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妙玉自称槛外人,为何还对宝玉好?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

妙玉自称槛外人,为何还对宝玉好?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凯旋帝国史 访问量:3991 更新时间:2023/12/9 13:47:38

妙玉对宝玉“好”,当然是因为暗恋着宝玉。至于“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当然不对,出家人就应该戒绝七情六欲,不沾丝毫红尘。一个尼姑,怎么可以对青年男子动心?

问题在于,妙玉自称“槛外人”,她真的跳出“铁门槛”了吗?她的身份是出家人,但她是自愿做一个出家人、并且自愿终生修行吗?

妙玉的来历,林之孝家的是这样介绍的:“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这里有几个要点,我们来解读一下:

1.“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不提其父辈,可见家势已经式微,至少不像祖上那样显赫了。

2.“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是为养病而出家,不是自愿割断红尘,等于是找了个佛门寺院做疗养院。

3.“带发修行”,出家而不削发,当然是准备要还俗的,只是等将来年纪大一点、健康状况稳定一点的时候。

咦,既然准备还俗,为什么没有还俗,还跑到京城里来?难道真的是为了“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为了瞻仰佛教圣物而千里奔波,妙玉真的有这样虔诚吗?

当然不是。进京的原因,藏在邢岫烟的话里。

岫烟与妙玉是十年邻居,又有“半师之分”。一半是师生,另一半可算是闺蜜。岫烟的话是可信的。她说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才是妙玉进京的真正原因。所谓“观音遗迹并贝中遗文”,只不过是个借口:难不成人家年轻女孩,公开说“我是逃婚出来的”?

别以为“逃婚”是我随便一说。“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是什么意思?就算父母家族得罪了权贵,也不至于连累到已经出家、寄身佛门的女儿吧?什么“罪臣之后”“亲之女(孙女)”更是胡说,如果妙玉有这样的背景,怎么可能赶在元春省亲之前接入贾府?是怕皇家不知道贾府收留了“罪臣之女”吗?

妙玉得罪权贵,不是因为家族的连累,而是因为自身。蟠龙寺可以由邢岫烟一家“赁房居住”,就不免有外人出入,比如邢大舅的朋友之类。既然不甚严谨,就会有人知道这里住着个漂亮的年轻尼姑。像《京华烟云》中牛家少爷到尼庵调戏尼姑的事情,未必不会发生在《红楼梦》中。

前面分析了,妙玉家“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父辈已经没有很大的势力。对于“权势”新贵的逼迫,家族也无法庇护,妙玉只好跟着师父、带着老嬷嬷和小丫头进京,名为朝圣,实际是避难。

林之孝家的还交代,妙玉父母已经死了,师父也圆寂了。本来准备年长一些要还俗,这时候根本无人主持了。家乡有“权势不容”,妙玉又无法回乡投奔亲人,只好在贾府中住下来,一边点缀省亲的盛典,一边托庇于此,避开“权势”的骚扰。

师父临终时告诉妙玉“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不宜回乡”,也有可能是妙玉已经由家里订了亲事,在京城等待未婚夫家。可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等不来她的“结果”,却在大观园里邂逅了“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性情体贴,话语绵缠”的贾宝玉,叫她怎么能不动心?

出家人就在“铁槛”之外,本不该动心的。但是妙玉的一腔委屈,又能对谁说起?除了寄情于对宝玉的单恋,她还有什么寄托?

更多文章

  • 林黛玉几岁时死的?茗玉17岁死亡,妙玉18岁进大观园,是笔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虎说故事标签:妙玉,宝钗,宝玉,探春,茗玉,林黛玉,大观园

    作为林黛玉的化身,茗玉17岁去世,妙玉18岁入大观园,难道是曹翁笔误?林黛玉是几岁死的?因为《红楼梦》在80回后就失传了,所以没有确切的答案。根据曹翁草蛇灰线留下的线索,黛玉死的时间有两次:十七岁或十八岁。林黛玉一个人,却死了两个,很奇怪。刘姥姥讲的明玉姑娘的故事里,明玉姑娘的出身和黛玉相差无几。扫

  • 妙玉凭什么嫌弃刘姥姥?就凭她出家人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可念不可言说标签:妙玉,出家人,出家,薛蟠,观音,黛玉

    #在头条看见彼此#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也会遭到妙玉的嫌弃了。因为妙玉根本不以“出家人”自居。第七十八回,湘黛联句,妙玉出来阻止,解释是怕“失了咱们闺阁的面目”——一个出家人,哪来的“闺阁面目”?又跟谁去“咱们闺阁的面目”呢?可是,妙玉这话,并没有引起湘黛的反感,连素来“小性儿”、爱挑毛病的黛玉也道“极

  • 妙玉的身份,其实贾府的人很清楚,却只能假装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妙玉,贾府,贾宝玉,林黛玉,大观园,尼姑

    妙玉是曹雪芹红楼架构中的“一砖一瓦”,抑或说只要被安排出来,只要还带着识字人、大家族的标签,就注定了其结局并不会太好。至于妙玉的出身,像其他的人物出场一样,用众位看官的视角去衬托,要比她自己说出来更精彩。悲剧的本质就在于,一旦整个小说的时空架构是注定好了的,那就意味着人物的一生或者在书中出现的阶段,

  • 黛玉、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句该如何理解?字字有机关,句句藏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妙玉,湘云,黛玉,薛宝钗,宝钗,宝玉

    开篇作者自云,“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借此寄寓怀念与哀悼之类的情感。文中也确实饱含深情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一干性格各异的青春少女形象,其中最为令人过目难忘的无疑是钗、黛、湘、探,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识过人,为我们奉献了许多经典的红楼诗词。曾经,她们在大观园海棠诗社中挥笔而就《海棠诗》、《菊花诗》和

  • 妙玉是矫情还是作秀?喊停黛玉湘云联诗,竟然自己挥笔把诗续完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妙玉,黛玉,史湘云,李纨,林黛玉,湘云

    趣侃红楼520:笛声悠扬,妙尼出得栊翠庵,明月婵娟,佳作出于大观园上一回讲到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大观园的凹晶馆联诗,又是得了“十三元”的韵。当日贾探春提议成立大观园诗社,第一社的海棠诗就是十三元。如今又是十三元,可谓有始有终。推测这次大观园即景联诗,是桃花诗社的收官之作无疑了。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中秋诗,从

  • 红楼梦中妙玉眷恋红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妙玉,红楼梦,大观园,宝玉,黛玉,贾府

    知道《红楼梦》这本书的由来吗?就是小说的男主角宝玉,他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为了体验红尘一梦,于是就主动放弃仙籍下凡历练。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因为受过宝玉的灌溉之恩,所以就准备下凡用一世的“眼泪”报答宝玉,所以他们两位一起下凡体验红尘,这才有了《红楼梦》一书。宝玉和黛玉为了体验红尘下凡,在人间妙玉也

  • 妙玉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喝茶,黛玉为啥不吃醋?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妙玉,宝钗,吃醋,郭靖,宝黛,晴雯,贾宝玉,林黛玉,中国古文献

    时间,时间很重要!黛玉吃宝钗的醋,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三十四回:“姐姐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在此之后,你还看到黛玉有吃醋吗?没有了。接下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行酒令,黛玉说了《牡丹亭》《西厢记》的内容,宝钗劝她,黛玉就“心下暗服”,而且公开向宝钗表白“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

  • 《红楼梦》妙玉:你们都说我高高在上,可我何曾不想回到地面?

    历史解密编辑:陈想书语标签:妙玉,红楼梦,林黛玉,曹雪芹,何曾,宝玉

    于我本人而言,我不太喜欢清高的人,会觉得有距离感。要是那些肚子里压根没点墨水,又没什么可拿得出手的炫耀资本,却又还整日在人前作威作福,耀虎扬威,故作清高的,我就更笑而不语,避之不及了。清高是指人品德高尚纯洁,不同流合污。有时也指为人高傲,不合群。《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要说到谁能匹配得上清高这个词

  • 大观园结诗社,众人为什么不请“文墨极通”的妙玉参加?

    历史解密编辑:学幻帝国标签:妙玉,黛玉,文墨,贾家,闺阁,大观园

    “极通文墨”是林之孝家的听说了,转述给王夫人的。当时众姐妹可能在王夫人,听到了有关转述,但是谁也不会留意。因为林之孝家的同时还提到:“采访聘买得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四分道袍也有了”,妙玉只是一个有名望的尼姑,并不比其他二十四人高明多少。所以大家心里,也没把她当回事。起诗社是自己兄弟

  • 李纨为什么会讨厌妙玉,她们私下会发生什么不愉快?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飞扬者标签:李纨,妙玉,宝玉,晴雯,黛玉,湘云,大观园

    李纨和妙玉发生了什么不愉快,作品中没有写,但也可以推想而知。李纨“如槁木死灰”,不是好事之人,不会主动去找妙玉;妙玉身份所限,在贾府半客半隐,很少离开栊翠庵,当然也不会去招惹李纨。她们二人,至多是偶然相遇,而不会是谁主动去找谁。偶然相遇也可以起冲突。像晴雯与小红路遇,一见面就剑拔弩张,“各自走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