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面对篡位的皇帝,为何魏征投靠了李世民,而方孝孺则宁死不降?

都面对篡位的皇帝,为何魏征投靠了李世民,而方孝孺则宁死不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2125 更新时间:2023/12/13 23:45:2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是被人们经常拿来比较的两位皇帝。对于李世民和朱棣来说,原本都不是皇帝的人选,所以,这两人都通过篡位的方式,以此获得了皇帝的宝座。李世民(598.1.28或599.1.23—649.7.10),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随即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帝即位后,推行削藩的策略。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值得注意的是,玄武门之变后,魏征选择投靠了李世民,而在靖难之役后,方孝孺则坚决不归降朱棣。那么,问题来了,都面对篡位的皇帝,为何魏征投靠了李世民,而方孝孺则宁死不降?

首先,就魏征来说。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治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在隋唐时期,魏征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到了公元627年,也即玄武门之变爆发后,魏征被李世民任命为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在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魏征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魏征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而就方孝孺来说,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方孝孺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乃至于最终被杀。

对此,在笔者看来,面对同样是篡位的皇帝,方孝孺和魏征显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太子李建成只是储君,朱允炆却是正儿八经的皇帝。因此,对于魏征来说,虽然是李建成的手下,但是,唐高祖李渊才是当时的正统皇帝。所以,不管是李建成,魏征,还是李世民、尉迟恭等人,名义上都是唐高祖李渊的臣子。在此基础上,就玄武门之变来说,可以视为一场夺嫡之争。虽然是兄弟相残,但是正统不变(虽然李渊数月过后禅位,明摆着奔着皇位来的,大家都懂),事后唐太宗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人。

所以,就魏征来说,从李建成麾下变成李世民麾下,确实存在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因为正统皇帝唐高祖李渊还在,这让李建成的麾下,难以号召天下和李世民相抗衡。所以,除了魏征之外,很多太子李建成的麾下,都在玄武门之变后相继投靠了李世民。对于这些文臣武将,李世民也是抱着用人不疑的态度,大胆用了这些人才,从而开创了唐朝初期的盛世。

相对于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则是臣子造反了。彼时,在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已经登基称帝了。在此基础上,虽然燕王朱棣是朱允炆的长辈,但是,他更是建文帝的臣子。经过朱元璋数十年的努力,明朝已经进入到休养生息的阶段了。既然如此,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不仅是臣子造反,更让刚刚平定的明朝陷入到战争之中,这无疑让方孝孺看不下去了。于是,在方孝孺看来,自己自然不能屈服于乱臣贼子的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后,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并且,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太子李建成虽然也是“君”,但只是储君,并非正统皇帝,古代提倡的“忠君爱国”,忠的“君”是指皇帝,而李建成只是太子,这个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就方孝孺来说,选择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自然也是在践行自己的忠义。

最后,另一方面,在性格上,魏征比较务实,而方孝孺则是死守气节。对于魏征和方孝孺来说,前者更偏向于谋士,后者则是书生意气。就汉末三国时期来说,谋士的跳槽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比如贾诩这位谋士,跟随的主公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再比如曹操麾下的荀彧,原先投奔了袁绍,后来又离开袁绍,开始为曹操效力。而就法正来说,原先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后来则为刘备效力。所以,对于魏征来说,更在乎获得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对于这样的舞台,既然李世民能够提供,那么,他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自然不愿意负隅顽抗,于是归降了李世民。与此相对应的是,方孝孺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也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朝为官期间,方孝孺的工作也是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凡此种种,促使方孝孺更加追崇气节这一品质。对此,在笔者看来,气节这种东西,平时看不出来,但在关键时刻高于生命高于一切,而且毫无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它只需要一种东西作为媒介,那就是勇气。只要有勇气,只要够宁死不屈,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魏征李世民方孝孺皇帝朱棣

更多文章

  • 贞观之治的出现,魏征功不可没?其实隋炀帝杨广才是“头号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魏征,隋炀帝,贞观之治,李世民,李建成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必然的。在强盛隋朝灭亡惨烈教训的刺激下,身为新王朝的建立者,贞观时期的君臣整体上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当然,在君权至上的体制下,皇帝李世民个人尤为关键;但人总有弱点,为了避免独断造成战略错误,他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进行辅助。而魏征,则是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但并非不可替代。出现贞观

  • 李渊希望李世民饶过10个孙儿,魏征说1人名后,10个孙儿无一得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魏征,李建成,李元吉

    隋朝末年,皇帝大兴干戈,致使百姓生活困难加剧,隋朝的覆灭开始有了征兆。这时天下几路兵马开始讨伐隋朝,要将隋朝皇帝拉下皇位。李渊蠢蠢欲动,却没有胆子真的率兵伐秦,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才发动的起义,李世民也在这场消灭隋朝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为李渊打下天下后,李渊却迟迟不兑现当初许下李世民当皇太子的

  • 魏征死前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给我挖了此贼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桃烟读史标签:魏征,李世民,长孙皇后,李承乾,侯君集,长乐公主

    富有真才实学的位极人臣者,纵然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冒死谏言,只为不让当朝君王步入歧路。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这般“武将死战,文官死谏”的场景屡见不鲜。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要数素有“一代明相”美誉的魏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极为仰仗的朝堂重臣,魏征一生进谏之言,多达数十万字,也被后世戏称为“天下

  • 李世民和魏征的对话,隐含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明争暗斗的非常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李世民,李建成,魏征,李世,李元吉,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杀掉大哥太子李建成,三弟齐王李元吉,大事成矣,秋后算账。首先召见李建成最重要的谋臣——魏征。李世民阴沉个脸杀气腾腾的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尼玛,这话说的好像李世民和李建成本来兄弟情深,不争名不争利不争皇位互相谦让,因为魏征挑拨的原因。魏征也是

  • 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莫地方标签:魏征,李承乾,长孙无忌,李世民,李建成,侯君集

    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底线,一旦你破坏了领导底线,有可能会让遭遇到较为悲惨的下场。魏征生前敢于进言深受太宗赏识,为此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之子为妻,这些现象仅存在生前,魏征死后,太宗撕毁婚约,砸掉墓碑,就连已经答应魏征的婚事也作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这个事情。李承乾造反,魏征被卷入无

  • 魏征为何能梦中斩龙,你看他自己说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魏征,能梦中,李世民,丞相

    泾河龙王因违抗玉帝旨意被判上剐龙台问斩,唐太宗受托为其求情,喊来丞相魏征下棋以期拖过时辰,不料魏征突然在午时三刻酣然入梦,梦中已把泾河龙王斩首示众。魏征为什么能在梦中斩龙呢?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因为唐太宗魂游地府,宰相许敬宗不相信魏征所说的唐太宗能还阳之说,魏征很有把握地告诉他:“不瞒许先生说,下

  • 为什么李世民要砸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李世民,魏征,长孙皇后,侯君集,长乐公主

    我们都知道魏征是直臣,诤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太子洗马魏征也变成了李世民的臣子!为什么魏征敢犯颜直谏呢,难道他不知道直谏,是有可能触怒皇帝而被杀头的,难道他就不怕吗?因为魏征犯颜直谏的道路是被长孙皇后保护的,李世民因长乐公主的嫁妆高过永嘉公主,又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所以说是此举逾越了礼制

  •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尚且在世,就被称为“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魏征,皇帝,李世民,唐太宗,科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而庙号是皇帝被供奉在太庙里的称号,尽管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通常只有在去世以后才能被后继之君追封庙号,因此,李世民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叫太宗。至于魏征写的这篇劝谏疏为什么叫《谏太宗十思疏》,而且称呼李世民为太宗,完全是因为后世之人在编撰史书时,重新给这篇著名的劝谏疏取的名

  •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魏征能够辅助李世民,方孝孺却不能归顺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梦沉古道标签:魏征,朱棣,李世民,方孝孺,唐太宗,明成祖,中原王朝,黄易小说人物

    导读:魏征和方孝孺两个名字能够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所处朝代的一场政变。魏征是唐朝首位皇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胞弟李世民所杀。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朱允炆的四叔发动靖难之役由北平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同样面对篡位者,魏征选择为新主子李世民效力,方孝孺则是宁肯被

  •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魏征,皇帝,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李承乾,唐太宗,艺术家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李世民虚怀若谷,是圣贤明君,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是千古少有的良臣。这对君臣相处的十几年间,魏征只要看到李世民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而李世民从来没有因此降罪过他,反而在不断给魏征加官进爵,还好几次当众夸赞,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然而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