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大唐王朝的最后岁月:乱军攻长安,皇帝跑路,李氏子孙陷入危机
[月亮]斗转星移,八年后,长安这年,是公元888年,一个看上去十分吉祥的年份,但局势更加动荡。三月初六,风筝飞满天的日子,宫里传出噩耗:二十七岁的唐僖宗在长安灵符殿驾崩。他十二岁即位,刚明白点儿事就迎来国家动乱,两度被撵出长安,天天担惊受怕,精神压力无比巨大。搬回长安不到两个月,便一病不起。这一死,彻底省了心。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烂摊子交给谁?唐僖宗崩得仓促,什么遗言也没留下。他的儿子们尚小,后宫的女人们也没什么准主意,所以,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将皇位交给几个兄弟中的一个。挑来挑去,群臣相中了吉王李保。李保是唐懿宗家老六,唐僖宗的弟弟,年纪大,看上去贤明能干,是不二人选。这时候,有人跳出来反对。这个人叫杨复恭。杨复恭是个宦官。宦官,始自秦朝,后来也通称为太监,本是伺候皇帝一家吃喝拉撒睡的服务人员,但因为接近权力中心,经常卷入政治漩涡,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存在。拿唐朝来说,从肃宗时的李辅国开始,到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一代比一代凶猛。这倒不是宦官们练成了啥“葵花宝典”,主要是皇帝不争气,国家制度出现了问题。皇权暗弱,外面的人靠不住,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宝押在旁边人的身上,以为这样能解决问题,到头来多半是饮鸩止渴。杨复恭是现在掌权的宦官。他粗通文墨,头脑灵活,以前在外地做监军,因为功劳,一路高升,前两年代替田令孜当了左神策军中尉及十军观军容使。左右神策军是中央卫戍部队,实际领导就是护军中尉,杨复恭的职位差不多是卫戍司令。他的话,代表着禁军官方的立场,举足轻重。
杨复恭自己心中有个理想人选,是寿王李杰。在杨复恭看来,吉王年纪大,主意正,又贤明能干,肯定不好控制,所以,他倾心寿王。群臣知道,胳膊拗不过十八般兵刃,何况寿王是唐僖宗的亲弟弟,和李保没差几岁,也说得过去。就这样,二十二岁的热血青年李杰即皇帝位,世称唐昭宗,我们也这么叫。李杰没想到一觉醒来,自己市值大涨,成了至尊无比的皇帝,真是又惊又喜。即位后,马上投桃报李:加封居功至伟的杨复恭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专领禁兵。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非同小可的授予,意味着可以按三公的标准来建造自己的办公大楼,自主招收班子成员。鉴于杨复恭先生的出身,这应该算是无上荣誉了。杨复恭心满意足,感觉自己这一宝押对了。干上了皇帝的李杰倒有些迷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坐在皇位上的他审时度势,眼前一黑:俺的娘!黄巢起义的大火倒是扑灭了,但许多节度使在镇压盐贩子的过程中大发横财,个个养得膘肥体壮。他们手里掌握着重兵,根本不拿朝廷当盘菜,而且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天天群殴,拉都拉不开。万乘之尊?徒有虚名而已。另外,过了蜜月期之后,他看杨复恭也不太地道,主要表现在这家伙太不拿自己当外人,比皇帝还豪横,经常越级指挥。不少大臣见风使舵,暗地里在那边入股。少数的忠介之士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身残志坚的杨复恭还利用职务之便,收了一大堆干儿子,派到各地当一把手,比如武定节度使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绵州刺史杨守厚、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等,盘根错节,互为爪牙。老实说,唐昭宗一直对宦官没好感,少年时,田令孜曾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现在,身为天子,杨复恭又每天在面前得瑟,上朝时轿子竟然抬到了太极殿上,好像多走几步会死一样。昭宗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没什么好办法。许多正直的大臣也讨厌杨复恭。这天,唐昭宗和宰相孔纬唠嗑,谈起各地造反的事。
孔纬是孔子的后人,在唐僖宗时就是宰相,嫉恶如仇。一提起目前的局势,他气不打一处来,道:“陛下左右都有造反的人,还说什么地方呢!”唐昭宗揣着明白装糊涂,问是谁。孔纬一指旁边的杨复恭:“他不过是您的家奴,却敢坐着轿子到前殿,还收了很多养子掌管禁兵,不是要造反是什么!”哎呀……杨复恭没想到朗朗乾坤竟然有人敢当面怼他,马上辩解:“我那是为了保卫国家!”哦?昭宗也来了劲,反问:“那为什么不让你的养子姓李,而是姓杨呢?!”把杨复恭噎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