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30日 · 江西第一名将陶侃家事考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30日 · 江西第一名将陶侃家事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冯晓晖 访问量:4462 更新时间:2024/1/20 6:56:16

334年7月30日,东晋名将陶侃病逝于鄂州。

地点: 鄂州 类别: 人物

陶侃像 图源:搜狗百科

咸和九年六月十三日(334年7月30日),东晋名将陶侃病逝于鄂州。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首先说明,笔者不认为以上对陶侃生平的介绍是正确的。本系列在“事件概述”中一般直接复制粘贴,对其异议与纠错在“评说”中。

九江古今名人中,第一位名声显赫的,当为东晋大将陶侃,他曾任荆、江二州刺史和长沙郡公。其实不仅在九江,点点江西古代的名将,就会发现这个省挺奇怪的,文盛武衰。几千年就出了这么一位陶侃,但若是算排名,陶侃在古代名将中前二十都进不去(江西别的名将参加排名的资格都没有),但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却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关于陶侃一生的战功、政绩,网上到处都是,笔者没有复制粘贴的兴趣。以地方史的角度写名人,就要挖掘、展示他们与本地的关系才是,否则无论此人名气再大,如果在家乡都没找过初恋的小芳,甚至当了恶霸后强抢个邻家民女的事儿也没干过,写了又有什么意思?

在史书中,陶侃的籍贯多被写为鄱阳人。鄱阳今属上饶,因此上饶一直将陶侃作为本地名人进行重点推介。陶侃其实是鄡阳县人(不是概述中的“枭阳”),古鄡阳县城在鄱阳湖中心位置,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地质变迁下沉,成为了现在的鄱阳湖的中心湖区。鄡阳陆沉之后,有了都昌县,因此都昌人认为自己继承了鄡阳。其实鄡阳一带与后来的都昌在地域上并不重合,从湖区来看它的辖区被都昌、鄱阳甚至永修、星子瓜分。笔者之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鄡阳的历史(见《》)。

《中国历代地图集·东汉·扬州》谭其骧

据史志记载,鄡阳在304年前属鄱阳郡,后划归寻阳郡,注意不是后来的浔阳。寻阳郡是在晋代寻阳县的基础上建立的,治所在江北黄梅,后改柴桑(今柴桑区、瑞昌之间)。寻阳郡的辖区基本上是现在的赣北中心地区以及江北的黄梅。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将生于259年的陶侃算成九江人,还是有点问题,毕竟他出生的时候算鄱阳人。《九江市志》因此说他是黄梅人,显然是没搞清楚历史沿革,籍贯按出生地算。《晋书·陶侃传》中有“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吴平即三国时期的东吴在280年并入东晋,其后陶侃一家就迁到了现在的黄梅县,大约在陶侃20多岁时。陶侃早年曾在寻阳县任“鱼梁吏”,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局渔业渔政科科长。

陶侃的籍贯还能说得清,也就是都昌县和鄱阳县在斗嘴。他母亲的墓地却被江西好几个地方抢来去,只因陶母亲太有名了。陶侃的母亲湛氏,位列中华四大贤母之一(另三位分别是孟子之孟母欧阳修之母欧母、岳飞之母岳母,柴桑区有座宏伟庞大的中华贤母园,就是为了纪念并弘扬贤母文化(见《》而建立的)。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列女传

湛氏出名的故事有两个:“封坛退鲊”和“截发延宾”。

“封坛退鲊”出自《晋书·烈女传》,文中说陶侃母亲是豫章新淦(今吉安新干县)人,陶侃当了寻阳县的鱼梁吏,曾经派人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湛氏说:“你是管渔业的,给我送鱼,显然是官物,我不能收。”就让人将腌鱼退了回去。

这段故事已经成为廉政教育的经典。故事显然发生在寻阳,陶侃二十多岁当渔业渔政科科长的时候。由于陶父早逝,陶母一定跟在儿子身边。咱们这位科长派人往家里送了一坛子鱼,让母亲一眼看出来这是拿了公家的东西。如果自己买鱼回家腌,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截发延宾”出自《世说新语·贤媛》,在《晋书》中也有两段记载。说的是陶侃自幼家贫,有朋友来家里拜访,陶侃没钱招待,他母亲湛氏剪下头发换钱买来酒肉,又将房屋的梁柱给劈了烧柴,把家里的草垫子锉碎了喂马。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在晋代的门阀政治中,出身寒门的陶侃能位极人臣,也是少有的异类。贫寒子弟,来了权贵的客人就绞头发拆家,也真是舍得。但他的卑微恭敬立竿见影,在客人的推荐下当上了县令。要说这买卖还真值得。

“截发延宾”发生的阶段,也是他在寻阳的时候,来拜访他的是鄱阳同乡。他虽然当了个小县吏,却还是清贫如斯。很难想象当年的渔业渔政科科长竟然要靠母亲卖头发才能换来酒肉,所以说我们不可将现代的社会见识代入到古代。这段历史显然是晚于“封坛退鲊”的,因为他之后迅速被提升,从一个贫寒的小吏跃升到一县之长。

这段故事会不会发生在鄱阳?显然不可能,文中说他还将那位同乡送了上百里,也就是从黄梅送到了都昌。送到这么远,对方才问他想不想被提拔。寒门弟子,不容易。

陶侃后来的故事,笔者就不再讲了,他离开了九江周边,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其后为官四十栽,他以清廉忠顺而著称,有再造晋室之功。后来的他,和九江也有莫大的关系,在他去世前,任荆州、江州刺史,都督交、广、宁、荆、益等八州军事,可以说,晋朝的兵马,大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九江人更熟悉的庾亮以及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等,也和陶侃有关的,限于本系列的篇幅,以后再讲。

写了这么多,陶母墓到底在什么地方?据闻,江西有鄱阳县东六里牛岗嘴山、临川县南抱岗山村、新淦县东百步、都昌县石璧山、九江鹤问湖等五处,各处都有县志、家谱等明确的记载。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笔者对这些都没兴趣,陶侃的母亲在他做大官时还活得好好的,绝不会埋葬在故里。《晋书》中记载,陶侃当了江夏(今武汉)太守并鹰扬将军后,用隆重的礼仪将母亲迎接到官舍,让乡亲们无比羡慕。这里的乡亲,显然是寻阳的同乡。更明确的证据是,《晋书·陶侃传》中有他年老祈退时给皇帝的上表(后世称《辞位归国表》),中有:“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人家自己都说了,爹妈的墓就在湖北黄梅县。笔者也搞不懂,江西那些墓是怎么来的,靠县志、家谱推翻二十四史,还是挺有挑战性的。

总结:东晋大将陶侃,鄱阳郡鄡阳县人,老家可能在今鄱阳湖中心湖底处,或属九江市都昌县湖区。其母湛氏,豫章郡新淦县人,今吉安新干县人。湛氏墓葬在古寻阳县,今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

有没有可能陶母之墓在九江鹤问湖?鹤问湖还算是五个当中比较靠谱的。寻阳县治在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 331 年)由江北迁至鹤问湖,彼时陶母已去世,必然与陶侃的父亲合葬,请问陶侃的父母会葬在哪儿?是江北的老县城,还是江南的鹤问湖?

笔者能考证的就这么多,也就够了。不能随便拿野史挑战正史,拿家谱当红头文件,怎么也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给人家搞五个墓葬,彼此还喷口水打架,不体面。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更多文章

  • 陶侃混迹官场无靠山,五十岁带兵打仗,逆袭成历史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陶侃,刘宏,王导,华轶,晋朝,司马睿,史说三国

    今天要说的历史逸闻,是一代名将陶侃成就功业前期,曾有过的一个人生污点。陶侃这个名字人们通常不太熟悉,这主要是因为他生活的两晋时期,这段历史脉络混乱,少有人关注。但唐德宗和宋徽宗时,陶侃分别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武庙七十二将,可见陶侃作为武将的历史地位之高。陶侃出生于曹魏时期,却发迹于西晋末年。他出生

  •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陶侃,王导,江州,王敦,丞相,郭默

    苏峻之乱后,东晋进入了近七十年的发展时期,朝廷内在政治上趋于稳定,也让国力迅速恢复,社会再次出现繁荣景象。然而在这样看似歌舞升平的景象下面,各个门阀士族之间的斗争却没有完全平息,只是藏到了暗处。于是东晋朝廷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里却各种明争暗斗,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作为东晋开国的第一大门阀,琅琊王氏因王

  • 陶侃从寒门跻身朝廷要员,除了自身励志尽职以外,还与这个人关系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上观新闻标签:陶侃,齐王,太守,杨彪,杨震,晋朝,范仲淹,梁武帝

    摘要:弘往圣之道 隆家世之业从2022年开始,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颜氏家训》有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风气教化是上行下效、先后传承的结果,家风家训的形成本质上是长辈示范、子女效仿、代际传承的过程。「明

  • 陶侃无钱招待远来的客人,陶母道:剪了我的头发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陶侃,陶母,晋朝,唐德宗,宋徽宗,陶渊明

    陶侃的朋友赶路遇上大雪,想借宿在陶侃家,可陶家当时穷的,吃没吃、喝没喝的,拿什么招待客人呢?没主意的陶侃只好去问母亲:妈妈,我的朋友带了好几个仆人和他们的马匹来了,可咱们家,人吃的食物也没有,马吃的草料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呢?陶母慈爱的看着儿子,笑了笑说道:孩子,你只管去招待客人留下来,东西我会想办法

  • 贪腐糜烂的两晋,他草根逆袭,活成了传奇清流干将话陶侃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侃,太守,平定,庾亮

    当他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父亲就已病故。家境又极端贫寒,贫寒的程度是,下雨天,连遮雨的物件儿都没有,要么在家呆着、出门就得浇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不要说是在等级森严的晋朝,就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这个孩子的前途,也一定充满了荆棘险阻,坎坷不平。陶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草根逆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活

  • 叛乱此起彼伏,一代名将陶侃迎来了最狼狈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陶侃,王敦,周访,太守,司马睿,朱伺

    此次出战杜弢,他的伯乐刘弘已经过世,但是陶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能给领导打辅助的部将,他将在这次平叛中真正树立起自己一代名将的称号。司马睿给陶侃安排了两个副手,一个是振威将军周访(陶侃的儿女亲家),一个是此前曾在征讨华秩时与周访共同征战过的广武将军赵诱。陶侃任命这二人为前锋,他自己的侄儿为左翼,首战即

  • 他因女人当上了皇帝,又因女人失去皇位,他就是燕国皇帝慕容熙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皇帝,昭仪,皇位,燕国,慕容熙,丁太后,五胡十六国,女皇武则天

    上文说到让小情人当皇帝的丁太后,这一回就说说丁太后的小情人慕容熙。慕容熙既是可悲的人物,又是作死的人物。慕容熙自然是鲜卑族人,他出生于385年,字道文,小字长生,他是成武帝慕容垂的小儿子,惠愍帝慕容宝的弟弟,也是慕容盛的叔叔。慕容熙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间公。慕容盛

  • 抱着尸体睡觉: 后燕末代皇帝慕容熙的爱情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后燕,慕容熙,慕容垂,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作者:不贰过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五胡十六国。其中的五胡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魏晋时期政权混乱,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胡人纷纷建立政权,由北往南征战。胡人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中原汉家的统治地位。这段时期,也被历史成为五胡乱华,华夏文明,险些断绝。而华夏文明,有着明文的记载,就是

  • 赫赫武皇帝!拓跋焘北击柔然,东征奸尸狂魔慕容熙,西平沮渠牧健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慕容熙,拓跋焘,北魏,慕容宝,北燕

    拓跋焘十六岁继位,三年内两次带兵亲临前线,以自身为诱饵,攻占了大夏国的统万城,活捉夏国君主赫连昌,迫使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求和告降,这是拓跋焘一生当中第一个“武功”,而第二个,就是北击柔然。柔然在北魏的最北边,土地面积极广,时不时地来抢掠一波,对北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拓跋焘执意讨伐柔然,可鲜

  • 后燕皇帝慕容熙的爱有多疯狂?皇后死后尸体不下葬,每晚仍要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影视万汇标签:慕容熙,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皇后,太后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被段誉在少林寺打败,意图自尽时,他的父亲慕容博及时出手,救下了他。为了鼓励慕容复活下去,慕容博还搬出了大燕国当年的英雄人物,比如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这些人都是当世豪杰,治国有方、威震邻邦。从这一点上说,慕容博还真没有吹牛。但慕容家就没有荒唐子孙么?显然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