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了他的墓?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了他的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4879 更新时间:2024/1/25 8:07:53

在我国提起唐太宗和魏征,恐怕连小学生都能背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

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赞扬魏征的直言进谏与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正是这样一段君臣佳话,开创了贞观盛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是伴君如伴虎,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真的像史书记载中一样和谐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唐太宗在魏征去世还不到一年,就气势汹汹地砸了魏征的墓碑呢?

那么,为何唐太宗要这么做呢?难道魏征真的只是唐太宗立下的一个牌坊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为何唐太宗砸掉魏征墓会震惊朝野?

众所周知,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诤臣,看到唐太宗做得不对就直接指出来,从未担心触怒唐太宗会危及个人性命,成功地代替了镜子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也成了现代人眼中的“大唐第一直男”。

不过,唐太宗却十分认可魏征的贡献。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夸赞魏征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把贞观盛世的功劳全部加之于魏征身上,可以说这是对魏征近乎夸张的肯定了。

历史上魏征也的确功勋卓著,据史料记载,魏征一生中前前后后共劝谏唐太宗二百余次,在大事小情中为初唐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巨大贡献,魏征主要做过哪些事情呢?

首先,魏征作为谏臣的代表,极大地推动了唐代政治制度,尤其是谏议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谏议大夫在秦汉时已有,但地位并不高,在秦皇汉武面前,可曾有人敢像魏征一样直言进谏?唯一有的司马迁李陵之祸、越位进谏身受腐刑。

直到贞观时期,谏官言政制度才成为常制,大臣开始与皇帝杠了起来,不得不说魏征在其中起到了标杆作用。其次,魏征协助唐太宗确立了偃武修文,抚民以静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石。

例如贞观元年,中书令封德彝觉得军队兵源太少,想要扩大军队规模,违制征收16岁以上男丁。魏征三次封驳了他的上书,当时的法律规定男子20才能当兵,封德彝的做法不仅违法,而且无异于竭泽而渔。

唐王朝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最应该做的是让人民休养生息,兵在精而不在多,应该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而不是剥削人民。而且当时仍有外患,如果过早把男丁征走,一旦突厥入侵中原,唐王朝将手足无措。

那些未满20岁的男丁,正是居安思危的储备战斗力,唐太宗十分赞同魏征的做法。再次,魏征还曾约束唐太宗克己复礼,监督皇帝善始善终。

魏征任职期间,向唐太宗上书《十渐不克终疏》、《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君主以仁治天下、居安思危。太宗也能够从谏如流,听取魏征的意见,君臣一心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段佳话,一个是敢于直谏的良臣,一个是用人有度的明主,甚至在魏征去世时,唐太宗还带领文武百官将魏征的灵柩送出城,亲自为魏征立碑刻文,赞扬他的功绩。

也正是在这一片赞美声中,那突如其来的砸墓之声就更如晴天霹雳,胆战心惊、人人自危。那么,这期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一向圣明的君主突然翻脸,砸了魏征的墓碑,将怒火发泄在已经去世的魏征身上呢?

原来是因为魏征做了这些事,让唐太宗怒火难消

或许很多人认为,魏征的墓地被砸,是因为他的身份。本来魏征不是唐太宗的人,而是太宗的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原来魏征早就看出李世民的野心,还多次建议太子李建成杀掉唐太宗以绝后患。

可是,李建成念在手足情深暂未行动,于是有了玄武门事变,李建成被杀,魏征也沦为阶下囚,甚至面对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唐太宗时,也直接开怼“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出于爱财之心,李世民将这位“大唐第一直男”留在身边,让他做一个谏臣。魏征在此之前已经有五个“前任”了, 此时魏征也非常希望能够辅佐唐太宗成为一代明主,完成自己的理想。

就这样,二人默契地成为了明君与良臣的关系,但魏征始终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角色是不同的,也正是这样的身份,使得魏征更敢于直言,经常出言痛斥李世民,多次让唐太宗有杀心。

不过,“敢于谏言”并不是触怒唐太宗的重要原因,李世民砸他的墓而是另有原因。魏征在临死前曾越位荐相,向唐太宗推荐了两个人才,而后来这两个人参与了谋反。

二人中一个叫杜正伦,一个叫侯君集,二人均辅佐太子。唐太宗满怀信心地将储君的辅导重任交给杜正伦,没成想杜正伦却不太靠谱,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

原来,为了更好地教导太子,太宗曾对杜正伦说,太子有如何如何的缺点,你一定要时时规劝。这本是君对臣的嘱托,也是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但杜正伦却将太宗的话告诉了太子,这事闹到了太宗面前。

太宗十分忌讳臣子随意泄露自己的话,杜正伦因此贬为谷州刺史,不久又贬为交州都督。魏征推荐的另一个人——侯君集,他就更厉害了,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奉命率军讨伐高昌国。

在没有经过唐太宗同意的情况下,侯君集自作主张将无罪之人发配边疆,私藏高昌国财宝。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将侯君集打入大狱,后念其是有功之臣,将其释放。

但侯君集却因此记了仇,不久便鼓动当时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以谋反之罪处死。魏征死前向唐太宗推荐的两位人才,一个因罪贬谪,一个谋反被杀。

这让唐太宗觉得,一向有识人之明的魏征是“故意的”,是因为结党营私所以才推荐二人的。后来,唐太宗又发现魏征曾把他自己的谏书,抄了个副本给褚遂良看,也就是将自己与唐太宗的谏议、争吵过程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犯了“漏泄禁中语”之罪,同时,这也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是想要为自己博取正直、敢言的好名声,故意给自己难堪。盛怒之下,他不仅砸了魏征的墓,还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

魏征是唐太宗用来立人设的牌坊吗?

很多人认为,没有谁能忍得了有人天天挑剔自己,其实唐太宗可能早就受够了魏征这个“杠精”,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似乎也说明了二人的和谐,只是为了得到各自想要的美名而互相利用。

简单来说,魏征只是唐太宗用来梳理明主人设的牌坊,而唐太宗也是如此。这样的说法既是在骂魏征根本不是诤臣,而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专门出演不怕死的直男杠精。

同时,也是在骂唐太宗根本不是圣主,是一个虚伪的阴谋家,“牌坊说”的潜台词等于否定了史书上的“贞观之治”。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此事过后,唐太宗也曾后悔过,他说要是魏征在,自己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了。可见,“演员”魏征与唐太宗“阴谋家”一说是不存在的。

其实,看待历史需要客观,不仅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功过。魏征确实“说”了很多话,但确实为普通人民争取了很多利益,养民生息。

而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及留下来的各种财富,更是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武则天所说的一句话,功过后人自有分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

更多文章

  • 李建成死后,魏征辅佐李世民,是对先主不忠还是“识时务为俊杰”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密,玄武门之变

    文|荣荣编辑:钟毓说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如果要说“一代贤君”,我们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李渊征战沙场。随着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执政,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朝廷内部混乱不堪。而李渊发动的政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使然,总之,在

  • 大唐“杠精”魏征,敢跟李世民对着干,死后却被皇帝推了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东觀叙史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密,窦建德

    有胆子和唐太宗李世民抬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视他为“明镜”后世盛赞的贤臣魏征。为何在死后被皇帝推倒了坟墓,这对堪称典范的明君贤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第一“杠精”魏征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少时的魏征家境潦倒,故而出家做了道士。虽说遁入道门可在魏征始终心怀大志。在

  • 魏征:大唐第一杠精是怎样炼成的?原来他有这样离奇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窦建德,李渊,王世充

    历史上真实的魏征,其实是一个很正直但又很复杂的人。他的性格一直十分正直,但他的经历却太过坎坷复杂。魏征最早当过道士,也当过隋朝底层官员,后来在瓦岗军中担任谋士,而后又归降李唐,再之后又被窦建德抓了俘虏,服务于窦建德。窦建德被击败后,魏征再次投降唐朝,服务于李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又成了李世民的臣子。这样

  • ​魏征死前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给我挖了此贼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李世民,魏征,李承乾,长孙皇后,李建成

    在封建社会,文人最推崇的君主便是善于纳谏的明君,最为称赞的便是“明君贤臣”的盛世组合。在历朝历代的明君贤臣之中,最出名的一定是唐朝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谏臣魏征,这两位君臣相得的佳话可谓是名垂千古。魏征铁骨铮铮刚正不阿,对于所有不满之事都敢于上谏,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君臣两相处和谐,唐太宗也

  • 魏征诗歌欣赏:一首诗,写尽他的半生时光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魏征,李勣,李密,李世民,李渊,窦建德

    魏征的这首诗,可以称为初唐名篇的代表,盛唐诗风的源头。公元619年,瓦岗军兵败,瓦岗军首领李密逃到长安,投奔了唐高祖李渊,跟随他的魏征和他一同归降了唐朝。魏征一向很有韬略,之前跟随李密的时候,他曾经对李密提过不少建议,可惜李密虽然当时夸奖说好,可是却一直都没能实行。现在魏征投奔了大唐,李渊很赏识他的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问魏征:你可知罪?魏征:只怪太子不听我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魏征,李渊,李密,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绑来其心腹魏征问罪,魏征毫无惧色:“若太子早听我的话,现在你就是刀下鬼。”昔日风光无限的太子洗马,此时正囚首丧面的跪在地上。李世民俯下身子,厉声斥道:“听说你经常唆使太子杀我,为何离间我们兄弟,是何居心?”魏征把身子跪得笔直,不卑不亢地回道:“我乃太子洗马,为太子分

  • 唐太宗在朝堂上连放几个屁,其余大臣都忍着,魏征:这是病,得治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魏征,皇上,太医,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科学家,长孙皇后,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628年,唐太宗匆匆来到长孙皇后寝宫,进门便急着让皇后帮他更衣,皇后羞红了脸,娇嗔道:皇上,这才几更?急什么!太宗连连摆手:唉,朕被鹰抓伤了!01 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唐太宗被鹰抓伤唐太宗喜欢养鸟,还专门整了个养鸟的机构——五坊。他最喜欢一只性情温顺的瑶鹰,个头比苍鹰小,能站在他的胳膊上,挥动双翅为他

  • 她是李世民疼爱的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为何皇帝要让她死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房玄龄,皇帝,高阳公主,李治,辩机

    高阳公主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主要原因是他父亲是李世民,另外她还嫁给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的儿子,不过她的结局并不好,被李治一杯毒酒而赐死,那么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皇帝要让她死哪?李世民对高阳公主十分宠爱,这就养成了她专横跋扈的性格,因生于帝王家,虽为女儿身,但也是想啥就能得到啥,得不到的就要抢过来或毁掉,

  • 唐太宗以毒酒逼迫卢氏,接受房玄龄纳妾,卢氏拿起酒坛就喝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房玄龄,李世民,长孙皇后,欧阳修,宰相

    唐太宗年间,群臣在酒宴上调侃宰相房玄龄怕老婆不敢纳妾,太宗赏他美人一探究竟,谁知亲测后,直言“朕也惧之”。说起房玄龄的老婆卢氏,那是出了名的“悍妇”。欧阳修曾在书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早年,房玄龄得了一场重病,每况愈下,以为自己很快要挂了。善良的小房看着抽泣的卢氏年纪尚轻,实在不忍心耽误她青春,握着她

  • 成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祖籍安徽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言雾由终标签:成龙,宰相,和县,编剧,房玄龄,李世民,杜如晦,安徽省

    #大有学问#香港功夫巨星成龙原名房仕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房玄龄在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之功。后又参加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有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任中书令,即宰相之位。他与杜如晦史称“房谋杜断”,是唐太宗的重臣。房玄龄因善出谋划策,被誉为“房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