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三次北伐,其中两次,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迟滞不前

桓温三次北伐,其中两次,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迟滞不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3/12/23 8:13:36

东晋时期,有一位叫桓温的权臣。其出身算不上多么显赫,但也不是平常之家。其高祖是曹魏时期的大司农桓范,其父桓彝乃“江左八达”之一。

西晋灭亡,跟着父亲来到江南后,貌相伟岸的桓温成了东晋明帝司马绍的乘龙快婿,并逐渐成长为朝廷所倚重的、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桓温曾打着恢复西晋王朝时的大业,收复故土的旗号,三次率领大军,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但都没能达到目的,或者说没能全功而返,留下了令人不解的遗憾。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永和十年),桓温开始了他的以前秦(氐族建立)政权为目标的第一次北伐。

此时的桓温,掌控着荆州、雍州等八州的军政大权,威震四方。名为东晋臣子,实则拥兵自重的他,无异于一方诸侯。

朝廷的政令对桓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乐意听,就听;不乐意听,就是皇帝也奈何他不得。

从江陵出发后,桓温的四万精兵,高歌猛进,一直打到灞上(今陕西西安东部),吓得前秦之主苻健逃离都城长安(今西安),藏身他处。

就在苻健以为长安不保,政权即将覆亡之际,桓温却对近在咫尺的长安,视若无睹。他停驻灞上,不再向前推进。

此举,令全军将士懵懂疑惑,让当地的汉族民众不明何意。战栗不安的苻健,更是不知所以然。

一鼓作气,一次全力突击,就可能夺占关中,甚至有可能解决前秦政权,建立赫赫功勋!

可是,桓温没有按照常人的理解去做,只是在灞上逗留着,没有继续采取什么军事行动。

这时,有一位叫王猛的隐士出现在了桓温的军营之中。桓温接待了他,并与之交谈了许久。

桓温问王猛:“我率领大军到此,为的是解民于倒悬,可是关中的贤达、民众却不响应我,这是怎么回事?”

王猛看了一眼桓温,然后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将军,其中的道理不难明白。你虽然是远道征战而来,可是,长安就在眼前,你却止步灞上。

如此行为,关中的民众会怎么想?他们不清楚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何响应你?”

是啊,他桓温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桓温应该清楚,但他没有向王猛解释什么。

到了六月,缓过劲来的苻健与桓温交锋于白鹿原。结果,东晋大军伤损万余。桓温见战局不利,立即撤退。南撤途中,又有万余名将士被前秦攻杀。

就这样,桓温先胜后败,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休整了两年后,桓温于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二月,再次集结军马,拉开了他第二次北伐的序幕。

这次的征伐目标是割据一方的姚襄。姚襄是羌族人,后秦(384年—417年)开国皇帝姚苌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自幼聪慧多才。成年后,长得健壮英武,且豪爽仗义,喜交朋友。

姚襄曾委身于后赵政权,后于公元352年(东晋永和八年)归降东晋。

当时的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看姚襄不顺眼,与之矛盾不断,并多次采取行动,欲置他于死地,但都没能得逞。

这种处境下,僚属们建议姚襄脱离东晋,免遭不测。于是,忍无可忍的姚襄自称大单于,率领部属返回北方,盘踞在许昌一带。

桓温的此次讨伐行动,还像第一次之初那样,迅速而猛烈。当势不可当的桓温大军推进到了伊水(今洛阳城南)边时,击败了姚襄。

接着,桓温攻占了西晋王朝的故都洛阳。随之,他进入金墉城,拜谒、整修了先皇的陵寝。

一番收拾、忙碌后,桓温没有指挥大军继续扩大战果,而是挥师返回江南。

桓温凭借这一战功,扬威东晋十几年。363年(东晋兴宁元年),桓温被朝廷加封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

不知是出于感恩之心,还是另有他图,公元369年(东晋太和四年)三月,桓温又取水路,兴师北伐,攻打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

这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行动,其规模大于前两次。

五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击前燕。一路之上,攻城拔寨,锐不可当,接连击败妄图阻止桓温前进的燕军。

七月,桓温大军进占军事要地枋头(今河南鹤壁)。此地,距离前燕的国都不过百里之遥。

这时,前燕君臣凄凄惶惶,乱作一团,随时准备弃城跑路,回归老巢辽东。

可是,两个月以后,一度战绩辉煌的桓温大军,却不得不烧掉船只,抛弃军械装备,仓皇撤军。

前燕大军趁势发起进攻,紧追不舍。结果,晋军被斩杀三万余人。遭此劫难后,前秦军队趁火打劫,导致桓温大军再损近万人。

最终,桓温和他的万余人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回到了江南。原本良好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转呢?

原来,占据枋头后,桓温又令人不解地停止了攻势,只是与前燕对峙着,不再与之交战。

当时间悄悄地由夏季转入秋季,到了九月份后,出现了一件令桓温始料不及的糟心事。为大军输送后勤补给的水上通道,随着水源的减少,先是变浅,继而断流。

航道不通了,东晋朝廷的粮秣等就无法运送到前线。没有了补给,将士们吃不上、喝不上,仗还怎么打?

这种情况下,只能拔营起寨,赶快离去。于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又是以先胜后败了局。

综上所述可知,桓温的三次北伐行动,两次先胜后败,一次不去扩大战果。如此结局的军事行动,令人存疑!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第三次北伐告终后,朝廷早已无法“驾驭”的桓温,时常暴露其野心,曾扬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他的政治图谋,虽然没能实现在自己身上,但其子桓玄,在承继父业后的公元403年(东晋元兴二年),高举着桓氏大旗,篡位称帝。

桓玄的行为可以间接佐证,桓温当时确实是有不良企图的。

因此说,久怀异志的桓温一再北伐,不是为了东晋王朝,或者说不全是为了东晋王朝,而是为了他自己。

为了震慑朝廷,树立个人威望;为了昭示自己不可撼动的权势,炫耀自己的霸气与力量!进而,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建立桓氏王朝!

对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桓温之北伐,志存乎篡也”。

主要参考文献:《晋书》

更多文章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桓温,皇帝,曹爽,刘裕,平定,东晋,晋朝,司马懿,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江山美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从曹魏代汉到公元249年,一直托病的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等将领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可是此次兵变中,司马懿不怕托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对当时的谋士桓范更为忌惮,听说桓范带

  • 旧事文摘: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周瑜,桓温,曹操,孙权,平定,刘备,东吴,晋朝,汉朝,旧事文摘,五胡十六国

    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这种说法怎么来的,是说周瑜如果不死,其权力不断膨大,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军阀,甚至自己取代孙权吗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这句话唯一说得通的地方就是“功高震主,必有不臣之心。”赤壁之战时,江东一片主降之声,没有周瑜力挽狂澜,东吴政权真有可能不保;桓温平定巴蜀,多次

  • 胡咧两晋(三二)桓温北伐时王猛主动投靠,后来他为何没南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王猛,桓温,宣昭皇帝,关中,门阀

    谈到两晋历史就离不开前秦,它与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前秦这个氐族人建立的国家中,有个汉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在皇帝苻坚之下,这就是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丞相王猛。王猛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唐宋两朝的武成王庙名将

  • 十六国春秋:东晋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失利真是因为朝廷拖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桓温,王敦,刘裕,平定,谢安,刺史,十六国春秋,晋朝,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的桓温,在发动第三次北伐时,已经是权倾东晋朝野:他弟弟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他弟弟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和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三州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假节。他弟弟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带兵协讨司马勋。功

  • 桓温废立东晋皇帝,手中握有重兵,为何却没有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桓温,谢安,北伐,东晋,晋朝,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371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桓温领兵入朝,诬陷皇帝司马奕患有生理疾病,所生的三个皇子都是假冒的。在桓温的胁迫下,褚太后被迫下旨废掉司马奕,降封东海王。此时东晋朝廷完全掌握在桓温的手中,但他却没有篡夺皇位,而是率领百官,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入宫为帝。桓温一直到死都没有篡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雄心勃勃桓温出

  • 东晋北伐前燕,不仅大败而归,反而让桓温钻了空子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温,豫州,太守,谢安,刺史

    桓温在永和十年第一次伐秦,时隔一年之后,于永和十二年第二次伐姚襄,收复了洛阳,但是,主力部队均又退回了荆州,不过,这也怨不得桓温,中原千里丘墟,根本难以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到了升平年间,面对前燕咄咄逼人的攻势,桓温没有再主动北伐,在此期间他的眼睛更多地投向了东晋朝廷内部,他在觊觎豫州、徐州的地盘和军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谢安,曹操,魏晋,晋朝,司马昱,诸葛亮,晋简文帝,五胡十六国

    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

  • 三国志11冉闵抗胡:东晋司马氏人才凋敝,一个桓温都能捏死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桓温,冉闵抗,三国志11,司马氏,司马绍,司马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转得稍微慢了一些,哪怕需要100年的时间也依旧会走到这个节骨眼。玩过原版三国志11游戏的老玩家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后期是多么无敌的存在,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几乎完全攥住了整个华夏的命脉,并在最后顺理成章地让司马炎开创了晋朝。遗憾从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为何桓温功亏一篑,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刘裕,桓温,桓玄,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国防政策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文化观察标签:桓温,刘琨,王衍,王敦,谢安,刘渊

    桓温是谁?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亢(今安徽怀远县⻰亢镇)⼈。东晋重要将领及权⾂、军事家,谯国桓⽒代表⼈物。官⾄⼤司⻢、录尚书事。 因领兵消灭成汉⽽声名⼤盛,⼜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次北伐⼤败⽽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和谢⽒势⼒⽽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