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君直臣的合作楷模,后又反目成仇,唐太宗与魏征发生了什么?

明君直臣的合作楷模,后又反目成仇,唐太宗与魏征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093 更新时间:2024/1/16 13:01:31

公元643年2月魏征去世,唐太宗亲自为魏征题写墓碑,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悲痛得连续5天休朝。半年后,他竟怒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题写的墓碑。

魏征早年当过道士,后来参加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他又投靠河北窦建德,再降了唐朝,成了李建成的人。

唐太宗称帝后让他当了谏议大夫。一次唐太宗和大臣们说,我当皇帝,你们要经常指出我的错处,我一定会认真听认真改。不料没过多久,就真的有直臣出现了。

宰相封德彝奏报说,现在兵源吃紧,军队人数不够,可以征收一些个头高大、身体强壮的16岁至18岁的男子当兵。唐太宗答应了,就要下诏书颁行。

可是魏征反对,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对待天下人,明明法令是从21岁起征,后来改到18岁就不对,这回又要降到16岁,这么不按制度办事,还不是失信于民吗?唐太宗想了想说,魏征说的对,是我错了。

有一次,唐太宗出外巡视,在洛阳的显仁宫住下。因为嫌当地安排的食宿差点儿,唐太宗把官员叫来训斥了一顿。跟着来的魏征挺郑重地说,陛下为了伙食差就训斥下属,开了这个风气,以后就会造成恶果。魏征接着说,隋炀帝当年出巡,让各地进献精美食,谁送的好,就给谁赏赐,差的就罚。结果您是知道的。唐太宗点点头说,我明白了,换了别人,我听不到这些忠告。

日子长了,唐太宗觉得魏征说话实在,又挺在理,就愿意找他聊天儿。有一次,他向魏征提了一个疑问,你说君主怎么做是明,怎么就是暗?魏征回答说,臣以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舜能多听人言,不受蒙蔽,成了圣贤。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结果丢了江山。唐太宗连连点头。于是他决定,让一些职位比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给他们提意见和决策的机会。他还提出,上级指令不妥当的,下级可以反驳,就是皇帝的诏令,也不能只会照办,盲目行事,有不合适的要报告改正。

这么一来,文武百官都敢说话了,也敢在朝堂上争论了。房玄龄、杜如晦、王珪、褚遂良这些高官,都提了不少意见,成为贞观年间的名臣。

唐太宗虽说挺有自知之明,和正常人一样,他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朝堂上和魏征争论起来,魏征一句不让,当皇帝的觉得脸上无光,耷拉着脸走了。回到后宫,他的气还没消,嘴里自言自语,看我哪天杀了这个老村夫。长孙皇后见他这样就问,您这是跟谁生气?唐太宗大声说,还不是魏征吗?他屡次当着大臣的面侮辱我,我受不了。

长孙皇后没言语,就进了内室。过了一会儿,她穿着皇后的礼服走出来,站在庭院中央对丈夫说,我向陛下道喜啦!长孙皇后说,我早就听说,主明臣直是最难得的。今天魏征的直,就说明陛下的明。我当然要向明君贺喜了!唐太宗一听就明白了,皇后这是在规劝自己。

还有一次,魏征竟然管到他家里的事情来了,那是长孙皇后亲生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出嫁,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女儿,准备给她的陪嫁比长公主(长乐公主的姑姑)的多了一倍。

魏征觉得不妥当,就对唐太宗说,长公主是公主的长辈,陪嫁反倒少得多,难免会有想法,觉得陛下有亲有疏,这会降低陛下的威信。

唐太宗把这话跟皇后一说,长孙皇后乐呵呵地说,今天的事,让我也佩服魏征。我是皇后,有时候说话还得看你的脸色好坏,何况人家是臣子,能为你的威信着想,真是难得的逆耳忠言。

唐太宗当皇帝十几年了,有点儿疲沓。他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样,要为自己修宫殿花园,好好享乐一番,对臣子的劝谏也听得不顺耳了。

有一次,宰相房玄龄和高士廉碰见管营造宫殿的官员,问起皇宫北门在建造什么。唐太宗知道了,火气十足地对他们说,你们管好自己的事儿就行了,我造些房子,你们少来操心。

魏征见到这些,就上了几道奏书。大意是说,古来的帝王,开头好的多,善始善终的少。希望您兴建宫殿的时候要想到百姓的负担,打猎的时候别忘了给野兽留下后代。希望陛下做事儿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过了两年,魏征见皇帝没有多大改变,就又上了一道奏书,题目叫《十渐疏》。指出唐太宗十大过失。一是派人到国外买奇珍异宝。二是大兴土木,还说百姓没事干就会闹事,常派劳役才听使唤。三是嘴上说要听人劝告,实际上不爱听。四是对会吹拍的大臣亲近,对正直的敬而远之。五是好享受。六是凭喜怒好恶用人。七是游玩打猎无度。八是慢待地方官员。九是骄傲纵欲。十是滥用农夫工匠士兵,消耗民力,伤害民心。

唐太宗看了,顺着后脊梁冒虚汗。他这才看到自己的错处。他让人把这份奏书抄写在自己住所的屏风上,每天有空就看一遍,记在心里。

公元643年2月,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致哀,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碑石上。

然而,就在魏征死后半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有失教之嫌。更要命的是,魏征生前曾经极力举荐的两个具备宰相之才的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牵涉了进来,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斩首。

李世民非常生气,认为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是在误导自己,这是和奸人串通在一起害他,于是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他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交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更加气愤,久久不能释怀。

于是,李世民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竟怒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写的墓碑。

两年后,唐太宗征高丽归来,感慨万千,又去祭奠了魏征,并把推倒的墓碑又重新立了起来。

一代明君直臣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如果我们是皇帝,能接受魏征这样的大臣吗?如果我们是臣子,能做到魏征这样铮铮直言吗?当我们设身处地去体会的时候,更会觉得他们的弥足珍贵!

更多文章

  • 魏征留给史官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怒吼:将这贼人的坟给我刨了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渊,皇帝

    历史的大幕在唐朝拉开时,唐太宗李世民的与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当时九岁的衡山公主,被指婚给了忠臣魏征的儿子。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英明睿智,从谏如流的帝王; 魏征则是在唐朝那是以直言劝谏的忠臣而闻名于天下!这一对君臣共同谱就了一曲臣忠君贤的赞歌,留名青史。然而,魏征死前的一个举动,使他与李

  • 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为何翻脸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魏征,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侯君集,褚遂良,唐太宗,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在为太宗效力的17年间,勇于指出唐太宗的错误,上奏谏言达到200多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有时候连太宗的私生活也要说上两句。对于比自己小20岁的太宗,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个元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在引导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在个人生活上,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可是他悲惨的结局,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唐太宗和魏征是一对模范君臣,但唐太宗后来为何要砸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李世民,魏征,李建成

    魏征逝世之初,唐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在碑石上书丹,这说明君臣之间是有“真爱”,那为什么一年时间不到,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征墓碑呢?问题主要出在魏征身上——魏征太不厚道了。下面,简单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捋一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上面有个大哥,李建成,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 李世民称魏征为“镜子” 可是他悲惨的结局 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历史解密编辑:王艳说体育标签:李世民,魏征,侯君集,长孙皇后,李承乾

    自古以来,有不少君臣相知的典范,他们相互扶持,一度成为后世褒扬的明君贤臣。李斯之于秦始皇嬴政、萧何之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之于汉昭烈帝刘备,当然还有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的真实名字为魏徵,不过后世为了书写简单,多习惯将其写成魏征,不过名字只是代号,具体哪个字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哪些可以名留青

  •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了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

    在我国提起唐太宗和魏征,恐怕连小学生都能背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赞扬魏征的直言进谏与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正是这样一段君臣佳话,开创了贞观盛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伴君如伴虎,唐太宗和魏征的关

  • 李建成死后,魏征辅佐李世民,是对先主不忠还是“识时务为俊杰”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密,玄武门之变

    文|荣荣编辑:钟毓说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如果要说“一代贤君”,我们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李渊征战沙场。随着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执政,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朝廷内部混乱不堪。而李渊发动的政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使然,总之,在

  • 大唐“杠精”魏征,敢跟李世民对着干,死后却被皇帝推了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东觀叙史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建成,李密,窦建德

    有胆子和唐太宗李世民抬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视他为“明镜”后世盛赞的贤臣魏征。为何在死后被皇帝推倒了坟墓,这对堪称典范的明君贤臣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第一“杠精”魏征魏征,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少时的魏征家境潦倒,故而出家做了道士。虽说遁入道门可在魏征始终心怀大志。在

  • 魏征:大唐第一杠精是怎样炼成的?原来他有这样离奇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窦建德,李渊,王世充

    历史上真实的魏征,其实是一个很正直但又很复杂的人。他的性格一直十分正直,但他的经历却太过坎坷复杂。魏征最早当过道士,也当过隋朝底层官员,后来在瓦岗军中担任谋士,而后又归降李唐,再之后又被窦建德抓了俘虏,服务于窦建德。窦建德被击败后,魏征再次投降唐朝,服务于李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又成了李世民的臣子。这样

  • ​魏征死前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给我挖了此贼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李世民,魏征,李承乾,长孙皇后,李建成

    在封建社会,文人最推崇的君主便是善于纳谏的明君,最为称赞的便是“明君贤臣”的盛世组合。在历朝历代的明君贤臣之中,最出名的一定是唐朝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谏臣魏征,这两位君臣相得的佳话可谓是名垂千古。魏征铁骨铮铮刚正不阿,对于所有不满之事都敢于上谏,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君臣两相处和谐,唐太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