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庙号是送高祖,而他的儿子却是宋太祖?

为什么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庙号是送高祖,而他的儿子却是宋太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夫从不吹牛 访问量:154 更新时间:2023/12/9 12:15:26

屠龙专业户刘裕估计怎么也想不到,生了这么一群“孝子贤孙”,长子被废杀,次子被杀,老三当了皇帝,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孙子皇帝又被他亲弟弟杀了……这些都不重要,皇位还在自己子孙手中,可是自己的太祖之庙号怎么没了?

庙号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从周朝开始,立庙祭祀祖先都有明确规范,而其中的天子七庙因为其独一无二的象征,更是常常作为王朝的代称。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天子七庙,历代帝王为了维护儒教宗法制度,都有明确规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居中的为“太祖”。

在家族世系中,父为一世祖,祖父为二世祖,曾祖为三世祖,高祖为四世祖,天祖为五世祖,烈祖为六世祖,太祖为七世祖。

如果七庙只能供奉七代人,最高的应该就是太祖,这也是为何七庙中,会将太祖供奉最中间的初始原因。

当然,天子七庙的太祖,与庙号中的太祖是有不同的。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对于那些于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的一种追封,以示永世祭祀之意。

“祖有功而宗有德”,是庙号划分的一个基本依据。

另外,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开疆拓土、于王朝有功一般会被追封为“祖”,比如汉太祖刘邦、魏太祖曹操、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而德治天下,能让天下太平,开创盛世的皇帝,一般会被追尊为“宗”,比如汉太宗刘恒(汉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等等。

另外,庙号与谥号是不同的、却又并行的两个体系,庙号只有祖、宗这两个后缀,代表他们为王朝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宗庙中的地位。

而谥号却是在皇帝(不仅仅只有皇帝)死后,对其一生的生平事迹进行盖棺定论的一种评价。

在唐朝以前,一般用谥号来代称一个皇帝,因为这是对其生平的最佳总结,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武帝、东吴大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谥法解》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谥号被玩坏了。

比如唐太宗原本谥号为文帝,后来被唐高宗追加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再次追加为“文武大圣皇帝”,最后又被追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从此以后,谥号失去了原本意义,也不再用来代指一个皇帝了。

南朝第一帝刘裕的庙号

刘裕,又叫刘寄奴,据称祖上是汉高祖(全称为“太祖高皇帝”,但是《史记》中一般用高祖来称呼,形成惯例)的弟弟,楚元王刘交

到了刘裕这一代,祖上光辉早已一去不返,他出身非常贫寒,至少在当时门阀士族统治的东晋,他的家族被归属于“低级士族”,在当时所有士族内算是比较低的。

后来,在孙恩、卢循起义中,刘裕开始崛起,直到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造反,刘裕大破桓玄,消灭桓楚,开始执掌东晋朝政。

但是,刘裕的出身注定了他得不到东晋朝堂上那些上等士族的拥戴,于是他需要立威!

刘裕立威的最开始的对象是内部不服的势力,比如“江左冠族”,尚书左仆射王愉因为反对刘裕,被诛家灭族。桓玄虽死,余党尚存,他们也成为刘裕立威的工具。

很快,朝堂上下被杀得一片噤声,表面上再也没有反对之声。

刘裕知道那些世家大族只是暂时蛰伏,随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致命一击,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北方。

自东晋建立以来,不仅有被迫东渡的耻辱,还时刻面临着北方的威胁。

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刘裕掌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再次率兵北伐,并且很快取得了胜利。

先是攻灭南燕,后来又灭谯蜀,北灭后秦,攻陷长安,成为东晋之后北伐第一人。

然而,还未等他彻底平定北方,后院起火,刘裕不得不率军回到建康。

这次回京的刘裕大势已成,携滔天之功而被封为宋公,受九锡,随后走上了权臣的必经之路,先废帝改立新帝,然后篡位称帝。

刘裕因为出身的问题,一路走来,血流成河,都是靠杀人立威,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六位君主,包括第一次造反被杀的桓玄,先后两位东晋皇帝,还有三个被灭的南燕、谯蜀、后秦,六位帝王。

无论是投降、被生擒活捉,还是被废、禅位的,最终都被刘裕杀死。

虽然因为首开恶例,擅杀禅位之君,刘裕留下恶名,但是对于刘宋来说,他是真正的奠基之人、开国之主,无论如何,都应该称得上“创立基业”四个字,当得上“太祖”的庙号。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刘裕死后,竟然只得了一个“高祖”的庙号。

相对而言,高祖是“功高者”的意思,一般而言是在太祖的基础上建立新功。

历代开创基业的开国皇帝一般都会被后人尊为“太祖”,汉太祖刘邦、魏太祖曹操、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说道这里,可能有人会很疑惑,同样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人为何是高祖?

这就是“创立基业”四字意义所在了,隋朝的“隋”字起源于杨坚之父杨忠,在北周武帝时期被封为随国公,而唐朝的“唐”字,起源于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时期被追封为“唐国公”。

言外之意,隋朝、唐朝开创基业的是杨忠、李虎,所以杨坚与李渊称帝之后,为了表示尊敬先祖,才将“太祖”庙号赠送给了这些先辈,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就只能用“高祖”了。

刘裕是不同的,他并非继承祖上基业来的,全是靠自己打拼,所以也没有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先祖,无疑表明他是要留着自己用的。

现在,刘裕的继承者给他上了一个“高祖”的庙号,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刘裕的继任者志向远大,有一统天下之志。

他认为现在的刘宋只是偏安一隅,只有再次统一天下之后,才能功德圆满,所以将刘裕的庙号定为“高祖”,不言而喻,这个“太祖”的庙号他是给自己留着呢!

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虽然庙号和谥号是后人给送上的,但是有些人还活着,就在想着身后之事,妄图给身后的自己留一个好的庙号或者谥号。

最有名的莫过于曹丕父子,曹操生前,曾亲口说想要以“文”为自己的谥号,而曹丕却怀有私心,给了曹操一个“武”字,是为魏武帝。

王(曹操)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曹丕这么做的原因显而易见,“文帝”只有一个,基本上是最好的谥号,曹操想要,曹丕也想要,于是他给了曹操一个“武”字,暗示自己的儿子曹叡,将“文”字留给自己 。

到了曹叡这里,他也有样学样,文、武的谥号都被祖父、父亲占了,自己不好抢,于是他给自己选了一个“烈祖”的庙号,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活着给自己定庙号”的皇帝,成千古笑谈。

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三国志·明帝纪》

曹操、曹丕是为了争抢好名声,而曹叡的目的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按照天子七庙来算,历代帝王能被后人祭祀的只有七个,其中有三个万世不毁,一直被供奉在祖庙中的,而另外四个,则是可以毁去的,一旦有后人功勋卓著就可以将后面的移除祖庙,而“三祖之庙”则不能。

显然,刘裕的庙号之所以是“高祖”,除此之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理由了。

“宋太祖”展现的是南朝宋内部的混乱

1.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继位,年仅17岁,两年之后被权臣废杀,是为宋少帝。

徐羡之、檀道济等人身为刘裕留下的辅政大臣,却杀死了刘裕的继承人,罪名竟然是“贪玩”。

实在令人迷惑,毕竟对于权臣来说,贪玩不好权的皇帝难道不是最好的皇帝吗?

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少帝被杀后,刘裕第二子也被徐羡之诛杀,然后扶立老三刘义隆为帝。

3.刘义隆在位30年后,被自己的儿子刘劭所弑杀,刘劭登基为帝,并为刘义隆上庙号“中宗”,谥号“景皇帝”。

4.刘劭仅在位3个月,被兄弟刘骏所诛杀,刘骏自立为帝后,就将刘义隆庙号改为“太祖”,谥号“文皇帝”。

相比起刘裕的“宋高祖”庙号,刘义隆的“宋太祖”庙号,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然而原因却简单清晰。

刘劭虽然弑君、弑父,但是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继位也算是名正言顺。而刘骏只是一个庶出之子,却率军造反,杀死在位的刘劭,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就用了这一招,将自己的父亲扶上“太祖”之尊位,抬高父亲的地位,从而使得自己的身份也无形中被拔高,彰显自己延续文帝皇统的合法性。

相比于谥号是一种盖棺定论,需要百官商议,庙号更多的决定权在于继任者,所以也更大程度取决于继任者的私心。刘裕的宋高祖、刘义隆的宋太祖,就是其中典型例子。

标签: 刘裕宋太祖皇帝高祖桓玄

更多文章

  • 刘裕在长安的错误安排,不但丢掉辛苦打下的地盘,还损失多名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刘裕,长安,曹操,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宣昭皇帝

    朱元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人,最该感谢不是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而应是刘裕,不是刘裕的骚操作,朱元璋不但是唯二的北伐成功的人,关键是只能当第二个北伐成功的人。哦,不,刘裕成功的话,历史估计会改写,应该就没有后面的煌煌大明。公元416年,刘裕兵分五路,北伐中原,讨灭后秦。这个时机很好,后秦经

  • 长安得而复失,是因刘裕急于篡位?这一处记载或可体现刘裕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刘裕,长安,高祖,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史说三国

    在东晋末期,刘裕主导的历次北伐,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长安的得而复失,虽然刘裕那次北伐灭了后秦,也掌握了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但是留在长安的精锐守军以及一大批名将损失殆尽,也令刘裕经营关中,之后一举统一北方的计划破产,有人说是刘裕太想篡位了,也有人说是刘裕留下镇守长安的班底有问题,导

  •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真实原因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司马懿,刘宋,桓玄,曹操,曹丕

    前言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人们都以为胜者只会姓曹、刘或者孙,谁知居然姓司马。虽然说后来曹丕正式称帝夺权,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自己父辈与自己

  • 刘裕灭南燕之战:南燕放弃战略机会,刘裕围困广固最终耗死南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南燕,韩信,慕容,秦军,晋军,南燕之战,南燕(编剧),艺术家,电影导演,编剧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江南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平地积雪数尺。就在这一片白雪笼罩下,刘裕上书晋安帝要求北伐南燕,晋安帝同意,并于四月在西堂为刘裕壮行。十一日,刘裕率领北伐舰队,从建康出发,由淮河进入泗水,正式打响了北伐南燕之战。五月,北伐军推进到下邳(江苏睢宁)后弃舟登岸,留下辎重,从陆路徒步挺

  •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打工人杂谈标签:刘裕,北魏,魏国,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氏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介绍下刘裕,刘裕是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全盛时期控制北魏政权达20年。而历史上对刘裕的评价总体上是正面的:1. 稳定北魏政权,巩固边防。刘裕继任政权后,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政局,加强对边境的控制,确保国家的安定,为北魏的发展创造了环境。2

  • 先杀晋安帝,再杀晋恭帝,刘裕为何要连杀两位东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刘裕,晋安帝,皇帝,司马炎,汉献帝,曹魏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勒死晋安帝司马德宗。因为时机还不合适,刘裕立其弟司马德文为恭帝。两年后,刘裕接受司马德文的禅让,又派人将他用被子给活活闷死。由此,对于东晋的末代皇帝,刘裕可以说是赶尽杀绝了。但是,在刘裕以前,历代新朝都遵守着一个规矩,叫作“兴灭国,继绝世”,也就是新兴朝代,一般会把前代帝王好好

  • 刘穆之的死,让刘裕不得不放弃进攻北魏的大好时机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刘穆之,刘裕,北魏,徐羡之,豫州,建康

    如果说刘裕北伐仅仅是为了自己篡位,也有失公允。此时的刘裕及其所率领的晋军已经威震整个北中国,刘裕本人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十月,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进刘裕为宋王,将徐州的海陵、东安、北琅邪、北东莞、北东海、北谯、北梁和豫州的汝南、北颍川、北南顿共十个郡,划归宋国所有刘

  • 刘裕北伐南燕之战,战略进攻与政治攻心结合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南燕,桓玄,孟昶,北魏,慕容超

    刘裕打败桓玄后,在朝中势力大增。但他在朝内立足未久,除了灭桓玄之外并没有什么功劳。和桓温一样,刘裕也把北伐作为增强自己政治威望的手段。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二月,慕容超竟因为嫌乐伎太少,发兵攻击晋朝北境,掳去大量人口,挑选了男女2500百人作乐伎。一个月后,刘裕借此正式上书晋安帝司马德宗,请求

  • 刘裕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在下毛毛雨标签:刘裕,桓玄,刘宋,桓温,平定,刘穆之,宣昭皇帝

    刘裕,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刘宋王朝的故事,就是从刘裕的出生开始的。刘裕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当时东晋这边,世家大族林立,几个大世家几乎架空了皇帝。东晋名义上虽然是由司马家统治,但实际上却是有下面的各大世家自治。而且就在刘裕出生的

  • 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做了哪些准备以及防止建康的动作?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建康,刘穆之,司马氏,徐羡之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四月,刘裕讨灭了司马休之,同月,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下诏重申先前的任命∶加封刘裕为太傅、扬州牧,拥有佩带宝剑上殿、入朝不用小跑、拜谒皇上不必称自己名讳的特权;另外,授予刘裕前部鼓吹、羽葆,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共计四人;加封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北彭城县公,任命中军将军刘道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