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死后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命人毁掉其墓碑

魏征死后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命人毁掉其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千层琳琅 访问量:3077 更新时间:2024/1/19 21:19:56

都说忠言逆耳,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忤逆的话,但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就爱听逆耳之言,而且这人还贵为帝王,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与魏征的结缘,就是源于一次“忠言逆耳”。

当初,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毕竟不算光彩的事,他需要找个人来背锅,于是将矛头转移到魏征身上,他质问魏征:“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如此小人行径,包藏祸心,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魏征不慌不忙,淡定回他:“若太子早听了我的话,哪还有今日这祸事。”

不得不说,魏征这话回得还是很有水平的,一来表明自己的话对太子没有起作用,你们两兄弟起龌龊跟自己可没关系,二来表明自己的才华,暗示自己有远见,是个可用之人。

李世民被这话触动,当即表示:“你是个正直的人。”随后不仅不杀魏征,还要重用他。

当然,李世民这么做,不仅是看重魏征的敢于直言,更是想要借此表现自己的大度,消除手足相残的负面影响,努力将自己往明君方面塑造。

要美化自身,这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以魏征的存在显得很有必要,李世民需要一个人打配合,彰显他的容人之心。

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魏征的存在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

不过人喜欢听好话,这是一种天性,无论唐太宗怎么彰显自己的仁善,他本质上也是一个俗人,更偏信那些爱说好话的臣子,因而相比起来,看透这个本质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人更受他的看重。

对于魏征的一再直言,唐太宗也有忍不住想发脾气的时候,甚至还会想干脆杀了这个不会说话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着皇后怒吼道:“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一头雾水,满脸疑惑的问道:“杀谁?”

“还能有谁,魏征啊。”

唐太宗表示,这人不识抬举,经常在朝堂上刁难他,弄得他下不来台,天子的颜面都丢尽了。

长孙皇后听后,赶忙说:“魏征敢直言,皆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故而才能有此贤臣,有这样的臣子是好事,怎么能杀呢?”

听了皇后的一番话,唐太宗才再次打消杀魏征的念头。

但也因为唐太宗的一再容忍,魏征行事越发地张狂,到了后期,唐太宗甚至到了看见他就想躲的地步。

一次,魏征刚准备回家,就看见唐太宗备好车架,一副要出门的样子,结果两人一个对视,唐太宗立马打消出门的念头,命人掉头回宫。魏征瞬间黑人问号脸,忙问:“听说陛下要去南山,现在外面都整装待发,怎么陛下又不去了。”唐太宗笑着回答:“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唐太宗刚得了一只品相特别好的鹞鹰,正是爱不释手的时候,就连办公也忍不住将它带着。结果在与鹞鹰玩得正欢的时候,一抬眼见到魏征,他立马心下一慌,急忙将鹞鹰捂在怀里。等魏征啰啰嗦嗦说完正事,告退后,他才忙把鹞鹰拿出来,结果因为捂的时间太长,鹞鹰憋死了,为此唐太宗还伤心了好一段时间。

臣强君弱,这本不是一件好事,可魏征却为此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在天子心中地位不一般,是能够对天子指手画脚的人,这份过度的自信,最终致使魏家走向覆灭。

魏征死后没多久,便有人举报魏征收受贿赂,同时魏征还特意将这些年进谏的言行收录在一本小册子里,想要名留千史。

唐太宗知道后,狂怒不止,他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真心终究是错付了,魏征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小人,表面上一心为公的模样,私底下却行事龌龊,他之所以敢纳谏,就是在利用自己的纯善为他谋名利。

深感自己被欺骗的唐太宗,一怒之下,命人扒了魏征的坟。当然,即使当时的唐太宗恨不得将魏征挫骨扬灰,他也终究是克制住了,没有做更偏激的举动。

不过,唐太宗预计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的事自然就作罢了,随后郑国公家族衰败下去,再也寻不回天子宠臣之家的荣光。

更多文章

  • 明君直臣的合作楷模,后又反目成仇,唐太宗与魏征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世民,魏征,明君,长孙皇后,房玄龄

    公元643年2月魏征去世,唐太宗亲自为魏征题写墓碑,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悲痛得连续5天休朝。半年后,他竟怒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题写的墓碑。魏征早年当过道士,后来参加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他又投靠河北窦建德,再降了唐朝,成了李建成的人。唐太宗称帝后让他当了谏议大夫。一次唐太宗

  • 魏征留给史官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怒吼:将这贼人的坟给我刨了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渊,皇帝

    历史的大幕在唐朝拉开时,唐太宗李世民的与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当时九岁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给了忠臣魏征的儿子。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英明睿智,从谏如流的帝王; 魏征则是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劝谏的忠臣而闻名于天下!这一对君臣共同谱就了一曲臣忠君贤的赞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征死前的一个举动,使他与李

  • 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为何翻脸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魏征,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侯君集,褚遂良,唐太宗,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在为太宗效力的17年间,勇于指出唐太宗的错误,上奏谏言达到200多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有时候连太宗的私生活也要说上两句。对于比自己小20岁的太宗,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个元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在引导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在个人生活上,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可是他悲惨的结局,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唐太宗和魏征是一对模范君臣,但唐太宗后来为何要砸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李世民,魏征,李建成

    魏征逝世之初,唐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在碑石上书丹,这说明君臣之间是有“真爱”,那为什么一年时间不到,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征墓碑呢?问题主要出在魏征身上——魏征太不厚道了。下面,简单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捋一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上面有个大哥,李建成,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 可是他悲惨的结局 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王艳说体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了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

    在我国提起唐太宗和魏征,恐怕连小学生都能背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赞扬魏征的直言进谏与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正是这样一段君臣佳话,开创了贞观盛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伴君如伴虎,唐太宗和魏征的关

  • 李建成死后,魏征辅佐李世民,是对先主不忠还是“识时务为俊杰”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密,玄武门之变

    文|荣荣编辑:钟毓说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如果要说“一代贤君”,我们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李渊征战沙场。随着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执政,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朝廷内部混乱不堪。而李渊发动的政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使然,总之,在

  • 大唐“杠精”魏征,敢跟李世民对着干,死后却被皇帝推了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东觀叙史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密,窦建德

    有胆子和唐太宗李世民抬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视他为“明镜”后世盛赞的贤臣魏征。为何在死后被皇帝推倒了坟墓,这对堪称典范的明君贤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第一“杠精”魏征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少时的魏征家境潦倒,故而出家做了道士。虽说遁入道门可在魏征始终心怀大志。在

  • 魏征:大唐第一杠精是怎样炼成的?原来他有这样离奇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窦建德,李渊,王世充

    历史上真实的魏征,其实是一个很正直但又很复杂的人。他的性格一直十分正直,但他的经历却太过坎坷复杂。魏征最早当过道士,也当过隋朝底层官员,后来在瓦岗军中担任谋士,而后又归降李唐,再之后又被窦建德抓了俘虏,服务于窦建德。窦建德被击败后,魏征再次投降唐朝,服务于李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又成了李世民的臣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