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当皇帝吗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当皇帝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967 更新时间:2023/12/7 13:35:23

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

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自我,按照李隆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甚至都能够把李亨先给熬死了,即便是李隆基后来被尊为“太上皇”,实则被软禁的环境下,他都只是比李亨早驾崩十几天。

但这都不是重点,假如李隆基是一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那么他活久一点,那都是没有关系的,可李隆基上了年纪后,他开始走了“汉武帝”当年的路线,猜忌太子,铲除太子党羽,又提防其他年长的儿子。

李亨,正是这一状态下的李隆基的受害者。

其实李亨一开始并不是太子,根据李隆基对儿子的宠爱程度,李亨也当不上太子,他之所以能当太子,那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李隆基处死了。

处死太子,这可是个惊悚的话题,可李隆基不仅把太子给杀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一并处死,打造了“一日杀三子”的凶名。

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太子李瑛?

史书上说李瑛是被武惠妃陷害了,武惠妃谎称皇宫中有盗贼,需要李瑛带兵帮忙抓捕,而李瑛欣然前往,可武惠妃一边向李瑛求援,另一边就立即告诉唐玄宗,李瑛带人进宫造反,最终在城墙下,李瑛和另外两个兄弟“人赃俱获”,获罪下狱。

看似合理,实则荒谬,暂且不说李瑛怎么会相信堂堂开元皇帝、自己的父亲竟然在皇宫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抓捕盗贼这样的事情。

就拿李隆基来说,如果他是真的有正常人的心态,也不会只听取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立即把三个儿子逮捕下狱,废为庶人,最后想想,干脆处死。

所以李隆基处死李瑛的根本原因,咱们可以从汉武帝和戾太子刘据的关系中总结规律:

老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

汉武帝当年已经老了,做事有点固执,而刘据一步步地长大了,成熟了,在政见上多次和汉武帝相冲突,在一开始,汉武帝很开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刘据,可是渐渐地,他感到了威胁。

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若是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驾崩,太子刘据即位,继续缔造盛世,那么后世也许又多一段美名,但他还活着,而且越来越恋权。

因此他信了道士的话,说刘据诅咒他,脑子一热,被人耍得团团转,即便是汉武帝一直到最后,也还保持着一丝冷静和清醒,可他的命令却不是骗人的,刘据最终被逼得自杀,而汉武帝到驾崩之前,只能立还不到十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帝。

让一个幼童当储君,这是汉武帝的悲哀,但他的内心已经怕了,他不敢再立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儿子当太子了。

其实真正能把太子和自己皇权矛盾处理得最好的,乃是秦始皇,当年公子扶苏作为长子,是秦始皇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扶苏对父亲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多次顶撞,秦始皇干脆让扶苏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明面上是“远放惩戒”。

可秦始皇这是高招,因为他此举一石二鸟:

一、让扶苏掌握了当时最强军:上郡大军的兵权。

二、支开扶苏,自己毫无阻碍地扫荡一切,在自己死后,再让扶苏回来即位,让扶苏脱离他的“暴政”,得以让扶苏更被文武百官信任。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出了疏漏,遗诏被改,他眼中扶苏的“忠诚”、“孝顺”又被赵高利用,导致扶苏自尽,布局失败。

而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处理储君的关系,再看看李隆基对储君的处理,可以得出一个专属于李隆基的结论:

心更狠,更无情,非常自私。

李隆基在登基前,自己也并不是李旦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李隆基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先后瓦解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让李旦的长子李宪心悦诚服地把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基于这种背景下登基,一开始,励精图治,堪比贞观皇帝李世民。

而李隆基在年少时游历民间,为人风格爽利,不太在乎嫡庶之别,所以他的次子李瑛一出生,就因为他爱屋及乌,被立为太子。

在李瑛小的时候,李隆基对李瑛是寄予了厚望的,只可惜后来开元盛世让唐玄宗迷醉其中,再者,唐玄宗也开始因为多年的“勤政”而性格反弹,他本就是潇洒性格,压抑多年,一爆发出来,便是荒唐至极。

又随着李瑛渐渐长大,多年以来学的都是“帝王之学”的他,和李隆基开始有了冲突,这是历史上,扶苏、刘据都经历过的事情,而在李瑛被处死之前,李瑛曾因为生母被李隆基冷落,最终悲凉死去说过大逆不道的言论,李隆基十分不满,二人的矛盾,实则积蓄已久。

所以李瑛被杀,这件事情的“导火索”的进宫做贼事件,可其背后的争斗默契,父子二人实则很同步,李瑛未免没有进宫待机而动的心思,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父亲变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

一日杀三子后,李隆基在儿子们的心中,变得十分危险。

而更致命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李隆基,要选新太子。

放在平时,这个太子谁都想当,但经历了李瑛事件,再加上皇子们都是看历史书的,知道李隆基此时只是想维持一个“门面”,甚至是选出一个太子,来和众皇子们“斗争”、“夺储”,以此来转移储君和君权的矛盾,而这个手段,后世的康熙就施展过,即是“九子夺嫡”。

所以在李瑛被赐死后,没人踊跃自荐,而既然没有人主动想当,李隆基就自己选,反正怎么选都是麻烦,他干脆就直接按着顺序选下去,就让自己的三子:忠王李亨即位。

这一个消息下来,李亨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他能应对的方法就是两个:

一、老老实实当太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他不犯错,不争斗,熬到了李隆基驾崩,他这个太子就能从“傀儡”转正了。

二、伺机而动,找准机会下手,与其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不如先把已经走向昏庸的父亲给赶下台来。

第二个方法说得轻巧,实则很难,所以在安史之乱前,李亨都是在用第一种方法做太子,夹起尾巴做太子,压根不去触碰李隆基的眉头,只可惜,连这点小小的奢望,李亨都满足不了,因为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朝堂当时存在几对重要矛盾,其中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为大矛盾,其次就到了相权和储君的矛盾、外戚和储君的矛盾,一句话说完了,在开元盛世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又高度放权给宰相,又过分宠溺外戚,那么一切的压力,都在储君身上了。

首先是李林甫,他就看太子不顺眼。

李林甫乃是奸相,在开元朝后期做的坏事也不少,而唐玄宗不是真的不知道李林甫的人品,但基于帝王心术,他不想再像李世民一样,被群臣“锁住”,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要自由,所以他就任用与政治清明相悖的官员李林甫为相。

这个人“口蜜腹剑”,搞权斗是一把好手,原先的李瑛被处死,本就有李林甫一份力在上面,他的目的就是让储君不好过,直到换上一个能跟他“合作”的太子为止。

李亨本不想参与争斗,却不知李林甫对其的不动于衷视为“挑衅”,于是乎,李林甫开始了对李亨的排挤。

对李亨的动手,李林甫推陈出新,他不再玩过去那些栽赃嫁祸的手段,他选择从另一条渠道隔山打牛,最终让唐玄宗自己干掉李亨,李林甫选择的这条渠道就是:李亨的后宫。

李亨第一任太子妃是为韦氏,韦氏乃是世家之人,其兄长韦坚当过长安令,在天宝初年任刑部尚书,颇有地位。

而韦坚当年有个朋友名为皇甫惟明,时任河西节度使,有着不浅的兵权,天宝五年,皇甫惟明亲自回到长安进贡,但他此行却没有这么简单,他顺便和唐玄宗打了小报告,说李林甫人不行,又趁机推荐自己的好朋友韦坚,踩一捧一,意图明显。

这件事就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开心地不能自已,因为皇甫惟明这就是给李林甫一箭双雕的机会。

于是乎,李林甫立即安排人举报皇甫惟明和韦坚“谋图大事”,这件大事,跟韦坚的小舅子,当朝太子李亨有关,这个事情一出,把唐玄宗吓了一跳,最终李林甫以自己的力量一下子除掉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李亨为了自证清白,匆忙和韦氏离婚,博得唐玄宗的怜悯,这才逃过了一劫。

似乎是发现这一招有奇效,李林甫乐此不疲,随后又继续攻击李亨,从李亨另一位妃子杜氏的父亲入手,冤告李亨的岳父杜氏有“议论”东宫(指太子,居住在东宫)要取代九驾(指皇帝,天子的车舆是九驾)的言论。

这件事情直接把杜家一下子从头搞到尾,李亨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李林甫招招致命,他所倚靠的,正是唐玄宗那种猜忌的心态,与其说唐玄宗是帝王心术高手,将计就计的李林甫,又何曾不是“奸相中的奸相”。

后来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李亨才从危险中缓一口气,旦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又来了,李亨疲于应付,但也不得不应付。

只是没当杨国忠祸害朝堂多久,少了李林甫所镇压的、杨国忠多次惹怒的安禄山就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握槊、醉生梦死之际,发动三镇叛乱,勾结大量的草原民族、部落,挥师西进,这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乃是唐玄宗帝王心术失控的最好表现,他可以纵容李林甫祸害百官,但不应该放任节度使,而且还是一个异族节度使掌握至高无上的兵权。

一开始,唐玄宗还是不肯相信安禄山造反了的,可当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后,唐玄宗幡然醒悟,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醒悟之余,唐玄宗又开始自毁长城,他质疑同为异族的大将哥舒翰的战略布局,强行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击,最终造成潼关守军大败,唐玄宗只能出逃。

他出逃的时候,是半夜,他出逃的时候,带上了后宫、皇子中较为重要的,其他人都被瞒在睡梦之中,他出逃的时候,仅有三千军士,这一切,都是李亨的机会。

既然夹着尾巴做人那么危险,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野心了。

唐玄宗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李亨是看在眼里的,于情,他对这个杀儿子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于理,唐玄宗的确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什么“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却酿造神州史无前例的大祸。

所以当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的时候,李亨就和唐玄宗身边最亲近的守将陈玄礼密谋除掉“杨氏兄妹”。

陈玄礼无比忠诚于唐玄宗,但他也知道,唐玄宗从一个伟大的皇帝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杨氏兄妹害的,于是答应李亨的联手,他一方面组织三千士兵,“制造”哗变,理由是杨氏兄妹造成一后果,请求唐玄宗诛杀二人,马嵬驿兵变,本质就是“逼宫”。

唐玄宗一听到士兵哗变,顿时明白了李亨和陈玄礼在暗中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而唐玄宗也非常无奈,他知道,如果不除掉杨氏兄妹,就连自己的安全都说不准,因为这三千军队的妻儿家人都被“抛弃”在了长安城,此时也已经是阶下囚了,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

所以他无奈同意,就这样,杨国忠想趁乱骑马逃跑被杀,杨玉环被赐上吊自尽。

得益于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李亨又想着引导陈玄礼帮助他此时取得“神器”,准备再发动一次“篡位”大戏,可谁知道,除掉了杨玉环后,陈玄礼立即向唐玄宗下回请罪,这个举动把李亨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带着心腹逃走。

因为陈玄礼依旧忠诚于唐玄宗,那么接下来,陈玄礼只会对唐玄宗坦白全部他们之间的内容,李亨不逃,将会面临“叛逆”的罪名。

所以马嵬驿兵变,李亨本身的试探就几乎让他身陷绝境了,这已经反映了李亨当太子多年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安全”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只能北上,博一线生机,那就是依靠朔方节度使的力量,登基为帝,以收复长安,恢复中原的使命来牵引他们。

此法果真有效,马嵬驿兵变数天后,马不停蹄赶往朔方的李亨匆忙在灵武称帝登基,遥尊西逃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这个时候,前几天刚反应过来李亨可能会“强行登基”的唐玄宗,恰好写好一份任命李亨为大将军的文书,却不知,李亨登基的消息更快来到。

当他知道李亨登基后,他也只能感叹一声,把原先准备架空李亨的文书毁掉,重写了一份“禅让”的典册,唐玄宗明白,此次大乱,他的大势已去,与其最后和李亨斗法,还不如让李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决定李亨命运的,正是北逃朔方,不休不眠的这几天。

结语

李亨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以“太子”的身份,面对着强势、盛世的皇帝父亲,一直坚持到登基的皇帝,旦李亨的登基,本身有着一些“篡位”的色彩,可见面对长寿的天子,太子的处境有多艰难。

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最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李隆基的腐朽,还有他的平乱的决心,与其说李亨是自行为帝的,更不如说李亨代表着大唐当时的“大势”,除了皇帝唐玄宗荒唐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一心强国,驱逐叛逆的决心,这是唐太宗以来,一直流传的大唐精神。

后来死守睢阳的张巡,就是以这种精神牵制了安禄山整整十数万的大军,而后英勇就义,当唐玄宗归来后,听闻此消息,呆呆伫立良久,而后小声抽泣,他也知道惭愧的,好好的盛世落得如此下场,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有如此爱国之志,可大唐最荒唐的人,却是他这个皇帝。

所以“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只是成为了笑话,安史之乱,经历了唐肃宗、代宗两代皇帝,才稍微扑灭了火焰,可惜的是,大唐却不复曾经的繁华了,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和分裂。

更多文章

  • 权宦李辅国:太监出身的“宰相”,飞扬跋扈,敢给唐肃宗穿小鞋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李辅国,唐肃宗,宰相,宦官,唐玄宗,唐代宗

    李辅国领兵闯入唐肃宗寝宫,当着唐肃宗的面,将张皇后拖出了皇宫,卧病在床的唐肃宗又气又恼,想要阻止,但是又生怕李辅国迁怒于他,只能够眼睁睁地目睹着这一切的发生,经过这一件宫廷事件,唐肃宗病情加重,最终在长生殿忧郁而终!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唐王朝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幼年家贫,为求生计,净身入宫成

  • 唐肃宗是否利用安史之乱篡位称帝?唐肃宗确实为帝位法统建构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唐肃宗,安禄山,唐玄宗,杨国忠,安史之乱,节度使

    唐肃宗的皇位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在近年引起过一部分唐史爱好者的争议。认为唐肃宗篡位的理由是:当时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出逃到巴蜀,在马嵬坡附近,禁军发动马嵬之变,玄宗皇帝的宠妃杨玉环遭到诛杀,丞相杨国忠也在这一事变中丧生,有史学家怀疑,马嵬之变的推动者是当时的太子李亨 ——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 唐肃宗刚刚继位,一权阉甩出一“王炸”,太上皇唐玄宗什么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浅上胭脂红标签:唐肃宗,唐玄宗,李辅国,太上皇,高力士,玄宗

    公元755年5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唐玄宗向四川逃去,一行人途径马嵬驿,发生兵变,玄宗继续逃向成都,太子李亨则去了灵武,7月继位。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称太上皇。然而一权阉向唐肃宗放出一“王炸”,玄宗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要啥没啥,最后含恨去世。那么,这一权阉是谁?他放出

  • 民间故事:唐朝唐肃宗是个象棋迷,所以昭告天下象棋高手前来参赛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唐肃宗,唐朝,刘韬,皇上,刘崇

    象棋在中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在唐代发展到巅峰。上至王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他们都喜欢在空闲时玩一些游戏。据说在唐代,国际象棋中的“车”{jū}并没有那么强大。一次只能走三步。为什么后来它变得如此强大呢?这也从唐肃宗李亨开始的。唐肃宗李亨是个象棋迷。他宁愿每天不吃东西、不上早朝,也要

  • 唐肃宗为何出昏招导致邺城之战失利?局势判断失误,提前量打早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柯办公标签:唐朝,唐肃宗,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节度使,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八年安史之乱是大唐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分水岭,其实朝廷有数次提前结束的机会,都被最高决策人唐玄宗、唐肃宗的骚操作给搞丢了。比如邺城之战(也称相州之战),号称60万的唐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被史思明的5万人打败了。这场战争的失利,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河北再次沦陷,又间接导致洛阳二度失守,战争机

  • 五分钟了解《昭义军节度使》唐肃宗时期在今山西与河北设置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唐肃宗,昭义军节度使,节度使,魏博

    概述昭义军节度使,是唐肃宗时期在今山西与河北设置的节度使,主要领有古山西泽、潞二州与河北相、卫、贝、邢、洺六州。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叛将薛嵩以相、卫、邢、洺四州投降朝廷,唐肃宗封其为相卫六州节度使。治所在相

  • 李辅国和张皇后为何翻脸,张皇后被抓捕唐肃宗李亨怎么就不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辅国,唐肃宗,李亨,张皇后,唐玄宗

    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唐肃宗李亨静静地躺在龙床上,他如同柔弱的烛光,一阵风就能吹灭。李亨就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月初他已经下旨由太子李豫监国。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作为大唐皇帝,自己居然是被活活吓死的。当晚,大明宫内突然人声鼎沸,马嘶弦响,大唐王朝上演了无数次的宫变大戏又开始了,这一次对决的双方是

  • 亲爹被太监呵斥,皇后被太监杀害,唐肃宗为什么这么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唐肃宗,李辅国,唐玄宗,韦后,宦官,皇后

    唐肃宗李亨,一生命运多舛,光是当太子就当了18年,好不容易把李隆基熬下了台,又落入宦官李辅国的手中。李辅国虽然是个太监,却可以对李隆基大呼小叫,甚至当着李亨的面,亲手杀了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张皇后,那么当时的李亨,为什么丝毫没有反抗呢?忍辱负重,终于登临后位李亨一共有三任妻子,其中张氏是李亨相处时间最长

  • 李泌击溃安禄山,唐肃宗问他要何赏赐,李泌:我想睡在陛下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快乐的小秀标签:李泌,安禄山,唐肃宗,唐玄宗

    因曰:“若臣之所愿,则特与他人异。”肃宗曰:“何也?”泌曰:“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要。为陛下帷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这段话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段趣闻。这里的肃宗,即唐肃宗李亨,而这里的“泌”乃是唐代名臣——邺侯李泌。当时正值安史之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出逃,乱世天子唐肃宗波折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玄宗,唐肃宗,安史之乱,李亨,李辅国,唐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唐肃宗的一生确实是相当波折的,在娘胎中就差点丢了命,后来阴差阳错成了大唐的太子。但是作为唐玄宗的儿子,他这个太子又是很憋屈的,谨小慎微的,不仅被父亲打压,还要和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周旋。安史之乱的发生倒是给了李亨一个重生的机会,让他勇敢的与唐玄宗分道扬镳,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压下安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