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些原因,让王羲之书法成为不可逾越的书圣!

这些原因,让王羲之书法成为不可逾越的书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之海 访问量:209 更新时间:2024/6/27 3:32:40

王羲之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他能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书圣?主要因为他的书法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1

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晋 王羲之 《乐毅论》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较于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打开单个字的结构、加强连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基础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之间的呼应。王羲之用转折笔法改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转笔法“势”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体加强字结构的打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加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强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发展的又是行草书,真草隶篆行所有书体的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经验、优势为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草隶篆行诸书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笔的特点和风貌。

晋 王羲之 《奉橘帖》

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里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

2

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晋 王羲之 《姨母帖》

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个帖中很多字的线条中段部分会发现,每个字线条的中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开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个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特别扎实,线条中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阴”五字、“道忧悴”、“羲之报”等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转用笔的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一带而过的苍白和空怯。

3

具有篆隶遗韵特点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晋 王羲之 《初月帖》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王羲之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后期王羲之所师法的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和章草的顶级大家,还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师法众碑,说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隶书、章草和诸碑的影响。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隶书,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的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中段的中实之美,横折以使转为主,尽显篆隶遗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黄山谷云:“真行章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此语”。宋陈思《书小史》谓其“擅行、隶书”。可见王羲之不仅是向擅长隶书、章草的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后人看来,特别是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的孙过庭、黄山谷都评价王羲之在隶书、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晋 王羲之 《兰亭序》

4

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中实的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

王羲之本人深得迟涩之真髓。他讲:“凡书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后文又强调“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在当代书坛很多学习二王书风的人,用笔速度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的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

5

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晋 王羲之 《丧乱帖》

这一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之与后世书家笔法的重要标志。采用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大于90度,采用转折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90度,因而圆转一些的使转在气象、审美上代表的是宽博、内敛,方折一些的转折在审美上代表的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使转笔法比转折笔法多,这也符合王羲之书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转折笔法比绞转使转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6

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综合以上五点,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更多文章

  • 中日联手,科技复原王羲之书法,书圣真迹再度问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草书,书法,游目帖,长卷

    从梁武帝时期开始,王羲之的书法就成为了万千书法人崇拜的书法的最高境界,到了唐代时期,王羲之更是有了“书圣”的美名,后世成名的书法家几乎都是从“二王”的书法体系当中汲取部分养分而卓然成家的。在书法界更是有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说法,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

  • 王羲之草书《君晚帖》+《大道帖》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王羲之,行草书,大道帖,书画,草书,君晚帖

    王羲之草书《君晚帖》+《大道帖》拓本王羲之草书《君晚帖》,2行,16字。入刻《淳化阁帖》等。释文:羲之白,君晚可不?想比果。力不具。王羲之。王羲之行草书《大道帖》临本,纵27.7厘米,横7.9厘米。2行,10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收录于合集 #王羲之

  • 王羲之真迹被日本成功复原,堪称鬼斧神工!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行草书,游目帖,鬼斧神工,书法,隶书

    王羲之留给后人最多的作品乃是他的信札,而这些信札也往往能代表一个书法家的最高水平!王羲之在公元345年左右,也就是永和初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大意是,自己曾经读过杨雄的《蜀都》以及左太冲的《三都》,对于四川的风土人情极为向往,想前往一游,正好自己的朋友在四川做官,所以就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 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圣旨,字迹堪比王羲之,笔笔有晋人法度,内容却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岳飞,赵构,圣旨,晋朝,诗人,宋高宗,王羲之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满江红》记录了岳飞一生单纯而又伟大的理想,击破金国、恢复大宋。但岳飞可能并不知道,他一个人的理想并非所有人的心愿,比如宋高宗赵构。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战功赫赫,他也曾是赵构的心腹爱将,但随着“苗刘兵变”发生,以及岳飞某些

  • 王羲之草书《期已至帖》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草书,道家,晋朝,王羲之,书法家,期已至帖

    释文:期已至,迟还。具足下问耳,当力东沿,道家无缘省苦,但有悲慨,不得东。此月问。

  • 王羲之此作一经问世,便轰动了书法界!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王羲之,万岁通天帖,书法界,书法

    我们之前谈到过当代人不如古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旧学教育,因为书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晋唐法帖的遗失,这些法帖具体遗失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迹还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迹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现在,王羲之真迹一件也没有流

  • 王羲之行书欣赏《道护帖》三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行书,钟繇,晋朝,王羲之,道护帖,王献之,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

  • 王羲之新作重磅面世,比《圣教序》还好10倍,学行书,有这本就够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行书,小楷,晋朝,王羲之,圣教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从魏晋至今历经1700多年,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无人撼动,一直被学书者奉为“终极目标”,人们在临摹王羲之书法时。大多会选择他最拿手的行书,因此“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和《圣教序》就成为了“书坛宠儿”。但是如今又出现了一件王羲之“新作”,书法功力甚至比《圣教序》还要好10倍,这幅作品就是王羲之的行书《

  • 这或许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草书,行书,王献之,行草书,书法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写尽琅琊王氏的悲欢离合《万岁通天帖》其实是王羲之等人的十封书信、手札。文字内容都很短,每篇只有几十个字,像他们

  • 王羲之见这件书法该仰望还是鄙视

    历史解密编辑:hhh聊科普标签:行书,晋朝,王羲之,书法史,赵孟頫,书法家,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心经

    赵孟頫是中国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般若波罗蜜心经》书法作品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是以木板刻成的印本为底本,采用了行书的形式,笔画流畅自然,气势磅礴,富有力度和韵律感。整个作品的布局极为精妙,字形秀丽,墨色浓淡适度,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神秘的感觉。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