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对宝玉“好”,当然是因为暗恋着宝玉。至于“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当然不对,出家人就应该戒绝七情六欲,不沾丝毫红尘。一个尼姑,怎么可以对青年男子动心?
问题在于,妙玉自称“槛外人”,她真的跳出“铁门槛”了吗?她的身份是出家人,但她是自愿做一个出家人、并且自愿终生修行吗?
妙玉的来历,林之孝家的是这样介绍的:“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这里有几个要点,我们来解读一下:
1.“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不提其父辈,可见家势已经式微,至少不像祖上那样显赫了。
2.“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是为养病而出家,不是自愿割断红尘,等于是找了个佛门寺院做疗养院。
3.“带发修行”,出家而不削发,当然是准备要还俗的,只是等将来年纪大一点、健康状况稳定一点的时候。
咦,既然准备还俗,为什么没有还俗,还跑到京城里来?难道真的是为了“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为了瞻仰佛教圣物而千里奔波,妙玉真的有这样虔诚吗?
当然不是。进京的原因,藏在邢岫烟的话里。
岫烟与妙玉是十年邻居,又有“半师之分”。一半是师生,另一半可算是闺蜜。岫烟的话是可信的。她说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才是妙玉进京的真正原因。所谓“观音遗迹并贝中遗文”,只不过是个借口:难不成人家年轻女孩,公开说“我是逃婚出来的”?
别以为“逃婚”是我随便一说。“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是什么意思?就算父母家族得罪了权贵,也不至于连累到已经出家、寄身佛门的女儿吧?什么“罪臣之后”“亲王之女(孙女)”更是胡说,如果妙玉有这样的背景,怎么可能赶在元春省亲之前接入贾府?是怕皇家不知道贾府收留了“罪臣之女”吗?
妙玉得罪权贵,不是因为家族的连累,而是因为自身。蟠龙寺可以由邢岫烟一家“赁房居住”,就不免有外人出入,比如邢大舅的朋友之类。既然不甚严谨,就会有人知道这里住着个漂亮的年轻尼姑。像《京华烟云》中牛家少爷到尼庵调戏尼姑的事情,未必不会发生在《红楼梦》中。
前面分析了,妙玉家“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父辈已经没有很大的势力。对于“权势”新贵的逼迫,家族也无法庇护,妙玉只好跟着师父、带着老嬷嬷和小丫头进京,名为朝圣,实际是避难。
林之孝家的还交代,妙玉父母已经死了,师父也圆寂了。本来准备年长一些要还俗,这时候根本无人主持了。家乡有“权势不容”,妙玉又无法回乡投奔亲人,只好在贾府中住下来,一边点缀省亲的盛典,一边托庇于此,避开“权势”的骚扰。
师父临终时告诉妙玉“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不宜回乡”,也有可能是妙玉已经由家里订了亲事,在京城等待未婚夫家。可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等不来她的“结果”,却在大观园里邂逅了“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性情体贴,话语绵缠”的贾宝玉,叫她怎么能不动心?
出家人就在“铁槛”之外,本不该动心的。但是妙玉的一腔委屈,又能对谁说起?除了寄情于对宝玉的单恋,她还有什么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