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胖的胖子呦呦 访问量:4527 更新时间:2024/3/14 11:25:56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清水阿娇2022-07-1413:22辽宁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关注檀道济被杀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干涉政务,皇帝也许可以容忍文官干政,但是绝对不会一位武将干政,况且是在南北朝的乱世,檀道济肯定是被冤杀。临刑之际,他投帻高呼“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此话一出令人扼腕叹惜。

檀道济。南北朝初年名将,刘宋王朝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檀道济从出道就跟随刘裕,自起兵讨桓玄开始,一步步从普通士兵升为咨议参军。在灭后秦之战中立有大功升为征虏将军。刘裕称帝。檀道济封他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刘裕驾崩前令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后因功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后来因为宋文帝患病忌惮檀道济威名,召还杀之。

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杀檀道济,这很简单,就是因为檀道济干预废立皇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是寒士出身,北府兵军功起家,号称气吞万里如虎。结束了东晋的门阀政治、门阀完全与皇权平起平坐的局面。刘裕设立四位托孤大臣。两文两武共同辅政,门阀与寒族相互合作与监督,这四个人涵盖了各个方面,互相制衡,应该不会合伙坑儿子。共同辅助太子刘义符。刘裕的平衡之术的确玩得不错,可惜的是,这四位托孤大臣没有一个看得上刘义符。当然首先是刘义符没有当帝王的能力和水平。

刘义符在位两年就和托孤大臣闹翻了,首辅徐羡之联合其他三位托孤大臣将刘义符给废了,不久被杀,时年仅19岁。而后徐羡之又派人杀刘裕次子刘义真。对此,檀道济虽有不同意见,但也拗不过徐羡之。权力的游戏从来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关键就看主动权在谁手里。但四大辅政大臣如此擅权,废帝杀君,依照自己意愿设立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被立为皇帝。恐怕都难以心安。所以当刘义隆为立为帝时候,大概惶恐大于高兴,在这系列的操作中,檀道济都是在被动接受,他不是主谋者。但绝对是受益者。

刘义隆是刘裕第三子,也是刘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别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皇位如此这般地落到自己头上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三个被杀的人。刘义隆开始积聚力量,并不断麻痹和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实现自己消灭辅臣的计划。刘义隆为了坐稳帝位,对四大辅政大臣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措施,首先宋文帝为了表彰檀道济的拥立之功,加封他为武陵郡公。檀道济对此感到愧疚和煎熬的,于是坚决表示辞谢。作为皇帝的心腹反而参与废帝,檀道济有些良心过不去。刘义隆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就是他将檀道济这个军中大佬拉到自己一边。

问题是,当初檀道济最后为何背离辅臣阵营,原因就在于彼此利益诉求不同而分崩离析。四大辅臣面对刘义隆,也分别做出了让步,徐羡之和傅亮以辞职相试探,谢晦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刘义隆的弟弟。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表演,都无法抹去擅杀皇帝和皇子在刘义隆心中留下的阴影。为了自己坐皇位,刘义隆必须将辅臣除之而后快。不过,他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军权的檀道济。在刘义隆与辅臣的权力博弈过程中,檀道济态度中立。

公元426年,刘义隆将徐羡之和傅亮族灭,谢晦得知消息之后,只能造反自保。檀道济领兵平定谢晦,此时的刘义隆依旧对檀道济采取安抚行为,此后一段时间,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远离朝堂纷争。应该说,如果不是刘义隆病重不起,檀道济是可以善终的。但问题是檀道济自己不仅军事能力强,十一个儿子,也个个都是人中豪杰,有人在一旁议论道:“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一旦有了这句话,这人基本上就活不成了。刘义隆晚年经历了好几次病危,担心自己不知哪天驾崩了,会留下遗患给子孙。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与其八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被刘义隆以“收罗叛贼、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次日,刘义隆为此大赦天下。消息传到北魏,北魏君臣都说道:“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以后,魏军的战马可以肆无忌惮地饮马长江了,刘义隆却感叹:“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而问题在于,如果历史重演,刘义隆还是会杀了檀道济。檀道济素有“战神”之说,血战三十余场,未尝一败。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身后还留下了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和“自毁长城”“目光如炬”“唱筹量沙”等成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了。

活在封建时代,檀道济绝不是第一个被毁的国之长城,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历朝历代地位处在极高的臣子,身在功高震主之地,就算想要攘凶抑祸,为自己抵御和遮挡灾难都是很难做到的。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对刘宋来说却如长城一般。被杀确实是可惜了。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刘宋檀道济刘裕徐羡之北魏刘义隆

更多文章

  • 韦睿医疗:聚焦智能居家腹膜透析,做国内家庭透析的引领者

    历史解密编辑:动脉网标签:韦睿,透析,腹膜,治疗,透析机

    透析治疗按照治疗场景的不同,可分为中心透析模式和家庭透析模式。中心透析模式是指患者在医院或透析中心等临床环境中,接受专业人员的定期治疗;家庭透析模式则是患者经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后,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透析治疗。在中心透析模式下,患者一般需要常年坚持每周3次甚至更频繁的前往医院或透析中心接受治疗,正常生活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韦睿篇)

    历史解密编辑:大白的浅度思考标签:韦睿,太守,萧衍,北魏,豫州,刘宋,韦叡,杨大眼,曹景宗,南北朝,史说三国

    统率:★★★★★武力:★★为官:★★★☆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人。是西汉丞相韦贤的后人,世代为三辅地区的著名族姓。祖父韦玄,为躲避作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宋武帝刘裕入关后,征召他为太尉掾,韦玄不去就任。伯父韦祖征,在刘宋末年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韦睿以侍奉继母而

  • 魏敬寿帝拓跋余:冷门的北魏历史之下,诞生了一个更加冷门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北魏,宦官,刘宋,丞相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宗爱,北魏权宦,雍州冯翊人,位置大概是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这位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陕西百姓年轻时不太安分,经常四处打架闹事儿,结果很快被逮捕入狱,并被送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宦官。做百姓和做宦官,对宗爱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做百姓是在红尘滚滚里

  • 残暴的统治者!拓跋焘逼反卢水胡,屠戮清河崔氏,吓死拓跋晃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拓跋焘,拓跋,卢水胡,崔氏,北魏,崔浩,陆俟,清河崔氏,拓跋晃

    经过两汉的不断打击,匈奴人被迫内迁,与汉人的混血形成了部分南匈奴人,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鲜卑人的混血形成了铁弗部,大夏的赫连勃勃便是其中之一;匈奴人与羌人的混血,便是建立北凉的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出于小月氏,来自于卢水胡。卢水胡来源于卢水(今时甘肃省黑水),这里是各类民族的杂居场所,

  • 两朝风云(二六)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北魏,刘宋,皇帝,武帝,拓跋焘,拓跋晃,两朝风云,皇权斗争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

  • 铁血北朝44:空前绝后的灭佛行动,太子拓跋晃为何冒险抗旨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武帝,崔浩,北魏,皇帝,太子,拓跋晃,铁血北朝

    太武帝的“灭佛”旨意下达后,整个北魏王朝一夜间陷入一片腥风血雨,巨大的灾难笼罩在了每一个人的头上,不光是僧人遭殃,就连那些帮助保护僧人的百姓也被牵连了进去。此时太武帝人还在长安,但他的诏书和灭佛意志已经在首都平城引发了巨大的恐慌。笃信佛教的太子监国拓跋晃先是苦劝太武帝收回成命,不想被太武帝一顿臭骂,

  •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冯太后,文成帝,拓跋,北魏孝文帝,北魏,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

  • 魏文成帝拓跋濬:南北朝的皇帝很多,但像这样温暖贤德的帝王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魏文成,北魏,丞相,帝王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这一年,北魏王朝的两位皇帝,即太武帝拓跋焘和敬寿帝拓跋余双双去世,领了便当。两位帝王之死,并非正常死亡,乃是死于非命。神奇的是,杀掉皇帝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宗爱,是北魏朝堂的一名中常侍,专门负责贴身服侍皇帝。这位宗爱同志其貌不扬,身后也并无什么丰功伟绩,但

  • 魏献文帝拓跋弘:不吹不黑,这也许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拓跋,皇帝,文帝,冯太后,北魏,丞相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魏文成帝拓跋濬龙驭上宾,大行而去,领了便当。在这位皇帝之前,北魏还有四任领导人。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东晋十六国的乱世中崛起,为北魏打下了最初的疆土。魏明元帝拓跋嗣,励精图治,有承前启后之功,上承开国皇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建功立业之绩。魏太武帝

  • 两朝风云(二九)冯太后与拓跋弘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致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北魏,武帝,皇帝,刘宋,冯太后,拓跋珪,拓跋弘,南北朝,两朝风云,魏献文帝,文成文明皇后

    拓跋弘是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广,使得史书上也无法确切记载。但是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发现,拓跋弘的死因与冯太后有着非