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贞观之治的出现,魏征功不可没?其实隋炀帝杨广才是“头号功臣”

贞观之治的出现,魏征功不可没?其实隋炀帝杨广才是“头号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窗前外的红杏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3/12/7 7:29:07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必然的。在强盛隋朝灭亡惨烈教训的刺激下,身为新王朝的建立者,贞观时期的君臣整体上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当然,在君权至上的体制下,皇帝李世民个人尤为关键;但人总有弱点,为了避免独断造成战略错误,他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进行辅助。而魏征,则是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但并非不可替代。出现贞观之治,隋炀帝杨广“功不可没”包括李渊、李世民在内,初唐的朝廷大员,要么是隋朝的旧臣,要么出自各路起义军。甚至魏征,在跟随李建成之前,曾当过隋朝官员,还在李密手下服务过。身为隋末乱世的亲历者,初唐君臣对于统治失道带来的巨大灾难有着深刻体会。因此,在史料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李世民频繁与那些隋朝老臣就杨广的为政得失进行讨论;隋朝的官方史书《隋书》正是由魏征牵头主编;而除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名言外,李世民还表达过“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样的感触。隋炀帝为何败坏强盛的家业?原因虽然很多,但首先与他凭借个人出众才华、刚愎自用密切相关。李世民时常阅读杨广留下的书作《隋炀帝集》,看完后发出这样的疑惑:“看他的文字,处处包含着舜之道,但为啥行纣之事?”那些隋朝旧臣(包括魏征)的口径很一致:“依仗绝世才华,刚愎自用,不听人言。犯了错误自己却茫然不知。”李家与杨家同为关陇贵族,李渊甚至还与杨广是表兄弟,可以说,他们本就是同行或自己人。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李世民建立了一些列的制度来对皇权进行匡正、辅助。

贞观年间监督、制衡体系的开创性打造这里主要列举两项对唐朝政治影响最大的制度:其一,被空前重视的谏官制。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谏官,但给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是否听取意见,都取决于皇帝本人。为了发挥这一监察岗位的作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登上皇位不久的李世民立即发布了一道诏令: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什么意思?他列举的职务,都是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决策的要员。但这些人每次与皇帝讨论政务时,必须要有谏官在一旁出席;任何人若说的不合理,这些嘴炮们立即开喷,丝毫不用给面子。这有点像如今概念性的反对派的意思。而大名鼎鼎的魏征,起初就是担任谏议大夫。加上他原为李建成手下,开起火来更不客气,成了最猛的嘴炮。甚至李世民私下让他给自己留点面子,别在朝堂上怼得那么狠。

但李世民这是不是做戏?笔者认为并不是,他是真的怕走杨广的老路:弄死一个魏征轻而易举,但接下来谁还会再提意见?反之,自己能如此容忍李建成的手下,其他人还有啥顾忌?大胆提意见吧同志们!更别说事实证明,人家魏征的绝大部分意见确实正确。第二:五花判事制“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项制度包含两层意思:就同一件事,负责起草政务命令的中书舍人(中书省具体干事的,中书令的手下),要如实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且要把自己的意见亲手写在相应的文件上,以便核实查证。这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创举,有效地减少了人治时代独断专行带来的危害。其结果也立竿见影:据史书记载,自实行五花判事制后,贞观年间的大小决策“鲜有败绩”。

贞观之治的出现,正是在强烈危机意识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立才得以实现。魏征只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但并非不可替代,皇帝本人才是最重要的主角。但这些制度,说到底也是皇权意志的产物,是否能发挥作用,还是得看皇帝自己。在唐高宗时期,武后干政,谏官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后来虽在唐玄宗前期再度回归,但随着他逐渐骄奢淫逸,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那些制度逐渐有名无实。安史之乱后,唐代更是陷入了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的泥潭,逐渐步向了末路。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旧唐书》等

更多文章

  • 李渊希望李世民饶过10个孙儿,魏征说1人名后,10个孙儿无一得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魏征,李建成,李元吉

    隋朝末年,皇帝大兴干戈,致使百姓生活困难加剧,隋朝的覆灭开始有了征兆。这时天下几路兵马开始讨伐隋朝,要将隋朝皇帝拉下皇位。李渊蠢蠢欲动,却没有胆子真的率兵伐秦,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才发动的起义,李世民也在这场消灭隋朝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为李渊打下天下后,李渊却迟迟不兑现当初许下李世民当皇太子的

  • 魏征死前留下一册子,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给我挖了此贼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桃烟读史标签:魏征,李世民,长孙皇后,李承乾,侯君集,长乐公主

    富有真才实学的位极人臣者,纵然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冒死谏言,只为不让当朝君王步入歧路。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这般“武将死战,文官死谏”的场景屡见不鲜。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要数素有“一代明相”美誉的魏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极为仰仗的朝堂重臣,魏征一生进谏之言,多达数十万字,也被后世戏称为“天下

  • 李世民和魏征的对话,隐含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明争暗斗的非常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李世民,李建成,魏征,李世,李元吉,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杀掉大哥太子李建成,三弟齐王李元吉,大事成矣,秋后算账。首先召见李建成最重要的谋臣——魏征。李世民阴沉个脸杀气腾腾的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尼玛,这话说的好像李世民和李建成本来兄弟情深,不争名不争利不争皇位互相谦让,因为魏征挑拨的原因。魏征也是

  • 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莫地方标签:魏征,李承乾,长孙无忌,李世民,李建成,侯君集

    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底线,一旦你破坏了领导底线,有可能会让遭遇到较为悲惨的下场。魏征生前敢于进言深受太宗赏识,为此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之子为妻,这些现象仅存在生前,魏征死后,太宗撕毁婚约,砸掉墓碑,就连已经答应魏征的婚事也作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这个事情。李承乾造反,魏征被卷入无

  • 魏征为何能梦中斩龙,你看他自己说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魏征,能梦中,李世民,丞相

    泾河龙王因违抗玉帝旨意被判上剐龙台问斩,唐太宗受托为其求情,喊来丞相魏征下棋以期拖过时辰,不料魏征突然在午时三刻酣然入梦,梦中已把泾河龙王斩首示众。魏征为什么能在梦中斩龙呢?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因为唐太宗魂游地府,宰相许敬宗不相信魏征所说的唐太宗能还阳之说,魏征很有把握地告诉他:“不瞒许先生说,下

  • 为什么李世民要砸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李世民,魏征,长孙皇后,侯君集,长乐公主

    我们都知道魏征是直臣,诤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太子洗马魏征也变成了李世民的臣子!为什么魏征敢犯颜直谏呢,难道他不知道直谏,是有可能触怒皇帝而被杀头的,难道他就不怕吗?因为魏征犯颜直谏的道路是被长孙皇后保护的,李世民因长乐公主的嫁妆高过永嘉公主,又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所以说是此举逾越了礼制

  •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尚且在世,就被称为“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魏征,皇帝,李世民,唐太宗,科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而庙号是皇帝被供奉在太庙里的称号,尽管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通常只有在去世以后才能被后继之君追封庙号,因此,李世民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叫太宗。至于魏征写的这篇劝谏疏为什么叫《谏太宗十思疏》,而且称呼李世民为太宗,完全是因为后世之人在编撰史书时,重新给这篇著名的劝谏疏取的名

  •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魏征能够辅助李世民,方孝孺却不能归顺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梦沉古道标签:魏征,朱棣,李世民,方孝孺,唐太宗,明成祖,中原王朝,黄易小说人物

    导读:魏征和方孝孺两个名字能够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所处朝代的一场政变。魏征是唐朝首位皇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胞弟李世民所杀。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朱允炆的四叔发动靖难之役由北平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同样面对篡位者,魏征选择为新主子李世民效力,方孝孺则是宁肯被

  •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魏征,皇帝,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李承乾,唐太宗,艺术家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李世民虚怀若谷,是圣贤明君,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是千古少有的良臣。这对君臣相处的十几年间,魏征只要看到李世民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而李世民从来没有因此降罪过他,反而在不断给魏征加官进爵,还好几次当众夸赞,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然而奇怪

  • 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

    历史解密编辑:巴黎邮报标签:李世民,魏征,大唐上阳,侯君集,皇上,李承乾

    任见: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第二十二章 妾身火热若未被幸过,怨恨还没有靶标,还不会那么强烈。若肉体未被开发过,怨恨还没有联想,至多做些茅草地的欢情梦,自我制作一些缥缈无际的期待。现在的武媚娘,早已不是当初的纯情小女儿,她被一个中年人,被一个阅人无数御女无数的老皇帝老拖拉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