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李儇病逝,他的兄长李晔继位,是为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算得上是唐朝史上最“难”的一位皇帝,在他继位前,唐朝经历了黄巢起义的打击,变得四分五裂,藩镇占据一方,朝廷所能控制的州县只剩下了十几个。
尽管如此,在他继位后还是一心想要恢复大唐的繁荣,但奈何此生不逢时,无力回天。
最终成为了节度使手中的傀儡皇帝,失去利用后惨遭杀害。
这位唐昭宗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咸通八年(867年)二月二十二日,一位宫女在大明宫中诞下了一个婴儿,但却在不久后,这位宫女便离世了。
由于身份卑微,所以她的死在别人看来十分平常,但他生下的那个婴儿在几十年后却给他带来了最高的荣誉。
没错,这个孩子就是将来的唐昭宗。
李晔,本名李杰,他是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在他出生后,唐懿宗为他起名李杰,是希望他将来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李晔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从小便十分好学,六岁时就被封为了寿王。
不仅如此,李晔在文学和音乐上也颇有造诣,常常能与大臣们吟诗作赋,又或者是亲自谱曲与众人一同欣赏。
但他这么优秀为什么没有继承唐懿宗的皇位呢?那是因为当时皇帝病重,宦官掌控大权,谁当皇帝都由他们说了算,唐僖宗贪玩的性格更适合他们掌控。
当黄巢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已经攻占了洛阳,直逼长安。唐僖宗只能带着少数亲王仓促逃离,寿王李晔也在其中,众人最终逃到四川才幸免于难。
在这一路上李晔吃了不少苦,这场战乱也让这位王爷得到了历练,从此之后他便更加注重骑射武艺的练习,练出了一手精准的箭法。
然而身为亲王的李晔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那便要从唐僖宗病重说起,光启四年(888年)二月,逃亡多年的唐僖宗终于回到了长安。但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唐僖宗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了,回京之后就得了重病。
他拖着沉重的病体,用繁复的礼节拜谒了太庙,并且下旨大赦天下,将年号改为“文德”,希望以此来稳定民心,开始一个新的时代。
但事与愿违,在一个月后,年仅二十七岁的唐僖宗便驾崩了。
由于唐僖宗英年早逝,在生前并没有立下太子,也没有留下遗诏。所以在唐僖宗驾崩后,朝臣与宦官便开始考虑拥立谁当皇帝。
唐僖宗虽然年轻,但他有两个儿子,只不过因为年纪尚小,难以执政。
并且此时叛乱四起,内忧外患,因此朝臣与宦官都不愿意立年幼的皇子为皇帝,而是选择在唐僖宗的兄弟中挑选。
唐懿宗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唐僖宗是第五子,吉王李保是第六子,寿王李晔是第七子。至于其他的皇子少有记载,应该是早年便逝世了。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晔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而且大臣们也都认为吉王李保贤能仁善,要是他继位一定能成为一位明君。
然而掌控禁军兵权的宦官杨复恭却想要拥立寿王李晔为帝,因为唐僖宗在生前十分器重李晔,并且在逃往途中李晔与宦官的关系也不错。
此时朝臣都拥立李保,若是宦官也拥立他,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如果拥立李晔,那他们就能独享拥立之功,荣华富贵也随之而来。
宦官出手,那这件事几乎是板上钉钉了,因为在唐朝晚期,皇帝的废立几乎都在宦官的掌控中,朝臣也无法与之争斗。
于是在三月,李晔先是被立为了皇太弟,两天后便在灵前继位,是为唐昭宗。
登基后的唐昭宗又会有怎样的作为?
继位后的唐昭宗十分高兴,他终于有机会为李氏王朝以及天下苍生做点什么了。
于是他便怀着满腔热血准备重整山河,让大唐恢复往日的强盛。
三月二十日,唐昭宗接见了文武百官,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他礼遇贤臣,还特别重视儒家学术,仔细研读经史,想要找到一个能让唐朝万世开太平的治国之策。
不仅如此,他还招募了十万大军,想要以此来增强朝廷的军力,震慑占据一方的藩镇。
但唐朝此时已经腐朽不堪,即便唐昭宗如此努力,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面。
经过百年的时间,各个藩镇早已盘根错节的扎根在大唐的土地之上。身为皇家家奴的宦官也手握大权,不仅掌控着禁军,还能参与政事,皇帝的废立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这些种种问题如同跗骨之蛆一般,难以剔除,就连武宗、德宗都难以撼动,又岂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解决的呢?
因此,满腔热血的唐昭宗迎来了沉重的打击,现实在他的头上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首先迎来的便是宦官杨复恭的打击,在唐昭宗继位后,杨复恭身兼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之职,掌控着朝廷禁军的兵权。
他仗着自己有拥立之功,不仅独揽大权,藐视群臣,就连皇帝也不放在眼中。
由于杨复恭权势滔天,刚刚登基的唐昭宗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还不得不为他的拥立之功进行奖赏,并加封他为金吾大将军。
经过缜密的谋划,唐昭宗也采取了针对杨复恭的行动。
他拉拢提拔了杨复恭的心腹天威军使杨守立,让其在羽翼丰满后与杨复恭争权夺势。
如此一来,唐昭宗不仅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还削弱了杨复恭的势力,更是为他树立了一个劲敌,可谓是一举三得。
最终在唐昭宗的谋划下,这些宦官开始自相残杀,杨复恭最终死在了宦官集团的内斗中。
眼前的障碍被扫除,随之而来的却是藩镇势力的作乱。
唐昭宗即位时,藩镇已经无法控制了。面对这样的局势,唐昭宗意识到,皇室之所以摆平不了藩镇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支能够震慑诸侯的军队,所以藩镇才拥兵自重,不将朝廷放在眼里。
朝廷的禁军早在唐僖宗时,就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于是,唐昭宗便开始了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最终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唐昭宗令韦昭度、王建等人率军征讨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由于韦昭度是个书生,不懂军事,再加上刚组建的禁军都是新兵,缺乏锻炼,所以这一次征战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而王建所率领的永平军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当唐昭宗想要召回西征的军队时,王建却率军逃到了四川,切断了与朝廷的联系,也成为了一股造反的藩镇势力。
这次唐昭宗可真是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过好在,讨伐西川的同时,实力最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朱温、李匡威、赫连铎联手击败了。
这让唐昭宗十分高兴,因为他对李克用没有半点好感,单是李克用出身于沙陀贵族这一点,就足以让唐昭宗对他心生排斥。
与此同时,朱温、李匡威、赫连铎等人上奏,表示要继续攻打李克用。唐昭宗收到奏章后,喜上加喜,当即便下令让宰相张浚和其他几位节度使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讨伐联盟。
但很可惜,朱温等人的军队在之后的作战中毫无进展,张浚等人的联盟也被逐个击破。
面对这样的结果唐昭宗懊悔不已,自己继位后为削藩做出的努力全都白费了,组建的禁军也死伤惨重,于是便向李克用求和,终止了这次讨伐。
唐昭宗又为何会成为藩镇势力手中的傀儡皇帝呢?
两次出征的失败,让唐昭宗失去了皇帝的威严,成为诸侯能够随意羞辱的对象。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也让藩镇对朝廷多了一分藐视。
最过分的便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此时的他已经被封为了陇西郡王,势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政务指手画脚,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在景福二年(893年),李茂贞还曾给唐昭宗写了一封信,信中所言都是在嘲笑唐昭宗的软弱。这让唐昭宗勃然大怒,不顾朝臣的劝阻,发兵攻打李茂贞,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李茂贞取得胜利后,率军直奔长安问罪,最终宰相杜让用自己的性命平息了李茂贞的怒火。
虽说唐昭宗这次逃过一劫,但从此以后大臣们与他也渐行渐远了,唐昭宗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局面。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指使宦官杀害了宰相崔绍伟,再次率军前往长安,唐昭宗无奈下只能逃往河东,寻求李克用的庇护。
但却在途中恰好碰到了李茂贞的盟友华洲刺史韩建,就这样唐睿宗又被挟持到了华洲,幽禁了整整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李氏宗亲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等十一位秦王全都被杀害了。
直到乾宁五年(898年),朱温占据了洛阳,距离打下长安登上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李茂贞、韩建、李克用等人决定暂时结盟,宁可让唐昭宗返回长安,也不愿意让天下落到朱温的手中。
八月,唐昭宗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将年号改为了“光化”,以此来庆祝自己的劫后余生。
但好景不长,在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又落入了宦官手中,被幽禁在少阳院中。
宦官们为了防止唐昭宗逃脱,用铁水浇灌门锁,并在墙角凿了一个洞,用于每日给唐昭宗送食物。
然而宦官们害怕李茂贞等人兴师问罪,于是便将所有的包袱丢给了朱温。
朱温哪愿意背这个锅?当即便派人将这些政变的宦官全都暗杀了,并且拥立唐昭宗复位,年号又被改为了“天复”,并且朱温也被加封为梁王。
李茂贞听说唐昭宗复位后,火急火燎的从凤翔赶到了长安,并且厚颜无耻的让唐昭宗加封他为岐王。此时的唐昭宗也只能乖乖听话,毕竟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反抗的余地。
由于宦官与朝臣的矛盾加深,宰相崔胤想借助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
但大宦官韩全诲却联合了李茂贞,让李茂贞调来了几千兵马驻扎在京城,保护长安。
在半年后,朱温便率军前来讨伐韩全诲,那区区几千将士哪里是朱温的对手?无奈下韩全诲只能挟持唐昭宗逃到了凤翔。
朱温穷追不舍,将凤翔团团包围,这一围就是一年多。李茂贞的粮草都快消耗殆尽了,又正值寒冬,城中每天冻死的人多达一千多人。
唐昭宗的日子也不好过,每天都喝豆麦磨的粥,难以充饥,人都软的跟面条一样了。
皇帝都这般,那百姓更不用说了,人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明码标价,每斤人肉价值一百钱,狗肉价值五百钱。
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实在是守不住了,于是他便和唐昭宗商量了一番,将韩全诲等宦官全都杀死,并将他们的头颅送到了朱温的面前,唐昭宗也被送到了朱温的手中。
如此这般,朱温才肯撤兵,带着唐昭宗返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后,朱温便派遣手下的士兵,将剩余的几百名宦官全都处死。这个困惑了唐朝百年的宦官问题终于被解决了,但也为时已晚了。
唐昭宗或许是为了报答朱温,将他任命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同时加封朱温为梁王。
但这些却没能打动朱温,他担心唐昭宗再次成为敌人手中的正统招牌,对唐昭宗起了杀心。
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夜里,唐昭宗正在寝宫休息,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率领一百人入宫,谎称有急事要奏请唐昭宗。
但唐昭宗的妃子见来的人太多了,心生疑惑,迟迟没有通报。史太挥手便将她斩杀,率领众人闯入了唐昭宗的寝宫。
这次唐昭宗在劫难逃,死在了史太的剑下,年仅三十八岁。
唐昭宗算得上是唐朝最“难”的皇帝,也是最悲惨的皇帝。继承的江山四分五裂,怀着满腔热血想要重振山河,却被现实狠狠的上了一课。
这对于年仅二十几岁的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之后又被众人如同争夺物件一般,抢来抢去,颠沛流离。
只能说生不逢时,若是放在早期的唐朝,他或许会是一位明君,但在这个时期,他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