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与汉朝的和亲与刘渊的战略考量是其将国号定为汉的原因

匈奴与汉朝的和亲与刘渊的战略考量是其将国号定为汉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莹子小趣 访问量:635 更新时间:2023/12/7 21:46:55

“匈奴人刘渊为何自称汉皇帝?”这个事,不妨先听听刘渊自己怎么说。

《晋书》载,永安元年(304年)八月,枭雄王浚联合鲜卑、乌桓征讨垄断朝纲的晋皇太帝司马颖,司马颖大败,挟晋惠帝连夜逃往洛阳。

此时,大单于刘渊,本要发步骑兵二万讨伐鲜卑,救援司马颖。他的堂祖父刘宣说:“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元海曰:‘善!当为崇岗峻阜,何能为培塿乎?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故惟德所授耳。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思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世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乐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于是密共推元海为大单于。乃使其党呼延攸诣邺,以谋告之。元海请归会葬,颖弗许。乃令攸先归,告宣等招集五部,引会宜阳诸胡,声言应颖,实背之也。”

这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唐太宗亲自审阅过的《晋书·汉刘元海载记》,开篇即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这段记载又把刘渊何以“刘元海”入《载记》,以及其与汉世高祖的关系,讲得一清二楚了。

“匈奴人刘渊为何自称汉皇帝?”概括地说——第一,刘渊确实具有华夏族,包括“汉公主”的血统,其自称为“汉世之甥”并非虚言。第二,刘渊“自称汉皇帝”,很大成分上有战略策略考量。

刘渊

《晋书》载,刘渊说过这番话后,“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左国城”,即今山西离石。

“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开阔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尫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云云,一直讲到“后主”刘禅,又大讲了一番他准备如何光复汉室大业。

《晋书》在这里,用了一个“僭越”的“僭”字,似乎对刘渊称帝不以为然。但亦可看出,尽管曹魏和司马氏终结了“两汉”,但从西汉开始形成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依然根深难撼了。

刘渊本人,从小深受汉文化熏陶,这大约是他“自称汉皇帝”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其实,按照王国维于《月氏未西迁大夏时故地考》中的考证,匈奴亦正如《史记·匈奴传》所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徐中舒先生也就此专门做过考证。

标签: 刘渊匈奴匈奴人冒顿王莽

更多文章

  • 十六国春秋之匈奴刘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标签:刘渊,石勒,匈奴,刘和,魏书,晋怀帝

    十六国春秋之匈奴刘渊於恢《魏书》文笔甚烂,即以刘渊、刘聪的事迹作比较,《晋书》中的记载就比《魏书》好过一大截。当晋室分崩之时,匈奴刘渊在谋士刘宣的赞助下,自称汉室外孙,于是以“汉”为国号,且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一、汉化的匈奴虽然刘渊族属匈奴,实则刘渊对于汉文经典《毛诗》《尚书》《左传》《孙吴兵法

  • 在刘渊病逝后,刘和的短暂继承具有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渊,刘和,刘裕,石勒,刘聪,汉国

    永嘉四年(310),刘渊病逝,刘和即位。但仅仅旬月,汉国皇室内部就发生了手足相残的残酷倾轧。这场血腥的皇权之争最终以刘聪的胜利而告终,而导致的结果是刘渊六子仅余刘聪、刘乂二子。可以说,刘渊生前苦心孤诣的布局不但没能阻止这场争端,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出惨剧的发生。刘渊诸子之争不但深刻地影响了汉国的

  • 临汾金殿镇有座一千年前的古桥,尽显沧桑,还跟后汉皇帝刘渊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张旦人文摄影标签:刘渊,皇帝,金殿镇,古桥,平阳

    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有一座1000多年前的古桥叫《沙金桥》,据说是历史上后汉皇帝刘渊在此建都城有关。笔者骑电动车来到金殿镇的桑湾村和杜家庄交界处,见到一条流淌的小河上架着一座石头硿桥,小桥连接着两个村子的通行。这座桥不大,宽约有四米多,高也就是个两米多点,修桥的石头历经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腐朽斑斑,尽

  • 刘渊一统中原,还算“五胡”吗?他会享受李世民一般的礼遇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刘渊,李世民,匈奴,匈奴人,中原,司马炎

    引言人们诟病西晋王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乱”引来了“五胡入华”,从而使得中原百姓遭受了数百年的战乱之苦。在“五胡”之中,南匈奴人刘渊称得上“名垂青史”,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异族政权的人。曾几何时,刘渊也是个忠于晋室的人,他甚至因为被司马炎和众朝臣猜忌而郁郁寡欢。可以说,如果晋

  • 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刘渊,魏桥,山东省委,滨州市委,港澳办

    10月13日,山东省委台港澳办主任刘渊一行到魏桥轻量化基地调研。滨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鸿,邹平市委书记吕明涛,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活动。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魏家坤的陪同下,刘渊一行观看了基地宣传片,听取了工作人员对项目概况的介绍,并实地观摩了各类轻量化结构展示件

  •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刘渊,刘邦,匈奴人,匈奴

    1700年前,刘渊建立汉赵始末:身为匈奴人,却借汉高祖之名行事宇文说史2022-08-1916:49河南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刘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乱世。许多人认为,这场乱世始于刘渊建政开始。刘渊的政权像一个变数,不同于以往我们认知的匈奴,以游牧

  • 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明明是匈奴人,为何定国号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风尘讲历史标签:刘渊,汉赵,匈奴人,匈奴,石勒

    西晋末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王朝历经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南下建立数个胡人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百余年里前前后后建立了前凉、成汉、汉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共十六个政权。而刘渊就是汉赵的开

  • 奴隶出身的石勒,是如何击败刘渊的从子刘曜,建立后赵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石勒,刘渊,刘曜,匈奴,石虎

    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以后,大多数匈奴人选择西迁,有那么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在山西北部定居,这就是南匈奴。他们虽然逐渐汉化,可依旧保持着民族的独立性。到了曹操掌权的时候,由于自己长期南下征战,为了防止南匈奴起来闹事,所以就将山西这边的匈奴,分成了5部,选出5个首领来分别管理,他们就是著名的五部帅。有意思的是

  • 五胡乱华时期,刘渊与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长得丑活得久PLUS标签:刘渊,匈奴人,汉政权,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了稳固北方的稳定在匈奴聚集的地方设立了“五部”,这就好似现代的一种特别行政区,由匈奴人自己管理匈奴人。短期内对于中原政权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的发展与复兴,西晋时期彼时的“五部”早已不是以前的分散的匈奴部落可以比拟,内部产生了团结力和凝聚力,为动摇汉人的政

  • 无任何关系却追尊刘禅,刘渊的“宗汉立国”究竟意欲何为?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刘禅,刘渊,宗汉,匈奴,五胡十六国,匈奴人

    公元304年,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已经持续了十三个年头,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洛阳郊外,一个中年人自出了洛阳城之后便神色匆匆的向一个名叫“左国城”的地方跑去,此人名叫刘渊,是成都王司马颖帐下的屯骑校尉。在“八王之乱”的局势愈发紊乱之际,奉成都王司马颖之命前去收拢“匈奴五部”的精锐部队前来助战。然而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