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具有汉室血统的刘裕称帝后国号不是汉而是宋呢?

为什么具有汉室血统的刘裕称帝后国号不是汉而是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小天际云 访问量:3834 更新时间:2023/12/7 9:20:20

宋武帝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那么,身为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具有汉室血统的刘裕称帝后为什么国号不是汉而是宋呢?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大汉帝国彻底终结起算,曾经创造了第一次大一统辉煌的大汉,在刘裕代晋之时,已然灭亡了整整200年,即使算上蜀汉,从蜀汉灭亡到刘裕代晋,也已过去了157年。

而且,此时还有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来自匈奴屠各部并冒领匈奴单于世家身份的刘渊,以及刘渊刘聪所代表的那个屠各汉国,以晋朝仇家的身份,高举了西汉、东汉、蜀汉的“汉认同”,虽然随着刘曜改赵、石勒王赵的变化而终结,但灭西晋者,再怎么着,也是顶着“大汉”旗号的。

也就是说,距离刘裕一个世纪前的刘渊刘聪,已经把“汉”这个名号,给“污染”掉了,理论上是接受晋朝禅让的刘裕,自然要考虑一个有政治污点的“汉”名号,还值不值得他援引姓氏用为国号了。

另外,此时的情形,不是刘秀在莽新建国一二十年后重建东汉帝国,也不是刘备在曹丕代汉后一两年便以偏霸之姿重建季汉政权,更不是刘渊在汉帝国灭亡84年后再建“汉国”政权那样的“汉威未远”,而是“人心去汉日久”的全新局面。

早在汉末“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便极其夸张地流传了起来,北方政权中,频频出现“以魏为号”、“以魏之名”的政权,诸如曹魏、冉魏、翟魏、北魏等,而且石虎也曾在篡位称帝前自居“魏王”。

刘裕代晋建宋之时,北方正是北魏国力开始含蓄上升的时期,既然北方已经有了一个“魏”,刘裕便不能再用“魏”的名号,而且“汉”已经被“代汉者当涂高”之谶语“压制”,在已经有了一个应谶的“魏”政权的前提下,刘裕当然也不能称“汉”了。

虽然这是一种迷信理论,但自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六百年时间,谶纬之术是被以刘秀为首的一代代朝廷所正式承认的一门官方理论。

另外,刘裕并不是高帝刘邦子孙,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不是宗嗣,从传统宗法视角而言,与汉帝头衔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汉朝来说,他没有法理继承权。

而且如果国号叫汉,那么意味着他所成立的国家法理上承于东汉,至少是蜀汉一系,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里,法统继承世系为西汉-东汉-蜀汉-刘裕那个汉,即为宣布两晋为伪逆政权,这要东晋故民怎么想?

另外魏晋南北朝的人很注重“出身之地”,汉世封爵,并不与受封者故乡有太大关系,但到了西晋时,封爵与受封者故乡的关联性便极强了。

异姓封爵,郡公以上,无特殊情况则必授人以“出身”之郡,甚至曹魏之魏、司马晋之晋,亦是循出身之地而称号,曹操谯人,立国河北,兼有此两地者魏国,且带喊着当涂高,魏是雅号,河内司马,世居晋地,且带喊着当涂高,晋是良名。

于是彭城刘裕,不用汉号,则用春秋战国时彭城归属国之号为宜,这时候最恰当的,其实是“楚”国一号,刘邦全家,楚人也;刘裕,楚元王之后也,以楚为号,则可谓上承于太公,幼子守灶。

可惜刘裕刚刚打死一个代晋立楚的桓氏,不好自己把楚又立起来。那自然只能用占过彭城的宋国为号了。刘裕郡公以上爵位有豫章郡公、宋公、宋王,其中豫章郡公乃特殊情况,因为彭城郡当时在别人手里,史实见刘裕招彭城内史事,然而在义熙十一年(415年)时,刘裕硬是在彭城郡国里挖出个彭城县国,让刘义隆当彭城县公,足见当时刘家还是很看重“出身之地”彭城的。

之后的宋国干脆以彭城、沛、山阳等郡作成,刘裕想要承接刘太公之统的心思昭然若揭,其对出身之地彭城郡的重视亦足见,宋之立号之无奈同样可以被发现。

所以,对于刘裕而言,用义熙年间自己称公称王时的爵号——宋,来表示自己是承继前朝正统的合法受禅君主,从而接续“汉-魏-晋”这一脉正统性渊源,与北方号称“代汉者当涂高”的“魏”政权对抗,显然是一个最为稳妥的方式。

而且在秦以后、元以前的历史长河中,以权臣爵名作为禅代后的新生政权之国号,也是主流做法。

因此刘裕弃汉用宋也有五大好处:

第一:法理阐述难度降低,用汉就要解释三国以来的乱世,同时对于东汉,蜀汉两支后裔的处理更加繁琐。

第二:国体不需要大变,立汉就要否定魏晋,而魏晋以来的所有法、事、策等等都失去了合法性,包括九品中正制,整个国家一切要推到重来,增加太多政治风险。

第三:不会增加政治包袱,收复故土会制约政治自由度,新立之宋,得一城是扩土,继承之汉,得一城是尚有千万国土未曾收复。

第四:避免政治风险,立汉就意味着魏晋是窜逆,意味着魏晋以来无数贵族需要清洗废除,而这些贵族的后人也因此失去了其合法性,这批人人人怀惧,王允不赦西凉的旧事恐怕会重演。

第五:保护个人形象,汉裔而为晋臣,这个说出去可不好听,没必要突出。

标签: 刘裕刘渊蜀汉北魏刘邦刘秀汉室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的战神皇帝南宋刘裕:草根逆袭,开杀害禅让之君的先例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刘裕,皇帝,北魏,平定,刘邦,南宋刘裕,禅让之君

    在我们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朝代更迭,换了无数的帝王将相,其中不乏有一些拥有政治才能的优秀领导者,但是因为帝王家多为传承制度,子承父业,也导致了很多昏君的出现。历史上,很多朝代更迭,多是在当朝皇帝暴虐、贪图享乐、没有政治上领导才能,导致贪官横行、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乱世之中,总会出现能够拯

  • 副市长刘裕斌参加滨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会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刘裕斌,规划局,滨州市,市政府,局党组

    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2022年4月24日下午,滨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召开“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自然资源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会,副市长刘裕斌同志到会指导并讲话。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增永同志主持会议。会上,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班子成员聚焦推动“八大品质”提升,围绕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国

  •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裕,王镇恶,桓玄,陈霸先,檀道济,萧道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稼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曾如是说到。刘寄奴,指的便就是南朝宋政权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我们都知道,刘裕一生南征北战,先是击败了桓楚政权,匡扶晋室,而后铲除司马休之、刘毅等人,又平定了孙恩、卢循等人的起义,而后数次北伐进

  • 刘裕:一生杀6位皇帝,从农民逆袭成天子,却坑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刘裕,皇帝,桓玄,刘邦,司马昭,平定

    自古以来,朝代更迭,统治者更替,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过在魏晋时期,皇位的继承、禅位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并不存在打打杀杀。 可是到了后世,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往往得不到善终。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那就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 宋武帝刘裕的黑白人生孙恩扯旗造反,王凝之殒命会稽刘裕崭露头角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武帝,刘裕,孙恩,王凝,王凝之,孙恩(东吴),三国,南北朝

    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这一年刘裕36岁,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司马皇族为了遏制军阀桓玄,就搞了个免奴为客者必须参军的法案。要求这些壮丁都来当兵,好对抗日益强大的桓玄。这命令看着不错,朝廷要统一政令,这是好事。但你要看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可以发布。东晋朝廷目前能控制的地方就一处,那就是三吴

  • 刘裕已经掌握大权,为何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刘裕,皇帝,皇位,蜀汉,汉朝,司马懿,史说三国

    公元418年,司马家族最后的坚持东晋王朝灭亡,宋政权的帷幕拉开了。这时,一个名叫刘裕的英雄出现了,他是东晋末期著名的将领之一,身手不凡,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他得到皇位后,似乎一切都变了。刘裕带上皇冠的那一刻,他的面容变得阴沉、冷酷,就像天空中突然飘起了一片乌云,笼罩了整个帝国。他下令削

  • 为什么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庙号是送高祖,而他的儿子却是宋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刘裕,宋太祖,皇帝,高祖,桓玄

    屠龙专业户刘裕估计怎么也想不到,生了这么一群“孝子贤孙”,长子被废杀,次子被杀,老三当了皇帝,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孙子皇帝又被他亲弟弟杀了……这些都不重要,皇位还在自己子孙手中,可是自己的太祖之庙号怎么没了?庙号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从周朝开始,立庙祭祀祖先都有明确规范,而

  • 刘裕在长安的错误安排,不但丢掉辛苦打下的地盘,还损失多名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刘裕,长安,曹操,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宣昭皇帝

    朱元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人,最该感谢不是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而应是刘裕,不是刘裕的骚操作,朱元璋不但是唯二的北伐成功的人,关键是只能当第二个北伐成功的人。哦,不,刘裕成功的话,历史估计会改写,应该就没有后面的煌煌大明。公元416年,刘裕兵分五路,北伐中原,讨灭后秦。这个时机很好,后秦经

  • 长安得而复失,是因刘裕急于篡位?这一处记载或可体现刘裕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刘裕,长安,高祖,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史说三国

    在东晋末期,刘裕主导的历次北伐,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长安的得而复失,虽然刘裕那次北伐灭了后秦,也掌握了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但是留在长安的精锐守军以及一大批名将损失殆尽,也令刘裕经营关中,之后一举统一北方的计划破产,有人说是刘裕太想篡位了,也有人说是刘裕留下镇守长安的班底有问题,导

  •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真实原因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司马懿,刘宋,桓玄,曹操,曹丕

    前言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人们都以为胜者只会姓曹、刘或者孙,谁知居然姓司马。虽然说后来曹丕正式称帝夺权,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自己父辈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