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胡十六国的出路是什么?刘渊、苻坚都找到了:汉化之路是正道!

五胡十六国的出路是什么?刘渊、苻坚都找到了:汉化之路是正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603 更新时间:2024/1/26 7:31:33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南北朝之间的这一时期,又被称之为东晋十六国。因为南方的东晋王朝,和北方的十六国,几乎是并存的。

那么这五胡十六国分别有哪些呢?

具体来看,主要有这么一堆:

5大凉国: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

4大燕国: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3大秦国:前秦、后秦、西秦。

2大赵国:前赵、后赵。

外加成汉和大夏,共计16国。

实际上,除了这16国以外,还有西燕、吐谷浑、仇池、代国、北魏、段齐、冉魏、谯蜀、翟魏等割据政权,因此这一时期的北方,远不止16个割据政权。

不过由于后面这些要么实力弱小,要么存在时间比较短,所以就没有被计入16国。当然了,北魏是个例外,因为这个王朝后来统一了北方。

建立这些政权的主要民族,包括了:汉族、鲜卑、羌族、匈奴、氐族、羯族等。别以为国号一样,大家就是亲戚关系,其实差距还是蛮大的。

汉人建立的政权有:前凉、西凉、冉魏。

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南凉、西秦、吐谷浑、代国、北魏、段齐等。

羌族建立的政权有:后秦。

匈奴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大夏、北凉。

氐族建立的政权有:成汉、前秦、后凉。

羯族建立的政权有:后赵。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同一个国号的割据政权,未必就是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不过两者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

一、十六国之间,分别有哪些联系呢?

第一,5大凉国,都在凉州地区混。

前凉是汉人张轨建立的政权,为啥后面又出现了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在凉州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割据政权。

前凉被前秦灭了以后,这地方就归前秦了。前秦崩了以后,前秦大将吕光便在这里建立了后凉。而后凉崩了以后,分成了南凉和北凉。其中北凉又分出了一个西凉。这几个割据政权,全都在凉州地区混。

第二,4大燕国,都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

慕容皝打下了基础,他儿子慕容儁登基称帝,建立了前燕帝国。此后前燕被前秦所灭,等到前秦崩了以后,慕容垂和慕容泓分别建立了后燕和西燕,宣布复国。

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又被北魏一分为二,成了南燕和北燕。其中南燕的皇帝依旧是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德。可北燕的皇帝慕容云,却只是慕容垂的养孙,他实际上是高句丽人。但是北燕集团基本继承了后燕的政治遗产。

第三,3大秦国,都围绕关陇地区混。

前秦本来就在关陇地区起家,这地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老巢。估摸着前秦就是这么取名字的!毕竟秦始皇一统六国,前秦也打算这么干。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崩了以后,羌族人姚苌顺势而起,建立了后秦,同时灭掉了前秦。东晋名将刘裕北伐的时候,把后秦给灭了。

至于西秦,乞伏国仁在前秦崩了以后,带领10万大军,占据陇西,建立了西秦。西秦最后被大夏给灭了。

第四,2大赵国,都起源于“汉”政权。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政权。后来他儿子刘聪,灭了西晋王朝,差点儿统一北方。刘聪死后,他儿子刘粲不给力,结果被权臣靳准给弑杀了。

这下麻烦了,刘渊的从子刘曜起兵平定叛乱,随即称帝,他把国号改成了“赵”,也就是前赵政权。也可以称之为“汉赵”政权。

可身处河北的大将军石勒,压根不服刘曜的管辖,因此在襄国起兵,也建立了“赵”政权,史称后赵。

最终后赵灭了前赵,而后赵差一丢丢就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结果由于宗室内乱,被冉闵给灭了。

第五,成汉和大夏,属于编外政权。

相对来说,成汉和大夏的存在感不仅比较低,而且和以上这些政权的关系还不怎么强。成汉是氐族人李特打基础,李雄建立起来的政权。

一开始成汉被称为“大成”政权,占据益州之地。后来李寿登基以后,改国号为“汉”,因此史称成汉。他们在蜀地过着悠闲的小日子,直到被东晋名将桓温所灭。

大夏政权,属于在虎口里拔牙建立起来的,赫连勃勃勇气可嘉。他取得后秦君主姚兴的信任后,果断吞了自己岳父的军队,建立了大夏政权,此后长期与后秦不对付,甚至霸占了后秦的大片土地。

不过大夏在赫连勃勃去世以后,也变得一蹶不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以后,带兵将其消灭。

二、十六国的出路在哪里?与汉文化融合!

十六国乱七八糟,这帮人就没考虑过统一的问题吗?说实话,这里面绝大多数诸侯,做梦都在考虑统一大业。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出路。

不过我们可以看看几个初创的割据政权,他们之所以强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一,前赵。

前赵政权是十六国第一个崛起的政权,也是灭亡西晋的主力军。他们为啥这么厉害?主要是因为他们立国的宗旨很对,那就是恢复汉朝。

前赵政权的领袖刘渊,是南匈奴人。南匈奴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归顺汉朝了,所以说刘渊常常自称自己是冒顿单于和汉朝公主的后人。

因此这位老兄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帜,赢得了中原汉人士族的支持。甭管是否正义,首先要把旗帜搞鲜明了。而且刘渊本人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对汉文化别提多精通了。

第二,前秦。

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在当时看来,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毕竟乱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人让大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那么前秦为啥这么牛?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前秦秉持着兼容并包的理念。不管是哪个民族,昔日建立过怎样的政权,到了前秦就都是一家人。

正是由于前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得大家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力。此外前秦特别注重汉化改革,大家只知道北魏汉化,实际上前秦汉化时间更早,为北魏汉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苻坚不仅要求公卿大臣们时常到太学学习汉文化,就连他本人也是个精通汉文化的君主。在他的努力之下,地方各级学校都得到了发展,汉文化再次得到了复兴。

那时候北方士族依旧实力强盛,由于不能拧成一股绳,所以只能跟着割据政权后面混。而前秦的汉化改革,使得这帮汉人士族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自然是愿意帮助前秦发展了。

第三,前燕。

前燕也是个初创王朝,后面的那些燕国,都是为了恢复前燕。那么前燕为啥这么牛?其实这跟他们兼容并包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早年鲜卑领袖慕容廆,就曾经吸纳了大量河北、山东地区的汉人士族前来投靠。等到他儿子慕容皝掌权以后,依旧采取与汉人士大夫合作的态度,合伙治理自己的地盘。

慕容儁建立前燕帝国以后,依旧按照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管理,肯定了汉人士族,在王朝内部的特权地位。

与此同时,前燕也注重汉文化教育。他们在国内兴建学校,培养统治人才,这使得前燕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的割据政权。

第四,前凉。

前凉就更别提了,那就是汉人张轨建立的政权。那时候西晋濒临灭亡,张轨趁机割据凉州。而当时北方士族面临几种选择:

第一,跟着中原各路诸侯混。

第二,南下跟着东晋混。

第三,则是跟着前凉混。

很显然,有些北方士族更愿意前往前凉,毕竟南方对他们来说太远了。所以说前凉也得到了大量北方士族的支持。

由此可见,这4大初创政权,其实都是积极融入到了汉文化的延续发展,采取兼容并包的治国理念,这才使得自身变得强大起来。

总结:汉化之路是正道,兼容并包少不了。

任何时期,似乎都是这么回事。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汉文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谁抛弃了汉文化,就等于是自绝于这片土地。

后来的北魏王朝,之所以能够完成北方的统一,也是积极融入汉文化的结果。他们在武力征服北方以后,并没有急着南下,而是与汉人士大夫进行合作,共同治理北魏,使得北魏内部稳定。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更是彻底将汉化进行到底的一种政策。虽然后来的北魏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阶段,可这场汉化改革,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复原刘渊然祖师配剑

    历史解密编辑:圈圈电影标签:刘渊然,永乐,祖师,全真派

    复原刘渊然祖师佩剑龙泉铸剑师全真派焦道长手工制作正常的剑条剑身长度28寸左右,也就是在77厘米长,剑茎23厘米左右。装配好一共一米长。剑身上黄铜镶嵌“永乐元年正月勅赐高道刘渊然”,双面镶嵌黄铜南北二斗。铜柄上篆刻“撝雷电,运玄星。摧兇恶,亨利贞。乾降精,坤搜灵。日月象,岳瀆形”二十四字。剑柄头部一面

  • 匈奴与汉朝的和亲与刘渊的战略考量是其将国号定为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渊,匈奴,匈奴人,冒顿,王莽

    “匈奴人刘渊为何自称汉皇帝?”这个事,不妨先听听刘渊自己怎么说。《晋书》载,永安元年(304年)八月,枭雄王浚联合鲜卑、乌桓征讨垄断朝纲的晋皇太帝司马颖,司马颖大败,挟晋惠帝连夜逃往洛阳。此时,大单于刘渊,本要发步骑兵二万讨伐鲜卑,救援司马颖。他的堂祖父刘宣说:“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

  • 十六国春秋之匈奴刘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标签:刘渊,石勒,匈奴,刘和,魏书,晋怀帝

    十六国春秋之匈奴刘渊於恢《魏书》文笔甚烂,即以刘渊、刘聪的事迹作比较,《晋书》中的记载就比《魏书》好过一大截。当晋室分崩之时,匈奴刘渊在谋士刘宣的赞助下,自称汉室外孙,于是以“汉”为国号,且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一、汉化的匈奴虽然刘渊族属匈奴,实则刘渊对于汉文经典《毛诗》《尚书》《左传》《孙吴兵法

  • 在刘渊病逝后,刘和的短暂继承具有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渊,刘和,刘裕,石勒,刘聪,汉国

    永嘉四年(310),刘渊病逝,刘和即位。但仅仅旬月,汉国皇室内部就发生了手足相残的残酷倾轧。这场血腥的皇权之争最终以刘聪的胜利而告终,而导致的结果是刘渊六子仅余刘聪、刘乂二子。可以说,刘渊生前苦心孤诣的布局不但没能阻止这场争端,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出惨剧的发生。刘渊诸子之争不但深刻地影响了汉国的

  • 临汾金殿镇有座一千年前的古桥,尽显沧桑,还跟后汉皇帝刘渊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张旦人文摄影标签:刘渊,皇帝,金殿镇,古桥,平阳

    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有一座1000多年前的古桥叫《沙金桥》,据说是历史上后汉皇帝刘渊在此建都城有关。笔者骑电动车来到金殿镇的桑湾村和杜家庄交界处,见到一条流淌的小河上架着一座石头硿桥,小桥连接着两个村子的通行。这座桥不大,宽约有四米多,高也就是个两米多点,修桥的石头历经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腐朽斑斑,尽

  • 刘渊一统中原,还算“五胡”吗?他会享受李世民一般的礼遇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刘渊,李世民,匈奴,匈奴人,中原,司马炎

    引言人们诟病西晋王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乱”引来了“五胡入华”,从而使得中原百姓遭受了数百年的战乱之苦。在“五胡”之中,南匈奴人刘渊称得上“名垂青史”,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异族政权的人。曾几何时,刘渊也是个忠于晋室的人,他甚至因为被司马炎和众朝臣猜忌而郁郁寡欢。可以说,如果晋

  • 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刘渊,魏桥,山东省委,滨州市委,港澳办

    10月13日,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滨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鸿,邹平市委书记吕明涛,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活动。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魏家坤的陪同下,刘渊一行观看了基地宣传片,听取了工作人员对项目概况的介绍,并实地观摩了各类轻量化结构展示件

  •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刘渊,刘邦,匈奴人,匈奴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宇文说史2022-08-1916:49河南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刘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乱世。许多人认为,这场乱世始于刘渊建政开始。刘渊的政权像一个变数,不同于以往我们认知的匈奴,以游牧

  • 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明明是匈奴人,为何定国号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风尘讲历史标签:刘渊,汉赵,匈奴人,匈奴,石勒

    西晋末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王朝历经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南下建立数个胡人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百余年里前前后后建立了前凉、成汉、汉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共十六个政权。而刘渊就是汉赵的开

  • 奴隶出身的石勒,是如何击败刘渊的从子刘曜,建立后赵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石勒,刘渊,刘曜,匈奴,石虎

    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以后,大多数匈奴人选择西迁,有那么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在山西北部定居,这就是南匈奴。他们虽然逐渐汉化,可依旧保持着民族的独立性。到了曹操掌权的时候,由于自己长期南下征战,为了防止南匈奴起来闹事,所以就将山西这边的匈奴,分成了5部,选出5个首领来分别管理,他们就是著名的五部帅。有意思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