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古装影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其他朝代朴素和暗沉的色彩,有关隋唐的历史剧总是色彩鲜明艳丽,并且服装多变。这从侧面就可以看出,整个隋唐时期,繁荣程度也是封建王朝中数一数二的。
然而,这一时期确实有过繁华,但却并不和平。唐朝的贞观之治、隋炀帝兴修水利都是这一时期最为伟大的成就,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战乱和流血牺牲的基础之上。
更加巧合的是,隋炀帝杨广通过弑父上位,成为了新皇帝。而后李渊谋反,李世民又杀了自己的两个哥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为了新的统治者。李渊之后希望李世明能够放过自己的10个孙儿,结果在魏征说了一个人的名字后,他们没有一个活下来。
魏征的提醒
其实这一历史事件的缘由,还是要从隋朝的覆灭开始说起。杨广虽然在任期间,干了不少好事,但是功不抵过,他干的坏事更多。沉迷美色、大兴土木并且不管百姓死活,天下积怨已久,爆发只在瞬间。
隋朝江河日下之时,反对的声音开始出现了,并且一些有心之人已经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起义兵,准备讨伐隋炀帝。李渊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想发财还没胆子,虽然已经有了武力条件,但是自己却不敢朝隋炀帝发兵。
李世民早就看不惯隋朝的统治了,本来以为自己的父亲会迅速起义,没想到李渊也是个软柿子。没办法,李世民就对父亲百般劝说,最后终于灭掉了隋炀帝的政权。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大战中,李渊只是名声大一些,干实事的还是李世民。
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卖命,是因为李渊在发兵之前,就已经做出过承诺:等到灭掉隋朝,天下稳定,就立他为太子。这也是很合理的,毕竟,这场战争是李世民一手设计、出力最多的人。
然而朝纲稳定之后,李渊对于先前的承诺却只字不提,这让李世民非常恼怒。雪上加霜的是,随后两位哥哥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个人,也开始对付他。没有办法,看着窝囊的父亲,他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翻身做皇帝。
李世民这样做,李渊也没办法,本身就是他自己亏欠儿子。只不过,在李世民上位之后,成为太上皇的李渊苦求自己的儿子,放过他的十个孙儿。其实,这些孩子都是李世民的侄子侄女,他当然犹豫不决。
毕竟,刚坐上皇帝就对亲人赶尽杀绝,对于自己的形象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况且在这之前,他还杀了自己的两个哥哥。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之时,唐朝的名臣、同时也是他的得力助手魏征,说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安。
李世民的决定
魏征说出的这个名字,直接让李世民下定了决心,李渊的十个孙儿,无一幸免。刘安是刘邦的孙子,当年刘彻没有王储,所以作为正统的刘安就想夺权。
当然最后刘安没有成功,虽然刘彻当时将他处死了,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刘安的儿子刘迁,赶尽杀绝。与此同时留下来的,还有刘安的女儿刘陵,这两个人之后密谋为自己的父亲报仇,严重影响了汉王朝的政权稳定。
李世民自然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知道魏征为什么这样说。思考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侄子和侄女全部处死,没有留下祸患。尽管这一做法看起来非常残忍,但是作为帝王,要是没有这样的魄力,早晚有一天会被篡位。
李世民的胆识和政治才能,早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已经显现了出来。三个儿子之中,两位哥哥昏庸无能,只知道相互算计。然而他早就秘密培养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将领,当年瓦岗寨的起义兵就是代表。
而这些都被李渊看在眼里,一般来说儿子有了出息,父亲自然会非常高兴。但是李渊此人懦弱无能,他只害怕儿子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没有按照约定将李世民立为太子,这也难怪他最后会反水。
李世民和自己的两位哥哥
只不过,让李世民彻底寒心的,并非自己父亲的决定,而是自己的两位哥哥。既然已经成为了太子,李世民和李元吉两个人就站到了一起,全部为哥哥的将来做打算。
本来李世民觉得,兄弟三人井水不犯河水就没什么事。但是,即使成为了继承人,李建成依然觉得李世民对他有很大的威胁,明里暗里经常给李世民穿小鞋,最后居然还要置其于死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世民就顾不得兄弟情义了。他要准备反抗,只不过那个时候两个哥哥的权力要远远大于他,而且还是名正言顺。李世明培养的精兵强将,全部被李建成调离身边。
随后,李建成就准备在宫门外以谋反的罪名处死李世民。事先得知此事后的李世民,连忙召集自己身边的少数精兵,这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尉迟敬德。从这场宫变中可以看出,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本来就是咎由自取。
结语
他们没有看出李世民的忍让,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事情做绝。而李世民最后为了出口气,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不得已才发动了政变。
不过话说回来,唐王李世民的政治才华,比他哥哥高出不止一星半点,这也是李世民正面形象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