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

妙玉的结果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阅苍穹 访问量:2168 更新时间:2023/12/8 2:28:19

作品的前八十回,对妙玉描写并不多。但作为十二钗之一,她至少有判词一首、判同一首可以参考,让我们能够作为推论。

八十回之后,妙玉将“终陷淖泥中”,这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个清洁高贵、目下无尘的妙龄女尼,“终陷淖泥中”意味着什么,这也不用多说。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点争议的,至少我们可以推测,续书中被强盗劫去、带“下海去”、不从被杀,肯定是不符合原意的。岂止不符合愿意,连常理也说不过去:从被劫,到下海,一路押解竟无人发现?而这强盗海贼,路上也对妙玉毫不侵犯?偏要到了海里才不从被杀?

更可笑的是一百一十八回王夫人的话:“妙玉也是带发修行的,不知他怎样凡心一动,才闹到那个份儿”,难道被劫跟动凡心有关系?如果不动凡心,就不会被迷香迷倒、不会被劫了?而且传说是“不从被杀”,如果动了凡心,应该是屈从,就不会被杀了呀。

续书的漏洞太多,没办法一一批判。我们还回到妙玉的身世上来。

除了判词,还有判曲对妙玉的身世作了预示。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是续书无法解释的:“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王孙公子叹无缘,当然是因为妙玉出家,没办法接近。但这个“王孙公子”指的是谁?宝玉等人是配称王孙公子的,他们可从来没对妙玉有觊觎之心。贾府中的某些小厮、男仆,可能轻薄地议论过妙玉,但他们又称不上“王孙公子”。

唯一符合的,是邢岫烟提到的妙玉的来历:“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一个书香官宦之家的小姐,已经出家,怎么还会与“权势”发生交集?如果说父母之祸,累及儿女,出家就断绝了世俗的关系,妙玉不可能受到牵连。

唯一的可能,就是妙玉的美貌吸引了“权势”,受到骚扰甚至逼迫,连父母也庇护不了,被迫离乡远行——观音遗迹根本是托词,寻求庇护才是进京的真正目的。

贾家女儿被封贵妃,正在风生水起之时,当初逼迫妙玉的苏州“权势”也不能奈何于她,只能是默默地“叹无缘”了。

到了贾府势败,妙玉也失去庇护。栊翠庵位于省亲别墅大观园中,随着宝钗、迎春的离开而渐渐荒废,到抄家之后更成为荒园。于是外面的浪荡子弟,就会骚扰栊翠庵。

如果妙玉心志坚定,这些浮浪弟子未必能得逞:“不然,还有一死”(鸳鸯语)。可妙玉年幼出家,已是被迫;到了大观园后,又对宝玉产生情愫。这就导致受到骚扰时,妙玉很可能会就范。

续书有种种漏洞,但在水月庵的描写上,透露出一个现象:尼庵有时也会是变相的娼寮。

也许有读者会反问:你怎么知道这是现象,而不是续书人的妄想?其实古典小说中,类似的描写并不少。从《三侠五义》,到《醒世姻缘传》,古人的小说,总比现代人的凭空揣测可靠一点吧?就是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贾珍也指出贾芹在家庙里“夜夜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把家庙铁槛寺弄成了聚赌嫖娼的污浊之地。

贾府败落后大观园无人管理,位于大观园里的栊翠庵也成为“不设防”之地。只要妙玉心志不坚,外人就不难随便出入——那些有“权势”的“王孙公子”有机会一亲芳泽,就不须“叹无缘”了。

标签: 妙玉宝玉宝钗贾府凡心栊翠庵

更多文章

  • 八十回以后的妙玉结局,是否符合原著?她真的被奸人劫走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妙玉,元春,宝玉,黛玉,宝钗,大观园

    妙玉是“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贾家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婚姻关系的人。但是在故事的主要舞台大观园,她却是住得最久的人:在筹备元春省亲的阶段,她已经入住,比宝黛钗春都要早。在八十回中,妙玉的故事不多,但已经勾画出一个被迫出家、无依无靠、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少女形象。说她是什么公主,或者犯官之女,将来会

  • 妙玉出家人,为何半夜偷听林黛玉和史湘云作诗?

    历史解密编辑:学幻帝国标签:妙玉,宝玉,林黛玉,出家人,史湘云

    很多读者,很多研究者,都会“假清高”“酸葡萄”来形容妙玉,指责她作为出家人,却对宝玉暗怀情愫。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妙玉的出家,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冷静选择,甚至也不是逃避现实或反抗婚姻的手段。她的出家,完全是被迫的行为。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女儿,因为多病,才被迫出家

  • 妙玉自称槛外人,为何还对宝玉好?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

    历史解密编辑:凯旋帝国史标签:妙玉,尼姑,佛门,出家人,贾宝玉,中国古文献

    妙玉对宝玉“好”,当然是因为暗恋着宝玉。至于“出家人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当然不对,出家人就应该戒绝七情六欲,不沾丝毫红尘。一个尼姑,怎么可以对青年男子动心?问题在于,妙玉自称“槛外人”,她真的跳出“铁门槛”了吗?她的身份是出家人,但她是自愿做一个出家人、并且自愿终生修行吗?妙玉的来历,林之孝家的是这

  • 林黛玉几岁时死的?茗玉17岁死亡,妙玉18岁进大观园,是笔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虎说故事标签:妙玉,宝钗,宝玉,探春,茗玉,林黛玉,大观园

    作为林黛玉的化身,茗玉17岁去世,妙玉18岁入大观园,难道是曹翁笔误?林黛玉是几岁死的?因为《红楼梦》在80回后就失传了,所以没有确切的答案。根据曹翁草蛇灰线留下的线索,黛玉死的时间有两次:十七岁或十八岁。林黛玉一个人,却死了两个,很奇怪。刘姥姥讲的明玉姑娘的故事里,明玉姑娘的出身和黛玉相差无几。扫

  • 妙玉凭什么嫌弃刘姥姥?就凭她出家人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可念不可言说标签:妙玉,出家人,出家,薛蟠,观音,黛玉

    #在头条看见彼此#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也会遭到妙玉的嫌弃了。因为妙玉根本不以“出家人”自居。第七十八回,湘黛联句,妙玉出来阻止,解释是怕“失了咱们闺阁的面目”——一个出家人,哪来的“闺阁面目”?又跟谁去“咱们闺阁的面目”呢?可是,妙玉这话,并没有引起湘黛的反感,连素来“小性儿”、爱挑毛病的黛玉也道“极

  • 妙玉的身份,其实贾府的人很清楚,却只能假装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妙玉,贾府,贾宝玉,林黛玉,大观园,尼姑

    妙玉是曹雪芹红楼架构中的“一砖一瓦”,抑或说只要被安排出来,只要还带着识字人、大家族的标签,就注定了其结局并不会太好。至于妙玉的出身,像其他的人物出场一样,用众位看官的视角去衬托,要比她自己说出来更精彩。悲剧的本质就在于,一旦整个小说的时空架构是注定好了的,那就意味着人物的一生或者在书中出现的阶段,

  • 黛玉、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句该如何理解?字字有机关,句句藏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妙玉,湘云,黛玉,薛宝钗,宝钗,宝玉

    开篇作者自云,“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借此寄寓怀念与哀悼之类的情感。文中也确实饱含深情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一干性格各异的青春少女形象,其中最为令人过目难忘的无疑是钗、黛、湘、探,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识过人,为我们奉献了许多经典的红楼诗词。曾经,她们在大观园海棠诗社中挥笔而就《海棠诗》、《菊花诗》和

  • 妙玉是矫情还是作秀?喊停黛玉湘云联诗,竟然自己挥笔把诗续完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妙玉,黛玉,史湘云,李纨,林黛玉,湘云

    趣侃红楼520:笛声悠扬,妙尼出得栊翠庵,明月婵娟,佳作出于大观园上一回讲到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大观园的凹晶馆联诗,又是得了“十三元”的韵。当日贾探春提议成立大观园诗社,第一社的海棠诗就是十三元。如今又是十三元,可谓有始有终。推测这次大观园即景联诗,是桃花诗社的收官之作无疑了。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中秋诗,从

  • 红楼梦中妙玉眷恋红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妙玉,红楼梦,大观园,宝玉,黛玉,贾府

    知道《红楼梦》这本书的由来吗?就是小说的男主角宝玉,他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为了体验红尘一梦,于是就主动放弃仙籍下凡历练。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因为受过宝玉的灌溉之恩,所以就准备下凡用一世的“眼泪”报答宝玉,所以他们两位一起下凡体验红尘,这才有了《红楼梦》一书。宝玉和黛玉为了体验红尘下凡,在人间妙玉也

  • 妙玉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喝茶,黛玉为啥不吃醋?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妙玉,宝钗,吃醋,郭靖,宝黛,晴雯,贾宝玉,林黛玉,中国古文献

    时间,时间很重要!黛玉吃宝钗的醋,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三十四回:“姐姐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在此之后,你还看到黛玉有吃醋吗?没有了。接下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行酒令,黛玉说了《牡丹亭》《西厢记》的内容,宝钗劝她,黛玉就“心下暗服”,而且公开向宝钗表白“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