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忠言逆耳,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忤逆的话,但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就爱听逆耳之言,而且这人还贵为帝王,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与魏征的结缘,就是源于一次“忠言逆耳”。
当初,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毕竟不算光彩的事,他需要找个人来背锅,于是将矛头转移到魏征身上,他质问魏征:“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如此小人行径,包藏祸心,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魏征不慌不忙,淡定回他:“若太子早听了我的话,哪还有今日这祸事。”
不得不说,魏征这话回得还是很有水平的,一来表明自己的话对太子没有起作用,你们两兄弟起龌龊跟自己可没关系,二来表明自己的才华,暗示自己有远见,是个可用之人。
李世民被这话触动,当即表示:“你是个正直的人。”随后不仅不杀魏征,还要重用他。
当然,李世民这么做,不仅是看重魏征的敢于直言,更是想要借此表现自己的大度,消除手足相残的负面影响,努力将自己往明君方面塑造。
要美化自身,这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以魏征的存在显得很有必要,李世民需要一个人打配合,彰显他的容人之心。
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魏征的存在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
不过人喜欢听好话,这是一种天性,无论唐太宗怎么彰显自己的仁善,他本质上也是一个俗人,更偏信那些爱说好话的臣子,因而相比起来,看透这个本质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人更受他的看重。
对于魏征的一再直言,唐太宗也有忍不住想发脾气的时候,甚至还会想干脆杀了这个不会说话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着皇后怒吼道:“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一头雾水,满脸疑惑的问道:“杀谁?”
“还能有谁,魏征啊。”
唐太宗表示,这人不识抬举,经常在朝堂上刁难他,弄得他下不来台,天子的颜面都丢尽了。
长孙皇后听后,赶忙说:“魏征敢直言,皆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故而才能有此贤臣,有这样的臣子是好事,怎么能杀呢?”
听了皇后的一番话,唐太宗才再次打消杀魏征的念头。
但也因为唐太宗的一再容忍,魏征行事越发地张狂,到了后期,唐太宗甚至到了看见他就想躲的地步。
一次,魏征刚准备回家,就看见唐太宗备好车架,一副要出门的样子,结果两人一个对视,唐太宗立马打消出门的念头,命人掉头回宫。魏征瞬间黑人问号脸,忙问:“听说陛下要去南山,现在外面都整装待发,怎么陛下又不去了。”唐太宗笑着回答:“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唐太宗刚得了一只品相特别好的鹞鹰,正是爱不释手的时候,就连办公也忍不住将它带着。结果在与鹞鹰玩得正欢的时候,一抬眼见到魏征,他立马心下一慌,急忙将鹞鹰捂在怀里。等魏征啰啰嗦嗦说完正事,告退后,他才忙把鹞鹰拿出来,结果因为捂的时间太长,鹞鹰憋死了,为此唐太宗还伤心了好一段时间。
臣强君弱,这本不是一件好事,可魏征却为此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在天子心中地位不一般,是能够对天子指手画脚的人,这份过度的自信,最终致使魏家走向覆灭。
魏征死后没多久,便有人举报魏征收受贿赂,同时魏征还特意将这些年进谏的言行收录在一本小册子里,想要名留千史。
唐太宗知道后,狂怒不止,他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真心终究是错付了,魏征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小人,表面上一心为公的模样,私底下却行事龌龊,他之所以敢纳谏,就是在利用自己的纯善为他谋名利。
深感自己被欺骗的唐太宗,一怒之下,命人扒了魏征的坟。当然,即使当时的唐太宗恨不得将魏征挫骨扬灰,他也终究是克制住了,没有做更偏激的举动。
不过,唐太宗预计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的事自然就作罢了,随后郑国公家族衰败下去,再也寻不回天子宠臣之家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