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刘裕草草结束第二次北伐,率军南撤,真的是因为“篡位心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1286 更新时间:2024/1/16 9:51:12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稼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曾如是说到。

刘寄奴,指的便就是南朝宋政权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我们都知道,刘裕一生南征北战,先是击败了桓楚政权,匡扶晋室,而后铲除司马休之、刘毅等人,又平定了孙恩、卢循等人的起义,而后数次北伐进攻南燕、北魏、后秦等政权,成为了世人眼中的“英雄”。

可就在北伐最关键的时候,刘裕草草结束了北伐之战,率晋军主力南撤,此后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作战,令无数人深感可惜,史家对此的解释是刘裕“篡位心切”。可是,对那时的刘裕而言,他结束北伐之战真的是“篡位心切”?

下面,我们就来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刘裕会草草结束北伐之战。

公元417年八月底,在晋军大将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人的配合下,后秦主力被歼灭,后秦末主姚泓率群臣向晋军投降。同年年底,刘裕在击败了北魏大军之后,率领晋军主力开进长安城,受到了百姓夹道欢迎。

可就在这个时候,东晋都城建康传来了加急文书——前将军、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逝,刘裕闻讯后失声痛哭,随后召集随军的文武群臣调整下一步的战略。说到这,有很多同学就会有疑问了,刘穆之何许人也,为什么能让刘裕突然调整战略呢?

刘穆之的生平笔者就不在这里啰嗦了,就给大家打个比方——刘穆之对于刘裕的重要性,就好像是荀彧对于曹操诸葛亮对于刘备萧何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刘穆之便就是刘裕最为依仗的肱骨之臣,刘裕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安心北伐,皆是因为有刘穆之坐镇后方!

刘穆之一死,刘裕想要继续北伐,但又害怕后方不稳,跟群臣商议,群臣大多支持撤军,这便有了刘裕草草结束北伐之战那一幕的出现。

刘裕撤军是因为“篡位心切”的这一说法是胡夏国谋士王买德最早提出的,而后被后世史家所援引,这才慢慢成为了解释刘裕匆忙撤军的主流观点。

从刘穆之病逝,刘裕担忧后方不稳撤军来看,好像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因而,史家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刘裕发动北伐是为后续的篡国立威。

可是,你只要了解那段历史,仔细推敲一番,你就会发现,刘裕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立威的观点以及“篡位心切”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刘裕要取代司马氏,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请注意,这件事情和北伐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存在什么为了篡位而北伐:北伐成功,刘裕篡位更顺利,但是北伐不成功,刘裕篡位就不顺利了吗?

刘裕在第二次北伐之前,对内,他已经击败了桓玄,消灭了桓楚政权,而后又平定了孙恩、卢循等人的叛乱,可以算是两次挽东晋于大厦将倾之际;对外,他又攻灭了南燕、后蜀两个政权,并且通过武力威胁,迫使后秦主动交还了十余郡的领土。

比起前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他们祖孙三代加起来也拼不过一个刘裕吧?

比起后人——高欢、宇文泰、萧道成、萧衍、陈霸先,他们又可否望到刘裕的“项背”?

试问,以上诸位的功绩最多不过是灭亡一国,戡定内乱,作为他们的“同行”,为何功绩本就在他们之上的刘裕,他就要平白无故地再去北伐一次?

刘裕在关中失守前,也就是公元418年之时,这个时候是他声望最高的时候,而随着关中诸将相互攻杀,导致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人相继被杀,关中得而复失,刘裕的声望受到打击。

按理来说,如果刘裕真的是“篡位心切”,就该撤军之后便马上篡位,可是这个时候的刘裕在干什么呢?他在回到建康,处理完刘穆之病逝的一系列事情之后,马上又返回了他设立在彭城的北伐大本营,刘裕这总不可能是待在彭城游山玩水吧?

由此不难看出,刘裕此时的第一要务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收复失地,一统天下!

可是,随着王镇恶与王修的被杀,刘裕阵营之中有能力、有威望的北方文武大臣已经凋零殆尽,而且,这个时候距离刘裕寿终正寝也不过是四年不到的时间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当年追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那一批人的老去,刘裕这才开始加紧篡位步伐。有人就会说了,这还不是“篡位心切”?

好的,打脸的证据来了:南朝史学家裴子野在《宋略》一书中曾提到,刘裕篡位之后,仍旧想要进行亲自率军北伐,收复失地。起初计划于公元421年出兵,奈何就在出兵前夕,刘裕病倒了,而后,刘裕病愈,又计划于次年出兵,可又在出兵前夕,刘裕再度病倒,于公元422年五月病逝。

更多文章

  • 刘裕:一生杀6位皇帝,从农民逆袭成天子,却坑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刘裕,皇帝,桓玄,刘邦,司马昭,平定

    自古以来,朝代更迭,统治者更替,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过在魏晋时期,皇位的继承、禅位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并不存在打打杀杀。 可是到了后世,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往往得不到善终。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那就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 宋武帝刘裕的黑白人生孙恩扯旗造反,王凝之殒命会稽刘裕崭露头角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武帝,刘裕,孙恩,王凝,王凝之,孙恩(东吴),三国,南北朝

    公元399年,晋隆安三年,这一年刘裕36岁,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司马皇族为了遏制军阀桓玄,就搞了个免奴为客者必须参军的法案。要求这些壮丁都来当兵,好对抗日益强大的桓玄。这命令看着不错,朝廷要统一政令,这是好事。但你要看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可以发布。东晋朝廷目前能控制的地方就一处,那就是三吴

  • 刘裕已经掌握大权,为何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刘裕,皇帝,皇位,蜀汉,汉朝,司马懿,史说三国

    公元418年,司马家族最后的坚持东晋王朝灭亡,宋政权的帷幕拉开了。这时,一个名叫刘裕的英雄出现了,他是东晋末期著名的将领之一,身手不凡,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他得到皇位后,似乎一切都变了。刘裕带上皇冠的那一刻,他的面容变得阴沉、冷酷,就像天空中突然飘起了一片乌云,笼罩了整个帝国。他下令削

  • 为什么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庙号是送高祖,而他的儿子却是宋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刘裕,宋太祖,皇帝,高祖,桓玄

    屠龙专业户刘裕估计怎么也想不到,生了这么一群“孝子贤孙”,长子被废杀,次子被杀,老三当了皇帝,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孙子皇帝又被他亲弟弟杀了……这些都不重要,皇位还在自己子孙手中,可是自己的太祖之庙号怎么没了?庙号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从周朝开始,立庙祭祀祖先都有明确规范,而

  • 刘裕在长安的错误安排,不但丢掉辛苦打下的地盘,还损失多名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刘裕,长安,曹操,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宣昭皇帝

    朱元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人,最该感谢不是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而应是刘裕,不是刘裕的骚操作,朱元璋不但是唯二的北伐成功的人,关键是只能当第二个北伐成功的人。哦,不,刘裕成功的话,历史估计会改写,应该就没有后面的煌煌大明。公元416年,刘裕兵分五路,北伐中原,讨灭后秦。这个时机很好,后秦经

  • 长安得而复失,是因刘裕急于篡位?这一处记载或可体现刘裕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刘裕,长安,高祖,王镇恶,沈田子,刘穆之,史说三国

    在东晋末期,刘裕主导的历次北伐,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长安的得而复失,虽然刘裕那次北伐灭了后秦,也掌握了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但是留在长安的精锐守军以及一大批名将损失殆尽,也令刘裕经营关中,之后一举统一北方的计划破产,有人说是刘裕太想篡位了,也有人说是刘裕留下镇守长安的班底有问题,导

  •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真实原因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司马懿,刘宋,桓玄,曹操,曹丕

    前言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人们都以为胜者只会姓曹、刘或者孙,谁知居然姓司马。虽然说后来曹丕正式称帝夺权,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自己父辈与自己

  • 刘裕灭南燕之战:南燕放弃战略机会,刘裕围困广固最终耗死南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南燕,韩信,慕容,秦军,晋军,南燕之战,南燕(编剧),艺术家,电影导演,编剧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江南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平地积雪数尺。就在这一片白雪笼罩下,刘裕上书晋安帝要求北伐南燕,晋安帝同意,并于四月在西堂为刘裕壮行。十一日,刘裕率领北伐舰队,从建康出发,由淮河进入泗水,正式打响了北伐南燕之战。五月,北伐军推进到下邳(江苏睢宁)后弃舟登岸,留下辎重,从陆路徒步挺

  •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打工人杂谈标签:刘裕,北魏,魏国,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氏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介绍下刘裕,刘裕是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全盛时期控制北魏政权达20年。而历史上对刘裕的评价总体上是正面的:1. 稳定北魏政权,巩固边防。刘裕继任政权后,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政局,加强对边境的控制,确保国家的安定,为北魏的发展创造了环境。2

  • 先杀晋安帝,再杀晋恭帝,刘裕为何要连杀两位东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刘裕,晋安帝,皇帝,司马炎,汉献帝,曹魏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勒死晋安帝司马德宗。因为时机还不合适,刘裕立其弟司马德文为恭帝。两年后,刘裕接受司马德文的禅让,又派人将他用被子给活活闷死。由此,对于东晋的末代皇帝,刘裕可以说是赶尽杀绝了。但是,在刘裕以前,历代新朝都遵守着一个规矩,叫作“兴灭国,继绝世”,也就是新兴朝代,一般会把前代帝王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