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不缺乏蝗虫之灾,盛世大唐也不例外,根据《新唐书》记载,大唐一朝记录在案的蝗虫之灾共计18次,从李世民贞观二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每年一次蝗灾,可以说蝗虫贯穿了整部唐史。
但我们读了这些历史会发现,虽然唐朝多发蝗灾,但有一次的蝗灾是最令人称奇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蝗虫是要吃庄稼的,因为吃了庄稼导致农民没有收成,进而会导致饥荒,这也就是蝗灾的危害。
吃庄稼的蝗虫,是正儿八经的蝗虫,就和人肚子会饿要吃饭一样,你见过不吃饭的人吗?没见过吧!
但在历史记载中,居然有不吃庄稼的蝗虫,这真的是奇了怪了。
在《新唐书》中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蝗虫自东往西遮天蔽日。
蝗虫遮天蔽日了,那数量不用多说,如果让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来形容,那真的就是当场我就想一死白了,真受不了这种恶心的程度。
当然,为了验证这个事情的真实性,我们还可以看《资治通鉴》里的记载。
资治通鉴里面是怎么说的?
资治通鉴说:唐僖宗乾符二年秋,大批蝗虫自东向西飞袭而来,好家伙,蝗虫群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皆为赤地。
不管是那段记录,我们都能清楚的看到一件事,那就是这场蝗灾很严重。
唐朝发生过很多次蝗灾,所以在治理蝗灾上也非常上心,我们看贞观二年发生蝗灾时,李世民那真的是相当重视,李世民为了让手底下的官员们引起重视,嘴吞蝗虫为表,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
李世民不止嘴里说重视这场蝗灾,还身体力行吞蝗虫做表率,皇帝做到了这个份上了,手下的臣子们还敢糊弄了事吗?
当然不敢啊!
那么换到皇帝不给力时,手下的臣子给力也行啊!比如说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唐玄宗对此没有多做表率,让他陪着贵妃游山玩水可以,但吃蝗虫他只能说一句寡人做不到。
但好在,他手底下有良臣啊!宰相姚崇对蝗灾很重视,多次告令山东道、州、府抓捕蝗虫活埋之,下面的道、州、府衙当时觉得不能这么干,你看十六国时期汉君刘聪,他也这么干,结果蝗虫越除越多。
听到这样的话,姚崇当时就怒了,他怒斥道、州、府衙:刘聪是个伪主,能和当今圣上相提并论吗?刘聪德不胜妖,而今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言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蝗虫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民,何以为安?
姚崇主张除蝗救灾,这里面除了姚崇自身有作为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开元之初是盛世啊!盛世之时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有钱,有钱就不怕花钱啊!治蝗灾需要钱,那么盛唐之时最不缺的就是花钱,姚崇有这个本事,当然也有花钱这个资本。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说你能干大事儿,但缺少干大事儿的本钱,那就很无奈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看到唐僖宗乾符年间,蝗虫又来了,这个时候大唐王朝气数已尽,衰败之象非常明显,黄巢起义导致贼寇流窜天下。
这个时候的蝗灾怎么治呢?拿得出银子治吗?
所以唐僖宗让臣子们拿出个办法来,没有人敢出来说怎么治,明明前面有很多经验啊,抄作业会不会啊?
肯定是会抄作业的,但这个作业抄起来有难度啊!得费人力花大钱啊!
说到花钱,那没办法了,这个作业没有办法抄,所以为了解决唐僖宗之问,大臣们想了一个办法。
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当时京兆伊上报说:这次蝗灾全国波及,但托皇上的恩庇,我们京畿一带虽有蝗虫飞来,但它们不吃庄稼,全部抱着荆棘绝食而亡!
蝗虫不吃庄稼绝食而亡,看得出来这位京兆伊还是很有想法的人,当然,朝堂之上的各位王公大臣也是看穿不说穿,该配合表演看京兆伊尽情在表演。
文武百官山呼海啸恭贺唐僖宗圣明,蝗虫见了大唐之威纷纷自杀,这是多么光荣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啊!
看到朝臣们举国欢腾,几十岁的唐僖宗笑得像个二百五十斤的胖子。
不管他后来信不信京兆伊的话,但在朝堂之上的那一刻,他信了,真的信了。
我们一直都说,唐朝的政治就是谎言政治,皇帝和朝臣之间有一堵谎言的高墙。
那么这堵谎言的高墙是谁建立的?不仅仅只是臣子们,当然还有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如果说臣子们搬来砖石,那么皇帝就是下令砌墙的人。
在位的皇帝如果清醒,那么还可以看到高墙上的白云蓝天,但如果在位的皇帝不清醒,那么不愿意抬头去看甚至连白云蓝天都看不到。
这个故事虽然充满了黑色幽默,但背后却是盛唐衰落后,上到皇帝下到臣子无法直面灾难解决灾难,缺少了全力抗击灾难的勇气。
这个时候从上到下只能进行自我欺骗,就犹如闭上眼睛就觉得世界就是黑的,其他人眼中是不是黑的无所谓,至少我自己相信世界就是黑的。
那么当有人站出来说,你睁开眼睛看看,这世界不是黑的,这个人就相当危险了,因为戳破谎言的人,往往都会被仇视和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