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本来是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至明朝开始被当时的小说家汇集成册,于是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由于中国古代识字率不高的社会状况,评书、戏剧等民间艺人成为了古代民间故事流传的重要渠道。杨家将的小说通过这些民间艺人的改编和传播,最终在清朝的特殊社会环境下达到巅峰状态。
在当时的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之说,可见当时老百姓对杨家将的欢迎程度。这是因为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中原老百姓心理上非常抗拒。可是由于军事上不足以与满清朝廷抗争,所以在艺术上追求历史上曾经的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于是呼家将、杨家将、说岳全传等故事,便在清朝流行起来。
评书和戏剧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也是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他们没有依照明朝时候的剧本照本宣科,而是继续采集其它的民间故事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故事体系。在清朝的杨家将故事中,评书艺人们创造性的编出了杨家将的前传,给金刀令公杨业找了父亲、祖父等一系列先辈。最让人苦笑不得的是,这些先辈与历史上的杨家将并无任何关系。其中火山王杨衮便是这样的典型,他本是五代十国故事中的一名契丹将领,因为姓杨的缘故被生拉硬拽的编入了杨家将的体系,成了杨家将家谱的第二代头领,杨业的父亲。
民间故事中的杨衮字君爱,是杨家将创始人杨会的儿子,也是残唐五代十国时候的名将。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鲁奇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和五代名将高行周的结拜兄弟,带领军队和南下入侵的辽军进行了一系列大战。故事中的杨衮非常强悍,有过大战李存勖、逼死王彦章,大破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光辉战绩。然而这些都是评书艺人的故事创作,并非史实上存在的事情。历史上的杨衮与杨家将毫无联系,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甚至在后期还存在一定的敌对关系。
杨衮的父亲是后唐名将杨彦询,本来跟随割据青州的王师范作战。后来王师范被后梁名将杨师厚逼降,杨彦询便跟着投降了杨师厚。杨衮自小随父亲在军中长大,于是也跟父亲投靠后梁,在"银枪节效军"中习武差遣。后来杨师厚与辽西契丹军队作战,将杨衮封为霍山节度使。杨衮在于契丹人作战中立下功勋,于是爵位被升为霍山郡王,俗称霍山王。民间故事中称杨衮为火山王,便是霍山王的误读。而这些故事本来在残唐五代十国的系列评书故事中,又与抗击契丹辽国有关,便和杨家将的故事扯上了关系。
实际上杨家将是太原杨氏迁往麟州发展起来分支,与霍山的杨家没有任何关系。麟州杨氏在节度使杨信的带领下与契丹军队抗争,后来这支家族军队便发展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家将故事中的领头人,金刀令公杨业就是麟州节度使杨信的儿子。杨业曾经为北汉皇帝刘崇的义子,被改名为刘继业,带领北汉军队多次抵抗南下侵略的契丹军队,并立下赫赫功勋,被人成为杨无敌。
可霍山王杨衮却不是这样,他与他的手下不过是藩镇割据中的墙头草而已。杨师厚死后后梁被后晋所灭,杨衮便投降了后晋。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打后晋,杨衮便投降了耶律德光,跟随耶律德光进军汴梁。
杨衮人生是残唐五代十国时典型的藩镇人生,在各种军阀割据混战中当墙头草,谁强大就投降谁。他最终选择了耶律德光就是因为契丹军队的强大,能够灭后晋攻占东京汴梁城。然而这个选择是巨大的错误,耶律德光在汴梁并没有坐稳皇帝的位置,受到中原军阀群起而攻之,最后败退回辽西。
由于耶律德光南下时杨衮积极投靠,所以耶律德光给杨衮赐了一个契丹族的名字,叫做耶律敌禄。于是杨衮便成了契丹人,在中原混不下去了,于是带着军队随败退的辽军北归。因此杨衮并没有什么抗击契丹,击败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光辉战绩,只有给契丹军队当带路党的黑历史。
杨衮一生对历史最大的影响力便是在高平之战中,也算是他对汉族唯一的贡献。当时后周太祖郭威病逝,晋王柴荣即位,这便是后周世宗。由于郭威是击败后汉隐帝夺取的皇位,所以作为后汉割据称帝的北汉,便开始准备南下收复中原的地盘。而柴荣得到这个消息后,不顾宰相冯道的阻止,积极组织军队北上攻打北汉,双方在高平爆发战争,史称高平之战。
当时北汉皇帝刘崇率领军队南下,同时也派出使节向契丹辽国求援。他自称"侄皇帝",积极改善同契丹的关系,联合契丹出兵攻打后周。杨衮作为契丹将领便被委派了率军支援北汉的任务,于是加入了高平之战。
当时是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北汉皇帝刘崇派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战争开始时还比较顺利,北军击溃了包括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在内的一系列沿途抵抗的军队,并在泽州会合。后周军队在柴荣的带领下先抵达泽州,再在泽州附近的高平城和巴公原一带阻击北汉和契丹的联军。双方在此发生大战,最终柴荣带领后周军队先输后赢击溃了北汉军队,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而北汉皇帝刘崇在兵败后狼狈逃回晋阳,第二年便忧惧而死。
对于这场后周击败北汉的战争在历史上有过不少评述,历史学者和军事学家也反复研究过很多次。在我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败就是在契丹军队统帅杨衮的决策上,这也是北汉军队先赢后输的关键。
当时两军在战场对垒,杨衮和刘崇为了战争策划发生争执。杨衮认为后周军队阵容整齐,是沙场强敌,力求谨慎从事。刘崇则认为后周兵少,后续部队还未到齐,想要抢先进攻。最终两人分道扬镳,杨衮率领契丹军袖手旁观,刘崇指挥北汉军抢先攻击后周军队。北汉军在战争初期占了便宜,但在柴荣指挥赵匡胤和张永德展开反击后便节节败退。
最让刘崇嫉恨的是,袖手旁边的杨衮见到北汉军队失利后,便率先将契丹军队撤出了战场。于是后周防御契丹军队的李重进部转头攻打北汉军队,成为击溃北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衮在高平战场上的不作为,既让契丹军队完整保全,也给后周集中火力攻打北汉军队的机会。对于杨衮的选择,有的认为是他怯战,也有的说他故意当卧底。虽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杨衮决策的过程,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后周军队,也算是在给契丹人当了带路党后的赎罪。不过他的这种人品和风格的确配不上杨家将的赫赫威名,评书艺人选他当杨家将的第二代,明显瞎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