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有一位叫桓温的权臣。其出身算不上多么显赫,但也不是平常之家。其高祖是曹魏时期的大司农桓范,其父桓彝乃“江左八达”之一。
西晋灭亡,跟着父亲来到江南后,貌相伟岸的桓温成了东晋明帝司马绍的乘龙快婿,并逐渐成长为朝廷所倚重的、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桓温曾打着恢复西晋王朝时的大业,收复故土的旗号,三次率领大军,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但都没能达到目的,或者说没能全功而返,留下了令人不解的遗憾。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永和十年),桓温开始了他的以前秦(氐族建立)政权为目标的第一次北伐。
此时的桓温,掌控着荆州、雍州等八州的军政大权,威震四方。名为东晋臣子,实则拥兵自重的他,无异于一方诸侯。
朝廷的政令对桓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乐意听,就听;不乐意听,就是皇帝也奈何他不得。
从江陵出发后,桓温的四万精兵,高歌猛进,一直打到灞上(今陕西西安东部),吓得前秦之主苻健逃离都城长安(今西安),藏身他处。
就在苻健以为长安不保,政权即将覆亡之际,桓温却对近在咫尺的长安,视若无睹。他停驻灞上,不再向前推进。
此举,令全军将士懵懂疑惑,让当地的汉族民众不明何意。战栗不安的苻健,更是不知所以然。
一鼓作气,一次全力突击,就可能夺占关中,甚至有可能解决前秦政权,建立赫赫功勋!
可是,桓温没有按照常人的理解去做,只是在灞上逗留着,没有继续采取什么军事行动。
这时,有一位叫王猛的隐士出现在了桓温的军营之中。桓温接待了他,并与之交谈了许久。
桓温问王猛:“我率领大军到此,为的是解民于倒悬,可是关中的贤达、民众却不响应我,这是怎么回事?”
王猛看了一眼桓温,然后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将军,其中的道理不难明白。你虽然是远道征战而来,可是,长安就在眼前,你却止步灞上。
如此行为,关中的民众会怎么想?他们不清楚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何响应你?”
是啊,他桓温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桓温应该清楚,但他没有向王猛解释什么。
到了六月,缓过劲来的苻健与桓温交锋于白鹿原。结果,东晋大军伤损万余。桓温见战局不利,立即撤退。南撤途中,又有万余名将士被前秦攻杀。
就这样,桓温先胜后败,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休整了两年后,桓温于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二月,再次集结军马,拉开了他第二次北伐的序幕。
这次的征伐目标是割据一方的姚襄。姚襄是羌族人,后秦(384年—417年)开国皇帝姚苌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自幼聪慧多才。成年后,长得健壮英武,且豪爽仗义,喜交朋友。
姚襄曾委身于后赵政权,后于公元352年(东晋永和八年)归降东晋。
当时的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看姚襄不顺眼,与之矛盾不断,并多次采取行动,欲置他于死地,但都没能得逞。
这种处境下,僚属们建议姚襄脱离东晋,免遭不测。于是,忍无可忍的姚襄自称大单于,率领部属返回北方,盘踞在许昌一带。
桓温的此次讨伐行动,还像第一次之初那样,迅速而猛烈。当势不可当的桓温大军推进到了伊水(今洛阳城南)边时,击败了姚襄。
接着,桓温攻占了西晋王朝的故都洛阳。随之,他进入金墉城,拜谒、整修了先皇的陵寝。
一番收拾、忙碌后,桓温没有指挥大军继续扩大战果,而是挥师返回江南。
桓温凭借这一战功,扬威东晋十几年。363年(东晋兴宁元年),桓温被朝廷加封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
不知是出于感恩之心,还是另有他图,公元369年(东晋太和四年)三月,桓温又取水路,兴师北伐,攻打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
这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行动,其规模大于前两次。
五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击前燕。一路之上,攻城拔寨,锐不可当,接连击败妄图阻止桓温前进的燕军。
七月,桓温大军进占军事要地枋头(今河南鹤壁)。此地,距离前燕的国都不过百里之遥。
这时,前燕君臣凄凄惶惶,乱作一团,随时准备弃城跑路,回归老巢辽东。
可是,两个月以后,一度战绩辉煌的桓温大军,却不得不烧掉船只,抛弃军械装备,仓皇撤军。
前燕大军趁势发起进攻,紧追不舍。结果,晋军被斩杀三万余人。遭此劫难后,前秦军队趁火打劫,导致桓温大军再损近万人。
最终,桓温和他的万余人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回到了江南。原本良好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转呢?
原来,占据枋头后,桓温又令人不解地停止了攻势,只是与前燕对峙着,不再与之交战。
当时间悄悄地由夏季转入秋季,到了九月份后,出现了一件令桓温始料不及的糟心事。为大军输送后勤补给的水上通道,随着水源的减少,先是变浅,继而断流。
航道不通了,东晋朝廷的粮秣等就无法运送到前线。没有了补给,将士们吃不上、喝不上,仗还怎么打?
这种情况下,只能拔营起寨,赶快离去。于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又是以先胜后败了局。
综上所述可知,桓温的三次北伐行动,两次先胜后败,一次不去扩大战果。如此结局的军事行动,令人存疑!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第三次北伐告终后,朝廷早已无法“驾驭”的桓温,时常暴露其野心,曾扬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他的政治图谋,虽然没能实现在自己身上,但其子桓玄,在承继父业后的公元403年(东晋元兴二年),高举着桓氏大旗,篡位称帝。
桓玄的行为可以间接佐证,桓温当时确实是有不良企图的。
因此说,久怀异志的桓温一再北伐,不是为了东晋王朝,或者说不全是为了东晋王朝,而是为了他自己。
为了震慑朝廷,树立个人威望;为了昭示自己不可撼动的权势,炫耀自己的霸气与力量!进而,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建立桓氏王朝!
对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桓温之北伐,志存乎篡也”。
主要参考文献:《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