,于是有了著名的“尉迟迥之战”。

▲邺城平面图

战争起因

1、杨坚辅政

周宣帝病逝后,其子宇文衍继位。因宇文衍继位时年纪尚小,于是大臣便提出让隋国公杨坚辅佐朝政。独揽朝廷和军事大权的杨坚开始忌惮同样德高望重的尉迟迥。他担心尉迟迥和其他一些叛臣图谋不轨,于是便将各地官吏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杨坚这一举措遭到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就有尉迟迥。其实当时杨坚辅佐朝政的时候尉迟迥就不是很同意,但是当时未在朝堂之上,等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而今杨坚更换官吏的做法更遭到尉迟迥的厌恶,严重怀疑杨坚会夺权。杨坚认为德高望重、顺应民心、手握重兵的尉迟迥很有可能会过来夺权,于是便有了这次大批量跟换官吏的措施。正是因为这个举措彻底激化了杨坚和尉迟迥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成了尉迟迥之战的导火线。

▲尉迟迥

2、矛盾激化

杨坚辅政之后,就开始清理北周旧党,因为担心尉迟迥谋反,于是借着安葬周宣帝之名召尉迟迥回长安,另外安排韦孝宽代守邺城做相州总管,为了防止河北、山东的百姓对此安排不服气,特意找了北齐旧臣来收买人心。代守邺城的韦孝宽今年已经70高寿,他们对朝堂的变故心知肚明,所以在这次任职的路上,韦孝宽是小心谨慎,就在快要到达邺城的时候,一天晚上士兵来报说,韦艺前来觐见。韦孝宽赶紧去见,见到韦艺之后,他告诉韦孝宽说尉迟迥有谋反之意。韦孝宽听完立即带着韦艺往回赶,每经过驿站就欺骗是尉迟迥要来,并且赶走了每个驿站马厩里面的马。等尉迟迥赶到驿站,他们早就跑了,而且还没有马,于是就放弃追他们了,这才使得韦孝宽和韦艺逃过此劫。

▲韦孝宽

战争过程

1、一呼百应

韦孝宽逃跑后,密告杨坚,尉迟迥有叛逆之心。杨坚又派人送信给尉迟迥表明自己没有夺权之意。此时的尉迟迥已经顾不上猜忌杨坚的意图,便斩杀送信之人。之后便召集管辖地区各级官吏和城中百姓,告诉他们说:“如今身为辅政大臣的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遵臣道。太祖皇帝是我娘舅,现如今贼人作乱,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国家毁于贼人之手,我要讨伐叛贼,尔等愿与我一起。”一呼百应,旗下百姓和诸位将军都愿意跟随尉迟迥一起讨伐逆贼。尉迟迥起兵之后,一些不满杨坚的世族也纷纷加入,渐渐的讨伐规模越来越大,朝廷也开始忌惮尉迟迥,于是派韦孝宽出兵平叛。

▲韦孝宽大军

韦孝宽领兵到达武涉,首先对峙的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韦孝宽的大军和尉迟惇大军打了好几天都未分出胜负,就在此时,韦孝宽的部下李洵秘密拜见杨坚,告诉杨坚,韦孝宽大军和尉迟惇大军一直对峙未能分出胜负的原因是军中有人收了尉迟迥的财物,并且和尉迟迥达成了某种协议,所以说他们两军一直未分出胜负。

杨坚听完之后就不安了,与谋臣李德林以及其他将军商量此事该如何解决,杨坚想撤下这几人的职务更换其他的将领,谋臣却反对杨坚的决定,他说,现在事实真相难以辩解,如果临时更将领,这可是战场上的大忌呀!此前赵秦之战时,赵国临时更换将领导致战争失败,我们要吸取教训,况且我们不知道他们与尉迟迥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不如我们暂时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杨坚思考之后感觉李德林的说法更可靠,于是便采纳。但是派亲信去监军,这样更为可靠。监军到达之后,韦孝宽就感觉到肯定是杨坚对自己一直未打败尉迟惇有所担忧,于是集聚所有兵力最后之战,最终战胜尉迟惇。

2、杨坚一派

杨坚更换前朝官吏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反感,尉迟迥一反,他本身的追随者就有很多,再加上还有很多的地方接到这样的命令之后也十分的不高兴,也都开始起兵造反,此时他们的兵力已经有十万多之众。到了七月,叛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根据当时的战况分析,尉迟迥此时集聚的兵力高达二三十万,而杨坚此时的队伍最多不过二十万人,不过这是个数据都是最保守的,也就是说这是双方最低的兵力人数,两人实力相差悬殊。有很多人开始倒向了杨坚这一边,虽然他们严重分散,但这些州郡却很好的阻碍尉迟迥与各地方的联系。

▲敦煌壁画中北周士兵作战图

战争的结果

1、尉迟迥战败

大象二年八月十七日,尉迟迥和儿子尉迟惇以及胎弟西都公祐,他们一共集结十三万部队在邺城,尉迟迥率领上万人马,他们统一着装,佩戴绿色方巾,号称“黄龙兵”,西都公祐统帅士卒五万从青州赶来支援,并且派三千骑兵率先进入战场。尉迟迥军中的人大多来自关中,关中人体格健硕,英勇善战,很快便占领上风。韦孝宽看到此景感觉对自己不利,于是赶紧召集各位将军商议该如何扭转眼前状况,行军总管于文忏提出用诡诈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麻烦。此时两军对峙上万的老百姓在城墙前进行观战,如果此时朝百姓放箭,那百姓一定慌不择路的逃跑,在逃跑过程中便会冲散尉迟迥大军的阵型,我们便有了可乘之机。于是杨坚便按于文忏说的向百姓射箭,果真如当初计划那般百姓冲散了尉迟迥军队的阵型,此时的场面混乱,不知谁大喊一声“尉迟迥已经被我们俘虏了。”尉迟迥的士兵都蒙圈了,布置好的阵型此刻也变的支离破碎,韦军抓住时机一举攻破邺城。尉迟迥知道已经无路可退,便自杀身亡,此战结束。

▲尉迟迥之乱示意图

2、杨坚胜利的机缘

此战杨坚可以胜利只要是得益于韦孝宽手下行军总管的诡诈之术,他用诡诈之术涣散迥军军心,士气,然后攻其不备,取得胜利。此战杨坚胜利也是必然,尉迟迥起义时主要是为了拥立新主,但是他没想到是的是宇文赟在位时的暴虐荒淫,以及奢靡,大肆修筑华丽宫殿的举措和残暴的手段引起的许多皇室贵族的不满,所以这次尉迟迥起义,他们并没有直接参与,只是在一旁观战。

▲两军对峙

3、尉迟迥之战刺激隋朝盛势

尉迟迥之乱杨坚完全控制了军政大全,并且在朝廷内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这是尉迟迥之乱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而且为之后杨坚推翻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做了铺垫。尉迟迥之乱的间接影响了大批汉人进入北周境内,对后期民族统一也做了铺垫。

▲邺城之战

隋朝的建立完成了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尉迟迥之乱直接促进了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

总结

尉迟迥之乱让社会再次陷入战火,百姓们民不聊生,有人说尉迟迥此次叛变是生死之战,因为他和杨坚之间必有一场战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也有人说尉迟迥是为了打着忠心护国的旗号来满足自己的私信,其实不管哪种评价,都注定了尉迟迥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这次叛乱之后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隋朝登上历史舞台。

▲隋朝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中国通史》

更多文章

  • 北通突厥南联南陈,辖下十余州兵马响应,尉迟迥反抗杨坚的底气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尉迟迥,杨坚,突厥,突厥人

    前边说到为反对普六茹坚掌权,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三总管起兵反叛。尉迟迥这边辖下十州响应,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也带人过来听其差遣。荣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也过来凑热闹。与此同时,尉迟迥还联系北齐皇室遗族高宝宁。此人常年跟突厥人打交道,并在突厥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一

  •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吴明彻,陈霸先,宋朝,王朝,将领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在中国的历史上,名人非常的多,当然在这些名人当中,有着非常突出地位的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这一个人呢,则是诞生于乱世,但是也有着非常大的成就。人们常说乱世生英雄,这句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究竟是乱世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打破了实施,这些都交给了后代的

  • 吴明彻是南陈第一名将,率军北伐,为何会兵败被俘?

    历史解密编辑:海的倒影标签:吴明彻,陈霸先,陈宣帝,陈朝

    在武庙的七十二位名将中,有一位陈朝的名将,他就是南陈的第一名将吴明彻!可是,吴明彻的结局却十分尴尬,他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战中,不仅没能取得胜利,反而兵败被俘,最后“气疾暴增,奄然宾馆”,忧郁而死。那么,历史上的吴明彻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善于用兵的他又为何兵败被俘呢?一、战功卓著吴明彻出生在一个

  • 吴明彻:武庙七十二子中唯一的南陈名将,当他被擒,宣告南陈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吴明彻,陈霸先,侯景,萧绎,周文育

    宋徽宗建武庙祭祀古代七十二名将,南北朝仅有六人从祀。这六人分别是:宇文宪、韦孝宽、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不难看出,吴明彻是南陈唯一荣登七十二名将行列的人选。有人因为吴明彻晚年死得太过窝囊,认为他是徒有其表、虚有其名,其实不配。但要我说,南朝从宋文帝算起,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多次兴师北伐,

  • 南梁、东魏寒山之战,慕容绍宗首次独当一面,打了一场漂亮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慕容绍宗,侯景,南梁,羊侃,高欢,梁武帝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面对侯景的叛变,梁武帝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放出豪言:侯景能折腾出什么来,我随便拿个树枝就能够将他捅死。然而侯景也实在是高明了不少,他知道,他已经投靠了一次南梁了。如果这次叛变而去的话,无论是从实力还是名声来讲,都十分的不利。于

  • 两朝风云(四四)高欢临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为何高澄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高欢,侯景,高澄,北魏,尔朱荣,南北朝,慕容绍宗,两朝风云

    侯景虽然不是皇帝,确实对南北朝中后期局势造成极大影响的军阀。他本位北魏将领,随同高欢讨伐北魏权臣尔朱荣集团,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军阀。在跟随高欢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高欢麾下数一数二的强将。但是在高欢去世后,侯景却起兵反叛东魏,引发了一系列东魏和西魏、南梁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对于侯景的背叛,高欢临

  • 高欢临死逼反侯景,慕容绍宗平定侯景,侯景转投南梁萧衍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高欢,侯景,萧衍,慕容绍宗,南梁

    晚年全心全意吃斋念佛的萧衍,没能善加利用陈庆之这把利刃,错失了在他统治期间北伐从而统一中国的最好时机。不过对他来说其实也无所谓,不统一日子还是照过。但有一个人却让他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侯景。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的羯族人。羯族早在“五胡乱华”之初,就开始祸乱中原,后来被武悼天王冉闵

  • 刘裕遗诏不到两年就被谢晦之叛所打破,政局再次陷入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徐羡之,文帝

    刘裕遗诏,荆州委“诸子次第居之”,这一策略在他死后两年就被打破,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永初三年五月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掌朝政。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顾命集团,皆是与刘宋新王朝利害关系紧密相关者,其良苦用心可见

  • 不善养晦的谢晦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谢晦,檀道济,徐羡之,文帝

    宋高祖刘裕临终前,任命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太子即位后,却亲近左右小人游戏无度。不是在宮中操练兵马,便是在皇家花园华林园中设立市场,与左右侍臣和嫔妃假扮商贩和行人,自己亲自做起小买卖。大臣多次上书劝谏,这位少年天子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谢晦和徐羡之

  • 西方学者:冉闵复仇之战,才是匈奴摧毁西罗马帝国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冉永曾,罗马帝国,匈奴人,匈奴,窦宪

    作为欧亚大草原上的强悍民族,匈奴人创造了无数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一个是:摧毁西罗马帝国的匈奴人,到底有何来源?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