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提起唐太宗和魏征,恐怕连小学生都能背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
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赞扬魏征的直言进谏与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正是这样一段君臣佳话,开创了贞观盛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是伴君如伴虎,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真的像史书记载中一样和谐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唐太宗在魏征去世还不到一年,就气势汹汹地砸了魏征的墓碑呢?
那么,为何唐太宗要这么做呢?难道魏征真的只是唐太宗立下的一个牌坊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为何唐太宗砸掉魏征墓会震惊朝野?
众所周知,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诤臣,看到唐太宗做得不对就直接指出来,从未担心触怒唐太宗会危及个人性命,成功地代替了镜子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也成了现代人眼中的“大唐第一直男”。
不过,唐太宗却十分认可魏征的贡献。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夸赞魏征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把贞观盛世的功劳全部加之于魏征身上,可以说这是对魏征近乎夸张的肯定了。
历史上魏征也的确功勋卓著,据史料记载,魏征一生中前前后后共劝谏唐太宗二百余次,在大事小情中为初唐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巨大贡献,魏征主要做过哪些事情呢?
首先,魏征作为谏臣的代表,极大地推动了唐代政治制度,尤其是谏议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谏议大夫在秦汉时已有,但地位并不高,在秦皇汉武面前,可曾有人敢像魏征一样直言进谏?唯一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越位进谏身受腐刑。
直到贞观时期,谏官言政制度才成为常制,大臣开始与皇帝杠了起来,不得不说魏征在其中起到了标杆作用。其次,魏征协助唐太宗确立了偃武修文,抚民以静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石。
例如贞观元年,中书令封德彝觉得军队兵源太少,想要扩大军队规模,违制征收16岁以上男丁。魏征三次封驳了他的上书,当时的法律规定男子20才能当兵,封德彝的做法不仅违法,而且无异于竭泽而渔。
唐王朝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最应该做的是让人民休养生息,兵在精而不在多,应该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而不是剥削人民。而且当时仍有外患,如果过早把男丁征走,一旦突厥入侵中原,唐王朝将手足无措。
那些未满20岁的男丁,正是居安思危的储备战斗力,唐太宗十分赞同魏征的做法。再次,魏征还曾约束唐太宗克己复礼,监督皇帝善始善终。
魏征任职期间,向唐太宗上书《十渐不克终疏》、《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君主以仁治天下、居安思危。太宗也能够从谏如流,听取魏征的意见,君臣一心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段佳话,一个是敢于直谏的良臣,一个是用人有度的明主,甚至在魏征去世时,唐太宗还带领文武百官将魏征的灵柩送出城,亲自为魏征立碑刻文,赞扬他的功绩。
也正是在这一片赞美声中,那突如其来的砸墓之声就更如晴天霹雳,胆战心惊、人人自危。那么,这期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一向圣明的君主突然翻脸,砸了魏征的墓碑,将怒火发泄在已经去世的魏征身上呢?
原来是因为魏征做了这些事,让唐太宗怒火难消
或许很多人认为,魏征的墓地被砸,是因为他的身份。本来魏征不是唐太宗的人,而是太宗的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原来魏征早就看出李世民的野心,还多次建议太子李建成杀掉唐太宗以绝后患。
可是,李建成念在手足情深暂未行动,于是有了玄武门事变,李建成被杀,魏征也沦为阶下囚,甚至面对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唐太宗时,也直接开怼“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出于爱财之心,李世民将这位“大唐第一直男”留在身边,让他做一个谏臣。魏征在此之前已经有五个“前任”了, 此时魏征也非常希望能够辅佐唐太宗成为一代明主,完成自己的理想。
就这样,二人默契地成为了明君与良臣的关系,但魏征始终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角色是不同的,也正是这样的身份,使得魏征更敢于直言,经常出言痛斥李世民,多次让唐太宗有杀心。
不过,“敢于谏言”并不是触怒唐太宗的重要原因,李世民砸他的墓而是另有原因。魏征在临死前曾越位荐相,向唐太宗推荐了两个人才,而后来这两个人参与了谋反。
二人中一个叫杜正伦,一个叫侯君集,二人均辅佐太子。唐太宗满怀信心地将储君的辅导重任交给杜正伦,没成想杜正伦却不太靠谱,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
原来,为了更好地教导太子,太宗曾对杜正伦说,太子有如何如何的缺点,你一定要时时规劝。这本是君对臣的嘱托,也是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但杜正伦却将太宗的话告诉了太子,这事闹到了太宗面前。
太宗十分忌讳臣子随意泄露自己的话,杜正伦因此贬为谷州刺史,不久又贬为交州都督。魏征推荐的另一个人——侯君集,他就更厉害了,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奉命率军讨伐高昌国。
在没有经过唐太宗同意的情况下,侯君集自作主张将无罪之人发配边疆,私藏高昌国财宝。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将侯君集打入大狱,后念其是有功之臣,将其释放。
但侯君集却因此记了仇,不久便鼓动当时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以谋反之罪处死。魏征死前向唐太宗推荐的两位人才,一个因罪贬谪,一个谋反被杀。
这让唐太宗觉得,一向有识人之明的魏征是“故意的”,是因为结党营私所以才推荐二人的。后来,唐太宗又发现魏征曾把他自己的谏书,抄了个副本给褚遂良看,也就是将自己与唐太宗的谏议、争吵过程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犯了“漏泄禁中语”之罪,同时,这也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是想要为自己博取正直、敢言的好名声,故意给自己难堪。盛怒之下,他不仅砸了魏征的墓,还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
魏征是唐太宗用来立人设的牌坊吗?
很多人认为,没有谁能忍得了有人天天挑剔自己,其实唐太宗可能早就受够了魏征这个“杠精”,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似乎也说明了二人的和谐,只是为了得到各自想要的美名而互相利用。
简单来说,魏征只是唐太宗用来梳理明主人设的牌坊,而唐太宗也是如此。这样的说法既是在骂魏征根本不是诤臣,而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专门出演不怕死的直男杠精。
同时,也是在骂唐太宗根本不是圣主,是一个虚伪的阴谋家,“牌坊说”的潜台词等于否定了史书上的“贞观之治”。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此事过后,唐太宗也曾后悔过,他说要是魏征在,自己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了。可见,“演员”魏征与唐太宗“阴谋家”一说是不存在的。
其实,看待历史需要客观,不仅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功过。魏征确实“说”了很多话,但确实为普通人民争取了很多利益,养民生息。
而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及留下来的各种财富,更是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武则天所说的一句话,功过后人自有分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