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尉迟迥篇)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尉迟迥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4136 更新时间:2024/2/28 23:52:29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地人(差不多是现在的山西代县辖地区)。先祖是北魏拓跋氏的支脉,号称尉迟部,所以便以尉迟为姓。其父尉迟俟兜为人宽厚,性格豪放,有鉴物识人之才。因此得关陇集团第二代首领、西魏权臣宇文泰青睐,将姐姐昌乐大长公主嫁于尉迟俟兜。所以尉迟迥也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有一个亲弟弟尉迟纲,比他小一岁。

尉迟迥自幼聪明,且相貌俊美。长大之后胸怀大志,不吝啬财物,喜好结交英雄人物,之后担任宇文泰的帐内都督。西魏元宝炬登基后,娶金明公主为妻(元宝炬之女),授驸马都尉,封西都侯。

大统二年(536年),东魏趁西魏新帝登基不久,又逢关中大旱发动攻伐战。于是东、西魏第一场、第二场大仗爆发(小关之战、沙苑之战)。尉迟迥随军出征,战东魏、复弘农、克沙苑,均立下汗马功劳。凭军功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任领军将军。当时以尉迟迥的聪明才干,以及身世背景,因此兼任文武两职,而且颇有好评。宇文泰对他很是信任,并加以重任。

547年,高欢病重,卧榻时,郑重嘱咐儿子高澄“在自己死后,侯景必然不受控制”。因此高澄对侯景起了杀心。同年,侯景南逃南梁。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逃,竟然将刚恢复生机不久的南梁推向了悬崖的边缘。

侯景投梁后,高澄以此为借口,向南梁发动攻击。虽然说当时南梁在萧衍的治理下,逐渐好转起来,但本身的实力还是和北朝有着不小的差距。见东魏来袭击,萧衍便想交出侯景,以求和平。

此事为侯景所悉后,果断发动叛乱,史称侯景之乱,萧衍也因此命丧黄泉,时549年。

国君一死,南梁大乱。

萧衍的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号召各地的藩王声讨侯景。身在蜀地,萧衍第八子萧纪也想从蜀地发兵,萧绎对此深为忧虑,急忙制止萧纪发兵。

552年,萧纪称帝。

同年,侯景死后,萧绎即位于江陵,即梁元帝。8月,萧纪出川东伐江陵。

萧绎畏惧萧纪,不得不向西魏求救,并希望西魏能攻伐西蜀。

宇文泰见萧绎求救,认为伐蜀的时机来了,而且夺取蜀地后,还能有效地制约南梁。于是宇文泰便与朝臣们议论这件事,但当时朝廷之上,众议纷纷,意见不一,并且多持不同意见。

只有尉迟迥认为,萧纪既然出动全部精锐东下,蜀地必然空虚。只要西魏大军至,那么必然唾手可得。

宇文泰很赞同尉迟迥的观点,并就伐蜀之事,询问他有何计策。须知蜀地自古以来极易产生军阀,主要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易守难攻。

尉迟迥分析道:“蜀地与中原隔绝百余年,因仗恃其山川险要,所以一定没有预料到我军前去。我们应当用精锐之师,趁夜突袭。路好走的地方加倍赶路,路不好走的地方缓兵慢行,这样就能出其不意,直捣要害。”

宇文泰闻后大喜,当即命令尉迟迥督率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统兵一万二千人,前往伐蜀。

553年春,尉迟迥从散关出发,经由固道、白马,指向晋寿,开辟平林旧道。当时镇守潼州的杨乾运见南梁大乱,有心归附西魏,早就密上降表给宇文泰。尉迟迥大军到达剑阁后,杨乾运的女婿,安州刺史乐广,举州投降。之后,杨乾运也向西魏投降。

六月,尉迟迥抵达潼州,大宴将士,继续率军西行,渡涪江,至青溪,驻上南原,制定规约,修整器械,依军功犒赏军士。

此时正值蜀川盛夏多雨之际,军中将士疲惫生病者十有二三,尉迟迥亲自慰问这些病员,并送上汤药。

益州刺史萧绰率万人前来阻挡尉迟迥,据城而守,不敢应战,尉迟迥将其围住。

之前萧纪听说西魏来袭,便派遣谯淹、赵拔扈、史欣景回兵救援。尉迟迥分别派元珍、乙弗亚等人率轻装骑兵将其击败,谯淹、史欣景投降,赵拔扈逃走。

援军不至,萧撝无奈出城迎击。双方先后交战数十次,皆为尉迟迥所败。被转五十多天后,萧撝率众举城投降,尉迟迥依照礼节接待他们,并将他们官复原职,只是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用来犒赏西魏军士。

伐蜀胜利后,朝廷下诏命尉迟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554年,增加督管六州,加上原来的共十八州诸军事。因平蜀的功劳,朝廷加封尉迟迥的一个儿子为安国郡公。

至此自剑阁以南,尉迟迥可以根据朝廷制度封位和降免官吏。尉迟迥赏罚分明,恩威并举,安抚川民,经营那些暂时没有归附的地方,使得汉人和夷族的百姓都真心归顺于他。

尉迟迥还十分孝顺,侍奉老母从不敢懈怠。虽然行军打仗时常在外,但只有要时令美食,一定要先送给母亲食用,方才敢自己吃。

那时尉迟迥的母亲(长公主)年高多病,尉迟迥回京后,每次退朝都要去探问其起居,每每都神色间都充满了焦虑。其母为了使他安心,总是和颜悦色地进食。宇文泰得知此事后,就调他入京,以便他侍奉母亲。

尉迟迥离开蜀地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尉迟迥,为其立碑歌颂功德。

557年,宇文护逼拓跋廓禅位给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尉迟迥被升任柱国大将军。又因之前的平蜀之功,被封为宁蜀公。又迁任为大司马,不久,以现有的官职镇守陇右。

559年,宇文毓继位后,尉迟迥进封为蜀国公,出任秦州总管、秦渭等十四州诸军事、陇右大都督。

宇文邕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562年,宇文护东征北齐,命尉迟迥率军十万围攻洛阳。宇文宪达奚武等人驻扎在邙山。当时连日天阴大雾,北齐军偷渡黄河向北周军攻来,北周军一击即溃。尉迟迥率数十骑奋勇抵抗。危急之时,幸得宇文宪、达奚武赶至。两军大战至夜幕降临,方才收兵。战后,尉迟迥升至太保、太傅。

578年,宇文贇继位后,任命尉迟迥为大右弼,还转任大前疑,出任相州总管。

579年,宇文贇禅让给年仅七岁的宇文阐

580年,宇文贇驾崩。杨坚党羽伪造遗诏,请杨坚辅政。当时尉迟迥的名望地位一直很高,杨坚对此颇为忌惮,便以会葬的名义征调尉迟迥回京。同时命韦孝宽代替尉迟迥担任总管。

而尉迟迥认为杨坚有谋朝篡位之疑,拒不接受替代。杨坚命侯正破六韩裒去尉迟迥宣读圣旨,再次让尉迟迥回京,并且密书给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让他们早做安排,用武力接管。

此事为尉迟迥所悉,当场就杀了侯正破六韩裒和晋昶,立刻召集文武官员等登上州城的北城楼,对众人说道:“杨坚这个平庸之才,凭借皇后父亲的权势,挟幼主而令天下,作威作福,赏罚不分。其不臣之举已昭然若揭。我身居将相之职,又是国君的舅舅,自当与他休戚与共,同为一体。先帝让我牧守于此,本来就寄托着安危大计。如今我打算与各位将士,集合义勇之人,匡复国家。进可以享荣名,退可以终臣节。各位以为何如?”在场众人皆同意,于是尉迟迥自称大总督,根据制度设置官司,正式发动叛乱。

当时宇文泰第七子宇文招已入朝,留下了一个儿子在自己的封国,尉迟迥便奉此子以号令天下。时任青州总管,尉迟迥侄子尉迟勤,也听从尉迟迥起兵叛乱。

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皆都听命于他,反叛军人数达数十万之多。

除尉迟迥所辖之地外,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徐州总管司录席毗与前东平郡守毕义绪(据兗州及徐州的兰陵郡),也都各自据州响应尉迟迥。

永桥镇将纥豆陵惠向尉迟迥献城投降。

尉迟迥不仅有国内官员的支持,还向北交结高宝宁,联络突厥。向南联络陈国,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以便获得这些人的支持。

很快尉迟迥这边反叛运动有了相当大的成绩。先是派遣大将军石孙心进攻建州,迫使刺史宇文弁献城投降。又派韩长业攻陷潞州,生擒刺史赵威,任命城人郭子胜为刺史(这一段《李穆篇》中有涉及)。

上仪同赫连士猷攻晋州,即据小乡城。

纥豆陵惠攻破定州的钜鹿郡,围攻恒州。

宇文威攻汴州。

莒州刺史乌丸尼、尉迟俊率胶、光、青、齐、莒、兖等地的军队围攻忻州。

大将军檀让攻取曹亳二州,驻扎在梁郡。

大将军、东南道行台席毗率众号称八万,驻守藩城,攻占昌虑、下邑、丰县。

申州刺史李惠自申州进攻永州,将州城焚烧后撤退。

荥州刺史宇文胄驻扎在洛口,开府梁子康进攻怀州。

面对尉迟迥的叛乱,于六月,杨坚命令韦孝宽前去讨伐。阴罗云负责监察各路军队,梁土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于仲文等人为行军总管。北周官军一路收复不少失地,一直到了河阳。

就在这时,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统军十万进入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与韦孝宽隔水相望,相互对峙。见韦孝宽等众将领不敢前进,高颎主动请缨。杨坚顺势,赶紧派高颎前去督战。

高颎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则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想趁高颎渡江过半时发动袭击。(从这一点来看,就说明尉迟惇没有好好地吸取前秦苻坚的教训了。)

高颎趁尉迟惇退兵之际,知道机会稍纵即逝,急忙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沁水,并下令焚烧浮桥,与尉迟惇背水一战。结果可想而知尉迟惇大败。韦孝宽乘胜追击,进抵邺城城下。

尉迟迥与尉迟惇、尉迟祐又出动全部兵力,共十三万人,在城南列阵。尉迟迥另外统领一支头戴绿巾,身穿锦袄的军队,号称黄龙兵。侄子尉迟勤也从青州前来赴援,并先派三千名骑兵率先赶到。

尉迟迥久在军中,年岁虽老,但仍穿着厚重的甲胄上阵。其部下的士兵,都是关中人,因此都为他奋力作战。韦孝宽的失利退却。

而就在这时,邺城的墙头突然变得人山人海,原来城中的百姓都爬上城墙观阵打仗。高颎见状,与宇文忻、李询两人谋划,向城墙上的百姓射箭,硬生生地制造了一场混乱。宇文忻趁机大呼:“贼兵败却!”官军听闻,士气复振,趁乱进击。尉迟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战败,被迫逃入城中,并退到北城固守,韦孝宽纵兵包围。

李询、贺娄子干首先登上城墙。尉迟迥登上城楼,用箭射杀数名敌人,最终寡不敌众,引颈自刎。

尉迟勤、尉迟惇等向东逃跑,但都被抓获,其余部众在一个多月以后都被处死。杨坚因尉迟勤当初有诚意归附,特意将他释放。

武德年间,尉迟迥的从孙、库部员外郎尉迟耆福上表,请求改葬。经商议后,朝廷认为尉迟迥忠于周室,便答应了尉迟耆福的请求。

更多文章

  • 尉迟迥之乱为何得不到支持?杨坚又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杨坚,尉迟迥,韦孝宽,宇文赟,周宣帝

    前言尉迟迥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公元前553年受封为宁蜀公;北周年初,拜柱国大将军;北周宣帝时,任命为相州总管。杨坚是宇文赟的岳父,宇文赟继位后杨坚之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也因此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宇文赟死后其长子继位,因长子年幼,杨坚辅政。杨坚不满辅佐一个孩童,于是密谋篡位,尉迟迥对杨坚的想法早有

  • 北通突厥南联南陈,辖下十余州兵马响应,尉迟迥反抗杨坚的底气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尉迟迥,杨坚,突厥,突厥人

    前边说到为反对普六茹坚掌权,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三总管起兵反叛。尉迟迥这边辖下十州响应,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也带人过来听其差遣。荣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也过来凑热闹。与此同时,尉迟迥还联系北齐皇室遗族高宝宁。此人常年跟突厥人打交道,并在突厥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一

  •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吴明彻,陈霸先,宋朝,王朝,将领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在中国的历史上,名人非常的多,当然在这些名人当中,有着非常突出地位的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这一个人呢,则是诞生于乱世,但是也有着非常大的成就。人们常说乱世生英雄,这句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究竟是乱世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打破了实施,这些都交给了后代的

  • 吴明彻是南陈第一名将,率军北伐,为何会兵败被俘?

    历史解密编辑:海的倒影标签:吴明彻,陈霸先,陈宣帝,陈朝

    在武庙的七十二位名将中,有一位陈朝的名将,他就是南陈的第一名将吴明彻!可是,吴明彻的结局却十分尴尬,他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战中,不仅没能取得胜利,反而兵败被俘,最后“气疾暴增,奄然宾馆”,忧郁而死。那么,历史上的吴明彻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善于用兵的他又为何兵败被俘呢?一、战功卓著吴明彻出生在一个

  • 吴明彻:武庙七十二子中唯一的南陈名将,当他被擒,宣告南陈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吴明彻,陈霸先,侯景,萧绎,周文育

    宋徽宗建武庙祭祀古代七十二名将,南北朝仅有六人从祀。这六人分别是:宇文宪、韦孝宽、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不难看出,吴明彻是南陈唯一荣登七十二名将行列的人选。有人因为吴明彻晚年死得太过窝囊,认为他是徒有其表、虚有其名,其实不配。但要我说,南朝从宋文帝算起,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多次兴师北伐,

  • 南梁、东魏寒山之战,慕容绍宗首次独当一面,打了一场漂亮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慕容绍宗,侯景,南梁,羊侃,高欢,梁武帝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面对侯景的叛变,梁武帝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放出豪言:侯景能折腾出什么来,我随便拿个树枝就能够将他捅死。然而侯景也实在是高明了不少,他知道,他已经投靠了一次南梁了。如果这次叛变而去的话,无论是从实力还是名声来讲,都十分的不利。于

  • 两朝风云(四四)高欢临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为何高澄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高欢,侯景,高澄,北魏,尔朱荣,南北朝,慕容绍宗,两朝风云

    侯景虽然不是皇帝,确实对南北朝中后期局势造成极大影响的军阀。他本位北魏将领,随同高欢讨伐北魏权臣尔朱荣集团,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军阀。在跟随高欢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高欢麾下数一数二的强将。但是在高欢去世后,侯景却起兵反叛东魏,引发了一系列东魏和西魏、南梁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对于侯景的背叛,高欢临

  • 高欢临死逼反侯景,慕容绍宗平定侯景,侯景转投南梁萧衍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高欢,侯景,萧衍,慕容绍宗,南梁

    晚年全心全意吃斋念佛的萧衍,没能善加利用陈庆之这把利刃,错失了在他统治期间北伐从而统一中国的最好时机。不过对他来说其实也无所谓,不统一日子还是照过。但有一个人却让他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侯景。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的羯族人。羯族早在“五胡乱华”之初,就开始祸乱中原,后来被武悼天王冉闵

  • 刘裕遗诏不到两年就被谢晦之叛所打破,政局再次陷入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徐羡之,文帝

    刘裕遗诏,荆州委“诸子次第居之”,这一策略在他死后两年就被打破,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永初三年五月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掌朝政。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顾命集团,皆是与刘宋新王朝利害关系紧密相关者,其良苦用心可见

  • 不善养晦的谢晦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谢晦,檀道济,徐羡之,文帝

    宋高祖刘裕临终前,任命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太子即位后,却亲近左右小人游戏无度。不是在宮中操练兵马,便是在皇家花园华林园中设立市场,与左右侍臣和嫔妃假扮商贩和行人,自己亲自做起小买卖。大臣多次上书劝谏,这位少年天子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谢晦和徐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