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死后留一本小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魏征死后留一本小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602 更新时间:2024/1/16 21:01:30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士大夫最为看重的品质就是“忠孝”,然而有一位堪称“五姓家奴”的谋士,年轻时漂泊半生被迫或者主动跟了四五个主公。

但后世对其评价却非常高,夸赞他是千古名臣,此人正是魏征。李世民十分器重宠爱魏征,在他死后更亲手为其树立墓碑,但在读过魏征留下的一本册子中的内容后,李世民却龙颜大怒下旨推倒了他的墓碑......

漂泊半生遇到明主

以遇到李世民为分水岭,魏征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活得截然不同。

魏征生于巨鹿曲城是典型的山东士族,父亲是北齐时期的县令,因为幼年丧父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却不想从事谋生的职业而是出家做了道士,不过魏征当道士期间也没闲着读书写字一个没落下。

发现天下大势越来越乱之后,魏征还开始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准备效仿张仪苏秦之辈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

隋朝最后那几年魏征等到了人生转机,他先是被武阳郡郡丞招去当了文书,后来又跟随郡丞投靠了瓦岗寨李密

因为文书写得好,魏征被李密相中并得到后者召见,当时已经年近四十的魏征,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提出了十条帮助瓦岗军发展壮大的计策。

李密当时虽然交口称赞但后来一条都没用,因为这人天生狂傲自大觉得自己想出的战略更好,不过 这次召见也让他见识到魏征的才华将这个谋士留在了身边。

接下来的一年中,瓦岗军在碰到王世充和宇文化及两股势力时两头吃瘪,魏征看得着急多次向李密进谏,然而李密却一意孤行最后只能灰溜溜带着魏征等人投靠了李渊。

和李密不同魏征是真的打算投靠他,李渊发愁怎么接收瓦岗军地盘的时候,魏征主动站了出来给徐世绩写封信,徐世绩连人带地盘全部投降李唐。

前往招降徐世绩的同时魏征还帮李渊安抚了当地的贵族,但接着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因为西边的薛举做乱,李渊无暇顾及徐世绩这股降兵。

结果瓦岗军的地盘渐渐被王世充和窦建德抢走,徐世绩和魏征也被迫投降了窦建德,直到两年后才重回李唐帐下,此后魏征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

四十好几的人终于成家立业混出了点样子,此时李世民屡次被派出去对付后汉刘黑闼,但却忽视了山东士族对后汉的支持。

魏征觉得李世民在养寇自重刷军功意图夺取太子之位,就建议太子亲自带兵讨伐后汉,结果太子一战功成李唐外患消除,太子和李世民也开始暗中互斗。

魏征多次劝太子说李世民是个祸患应当早做打算,可惜太子并没听进去,最终死在玄武门事变里。太子死后李世民把魏征召到跟前问责:“我听说你曾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劝前太子杀我?”

此言一出,他身边的近臣全都大吃一惊对魏征怒目而视,魏征无视了这些猛将们吃人般的目光泰然自若道:

“是这样!为了社稷安宁,你二人中必须杀掉一人,可惜他没听我的劝告,否则必不会遭此灾祸!”

魏征前半生数次改换主公,正需要当个敢言的直臣洗刷污点,李世民也需要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能臣成就自己的明君形象,所以他非但不生气反而力排众议对魏征委以重任。

明君直臣情谊深厚

太宗李世民自己是个直脾气,而且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至于越看魏征越顺眼。即位后李世民封魏征做了谏议大夫,还给他封了爵位并派去安抚河北一带。

临行前太宗说好了,对于前太子和齐王的旧部一切既往不咎,但魏征却发现太子和齐王的两个心腹被锁在囚车里押往长安,权衡了利弊魏征自作主张释放了两人,还给太宗上书报告此事。

李世民看到魏征讲述的道理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越发器重多次喊到卧室里当面询问治国理政之道。

魏征提出的意见太宗全都用之不疑,还经常用齐桓公忽略“带钩”之仇拜管仲为丞相的故事,来比喻他和魏征间的君臣关系。

太宗心胸宽广不去跟魏征算旧账,但他的老部下们可办不到,当初魏征辅佐太子时就是李世明年这帮人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家都不信任魏征,也不明白太宗为啥要以德报怨重用他。

有一次太宗宴请近臣时长孙无忌出来唱黑脸,他说魏征和王珪都是太子旧臣,皇上请老兄弟们吃饭就别让他俩过来扫兴了吧?

面对大舅哥的提议,太宗并没答应而是耐心跟他解释:

“魏征以前的确跟我有仇,但他现在为了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值得嘉奖。而且他经常不惜冒犯我也要直言进谏,不容许我犯错,所以我才这么器重他。”

太宗说魏征经常“犯颜直谏”并非玩笑话,历史上关于他被魏征气个半死的事例有不少,李世民喜欢玩鸟魏征却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有次他正在玩鹦鹉,魏征忽然过来了。

李世民怕被他念叨,连忙把鹦鹉藏在怀里面,魏征打眼一看就发现了猫腻,但他并没说破而是故意慢悠悠地上奏拖时间,东拉西扯说了好久。

等魏征离开以后,太宗赶紧把鹦鹉掏出来却发现它早就被捂死了,气得他对魏征破口大骂。还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羞辱了太宗,太宗当场就火了,退朝回到后宫还在骂骂咧咧。

长孙皇后问他咋回事,太宗咬牙切齿:“魏征那个乡巴佬,老是在朝堂上当众侮辱我,我一定要把他给杀了!”

在听小太监讲了事情经过后,长孙皇后反而换上一套正式的朝服向太宗道贺:“君明则臣直,魏征敢在朝堂上那么狂,是因为您足够开明啊!”太宗听后觉得这话在理更加器重魏征。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太宗跟她夫妻情深为她修了座昭陵,还修了座瞭望台供他远眺昭陵缅怀亡妻,太宗带着魏征登上瞭望台,指着远处的昭陵道:“你看,那边是什么地方?”

魏征故意眯了眯眼回答道:“我老眼昏花了,看不清楚。”太宗听后有点不高兴了:“这么大一座陵墓你都看不到吗?那是我给长孙皇后修的昭陵!”

魏征听后慢吞吞地说道:“原来陛下说的是昭陵啊!这个我早就看到了,我还以为您让我看的,是高祖陛下的献陵呢。”

太宗是个聪明人,听出魏征在阴阳自己只记得老婆却忘了老爹,于是匆匆回宫派人拆了瞭望台,从此不再四处游玩取乐。

贞观十二年时太宗宴请群臣,酒过三巡兴致来了李世民就拉着身边的大臣指点江山:“当年跟着我吃苦受罪、一起打下万里江山的这帮老兄弟里面,就数房玄龄功劳最大。”

“我登基之后,能够尽心尽力造福万民,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帮我成为一代明君的,就只有魏征了!你别看古代出过那么多名臣,在我眼里,没有能超过他们俩的!”

说到这里还亲自把身上的佩刀解下赐给了魏征和房玄龄。

魏征死后君臣反目

总的来说,太宗对于魏征的喜爱直到其死前都没改变,听说魏征重病不起,他就不停地派人去给魏征送药。

几天没听到魏征批评自己就觉得自己有罪,还专门写了个“不见数日,朕过多矣”的手谕问候他,并在不久后带了太子公主一起到他家探望。

太宗指着小女儿衡山公主把她许配给了魏征嫡长子魏叔玉,可惜这桩婚事还没办成,魏征就过世了。

太宗悲痛万分下令“废朝五日”,高规格将其陪葬在昭陵附近的凤凰山上,还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都去给他奔丧,并让太子代表自己出席。

可魏征妻子却在即将下葬时推辞掉了所有礼仪,只用车子载着棺材、披上一层布简单安葬,太宗痛心不已在禁苑西楼远远望着魏征的灵柩,想起两人之间的君臣之谊潸然泪下。

他不光把魏征列入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还将魏征比作能够照出自己得失的“人镜”。

可谁都没想到,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却在之后几年急转直下,到最后甚至推倒了他为魏征树立的神道碑,就连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事也黄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是魏征和侯君集谋反案扯上了关系,其二是因为魏征留下的一本小册子。侯君集是凌烟阁功臣,但却不知好歹地跟太子李承乾勾搭在一起,插足到太子和魏王李泰的王位斗争中,还跟李承乾合伙谋反最终被斩首示众。

此案经过审讯牵出了太子之前的老师杜正伦收受贿赂一事,这两人都是经过魏征引荐才能身居高位。当初时魏征一口一个“此二人有宰相之才”,将他们推荐给太宗,结果现在这俩都牵扯到了太子谋反案里。

太宗理所当然地也给魏征打上了太子党的标签,对他极为不满,偏偏就在这时还发生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情——太宗看到了魏征生前留下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里面记载着魏征生平直谏的所有言行,他临终前把这些文字整理成册交给了褚遂良,嘱托后者将其载入史书好让自己扬名千古。

文人重视名声本来无可厚非,但太宗却固执地认为魏征欺骗了自己,他口口声声地说要做社稷之臣,装出一副不畏强权、一心为公的样子,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冲着名声才做的。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太宗勃然大怒,他不能忍受魏征的这种欺君罔上的行为,下令推倒魏征坟头的神道碑,还拒绝了其长子的婚事。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太宗如此激动还是因为他太喜欢魏征了,两年后他就对当初气头上的举动感到后悔了。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战事不利小有损失,看着士气低迷的众将士李世民心中开始想起魏征曾经的好。

班师回朝后,他对旁人说道:“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就不会让我碰到高丽这档子破事了!”所以没过多久太宗就派人重新把魏征的神道碑给立起来了!

综上所述,魏征和太宗之间的关系的确曾出现过一些波折,但两人君臣相伴的十几年间,君主包容大度对臣子的建议虚心接受,臣子直言敢谏能够大胆指出对君王的过失,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广为称道的君臣佳话。

更多文章

  • 魏征死后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命人毁掉其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千层琳琅标签:魏征,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

    都说忠言逆耳,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忤逆的话,但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就爱听逆耳之言,而且这人还贵为帝王,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与魏征的结缘,就是源于一次“忠言逆耳”。当初,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毕竟不算光彩的事,他需要找个人来背锅,于是将矛头转移到魏征身上,他质问魏征:“你为什

  • 明君直臣的合作楷模,后又反目成仇,唐太宗与魏征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世民,魏征,明君,长孙皇后,房玄龄

    公元643年2月魏征去世,唐太宗亲自为魏征题写墓碑,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悲痛得连续5天休朝。半年后,他竟怒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题写的墓碑。魏征早年当过道士,后来参加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他又投靠河北窦建德,再降了唐朝,成了李建成的人。唐太宗称帝后让他当了谏议大夫。一次唐太宗

  • 魏征留给史官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怒吼:将这贼人的坟给我刨了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渊,皇帝

    历史的大幕在唐朝拉开时,唐太宗李世民的与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当时九岁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给了忠臣魏征的儿子。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英明睿智,从谏如流的帝王; 魏征则是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劝谏的忠臣而闻名于天下!这一对君臣共同谱就了一曲臣忠君贤的赞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征死前的一个举动,使他与李

  • 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为何翻脸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魏征,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侯君集,褚遂良,唐太宗,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在为太宗效力的17年间,勇于指出唐太宗的错误,上奏谏言达到200多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有时候连太宗的私生活也要说上两句。对于比自己小20岁的太宗,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个元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在引导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在个人生活上,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可是他悲惨的结局,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唐太宗和魏征是一对模范君臣,但唐太宗后来为何要砸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李世民,魏征,李建成

    魏征逝世之初,唐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在碑石上书丹,这说明君臣之间是有“真爱”,那为什么一年时间不到,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征墓碑呢?问题主要出在魏征身上——魏征太不厚道了。下面,简单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捋一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上面有个大哥,李建成,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 可是他悲惨的结局 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王艳说体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了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

    在我国提起唐太宗和魏征,恐怕连小学生都能背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赞扬魏征的直言进谏与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正是这样一段君臣佳话,开创了贞观盛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伴君如伴虎,唐太宗和魏征的关

  • 李建成死后,魏征辅佐李世民,是对先主不忠还是“识时务为俊杰”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密,玄武门之变

    文|荣荣编辑:钟毓说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如果要说“一代贤君”,我们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李渊征战沙场。随着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执政,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朝廷内部混乱不堪。而李渊发动的政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使然,总之,在

  • 大唐“杠精”魏征,敢跟李世民对着干,死后却被皇帝推了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东觀叙史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密,窦建德

    有胆子和唐太宗李世民抬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视他为“明镜”后世盛赞的贤臣魏征。为何在死后被皇帝推倒了坟墓,这对堪称典范的明君贤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第一“杠精”魏征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少时的魏征家境潦倒,故而出家做了道士。虽说遁入道门可在魏征始终心怀大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