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魏征是个凡人,为何敢“斩龙王”?他的真实身份很吓人,比皇帝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吴前例 访问量:3503 更新时间:2023/12/31 11:16:29

隋唐时期,魏征可以说是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且不说史书中关于魏征如何成为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的记载,单说许多文学小说,都已经将魏征的真实身份做了神化。比如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一段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

那么,魏征梦中斩龙王是真是假?且看下《西游记》给出的答案。

1.魏征梦斩龙王

文学小说《西游记》中记载:一渔翁与一樵夫两人在泾河边聊天,渔夫无意间提到,自己每次能有收获都是有赖于长安城的一个卜卦先生。

“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消息被传到了泾河龙王那里,龙王听后很生气,担心真要这样下去,泾河龙族就要灭绝了。

龙王一怒之下便要去杀了算卦先生,被手下拦住:“果有此辈,容加诛灭不迟;若无此辈,可不是妄害他人也?”

于是龙王变作白衣秀士来见这位算命先生,要算命先生算下雨的时间和点数,并与他下赌。结果龙王发现算命先生竟然算对了,但龙王为了赌赢,私自改了雨水薄,延迟了降雨时间,克扣了降雨点数。

当龙王再次找到算命先生对峙时,算命先生点破了他的龙王身份,并说他犯了天条,要上剐龙台。龙王这才意识到算命先生的厉害,慌乱中向他求救。算命先生告诉龙王,斩他的是魏征。并指点龙王去求李世民救他。

看来,遵循事物规律行事,既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观的认识,也是古代神话小说里天道须遵循的法则。

至此,这件事牵涉到了皇帝李世民。那么,李世民有能力救泾河龙王吗?

算命先生定然是知道李世民救不了龙王的,而他这么做,只是将龙王推到李世民面前,为日后之事做准备。

李世民答应了救龙王。第二天召魏征入朝,并留下陪他下棋,想办法拖住魏征。李世民认为只要错过了刑斩时间,就可以救下龙王。

却不料到了午时三刻问斩时辰,魏征竟打起了瞌睡,李世民以为他是在思虑下棋,却没想到魏征于梦中灵魂出窍,斩杀了龙王。

此处描写颇为玄妙,一个凡人如何会有“灵魂出窍”的法力呢?唐王既然也是出乎预料,就说明唐王对魏征有此法力也是不知情的。所以魏征的真实身份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龙王被斩后,被押送到地府,不停喊冤,说李世民答应救他却言而无信,还要求阎王三审,地府便派人叫李世民来对案会审。

至此,便引出了李世民梦游地府的故事。

2.唐王游地府

书中描写到:李世民被带着在地府走了一遭,期间见到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等死在他手下的诸多魂灵,心生畏惧。

弑兄杀父一直是李世民内心大忌。平日里以不信鬼神自居,或许还可心安理得的生活,此番游历看到父兄的魂灵在地府等他,纵使内心再想自欺,也无法逃避亲身经历的铮铮现实了。想来此次地府游,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必然造成了巨大冲击。

从地府回来后,李世民便大赦天下,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水陆法会。观音于会中现身,讲解了大乘佛法,并说东土的小乘佛法无法度亡灵。李世民听罢,虔心听从观音的指导,派唐僧西去取经,带回东土传扬大乘佛法。

到此,魏征梦斩龙王的故事告一段落,也终于引出了《西游记》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主线。

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要李世民到地府对案,只是借口,真实目的是要让李世民到地府走一遭,见识地狱的恐怖,知道自己的父亲和兄弟等亡灵在地狱等他,引发李世民自我世界观的推倒与重建。

通过游地府,李世民从一个无神论的人,变成了相信鬼神,相信来生,相信佛法的人。

而这,正是“魏征斩龙”这个局要促成的关键节点。

3.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因果相应

之所以安排“魏征斩龙王”这一故事,其实并非偶然。

《西游记》中,先是佛祖希望佛法可以传至东土,并得到世代永传。若是自行传扬,恐不能达到好的效果,需要有一人自东土而来求取佛经,传至东土,才是最佳。观音自行领命到东土完成这一使命。

唐朝时期,道家占据主要政治地位,上到皇帝下到平民,对修道之事都会格外尊崇。而当时的佛教,并未得到到朝者的重视,若想使佛法在东土拥有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唯有从天子自上而下地推行传播。

观音自是深谙其道,于是才有了唐王的地府之行。待唐王看到了生死轮回、因果循环,而后才会信佛礼佛敬佛,并派人西取大乘佛经,佛教借此在东土可得永传。

佛法东传是促使“魏征梦斩龙王”的因,也是促成唐僧西天取经的果。

4.魏征究竟何许人?竟能担此“斩龙”大任

大唐丞相魏征一梦便能斩得泾河龙王首级,其身份地位难道单单只是一个凡人丞相?

《西游记》第九回中就有揭示:“魏征丞相在府中夜观天象,忽然听到九天有鹤鸣之声,原来是天庭使者,带来一道玉帝的圣旨,魏征接了旨,马上洗澡斋戒,练习慧剑,运动元神。”

要知道“九天鹤鸣”,必是天庭有大动作,至于玉帝为何会降旨给一名凡人,听来让人百思难得其解。

其实,魏征的来历并不小!

在一些文学色彩浓厚的小说中就有描述到,地府经常请一些在人间道德高尚、有才华造诣的人去地府当差,而人间一些德高望重者经常能够在梦中与另一个世界的人交流。比如,众所周知的包拯、关羽等人物就是这样,既是凡人之躯,也有神明身份与法力。

据此,我们便不难猜测魏征的双重身份了。

所以,有一说法是:魏征实乃天庭人曹官转世,行使监督下界仙吏的职责,直隶于玉帝管辖,也可以说是天界下凡的钦差大臣,那柄慧剑相当于天庭的尚方宝剑,为玉帝御赐,可斩一切仙神佛祖。

这么看来,由魏征来接旨监斩龙王的确也是职责所在了。

泾河龙王一是触犯了天条,被天庭点名论斩,二是他是在与人间算命先生打赌惹出的事端,所以算是天界人间两边都有涉及,这才让下界人曹官魏征负责行刑,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除却人岗匹配的因素外,最最重要的应是魏征这个人物与皇帝李世民的关系足够密切。

李世民是凡间唯一有权管治魏征的关键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将此监斩龙王的任务交于魏征的理由,只有魏征才可以引出“太宗游地府”而后弘扬佛法的关键。

观音此行,既要达到李世民派唐僧取经的最终目的,又要让一切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发生。即可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又遵循了因果循环的佛理。

5.魏征——神话体系与凡间天子的牵线人

求同存异、共荣共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原则,这一点在神话传说中也有明显体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体系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谁都不是一家独大,各自均有一席之地,既独立运行,又互相尊重、互相融合。

不可避免的是,在历史上关于佛高于道还是道高于佛,的确发生过多次争论。但根据统治阶级的不同需要,他们也互相交替,最后达成了联合管理机构——天庭联合政府。

出自道家的玉帝最终成为了天庭联合管理机构的首脑。玉帝的名称偏重于道家,这充分显示了道家的主场优势。而佛家则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身组织的完整性,佛祖如来仍然统治西方,拥有自己的一片管辖区域。

佛祖管控佛家弟子和区域,凡间皇帝成了儒家代表的象征。佛儒两家各自管理自己辖区的同时,尊道家玉帝为上。当遇到涉及多家的问题时,一般在商议后由玉帝定夺。

回到《西游记》中,佛祖想要东传佛法,便是要到道家主场宣扬佛教思想,自然需要道家的天界配合。所以从一开始佛祖与天庭玉帝应是先达成了一致意见的。

后来佛祖派观音来到东土,种下了泾河龙王篡改风雨薄的因,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玉帝斩龙王的御旨。

凡间魏征作为监斩官,既听命于天庭玉帝,又是人间天子的丞相,也就受制于天子李世民,所以魏征便是可以将李世民牵涉进此案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牵涉进此案后,才有了一趟地府行,也终于达到了派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进而使得佛法于东土永传。

所以,由佛祖和观音、玉帝和龙王、魏征与李世民所代表的佛、道、儒三家,借“魏征梦斩龙王”这个故事联系到了一起,充分诠释了儒释道三家充分融合妥协的神话体系。魏征在其中的桥梁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且是关键因素。

综上,魏征在神话小说中的形象,并非单单是个凡人,无论是通天的法力,还是神界曹官的职责,他的真实身份和实力都非凡人能及,是不容小觑的。

更多文章

  • 魏征不想进谏,李世民不愿纳谏,二人为啥演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密,李渊,李建成

    内容梗概:魏征喜欢进谏吗?李世民喜欢纳谏吗?魏征人本疏脱李世民为何谓其妩媚?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把他墓碑扑倒?李世民重用魏征背后究竟有何需要解读的秘密?今天风月君说说魏征。魏征,以善于进谏名留后世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今河北大名魏县)。这个地名需要解读,很重要。陈寅恪先生说,当时的山东豪族所在地就

  • 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唐军,魏征,高昌,李世民,李渊,侯君集,班超,高昌之战,科学家,历史学家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碑石,说这块立于嘉峪关外的唐碑,只要有人看到它,就立刻风雪大作,且屡试不爽。守边的将士们饱受苦寒,于是便将这块石碑用砖头砌死。姜行本是官二代,其父姜謩(mo)是隋朝的晋阳令。时任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前,姜謩就料定李渊必“拨乱得天下”,所以他主动结交李渊。姜謩

  •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魏征,李承乾,李世民,侯君集,皇帝,李密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知行史话2022-06-2316:13山东关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仅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李世民很快便后悔了,不仅恢复了魏征的名誉,还重新给他立起了墓碑,可以说魏征的下

  •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魏征,王和,唐王,隋朝,李世民,孙悟空,唐太宗,泾河龙王,如来佛祖,东海龙王,观音菩萨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工作都是由于难以开局,才形成最后草草收场,或者是烂尾的局面。比如,刘禅在继承蜀汉大业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制定自己的施政计划,还顺利平息了曹魏和东吴的几路围攻。但是,由于他只有谋划,没有将“开头”执行下去,造成施政计

  • 魏征外孙薛稷,《信行禅师碑》上承褚书之遗绪,下开瘦金书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薛稷,信行禅师碑,虞世南,魏征,欧阳询,宋徽宗

    导语:薛稷,唐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纵观中国艺术史,在薛稷之前,诗书画俱能者已有不少,而真正做到诗书画俱擅者着实不多。薛稷擅长此三者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在唐代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

  • 李世民重用魏征有多重要,没有魏征还真的很难开创“贞观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世民,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李建成,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隋朝

    文|荣荣编辑:钟毓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当中,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的权力交替,而在这四百多位皇帝当中,有些凭借着优秀的政绩留下千古美名,而有些则庸庸碌碌、毫无建树,更有甚者留下了一世骂名。其实,一位皇帝的政治功绩与周围的辅佐之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影响,正所谓的“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

  • 三姓家奴却自比魏征,想殉国却说小妾不让,龚鼎孳脸皮到底有多厚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龚鼎,钱谦益,崇祯,多尔衮,明朝,顺治

    明末士大夫很是矛盾:几百年理学下来,明朝士大夫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以和皇帝对着干为荣,明朝诸帝对此都无可奈何。然而,明朝灭亡之后,自诩清流之人,一部分的确做到了知行合一,为大明殉节了;但还有一部分声名鹊起的硕儒却当起了贰臣、三臣甚至是四臣。著名的有纳了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为妾、怕水凉不敢死、当了

  • 魏征生前屡屡冒犯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没杀他?魏征后台势力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

    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明镜”魏征,在历史上算是“明君贤臣”的典范了,他们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不过,从这对君臣融洽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历史的真相却是:在当时

  • 魏征被李世民视为肱股之臣,死后为何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宰相

    魏徵病死于贞观十六年(642),当时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

  • 李渊哀求李世民饶过10个孙儿,魏征说1人名后,10个孙儿无一得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渊,李世民,魏征,李建成,刘彻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自隋炀帝登基以来各路势力相继造反,在李世民的劝说之下,唐太祖李渊也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唐朝建立以后,李渊向李世民许诺只要他能够立下足够多的功绩便将他立为太子,李世民在之后履历战功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唐朝统一天下过后李渊并没有履行承诺,依旧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的矛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