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 访问量:4231 更新时间:2023/12/12 20:44:52

江山美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

从曹魏代汉到公元249年,一直托病的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等将领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

可是此次兵变中,司马懿不怕托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对当时的谋士桓范更为忌惮,听说桓范带兵逃出洛阳,还紧张地问手下:“智慧逃了,该怎么办?”。

虽然桓范最终因软弱的曹爽被牵连而受到株连,但在100多年后,就是连司马懿也想不到,桓范的后代,会对自己子孙的社稷形成那么大的威胁,甚至还丢了江山。

原来,桓范一家可不简单,出身于著名的龙亢桓氏,属于齐桓公的后代,西汉末年,桓荣发迹,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议郎、太子少傅等职,桓氏开始在汉朝崭露头角。

桓范虽然被司马懿所杀,但桓氏后人众多,到了晋元帝时期,桓彝家中五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职,尤其以桓温、桓冲地位更高。

就是这个一代枭雄桓温,差一点就将东晋的皇帝拉下马取而代之。历史就是有着无数的巧合,但桓温并没有真正灭掉东晋,真正灭掉东晋的还是后来的刘裕,而他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呢?

桓温逐步权倾朝野

桓温的父亲桓彝曾经与晋明帝密谋平定了王敦之乱,因而获得了皇帝的赏识。

桓温是长子,在父亲被叛军杀害之后,15岁的桓温立志要为父亲血仇,3年之后,手刃仇家,被众人称许。23岁,桓温就当上了辅国将军。345年,桓温升任荆州刺史,将长江上游的兵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年轻气盛的桓温有了军权,还得立功才能继续升官。

为此,在尚未获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桓温带领兵马西进巴蜀,决定将日渐衰微的成汉政权拿下。

在东晋朝野一片唱衰的背景下,桓温出乎意料地打赢了战争,并又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平定成汉,自己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凭借手下所统治的八州之地,开始自行招募兵马,逐渐形成了半独立的势态,让东晋朝臣上下十分惧怕。

之后,桓温计划北伐,但受到阻挠。恰逢此刻其竞争对手殷浩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给桓温以口实,上书历数殷浩罪状,最终将殷浩告倒,桓温手中权力再增砝码,至此,东晋朝中上下,已经无人能够撼动桓温的地位。

桓温的北伐之路有喜有悲,前两次的胜利让桓温更加狂妄,但第三次北伐却被前燕兵马设计伏击而大败。尽管在仕途上桓温受到了一点点小的阻扰,但并不影响桓温在东晋朝中的地位。

桓温有无篡位的想法

从史料中抽丝剥茧,其实,桓温真的有篡位的野心。《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记载有桓温的一句话:“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就足以证明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仔细研究桓温企图篡权的道路,竟然与许多夺权者并不相同,显得非常晦涩和暧昧。按照桓温的想法,当自己成功北伐之后,就自然而然获得了政治资本,到时候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东晋皇权不张的皇帝自然会乖乖地进行禅位。

但没有料到的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中间还遇到原部下袁真、袁瑾父子闹意见,又大费周折处理袁家父子。待这件事处理完毕后,桓温想,干脆先废了现在的皇帝司马奕再说,于是给了大臣们一个很别致、很无奈的理由——皇帝不能生育,怀疑为太监!

虽然褚太后知道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原因,但却不得不下诏将司马奕废为东海王,而司马奕也成为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被废掉的皇帝。之后,司马昱登基,史称晋简文帝。

后来被封为丞相的桓温采取了缓兵之计,并没有在朝中主理朝政,而是将异己清除之后,回到了辖地姑孰想着简文帝将皇位禅让于自己。皇位的禅让,除非受到逼迫,要不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做。

所以,直到简文帝驾崩,桓温也没有得到自己梦想的位置。尽管桓温说出了那句“否则就遗臭万年”名言,但却一直没有将其落实。后来,桓温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做法,也曾侧面暗示皇帝和朝中大臣,在简文帝的遗诏中,让自己摄政,而不是辅政。

但桓温先前的做法太不得人心,简文帝身边的大臣坚持只让桓温辅政,桓温白白吃了个哑巴亏。桓温虽然心中闷闷不乐,却一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所以,就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装聋作哑,既不接受新皇帝要求入朝辅政的诏书,也不接受皇帝的恩赐。

只是在新皇帝继位的二月,桓温突然带兵入朝,当朝的文武百官吓坏了,以为桓温要兵变。可没想到的是桓温只是要求皇帝给其加九锡之礼,没有兵变上位的其他举动。

篡晋夺位成泡影

回顾历史,王莽曾经被西汉皇帝赐予九锡,随后西汉结束,短暂的新朝建立。后来,曹操司马昭等等统统被前朝皇帝加九锡,这些人在历史的评价都带有一个“奸臣”的标签。

桓温出生于世家,这些典故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想效仿前人,平平静静,又不“遗臭万年”地获得司马家的皇位。

从性格上看,桓温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从其带兵打仗来说,似乎不是,但从想当皇帝,又扭扭捏捏,不干脆利索的行动来说又侧面证明了他确实是。这是桓温为啥没有灭晋的第一个原因——优柔寡断,或者说,内心始终处于矛盾纠结之中。

再者,桓温家与皇帝司马家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亲家关系。

要知道,桓氏世代为官,东晋的皇帝为了拉拢这些权臣,多次将公主嫁给桓氏子弟。

桓温的老婆就是南康长公主,其父亲是晋明帝。可以说桓温是名副其实的驸马。

桓氏家族的子弟大多数也和司马家有关系,若是自己采取厉害手段将皇帝拉下马,肯定会遇到反抗,一旦失败,自己一大家子可能就会遭殃。

就此而言,与皇室的联姻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其成为权臣,也束缚了权臣夺位。

尽管桓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其手下却没有几个与其志一条心。他在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又让部下袁真承担主要责任,造成袁真与其反目成仇。

桓温此举大大伤害了手下,对此,桓温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时,桓温还是选择了较为保守的策略,力争以温和的方式获得政权的和平交接,却被当时谢安、王坦之采用了“拖”字诀,直接将病重的桓温拖死,此事才罢了。

总结以上三个原因,也是阴错阳差,桓温最终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

但桓温的儿子桓玄却没有老爸那样想来想去,直接在桓温去世30年后代晋称帝,将桓温追为宣武皇帝,也算是圆了桓温的一个皇帝梦。

但桓玄的桓楚政权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被刘裕所取代,历史进入到下一个朝代——刘宋。桓温所担心的桓氏一大家的命运也因此而分崩离析。

更多文章

  • 旧事文摘: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周瑜,桓温,曹操,孙权,平定,刘备,东吴,晋朝,汉朝,旧事文摘,五胡十六国

    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这种说法怎么来的,是说周瑜如果不死,其权力不断膨大,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军阀,甚至自己取代孙权吗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这句话唯一说得通的地方就是“功高震主,必有不臣之心。”赤壁之战时,江东一片主降之声,没有周瑜力挽狂澜,东吴政权真有可能不保;桓温平定巴蜀,多次

  • 胡咧两晋(三二)桓温北伐时王猛主动投靠,后来他为何没南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王猛,桓温,宣昭皇帝,关中,门阀

    谈到两晋历史就离不开前秦,它与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前秦这个氐族人建立的国家中,有个汉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在皇帝苻坚之下,这就是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丞相王猛。王猛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唐宋两朝的武成王庙名将

  • 十六国春秋:东晋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失利真是因为朝廷拖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桓温,王敦,刘裕,平定,谢安,刺史,十六国春秋,晋朝,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的桓温,在发动第三次北伐时,已经是权倾东晋朝野:他弟弟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他弟弟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和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三州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假节。他弟弟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带兵协讨司马勋。功

  • 桓温废立东晋皇帝,手中握有重兵,为何却没有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桓温,谢安,北伐,东晋,晋朝,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371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桓温领兵入朝,诬陷皇帝司马奕患有生理疾病,所生的三个皇子都是假冒的。在桓温的胁迫下,褚太后被迫下旨废掉司马奕,降封东海王。此时东晋朝廷完全掌握在桓温的手中,但他却没有篡夺皇位,而是率领百官,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入宫为帝。桓温一直到死都没有篡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雄心勃勃桓温出

  • 东晋北伐前燕,不仅大败而归,反而让桓温钻了空子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温,豫州,太守,谢安,刺史

    桓温在永和十年第一次伐秦,时隔一年之后,于永和十二年第二次伐姚襄,收复了洛阳,但是,主力部队均又退回了荆州,不过,这也怨不得桓温,中原千里丘墟,根本难以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到了升平年间,面对前燕咄咄逼人的攻势,桓温没有再主动北伐,在此期间他的眼睛更多地投向了东晋朝廷内部,他在觊觎豫州、徐州的地盘和军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谢安,曹操,魏晋,晋朝,司马昱,诸葛亮,晋简文帝,五胡十六国

    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

  • 三国志11冉闵抗胡:东晋司马氏人才凋敝,一个桓温都能捏死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桓温,冉闵抗,三国志11,司马氏,司马绍,司马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转得稍微慢了一些,哪怕需要100年的时间也依旧会走到这个节骨眼。玩过原版三国志11游戏的老玩家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后期是多么无敌的存在,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几乎完全攥住了整个华夏的命脉,并在最后顺理成章地让司马炎开创了晋朝。遗憾从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为何桓温功亏一篑,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刘裕,桓温,桓玄,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国防政策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文化观察标签:桓温,刘琨,王衍,王敦,谢安,刘渊

    桓温是谁?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亢(今安徽怀远县⻰亢镇)⼈。东晋重要将领及权⾂、军事家,谯国桓⽒代表⼈物。官⾄⼤司⻢、录尚书事。 因领兵消灭成汉⽽声名⼤盛,⼜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次北伐⼤败⽽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和谢⽒势⼒⽽未能如愿。

  • 61岁桓温北伐兵败后随即病亡,谢安:他若活着,新帝不敢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谢安,桓温,王敦,慕容垂,褚裒,司马氏,殷浩,新帝,五胡十六国,晋朝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