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东晋桓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东晋桓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资深人士说文史 访问量:3926 更新时间:2024/1/22 18:53:28

作为东晋丞相和将领的桓温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说得出这样的话,注定他要在东晋的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桓温的崛起源自一场动乱。

王导去世后,士家大族变得蠢蠢欲动,矛盾也逐渐不可调和,晋明帝司马绍无力制止这些冲突,撒手人寰后,将天下交给了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

五岁孩童自然掌握不了天下大势,朝政大权落到了庾太后的哥哥庾亮手中。

一朝得势,庾亮希望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力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中央权力的加大,意味着地方的势力的缩减,东晋本来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靠着地方士族的力量才勉强维持稳定,庾亮如今要将这些权力收归己有,地方势力哪肯同意?

双方的较量就此拉开,有的人忍无可忍,于是爆发了苏峻之乱,东晋差一点在这场动乱中覆灭。

好在苏峻之乱还是被东晋的朝廷给平定了,庾亮也做出了退让,他从朝廷中枢退守到了地方。但掌权多年的庾家还是不可撼动,庾亮与弟弟庾翼先后担任荆州刺史长达十一年,十一年中,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鼎盛时期占据过东晋的半壁江山。

可惜的是,庾家没有走出第二个庾亮,在他去世后,庾家的势力一天不如一天,在司马家的忌惮下逐渐没落。

而无奈的是,司马家族的皇位再次更新换代,皇帝变成了年仅三岁的晋穆帝,主少国疑,东晋又刚刚经历内乱,此时需要一个狠角色来稳住政权,也需要一个有胆魄的人在庾翼去世后接下荆州刺史的位子。

荆州对于东晋来讲实在太重要了,它的北方是强胡,西边是劲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需要一个有胆量有能力的人去坐镇。

大家族翻来覆去,在士家大族找了一遍又一遍,可庾家当政那么多年,其他的家族没落的没落,臣服的臣服,好像除了庾家便没有能依仗的人了,可是想到庾亮曾经的种种作为,司马家又不放心将荆州再次交给他们。

于是挑来挑去,他们选中了桓温。

桓温曾被人拿来与王敦相提并论,也有人说过有刘琨之才。在当时的臣子里可以说是最出色的一个了。

就这样,荆州交到了桓温手里,桓温也没有让东晋失望。

他直指胡人,一鼓作气灭亡了五胡十六国之一的成汉。之后,他又领兵前进征讨前秦,大败姚襄,讨伐前燕,甚至兵临长安,直指洛阳,他的成功是东晋战争历史上的大胜利,也一改东晋政权的风貌,让人们有了收复山河失地的信心。

桓温自己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可是桓温有心,司马家族却无意,一个既有才能又有威望的将领,皇族怎么能不忌惮?在考虑到之前朝廷内部发生的种种动乱,司马家族担心桓温尾大不掉,对他产生了戒心。

他的军事行动不再被批准,他手中的权力也被渐渐地挪用到了无用之人的手中,可惜那些人没有桓温的能力,他们屡战屡败,错失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

不仅如此,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排挤桓温,让他在朝廷上被孤立,最终只能孤军奋战。

桓温的愤懑一直持续到他的六十岁,原本他的部队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拿下又一场巨大的胜利,可朝廷中觊觎他手中权力的那些无用之人,伙同司马家族一起阻止了这场胜利,他们宁可不收复中原,也不愿意看着桓温成长起来后威胁他们的地位。

六十之年却铩羽而归,桓温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

但他从来都不是受气包,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哪怕不能流芳百世,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他把自己的满腔不愤全部发泄到了司马家族的皇帝身上。

他废掉了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帝。

可笑的是,司马睿当年偏宠郑妃,企图改立她的儿子司马昱为太子却被王导阻止,而在桓温的帮助下,司马昱却又登上了皇位,不得不说是风水轮流转。

司马昱是个清谈家,他为人比较随和,在晋人中的口碑不错,可以说与桓温性格上互补,对君臣虽然也有不少摩擦,可到底没出什么大乱子,甚至因为司马昱的周旋,桓温在很多时候还愿意退一步,东晋政权又得到了暂时的平静。

只可惜,桓温最后还是没有像自己想象得那样流芳百世,也因为司马昱的存在没有遗臭万年。

他活着的时候无比希望能够得到九锡,所谓九锡,就是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器物,用来证明权臣的地位和功劳,在此之前的王莽曹操司马昭等人都得到了这样的待遇,这是桓温的毕生所求,可直到桓温六十二岁那年驾鹤西去,也没有等来他梦中的九锡。

不过东晋王朝还是因为桓温得到了很多东西,因为他的南征北战,北方胡人暂且放下了南下的心思,政权的外患得以缓解,只可以因为司马家族的懦弱无能,桓温想成就的霸业无果而终。

后来,桓温本想发泄心中怨气,废立皇帝,却又因为选择的是个评价不错的司马昱而导致遗臭万年的想法也没能实现,不知道这对桓温来讲到底是好还是坏?

可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桓温会怎么感叹他的人生,东晋王朝还是因为他转危为安,并且迎来了一片新气象,单凭这一点,后来人也是可以赞颂一下他的功劳的。

更多文章

  • 桓温第三次北伐,距前燕国都仅百里,却因这6点原因折损40000将士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桓温,晋军,邺城,北伐,前燕,晋朝,燕国都,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东晋时期权臣桓温有过三次北伐,最后一次是在太和四年(369年),征讨前燕,桓温率5万余众北上,一度攻占枋头,距离前燕国都邺城大约百里,前燕君主慕容暐大惧,想要北逃,前燕有亡国之危,但此战的最终结局却是,桓温所率晋军被燕秦联军击败,折损4万余人,那么这次桓温北伐是因何失利的呢?桓温北伐的动机,一个是北

  • 桓温三次北伐,其中两次,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迟滞不前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桓温,大军,王猛,关中,姚襄,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东晋时期,有一位叫桓温的权臣。其出身算不上多么显赫,但也不是平常之家。其高祖是曹魏时期的大司农桓范,其父桓彝乃“江左八达”之一。西晋灭亡,跟着父亲来到江南后,貌相伟岸的桓温成了东晋明帝司马绍的乘龙快婿,并逐渐成长为朝廷所倚重的、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桓温曾打着恢复西晋王朝时的大业,收复故土的旗号,三次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桓温,皇帝,曹爽,刘裕,平定,东晋,晋朝,司马懿,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江山美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从曹魏代汉到公元249年,一直托病的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等将领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可是此次兵变中,司马懿不怕托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对当时的谋士桓范更为忌惮,听说桓范带

  • 旧事文摘: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周瑜,桓温,曹操,孙权,平定,刘备,东吴,晋朝,汉朝,旧事文摘,五胡十六国

    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这种说法怎么来的,是说周瑜如果不死,其权力不断膨大,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军阀,甚至自己取代孙权吗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这句话唯一说得通的地方就是“功高震主,必有不臣之心。”赤壁之战时,江东一片主降之声,没有周瑜力挽狂澜,东吴政权真有可能不保;桓温平定巴蜀,多次

  • 胡咧两晋(三二)桓温北伐时王猛主动投靠,后来他为何没南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王猛,桓温,宣昭皇帝,关中,门阀

    谈到两晋历史就离不开前秦,它与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前秦这个氐族人建立的国家中,有个汉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在皇帝苻坚之下,这就是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丞相王猛。王猛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唐宋两朝的武成王庙名将

  • 十六国春秋:东晋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失利真是因为朝廷拖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桓温,王敦,刘裕,平定,谢安,刺史,十六国春秋,晋朝,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的桓温,在发动第三次北伐时,已经是权倾东晋朝野:他弟弟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他弟弟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和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三州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假节。他弟弟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带兵协讨司马勋。功

  • 桓温废立东晋皇帝,手中握有重兵,为何却没有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桓温,谢安,北伐,东晋,晋朝,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371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桓温领兵入朝,诬陷皇帝司马奕患有生理疾病,所生的三个皇子都是假冒的。在桓温的胁迫下,褚太后被迫下旨废掉司马奕,降封东海王。此时东晋朝廷完全掌握在桓温的手中,但他却没有篡夺皇位,而是率领百官,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入宫为帝。桓温一直到死都没有篡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雄心勃勃桓温出

  • 东晋北伐前燕,不仅大败而归,反而让桓温钻了空子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温,豫州,太守,谢安,刺史

    桓温在永和十年第一次伐秦,时隔一年之后,于永和十二年第二次伐姚襄,收复了洛阳,但是,主力部队均又退回了荆州,不过,这也怨不得桓温,中原千里丘墟,根本难以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到了升平年间,面对前燕咄咄逼人的攻势,桓温没有再主动北伐,在此期间他的眼睛更多地投向了东晋朝廷内部,他在觊觎豫州、徐州的地盘和军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谢安,曹操,魏晋,晋朝,司马昱,诸葛亮,晋简文帝,五胡十六国

    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

  • 三国志11冉闵抗胡:东晋司马氏人才凋敝,一个桓温都能捏死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桓温,冉闵抗,三国志11,司马氏,司马绍,司马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转得稍微慢了一些,哪怕需要100年的时间也依旧会走到这个节骨眼。玩过原版三国志11游戏的老玩家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后期是多么无敌的存在,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几乎完全攥住了整个华夏的命脉,并在最后顺理成章地让司马炎开创了晋朝。遗憾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