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的野心有多大?为四个儿子取名,暗含对皇权的渴望

李渊的野心有多大?为四个儿子取名,暗含对皇权的渴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暴龙历史记 访问量:2155 更新时间:2024/1/27 10:53:11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必定不是平庸之辈。

毕竟,在前朝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背景下,能够在群雄中杀出个重围,最后自己坐上那高高在上的宝座,自然不可能是哪个碌碌无为之辈能做到的。

但是,在这些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中,有一位开国之主却一直饱受争议。

很多人认为,这位帝王能够坐上这至高皇位,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甚至提及这个统一王朝,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儿子。

这位开国之主,就是大唐唐高祖李渊。

大唐风采,至今仍让人心生憧憬,而世人皆认为,盛世大唐的筑基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倘若要评出一个中华千古一帝,李世民一定是竞争榜单中的热门前列。

而想到李渊,很多人的印象除了李世民父亲、大唐开国皇帝,剩下的就是那场玄武门发生的宫廷政变。

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和功绩毋庸置疑,而他的父亲李渊其实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认为,李渊是被儿子和下属推着走上了造反之路。

可实际上,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看看,就能懂李渊野心到底有多大。

为四子取名暗藏野心

古代奉行着嫡长子制度,自周朝定下嫡长子继承为正统的制度后,历朝历代都将嫡长子制视为自上到下都应当遵从的礼仪。

所以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身上自然寄托了李渊更多的期待和抱负。

公元589年,李渊和窦氏诞下一子,为其取名李建成,字毗沙门。

此时的天下,隋文帝杨坚受北周皇帝周静帝“禅让”,谋北周为隋朝,并逐步收复中原领土,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王朝。

虽然杨坚所谓的禅让,天下人皆知背后另有隐情,可隋文帝的仁政和大权在握,让天下人都不敢有非议。

而杨坚是以禅让名义粉饰自己谋权篡位之事,自然也不会亏待前朝官员。

可说到底,隋文帝杨坚还是得位不正。

这般以禅让改朝换代的做法,固然表面上做到了粉饰太平,可天下人中也不乏有人因此动了别样心思。

在此背景下,李渊袭封了父亲唐国公的名号。

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前程,李渊此时担任着岐州刺史。

而他的正妻窦氏也不是一般人家,窦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和襄阳公主的女儿。

虽然改朝换代后,曾经的皇亲贵族也不复当年春风得意。

可李家也算得上是朝廷重臣,李渊在朝政上走得一帆风顺,并且还深受新帝隋文帝的信任,被赐予重任。

李渊为嫡长子取名为李建成,便有建功立业、事业大成的意思。

李渊对长子赋予这样的期待,从臣子角度来想,倒也有为君王打天下、立不世功劳的意思。

但从另一种角度想,改朝换代,自立为皇,岂不是最大的功业。

隋朝可以受禅让夺北周帝位,那他李渊又有何不可?

李渊为长子取名李建成,便有别样心思暗藏其中。

再来看次子李世民,公元598年,这位后来大唐人口中的圣皇帝,西域人口中的天可汗,降生人世。

此时的李渊在陇地担任刺史,而他为自己和正妻窦氏的第二子取得世民之名,更是道出了他心怀天下、胸怀百姓的抱负。

所谓“世民”之意,即济世救民之意。

隋文帝在位早中期,的确做到了一个圣明开国皇帝该做的一切。

他一统南北,建立了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废九品中正制,建五省六部制,打造开皇之治的盛世。

可隋文帝晚年大兴土木,听信谗言,诛杀忠臣,废长立幼。

曾经的明君,到了晚年却成了一个荒唐之主,惹得天下人苦不堪言。

而李渊作为一个臣子,却立意高远,要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康生活。

可见当时的他对于隋朝已经兴出了不满之意,他渴望人民安康幸福,建立一个盛世。

李渊三子李玄霸,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倘若说李元霸,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在《说唐》《兴唐传》等通俗小说作品中,都曾有过李元霸这位李渊三子的艺术形象。

在这些作品的塑造下,很多人甚至将话本当成了史实,以为这位李渊三子是唐时的天下第一。

可实际上,这些话本小说都脱离了原著的形象,和李玄霸的生平几乎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李玄霸和自己的两位哥哥都是窦氏所生,在李世民降生后次年,即公元前599年,李玄霸降生。

而李元霸之名更是彰显了李渊的真实想法,玄字取自天地玄黄,而霸字则让人想到了争霸天下。

这不免让人怀疑,李渊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与隋失其鹿,与天下共逐之地打算。

李渊四子出生于公元前603年,此时,距离隋文帝杨广驾崩还有一年。

而隋文帝杨广的荒唐行事作为也半点未见改善,天下之人和有识之士都已经苦不堪言,

李渊为四子取名为李元吉,所谓元吉,暗藏了李渊希望天下太平,万事吉祥,自己所处之世可以风调雨顺,百姓安享太平。

对于李元吉,或许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在玄武门事变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杀害的弟弟。

虽然李渊前四子同父同母,可在他们身上,却没有看到兄弟情深,更多的却是为了皇权富贵,不惜手足相残。

当李渊还为人臣子,为四子取下不凡名字时,或许他也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当真能够问鼎天下。

更想不到四子又会手足相残,甚至发展到老大和老四都被老二杀死的地步。

不过且不论未来如何,倘若将李渊四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看,不免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李渊的野心其实早已经表露出来。

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个儿子身上,包含了李渊对于至高皇权的渴望,对手握天下的期待。

这不免让人感慨,谁说李渊当真是无能之辈,只是靠儿子上位。

这份野心和能力再搭配上机遇,李渊自然有本事改朝换代,坐上那高高在上的帝皇之位。

平定天下全靠儿子李二之力?

作为开国君主,李渊却一直被认为是没有野心。

很多人认为,从最初的起步建唐,到后来的天下安定,李渊全是靠生了几个好儿子,尤其老二李世民出力最多。

实际上,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很大原因是李渊在开创大唐之后,没多久就因儿子兵变,被迫早早退休当起了太上皇。

纵观历史,帝王家总是不免为了皇权争来争去,甚至不惜手足相残,而李渊却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压不住。

一场玄武门之变,亲眼见证老二残杀兄弟后,李渊也没有能力惩戒李二,没两个月就被赶到了太上皇的位置。

因为这段史实,很多人认为李渊实际上没什么能力,全靠儿子上位罢了。

这段史实的确是毋庸置疑的,李渊在玄武门事变中,完全就是一个被动的见证者。

可见当时他对于皇宫权力的执掌,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削弱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但是抛开这件事,李渊当真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在建唐中可有可无,不过是碌碌无为之辈?

想必并非如此,之所以大多数批判的矛头指向李渊,无非还是因为他生了个好儿子。

李世民杀死同胞兄弟,赶父亲下台自己称帝,他自然也知道这是一段不足外人道的丑闻。

为了遮掩这段历史,李世民在位时刻意大量删改历史,将自己在起兵建唐中起到的功劳无限放大。

似乎倘若没了李世民,起兵建唐这件事必黄无疑。

而父亲李渊称帝,也不过是因为李渊占了父亲的身份,自己暂时将帝位给父亲坐一坐罢了。

至于为何最后选择用极端方式登临帝位,无非就是两个手足兄弟先不仁,自己后不义罢了。

李世民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玄武门之变找理由,因此将所有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可是想要掩天下人之眼,终究是不可能的。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中,真实写明了李渊起事的细节。

此书的作者是李渊起兵时的文书温大雅,从这本书的细节中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李渊的形象。

作为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上场杀敌制胜的将军,李渊更多时候做的是在后方统筹调度,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起兵一事,想要长久,自然不能单纯靠武力,不然项羽陈胜吴广之辈,自然也不至于最后功败垂成。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盗贼,全都选择在乱世中揭竿而起。

各路人马都打着为民发声,为民起义的口号,可最后推翻隋朝江山,建立盛世大唐的,却是唐国公李渊。

倘若从大义来说,隋朝天怒人怨,无非是隋炀帝过于残暴,以至于民声鼎沸,失了天下民心。

而唐国公李渊呢,他和前朝北周之间却是关系暧昧,和隋朝统治集团更是关系密切。

李渊本就是十六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祖父在西魏时官至太守。

北周建立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份头衔也被传到了李渊身上,而李渊之母更是隋文帝妻子的姐姐。

可以说,当时任何一个贵族家族当了皇帝,李渊家族都混得开。

可就是这么一个包装起来的起义军,最后能够接隋朝的班,李渊又岂能单单靠儿子李世民在外面打的那几场胜仗。

战场以外的政治、外交和利益博弈,这些都是李渊在背后执掌大盘。

而在李家起兵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李世民更多的是在局部战场上的可圈可点。

在大唐建立后,李渊选择了立嫡长子为太子。

这无非是因为他知道现在天下不稳,皇权交接如此频繁,无非是因为世人对于皇帝的宝座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而昔日隋文帝便是废长立幼,立隋炀帝杨广,最后隋落得一个二世而亡。

倘若不把规矩立下,李渊又怎知大唐不是下一个大隋。

至于他立下的太子李建成,在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下,似乎已经被解读成一个奸诈、贪婪的无能之辈。

可实际上,李建成绝不是无能之辈。

在李家从太原起兵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便是同心并肩作战。

他们一同在前线厮杀,为父亲和李家打下了偌大皇朝,最后,唐朝首都长安便是李建成带人打下来的。

大唐建立后,李渊于长安建首都,立不论是功劳、礼仪、威望都极佳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还是两个打仗打得好的老二和老三,为李家守江山,做一个地方王。

这般安排无疑是合情合理,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对付西秦霸王薛举;老四李元吉则是负责长安以东,主要对付北边的突厥人。

李渊想的是自己百年以后,老大做皇帝,几个弟弟都是自家人,自然全力协助兄长,李家的江山也就可以长久传下去。

可李二的确有能力,将薛举打的灭了国,李元吉却是打不过两个割据势力宋金刚和刘武周。

这两处可是李家的老家,是他们发家的地方。

无奈,李渊让李世民救场子,火速奔赴山西,李二同样是连战连胜,将山西收了回来。

正是此役过后,李二的威望大涨,曾经的平衡被打破。

李渊被这几个儿子自己闹得不可开交,可涉及到自己的骨肉,李渊也很难割舍。

最后在优柔寡断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将自己兄弟杀死,将老爹赶下台,自己坐上了皇位。

尽管李渊在这一件关键大事上犯了迷糊,最后落得一个早早当起了太上皇的下场。

可是回顾他的初心,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李渊的确都做到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如何?李渊、李世民扮演了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敬德

    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兄弟相残、父子拔剑相向的惨剧比比皆是,他们之所以抛弃亲情和人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没有人可以抵抗权力的诱惑,当你真正接近它的时候,就被不知不觉被驱使,做出一些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情。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正是由此开始,李唐王朝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 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李渊,元帅,唐朝,王世充,宇文化及,国防政策,李密(隋朝)

    李密聪明过头了,他以为李渊是个笨蛋,但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笨蛋。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李密算是个聪明人,从小就喜欢看书,特别是历史和军事方面的书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自幼就有雄心壮志。这就是他的生活。李密是个大家族,曾爷爷、曾爷爷都是北周重臣,其父李宽则是上柱国,蒲山郡公。他以前是靠着老爹的

  •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为何在生前,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寝?

    历史解密编辑:水晶面包标签:李渊,皇帝,大唐,开国,陵寝,南唐,唐朝,李世民,隋炀帝,王世充,窦建德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刚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寝,开国皇帝也不例外。秦始皇嬴政,他继任秦国国君的时候才13岁,继位当年就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寝;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登基第二年开始给自己修皇陵。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他9年皇帝生涯和9年太上皇生涯中,为何从来没把修陵寝这件事提上日程,是因为国力空虚?还

  • 李渊李世民父子娶了多少仇家的妻女?夜里能睡得安稳吗?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元吉,隋炀帝,宇文化及,李建成

    李家父子后宫春色满园,李渊50岁之前只有五个儿子,当了皇帝后他精神抖擞,连生十七个儿子和十几个女儿;李世民不逞多让,一边打仗一边搜罗天下美色。有意思的是,爷俩都很“胆肥”,网罗了数量不菲的仇家妻女。夜晚深睡之时,枕边人满脑子都是亲人们的鲜血,难道李家父子就不怕一双双纤纤玉手中突然多出一把利刃?我们就

  • 李渊退位后仍住太极宫,李世民做一事让李渊主动搬离,确实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敬德

    626年,在唐高祖李渊的纵容或权衡下,太子李建成和天策上将李世民这对兄弟俩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炽化阶段,俨然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想活下去,就只能让对方活不下去。当然,因着所处位置的不同,李建成和李世民对于对方的容忍度又是不同的。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他所行必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啥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秦王,尉迟敬德,李元吉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不过作为皇帝他并没有调节好自己儿子们的矛盾。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渊本人是坚决的嫡长子制度拥护者,所以在建立唐朝后,将长子李建成继位皇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对这个封赏,李世民并不服气,因为在他看来李建成只是留在长安坐享其成,唐朝的江山都

  •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干预?是能力问题吗?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尉迟恭,李孝恭

    唐高祖李渊是一个被他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严重“弱化”了的角色。“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对史料、档案等进行了大规模的“亲自指导”。总而言之就一个中心思想:“江山是我李世民打下来的,我爹和我哥只是‘吃现成饭’!”可事实上呢?李渊这个人的能力并不弱。直到“玄武门之变”爆发前,唐王

  • 玄武门之变,李渊给李世民种下魔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李渊,秦王,隋朝,唐朝,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建国以来,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玄武门之变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新兴地主官僚集团和旧世族官僚集团之间为争夺国家领导权而发生的尖锐斗争。近几年来,对此说法颇多质疑。不少论者认为,这场政变是为争夺皇帝宝座的兄弟残杀。至于被逼自卫反抗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是房玄龄删略《国史》篡改而成。史籍上一再声称李渊企图立世民

  • 家世皇帝李渊成了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会讲故事的二虫标签:李渊,齐王,唐朝,李世民,隋炀帝,窦建德,李建成,王世充,开国皇帝

    他身世显赫,在群雄割据、民变四起的隋朝末年,获得了关陇集团的支持,又广交豪杰,他举兵之时,群雄归附,官吏民众纷纷响应,他开创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他就是贞观之治的奠基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李渊自淑德566年出生在长安,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秉是北周柱国大将军,世袭唐国公,母亲是独

  • 公元624年,李渊已经决定迁都襄阳,李世民却为何坚决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李渊,李世民,突厥,李建成,李元吉,长安

    在《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故事: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7月,唐高祖李渊,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萧瑀,中书侍郎宇文士及,侍中陈叔达等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决定要把唐朝的都城迁到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不仅如此,会议还决定,由宇文士及率领工作组前往襄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