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玄感兵变,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选择下策?

杨玄感兵变,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选择下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1344 更新时间:2023/12/27 19:14:09

杨玄感兵变是隋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此事不仅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推动了隋末群雄割据的浪潮。不过,作为最终导致隋末天下变革的始作俑者,杨玄感自己却遭遇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杨玄感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得从他的心腹谋士李密给出的三条应对之策开始说起。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早年他就因父亲的关系被朝廷授予柱国之职,与其父同列朝班。杨素去世后,杨玄感承袭了楚国公的爵位,成为隋朝一等一的贵族。

隋炀帝在位期间不仅搞了许多大型工程项目,而且还动用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隋炀帝滥征民力的结果就是隋朝国库耗尽,百姓民怨沸腾,各地流贼四起。在经历了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惨败后,隋炀帝很快又发起了第二次远征行动,这就导致对朝廷不满的人成倍增加。杨玄感是当时的顶级贵族,是与最高权力触手可及的人物。看到隋炀帝逐渐失去人心,杨玄感心中不免窃喜,因为对他来说,取代隋炀帝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机会合适,其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御驾亲征第二次向高句丽进军,杨玄感被任命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粮草。当时隋朝国内已民变四起,而隋炀帝在辽东的战事也并不太顺利。杨玄感意识到自己办大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在黎阳发动了兵变。

杨玄感兵变后,很快就将他的好友兼心腹谋士李密招至帐下,他问李密接下来该如何行动,李密给出的三条应对之策:上策是攻占蓟县(涿郡郡治),夺取临渝(今河北抚宁县东),控制住关内与辽东之间的咽喉要道。如此一来,隋炀帝带往辽东的大军无法返回关内,加之粮草不济,腹背受敌,很快就会自行瓦解;中策是直取长安,据险扼守,以时间换取空间,待时机成熟再稳步进取;下策是攻打东都洛阳,号令天下,但如果一百天之内拿不下,天下之兵尽皆赶到则大事不妙。

李密说完三策之后,杨玄感斩钉截铁地说道:“先生所谓下策实乃上策,如今百官眷属皆在东都,只要将其拿下,足以颠覆国本。”

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攻打洛阳,结果却正如李密所担心的那样,叛军长时间无法将东都拿下。结果隋将屈突通、卫文升等人从不同方向率军赶至洛阳支援,与驻守洛阳的樊子盖军里应外合。杨玄感很快就遭遇大败,最终在一个叫葭芦戍(今灵宝市西南)的地方自杀。那么问题来了,当时李密给出了上中下三策,杨玄感为什么会选择下策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李密的上策是攻占蓟县,扼临榆关,切断隋炀帝辽东大军的粮草和回关路线。这条计策看起来很靠谱,但有个关键点就是杨玄感叛军得在隋炀帝军队行动前完成上述部署。一旦叛军在这场时间赛跑中失败,那就不是扼关拒守,而是变成了被官军关门打狗。此外,即便叛军能顺利完成所有部署,那他们也将遭遇到隋炀帝辽东大军的最猛烈进攻,关内的勤王军队也会迅速赶赴蓟县一带对叛军形成夹击之势。所以李密的上策其实也是一步险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有不少人认为杨玄感只是个纨绔子弟,所以凡事都想用靠谱的方式解决,不敢选择上策走险棋,这个理由其实完全不成立。造反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杨玄感既然敢踏出造反这条路,说他不敢走险棋实在是有点自相矛盾。

李密的中策是迅速攻占长安。这招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直取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区别在于李渊起兵的时候,天下已如一团乱麻,隋炀帝已彻底失去了驾驭天下的能力。而杨玄感兵变的时候,忠于隋炀帝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即便当时杨玄感选择中策并能顺利拿下长安,但之后也未必能守得住。

李密的下策已被杨玄感用血的教训亲自验证过,因此这里就无需过多赘述了。

事实上,杨玄感当时无论采取的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都有很大概率会失败。究其原因,并非李密的计策不管用,而是时机还够不成熟。从杨玄感对洛阳久攻不下就可以看出叛军的战斗力不过尔尔,而忠于隋炀帝的军队还有很强的战斗意志。所以即便杨玄感当时选择了上策或中策,结果也未必会更好。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兵变,杨玄感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成为历史的炮灰了。

参考文献:《隋书》

标签: 杨玄李密杨玄感隋炀帝杨素

更多文章

  • 杨玄感叛乱:险些颠覆隋朝,起因竟是杨广送错人的一杯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青橙拂户标签:杨玄,隋炀帝,杨玄感,杨素,李密,隋军

    613年,隋炀帝杨广第2次征讨高丽,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杨玄感。当时,天下百姓早就对杨广大兴土木、四处征伐的行为感到不满,朝廷对民力的过度使用,让人们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转瞬之间,天下义军四起,杨玄感也利用这个机会,号召部下将士起兵反抗杨广。杨玄感出身高贵,他的爸爸便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曾经是杨

  • 杨玄感、李密和李渊,面对同一目标和相同的选择项,为何选择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杨玄感,李密,李渊,隋炀帝,长安

    一、李密向杨玄感献计三策,杨玄感选了下策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乘着隋炀帝杨广二次伐辽东的机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杨玄感的目的是要夺杨广的大隋天下,因此起兵是他跨出的第一步,紧接着就面临着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这时,李密来了。李密是杨玄感特意招来的。因为李密是杨玄感的父亲杨素看中的人,所以杨玄

  • 杨玄感, 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老曹标签:军队,楚王,隋朝,杨玄感,隋炀帝,宇文毓,楚庄王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朝代,它的存在不仅标志着北朝和唐朝之间的过渡,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与军事繁荣。然而,这个朝代也充满了动荡和内部变革,其中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由杨玄感引起的反叛。杨玄感出身于一个不起眼的军官家庭,他在隋朝军队中崭露头角,在隋炀帝的授意下,他扩大了长江和淮河的防御工事,并迎娶了夫人宇

  • 杨素是杨广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他的儿子杨玄感为何要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杨素,杨坚,杨广,诗人,隋炀帝,杨玄感,南北朝

    在历史教科书上,隋朝的灭亡被认为是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开始的。实际上在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之前,隋朝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叛乱问题。其中杨玄感叛乱,才是真正拉开隋朝灭亡序幕的重要事件。这场叛乱不仅让忙于征讨高句丽的隋炀帝杨广受到沉重打击,也使得以门阀贵族集团为主的隋朝统治阶层产生分裂,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大规

  • 杨玄感堪称项羽再世,本能推翻隋朝,为何兵败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李密,隋军,杨素,隋朝,汉朝,秦朝,杨玄感,隋炀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杨玄感出身弘农杨氏,是隋朝功臣杨素之子,别看他出身名门,但却勇武过人,人们甚至说他是项羽在世。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军队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按理说凭借他的勇武,应该是可以推翻隋朝统治的。然而,杨玄感却失败了,还引来了灭门之祸。那么,这位隋朝的项羽,为何最终兵败被杀呢?一、项羽在世据史书记载

  • 没有杨玄感兵变,隋朝就不会短命而亡?学者:这是迟早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杨素,隋朝,隋炀帝,来护儿,杨玄感兵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兵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不少。且每次兵变的原因多样,从篡位夺权到为民请愿。抛开正邪黑白不言,历来能够举得动反抗大旗的必是勇猛之辈。然而,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成王败寇。兵变所带来的历史发展

  • 杨玄感趁杨广征高句丽时造反,李密献上三策,李密有何隐藏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李渊,杨坚,杨广,唐朝,元帅,军衔,杨玄感,隋炀帝,高句丽,李密(隋朝)

    公元613年,隋朝大业9年,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楚国公杨玄感趁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之机,率众举旗造反,这是隋朝贵族首次公开站出来要推翻杨家的统治。杨玄感起事后将目标对准了中都洛阳,但久攻不克,后隋朝关中派出的援兵和从高句丽前线派出的援兵双双赶到,杨玄感兵败被杀。在杨玄感起事之初,也曾犹豫起兵之后的作

  • 隋唐第一女将,杀罗士信,生擒程咬金,却在新婚之夜死于丈夫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马甲娱骑士标签:隋唐,唐朝,隋朝,罗士信,程咬金,王伯当,新文礼,隋炀帝,程知节,五虎上将

    自古就有英雄,隋唐末年,隋炀帝昏庸无道,战乱四起,民无家园,无数英雄豪杰揭竿而起,誓死推翻隋暴政,其中也出现了许多女中豪杰。新月娥,单杀罗士信,生擒程咬金的巾帼英雄,被称为“隋唐第一女将”。广告连续反弹,你怎么选择逆袭股票? 3月10日免费领取逆回购股票名单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非常传奇。 但不幸的是

  • 连嫁父子四人的义成公主,为恢复大隋呕心沥血33年,终被李靖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靖,突厥,可汗,隋炀帝,颉利,义成公主,隋朝,唐朝,国防部门

    连嫁突厥可汗父子四人的义成公主,再也无力拯救大隋。贞观四年,李靖乘突厥人不备夜袭恶阳岭,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国。义成公主被俘后,被李靖当场斩杀,这位为大隋帝国奉献了33年的女人,魂散草原。义成公主是隋炀帝的堂妹,开皇十七年,隋朝第一位和亲公主安义公主病逝,启民可汗向隋文帝请求再迎娶一名公主,于是

  • 李靖一刀砍下义成公主的头,转头问杨广的妻子萧皇后:你降不降?

    历史解密编辑:悦览书影标签:李靖,杨坚,杨广,唐朝,隋朝,隋炀帝,萧皇后,独孤皇后,义成公主,女皇武则天

    630年,李靖攻打突厥,一刀砍下了义成公主的头颅。随后,李靖提着血淋淋的刀,问杨广的妻子萧皇后:“你降不降?不降就跟她一样!”萧皇后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按着孙子杨政道叩头:“我降,全家都降!”萧皇后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却也是他眼中的不祥人。按照江南的风俗,二月出生的子女会给家人带来灾祸,萧岿为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