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刘渊病逝后,刘和的短暂继承具有哪些原因?

在刘渊病逝后,刘和的短暂继承具有哪些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2051 更新时间:2023/12/9 0:16:32

永嘉四年(310),刘渊病逝,刘和即位。但仅仅旬月,汉国皇室内部就发生了手足相残的残酷倾轧。

这场血腥的皇权之争最终以刘聪的胜利而告终,而导致的结果是刘渊六子仅余刘聪、刘乂二子。可以说,刘渊生前苦心孤诣的布局不但没能阻止这场争端,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出惨剧的发生。

刘渊诸子之争不但深刻地影响了汉国的历史进程,更是以极不光彩的形象被镌刻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记忆中。

引发刘和案的动因

此次争斗,从性质上而言,是汉国皇室内部因为皇权争夺而引发的倾轧,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刘和既已即帝位,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血案?

刘元海载记》载刘和“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这可算是刘和引发刘渊诸子之争的主观动因,因为与刘和相比,刘聪是“善于抚接,五部豪右无不归之”的。

如此看来,似是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决定了其不同命运结局,实则不尽然。刘渊时期的汉政权,处于扩张期,每一年都有至少一次军事行动,通过这些军事行动,汉国在短短五六年内,攻下了大片领土。

刘和即位时,从版图来看,汉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山西大部、河南北部、陕西西部及河北、山东一部。

但就实际控制权而论,在外有石勒等归附势力,“他们因兵败依附汉国,而后逐渐自立发展,占据部分区域,发展成汉国的统而不治区。”也就是说汉国与坞壁主也尚处于政治合作关系,并不能完全实际控制他们。在内,即汉国的核心区域——平阳地区。

可见刘渊诸子肯定也有兵权,再结合其皇子身份,完全有可能对地位构成威胁,这也就为刘和继承皇权蒙上一层阴影。

总之,以上种种,对成为君主的刘和和其汉国而言都是极大的隐患,要想消弭这些隐患,刘和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加强专制集权,实现真正的皇权政治,而具体方式则体现为由内而外一步步瓦解这些离心势力。

摆在刘和面前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汉国的宗室。前述刘渊为了实现从部落向王朝的转型,分封了屠各刘氏宿老、宗亲子弟,本意上是希冀依托这些人围绕君主和储君构建出一个体系完善的王朝政权。

但这些宗室的忠诚是基于刘渊的恩威,于刚即位的刘和而言,彼此间的羁绊尚少,何忠之有?

但刘和如果不冲破这些障碍,又无法取得实际的专制皇权,这种矛盾即是引发刘渊诸子争斗的大前提。

刘和案的经过及结果

在上述这种情形下,呼延攸、刘锐的进言点燃了刘和心中之火,亦触发了此次血腥斗争的引线。

呼延攸和刘锐的动机基本是一致的,即都是刘渊顾托之计布局后的政治失意者,企图在新君登基后进行政治投机活动,从而获得高位。

关于刘乘,《晋书》不知为何未载其动机,但《通鉴》将其载入,使整个逻辑更为清晰。

须知刘和由内而外加强专制应该是步步为营,由弱至强的,刘聪以大司马领大单于,手握重兵,刘和完全没有必要急于与之争锋。

但刘和性猜忌,刘乘既与刘聪有嫌隙,则必在刘和面前毁谮刘聪,因此才有后来的“乃相与盟于东堂,使锐、景攻聪。”呼延攸、刘锐、刘乘对刘和的支持让刘和对其所能掌控的势力产生了错误的估计,从而对局势也失去了清晰的判断,在整个行动中破绽重重。

首先反对刘和的是禁军将领刘盛,刘盛被呼延攸、刘锐命左右杀死。总之,参与这次事件的宗室及将领,很大程度上不是恩服而是迫于君威,勉强为之。

当刘和等人分配好行动任务后,马上又出现了部下的叛变,《刘元海载记》云“尚书田密、武卫刘璿攻北海王乂。密、璿等使人斩关奔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而《通鉴》则记为:“密、璿挟义斩关归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

至此,刘和众叛亲离,攻杀诸弟的行动已注定失败,最终“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和于光极西室。”同时,在这场兄弟争斗中,丧命的还有刘裕刘隆刘安国、刘钦、刘锐、呼延攸等。而这次事件的暂时结局即如《刘聪载记》载:“既杀其兄和,群臣劝即尊位。”

关于刘和兵败身死的原因,简而言之即操之过急。事实上,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在一个政治环境不太稳定的王朝中,后继之君要想从前代皇帝手中继承政权完整的最高权力,都需要经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君主必须逐步地培植亲信,再任用亲信架空前代权臣,取得兵权、政权。更有甚者,这个过程漫长到可能会持续数代君主,如北周武帝铲除权臣宇文护既是如此。

而对于汉国这样一个立国时间短暂,宗室还掌握着一定权力的新兴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其权力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君主之权显然还远没有达到传统意义上的皇权巍巍的程度,因此刘和的贸然行动实在显得仓促而草率。

刘和显然没能判断清楚三方制衡的局面,没有正确认识到以刘渊皇后单氏和北海王刘乂所代表的氐、羌集团在汉政权皇权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力和实力,因此其仓促起事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该事件的后续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该事件持续时间虽短,但因此而死的宗室、将领不在少数,血腥程度相当之高。

对于一个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宗亲的内部倾轧对人心无疑是巨大的震怖;这种非正义的行为对其政权的合法性无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场争斗之后,权力结构迎来重新洗牌,宗室出现新老交替的现象,对汉国的政治生态影响不可谓不大。

其二是刘聪虽然夺位,但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得位不正的君主,其对待皇权的认识及心态会发生改变,导致出现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采用极端手段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刘渊诸子之争所带来的后遗症。

标签: 刘渊刘和刘裕石勒刘聪汉国

更多文章

  • 临汾金殿镇有座一千年前的古桥,尽显沧桑,还跟后汉皇帝刘渊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张旦人文摄影标签:刘渊,皇帝,金殿镇,古桥,平阳

    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有一座1000多年前的古桥叫《沙金桥》,据说是历史上后汉皇帝刘渊在此建都城有关。笔者骑电动车来到金殿镇的桑湾村和杜家庄交界处,见到一条流淌的小河上架着一座石头硿桥,小桥连接着两个村子的通行。这座桥不大,宽约有四米多,高也就是个两米多点,修桥的石头历经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腐朽斑斑,尽

  • 刘渊一统中原,还算“五胡”吗?他会享受李世民一般的礼遇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刘渊,李世民,匈奴,匈奴人,中原,司马炎

    引言人们诟病西晋王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乱”引来了“五胡入华”,从而使得中原百姓遭受了数百年的战乱之苦。在“五胡”之中,南匈奴人刘渊称得上“名垂青史”,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异族政权的人。曾几何时,刘渊也是个忠于晋室的人,他甚至因为被司马炎和众朝臣猜忌而郁郁寡欢。可以说,如果晋

  • 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刘渊,魏桥,山东省委,滨州市委,港澳办

    10月13日,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滨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鸿,邹平市委书记吕明涛,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活动。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魏家坤的陪同下,刘渊一行观看了基地宣传片,听取了工作人员对项目概况的介绍,并实地观摩了各类轻量化结构展示件

  •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刘渊,刘邦,匈奴人,匈奴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宇文说史2022-08-1916:49河南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刘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乱世。许多人认为,这场乱世始于刘渊建政开始。刘渊的政权像一个变数,不同于以往我们认知的匈奴,以游牧

  • 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明明是匈奴人,为何定国号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风尘讲历史标签:刘渊,汉赵,匈奴人,匈奴,石勒

    西晋末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王朝历经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南下建立数个胡人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百余年里前前后后建立了前凉、成汉、汉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共十六个政权。而刘渊就是汉赵的开

  • 奴隶出身的石勒,是如何击败刘渊的从子刘曜,建立后赵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石勒,刘渊,刘曜,匈奴,石虎

    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以后,大多数匈奴人选择西迁,有那么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在山西北部定居,这就是南匈奴。他们虽然逐渐汉化,可依旧保持着民族的独立性。到了曹操掌权的时候,由于自己长期南下征战,为了防止南匈奴起来闹事,所以就将山西这边的匈奴,分成了5部,选出5个首领来分别管理,他们就是著名的五部帅。有意思的是

  • 五胡乱华时期,刘渊与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长得丑活得久PLUS标签:刘渊,匈奴人,汉政权,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了稳固北方的稳定在匈奴聚集的地方设立了“五部”,这就好似现代的一种特别行政区,由匈奴人自己管理匈奴人。短期内对于中原政权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的发展与复兴,西晋时期彼时的“五部”早已不是以前的分散的匈奴部落可以比拟,内部产生了团结力和凝聚力,为动摇汉人的政

  • 无任何关系却追尊刘禅,刘渊的“宗汉立国”究竟意欲何为?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刘禅,刘渊,宗汉,匈奴,五胡十六国,匈奴人

    公元304年,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已经持续了十三个年头,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洛阳郊外,一个中年人自出了洛阳城之后便神色匆匆的向一个名叫“左国城”的地方跑去,此人名叫刘渊,是成都王司马颖帐下的屯骑校尉。在“八王之乱”的局势愈发紊乱之际,奉成都王司马颖之命前去收拢“匈奴五部”的精锐部队前来助战。然而就连

  • 侯旭东 | 天下秩序、八王之乱与刘渊起兵:一个“边缘人”的成长史

    历史解密编辑:新史学 1902标签:刘渊,匈奴,侯旭东,八王之乱

    永兴元年(304年)十月,刘渊(?—310年)在并州离石左国城称汉王,公开与晋廷决裂,此前他已被推举为大单于,四年后称帝。刘渊当皇帝不过两年便去世,他所建立的汉赵国自吕梁山中的离石转徙出击,给了本已摇摇欲坠的西晋王朝致命一击,掀开了各方竞逐天下的惨烈历史。细读《晋书·刘元海载记》,不难发现,起兵并非

  • 刘渊的制衡之术与汉国变动,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刘渊,汉国,匈奴,刘和,刘聪

    刘渊通过变革汉国权力结构,顺利地进行了立储工作,并同时围绕自身与太子刘和,构建起一道权力的防火墙,使之既能成为促使汉国中央政权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的长效机制,同时又不至于威胁、反噬到皇权。但是,匈奴汉国在中原是缺乏历史底蕴的,并不如司马家族那样,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因而可以从容篡魏。汉国的迅猛发展,就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