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子和唐太宗李世民抬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视他为“明镜”
后世盛赞的贤臣魏征。为何在死后被皇帝推倒了坟墓,这对堪称典范的明君贤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第一“杠精”魏征
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少时的魏征家境潦倒,故而出家做了道士。
虽说遁入道门可在魏征始终心怀大志。
在做道士的那几年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鬼谷纵横之学说。
公元617年,不想一身所学无用武之地的魏征毅然下山。在武阳郡丞元宝藏的身边寻了一差事,同年9月,元宝藏起兵投靠了瓦岗军的首领李密,而魏征也因为一本奏疏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李密提拔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刚上任的魏征意气风发,一口气写下来十条壮大瓦岗的计策,不过均未被李密采纳。公元618年李密败于王世充之手,魏征便随李密一起归降了李唐。后在黎阳被窦建德所擒,直到公元621年5月秦王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徵才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在听说魏征的才名后,便将其召入自己的麾下。请魏征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并对其礼遇有加。而此时的李建成虽说是储君但处境却十分尴尬。因为不论是在军威还是名望上,他都远远不及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二弟李世民。
魏征知道后便力劝李建成自请出征讨伐窦建德旧部,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
后果然擒获窦建德旧部平定了山东。
平定山东以后,李建成尴尬的处境并未改变多少。魏征提议李世民的实力不容小觑,若是硬碰硬李建成并无十足的把握,还不如设法将其调离长安,也好过兄弟相残。
可李建成并未采纳魏征的建议,誓要与李世民一决高下。但在玄武门事变上
李建成终究棋差一招,反被李世民所杀。
大唐的历史也因此而发生改变,而对于此前魏征建议李建成,设法将自己调出长安的事情。李世民也是有所耳闻,于是便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
对此,魏征并无畏惧。只说,倘若先太子听从了我的建议便不会引来今日杀身之祸。
李世民见他行事坦荡,再加上看重其才能。不但不计前嫌赦免了魏征,反而授予他詹事府主簿的职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成了大唐江山新的掌舵人,魏征的身份也水涨船高。
因性情耿直不屈,李世民又志在千秋。特意升任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对于朝政弊端直切要害。即便是李世民犯了错,他也依旧是直言不讳地指出。
但当着满朝文武批评皇帝这事儿一次两次的还行,次数多了李世民也很是气恼。
自己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被臣子指着鼻子骂是怎么回事儿?我这帝王的颜面往哪儿搁?
领导的脸色已经很臭了偏偏作为下属的魏征却半点也没察觉到,依旧一丝不苟的履行着自己谏官的职责。
唐太宗忍无可忍便扬言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给自己难堪的乡巴佬!长孙皇后得知后以朝服觐见,对丈夫剖析利弊。直言有魏征是君王之福,大唐之幸。但让人奇怪的是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前脚还在为自己失去了一位好臣子而伤心欲绝,为何后脚就一反常态将魏征的坟墓推倒呢?
贞观17年,64岁的魏征积劳成疾倒在了病榻之上。太医对此无力回天,听闻此消息的唐太宗亲自去了魏府探望,期望魏征能够康复如初。
可天不遂人愿即便是李世民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之长子魏叔玉,也未能留住魏征离开的脚步。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丧礼伤心痛哭直言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后又下诏追封魏征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并亲自撰写了碑文,以表哀思之情。只是朝政之事变幻无常,魏征死后不久便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而此时的魏征已不在人世。
按理说,这案子牵扯不到他才是可是偏偏魏征曾向唐太宗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皆参与了太子谋反一案,这让李世民不禁怀疑魏征是否早就进了李承乾的阵营
在朝中结党营私。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再难以消除,再加上此时李世民又得知魏征曾将对自己的谏言全部都记录下来,交给了起居郎褚遂良。当然,若只是一些建议这自然不算什么大事可魏征却很实诚,将李世民所犯的错误不分大小都给写了进去这让李世民勃然大怒。试问,又有哪个帝王能允许自己的“黑料”流传于后世呢?
魏征此举,显然犯了李世民的心头大忌。故而,李世民在一怒之下不仅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还命人砸了魏征的墓碑毁掉了自己亲手撰写的碑文。
这一砸,李世民自己倒是解气了。可是经此一事,朝中再也没能出现像魏征那样刚正不阿的谏官了,以至于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亲征高句丽时,朝野上下无人反对。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至此,李世民才幡然醒悟并为魏征重立了墓碑。
倘若魏征地下知晓自己几经起落,不知会作何感想?好了,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