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3505 更新时间:2024/1/30 16:58:19

李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当李渊是傻子,其实傻子是他自己。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李密算是个聪明人,他自小好读书,尤其是史书和兵书。由此可见,他从小就志向高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而他的人生也确实是这么展开的。

李密出身豪门,他的曾祖父与祖父都在北周担任要职,而他的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

他原本靠着父亲的关系,在宫里当个侍卫官,属于高级公务员。但是这明显不是他想要的,因此他后来干脆辞官,回去一门心思研读书籍,等待让他大展身手的时机。

此后李密便开始了他的连续创业之路。

这创业是要资本的,很可惜李密没有资本,因此他的第一次创业只能给人打工,或者叫高级合伙人,而他的老板叫杨玄感

这杨玄感的创业项目就是反隋。

当时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杨玄感负责搞后勤。

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导致当时义军四起,杨玄感一看,觉得有机可乘,于是找来几个亲信密谋反叛之事。

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他特意找来自己的至交好友李密入伙,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李密不愧是聪明人,他给杨玄感一口气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占据幽州,断了隋炀帝的补给与退路,让他在高句丽自生自灭。中策是控制长安、潼关一带,和隋炀帝打消耗战。而下策则是直接攻打洛阳,但是洛阳城防坚固,胜负难料。

古人很神奇,每次给他们上中下三策,他们必定选择下策,于是杨玄感选择攻打洛阳。

结果,他运气不行,死活打不下洛阳,随着隋朝从各地调来援军,杨玄感最终败亡。

而李密的第一次创业就这么失败了。

由于受杨玄感的牵连,李密遭到隋朝官府的通缉,很快便被抓住了。不过这李密也算有些能耐,竟然在押送途中挖墙逃跑,堪称是古代版的越狱。

此后,他隐姓埋名,过上了一段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听说翟让的瓦岗寨实力颇强,于是便投奔其麾下。当然,李密知道自己的身份太敏感,用的是化名。

不过他演技太差,竟然被人识破了伪装。于是有人向翟让提议直接将李密杀了,毕竟他是朝廷重犯,担心他将隋朝大军引来。

不过李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动了翟让,成功加入瓦岗寨集团,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和上次不同,这次李密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但这并没有削弱他的创业热情,无论是跑业务(领兵作战)还是规划战略(出谋划策)他都非常卖力。

他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做起,负责四处拉人加盟,成功说服不少小势力加入瓦岗寨,使得瓦岗寨的声势日益壮大。

后来更是用计消灭了翟让最害怕的张须陀,帮翟让夺下了荣阳。

凭借此功,李密成功取得了翟让的信任,得以独自率领一支军队。李密对手下特别好,得到的金银财宝全都分给手下,于是人人都愿意为他卖命,作战的时候非常勇猛。

至此,李密算是有了自己的势力,在瓦岗寨集团站稳了脚跟。

此后李密经常和翟让协同作战,大败隋军。

慢慢的,李密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想把瓦岗寨集团做大做强,最好能取代隋朝,成为当时唯一的势力。这样才对得起他的毕生所学。

于是他向老板翟让提议,攻取洛阳,取代隋朝。翟让对李密的建议很感兴趣,不过鉴于当时瓦岗寨集团的实力不足,他们二人一合计,先攻取洛仓,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结果事情的进展非常顺利,瓦岗军不仅攻下洛仓,得到了隋朝存放在此地的大量粮草,还顺势击败了隋朝的2.5万人大军,成功从一众反隋义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反隋第一势力。不少百姓和小势力都争相来投。

翟让此人不得了,是个做大事的人。他明显察觉到自己和李密的水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于是主动让贤,将瓦岗寨老大的位置交给了李密来做。

翟让这人看事情看得很透,他的能力不足以让瓦岗寨在这乱世长存。就算他做着老大,也很难善终。而让李密当老大,瓦岗寨很可能会取代隋朝,到时候他至少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就这样,李密成为了瓦岗寨集团的董事长兼任CEO。而瓦岗寨在李密的领导下,确实发展得不错。

各地义军势力,以及隋朝地方官吏纷纷加盟瓦岗寨集团,使得瓦岗寨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反隋势力。

不过由于企业做大做强了,李密也开始飘了。在当时他接连犯下了几个错误。

其一、他杀了翟让。

李密在当上瓦岗寨的老大后,对于自己的前任老板翟让还是挺不错的。李密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司徒乃三宫之一,位极人臣,可见李密还是很够意思的。

但是随着瓦岗寨不断做大做强,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李密开始越来越看重权势,不再那么讲感情了。比如他打了胜仗,就不再将金银珠宝分给将士们了。

其实这也好理解,以前那些金银财宝说白了还是瓦岗寨的,不是他李密个人的。现在他当了魏公,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他的,自然就不愿分享了。

而另一方面,随着瓦岗寨的地盘不断扩大,原来跟着翟让混的一帮兄弟不乐意了。他们没有翟让那样的自知之明,他们觉得如果此时翟让是刘老大,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群人总是围在翟让身边,劝他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翟让的哥哥翟宽甚至放话:如果翟让不愿意当老大,那么就由他来当。

好在翟让以大局为重,不为所动。

然而这事情后来被李密侦知,他感到了威胁。到手的位置他自然不愿再拱手让人,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他决定除掉翟让及其那帮兄弟。

一日,李密请翟让前往营中做客。翟让欣然前往,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一场鸿门宴。

翟让到达后,李密命人摆好韭菜,接着拿出一把做工精美的弓请翟让品鉴。当翟让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弓上时,一名刀斧手出现在翟让身后,将其一刀毙命。

接着,李密派人将翟让的一干兄弟全都铲除,同时安抚翟让的旧部。

此事直接导致瓦岗军内部人心惶惶。李密看似稳固了权位,实则彻底丢失了人心。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二、想让李渊做自己的小弟。

公元617年,隋朝的唐国公李渊终于按奈不住,在晋阳起兵,加入了反隋的创业大军。

由于瓦岗寨是当时这行的龙头企业,而且李渊和李密也有交情在,于是李渊特意给李密写了封信,希望李密能来自己这边,二人共图大业。

李密仗着自己家大业大,根本看不上新生的李唐势力。但是他和李渊毕竟是有交情的,该客气还是要客气的,于是他在给李渊的回信里耍了个小聪明。

李密说,他无德无能,现在却被天下豪杰推举为盟主。既然做了盟主,就要对手下的人负责,自然不能随便再加入其它势力,大家结盟好了,共同推翻隋朝。

他一边说自己是盟主,一边大提结盟,传达出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李渊加入自己麾下。其狂妄自大可见一斑。

李渊那可是江湖老狐狸,老谋深算得狠。他明白此时瓦岗寨势大,自己不能招惹李密。于是尊称李密为大哥,表示愿意结盟。不过双方距离遥远,就不合流了,各自为战好了。

这样既拍了李密的马屁,也保证了自己势力的独立性,这才有了后来的李唐王朝。

其三、战略上的严重失误。

很长一段时间里,瓦岗寨的战略目标都是死磕洛阳。洛阳定,则关中定,关中定则天下定。

再不济,拿下关中,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果,这时候宇文化及干掉隋炀帝,自己当了老大。由于其手下士兵大多是关中人士,于是宇文化及的大军浩浩荡荡往关中地区进发。

李密当时最好的选择是暗中不动,等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火拼完了,再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李密此时已经过度膨胀了,认为王世充已经不足为虑,于是直接冲上去干翻了宇文化及。

虽然他成功消灭了宇文化及的势力,但是瓦岗军也损失较大。而洛阳的王世充则看准时机对瓦岗军发起了攻击。

此时的李密骄傲自满,昏招连出,最终败于昔日的手下败将王世充之手。李密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投奔老相识李渊建立的李唐。

至此,曾经显赫一时的瓦岗寨集团也走向了落寞。

随着李密归唐,李唐集团全盘接收了瓦岗寨的人才和地盘,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大势力。

对此,李渊乐得合不拢嘴,但是同时他也为一件事情发愁,那就是该如何处理李密。

对于李渊来说,这李密非死不可。

李密是李渊最大的竞争对手,李密一心想要将隋朝取而代之,自己来当上皇帝,这点从他杀翟让一事就可以看出。

他投靠李渊那是无奈之举,绝非长久之计。别看李渊现在收了李密的手下和地盘,李密没了自己的势力。

但是李密在瓦岗寨集团的威望犹在,只要他愿意,振臂一挥,就会有不少旧部响应。而且以李渊对李密的了解,他八成会这么做的。李密现在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就算李密没这样的想法,万一他手下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拥立李密,李密能怎么办?就像翟让的兄弟们都想让他上位一样。

总之,留着李密,对于李唐集团来说是一件风险巨大的事情。

但是,杀李密吧,李渊还真不好下手。

世人皆知他和李密的关系还不错,双方原本还是盟友关系,更何况现在李密投靠了李渊,李密彻彻底底成了李渊的“自己人”。

对自己人下手这种事,李渊可做不出来。主要还是副作用太大了,不说别的,李密的那些旧部一定会担心自己受牵连而起兵反叛。

那对李唐集团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李唐集团的实力将会被削弱,从而给了其他势力可乘之机。

因此,李渊虽然想杀李密,但是却不敢随便下手。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李密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死于李渊的算计。

李密到了李唐集团,李渊对他那叫一个热情。不仅封李密为邢国公、光禄卿,还将自己的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他称李密为老弟。

在外人看来,李渊对李密的好简直是无以复加了。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虚的,就是做给人看的。联姻就不说了,都是手段而已。封邢国公,那也是虚名,李密根本没机会去治理封地,就是叫着好听,最对就是能多拿些工资。

而李密的本职光禄卿就更有意思了,这职位是掌管部分宫门和宫中供奉事务的。说白了就是给李渊当管家,处理一些日常起居方面的事情。

总结一下,李渊对待李密的安排就是位高权轻,虽然有无尽的荣华富贵,但是却没有一点实权。

李渊做的一切都在暗示李密,对他不信任。

那么此时的李密会怎么想呢?自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起兵反叛。

不过他此时身在宫中,远离军队,只能等待机会了。

于是过了一阵子,李渊觉得该收网了,便给李密安排了一个机会。他派遣李密前往黎阳安抚旧部,而且为了让李密安心,还特意让其老部下王伯当同行。李密自然欣然前往。

当李密还在路上盘算起兵后的行军路线的时候,突然受到李渊的命令,让他原路返回。

李密一看,觉得李渊是后悔了,自己回去怕是凶多吉少。干脆在还没谋划好的情况下,起兵反叛。

其实这一切都是李渊的计划,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面上看,李渊没有对不起李密,是李密自己想多了,现在他反叛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他了。

李密反叛的时候,都没来得及说服多少旧部,整个过程十分仓促,其结局可想而知,最终李密兵败被杀。

就这样,李渊通过诱导李密的行动,名正言顺的将其斩杀,而所有的骂名都由李密来承担。李渊的这套操作,堪称是权谋之道的经典案例。

其实不能怪李渊太狠心,要怪只能怪他们选择的赛道不好。反隋这个赛道有个特点,那就是只能有一个幸存者,也就是最后的赢家。

对于所有参与反隋的势力来说,共赢是不存在的。既然皇帝只能有一个人,那么最后的赢家必然只能有一个人。

那些小势力也就算了,毕竟成不了气候,被收购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大势力的老大没得选,要么当上皇帝,要么万劫不复。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的结局无不印证了此事。

尤其是王世充,李渊都说饶他一命了,最后他还不是被人给砍死。这背后自然也有李渊的影子。

所以不是李渊太狡猾,而是李密把李渊当傻子,以为他想不到这点,还想着以后东山再起,实在是惹人笑话。

更多文章

  • 李渊夺下长安城另立杨侑为帝,得知长安失守,隋炀帝又是何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李渊,杨侑,代王,唐朝,隋炀帝,长安城

    公元617年,李渊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拿下了长安城,隋朝的覆灭指日可待。在攻城之前,李渊还命令自己的士兵们,不许和城中的百姓发生冲突。然而,手握重兵的李渊在攻下长安之后,并没有自立为帝,而是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那么,决意反隋的李渊为什么要这样做?他

  • 李渊被逼退位,想出一计报复李世民,着实让李世民头疼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元吉,玄武门之变,李建成

    说起“盛唐”,多数人会认为李世民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其实不然,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也就是被称为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君主,即“李渊”!李渊,出身名门望族,年幼丧父,很早就世袭了其父的爵位,即“唐国公”。要说隋朝时期,身为皇室的杨家对李家还是不错的,李家在杨家的庇护下也是高官厚禄,可以说是赚

  • 李世民当了太子有了兵权,不会再逼李渊了,为何李渊主动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元吉,兵权,李建成

    “玄武门政变”过后的第二天,李渊便主动退位,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说起来,李渊是没有必要把皇位交给李世民的。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敢发动政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但是并不敢杀他。因为李世民想要的是当太子,想要的是兵权。而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尉迟敬德就冲进宫来,以保护李渊为名,向李渊要兵权。当时李渊

  • 李世民称帝后,太上皇李渊的“尴尬”谁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李世民,李渊,太上皇,刘邦,魏征,长孙皇后

    公元626年,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于次子李世民。后者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后,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为贞观。唐朝盛产“太上皇”,李渊则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在退位仪式上,李世民对李渊尊重有加,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实际上,李渊的退位,饱含无奈。一、玄武喋血:父慈子孝的背后两个月前

  • 李渊既然已经册封李建成为太子,为什么又让李世民掌握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李元吉,玄武门之变

    凌云摘要:李渊起兵反隋,接着又和群雄争夺天下,在打下大唐江山的征战中,李渊明明比较看好长子李建成,却为什么让次子李世民手握重兵,结果埋下了兄弟相争,玄武门兵变的祸根。李渊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这么做?【公告:本号在今日头条新开关联账号“知兵堂老周”,敬请大家关注支持】李渊起兵反隋,接着又和群雄争夺天

  • 为何说李渊篡位是必然的?将他四个儿子的名字起来,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总探长爱时尚标签:李渊,唐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李渊篡位是必然的?将他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才知野心彰明昭著引言: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唐创业起居注》相信很多历史迷们应该都知道,这句话所描述的便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过,虽然建立唐朝,统一全国,但是在历史上,对于李渊的存在感却非常低,一方面针对李渊的史料没有大的亮点和吐槽点,另一方面李

  • 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他对大唐的建立有何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李密,独孤信,突厥

    一、出身勋贵自李渊的祖父李虎起,李氏一门就一直是西魏和北周的支柱。李虎不仅是自西魏的建国元老,更和实际建立西魏的宇文家族有共同的渊源,都出自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北魏时期,北方六镇是抵御北方柔然的军镇,也是北魏的国家支柱,镇将和镇军在北魏有很高的地位。六镇间各不相属,可是本镇内却视如兄弟

  • 作为隋朝首都,长安城进可攻退可守,李渊父子是如何将其攻克的?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李渊,唐军,关中,唐朝,长安城,李世民,李建成,平阳公主,隋朝首都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向下属各郡县发布文告,宣布起兵,号召各郡县听从指挥。在打破了通往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之后,李渊父子决定直取长安。作为隋朝的京都,长安城地处关中、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有利于持久作战,可以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虽然,此时的长安城依旧有重兵把守,但城中的百姓却早已陷入了慌乱

  • 李渊退位后有多凄惨, 就知道李世民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周小鸭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武则天,李建成,皇帝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没有一位像李渊这样被无视和蔑视的了,明明是自己谋划和开启了大唐的开国基业,但到最后一切功劳都成了儿子的功绩,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的“老色批”。能成为开国皇帝不过是生了一个好儿子,人家是虎父犬子。他是这里的犬子虎父。但事实上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李渊所有的功绩包括长子李建成的功绩都被

  • 李渊退位后生30个孩子,唐太宗头痛不已,武则天仅用一招全部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人和政通标签:李渊,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七绝》曾言:“剑拔弩张势峻严,同胞反目为皇权。”盛唐初期,玄武门之变爆发,皇位易主,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虽太宗之治繁荣无比,但高祖威胁却无处不在。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史便会发现,虽皇帝掌握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皇室的生活却混乱无比,毕竟人人都对权力趋之若鹜,而为争夺皇权,皇室兄弟手足相残之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